深度、广度、热度、高度、角度

· 全文共 3000 字,时长约 6 分钟
· 本文来源:亚当斯密经济学(刘胜军微财经出品)
文/刘胜军

2022年以来,疫情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疫情与俄乌战争等冲击的重叠,进一步加大了经济压力。经过数月不懈努力,中国疫情防控终于迎来重大调整:
社会零售同比增速
• 6月25日中国共产党上海市第十二次代表大会开幕。在付出艰苦卓越的努力后,随着上海逐步清零,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宣布“打赢了大上海保卫战......历史会记住为这座城市坚守和付出的所有人”。
• 距离第八版防控方案公布一年多后,6月28日发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将密切接触者、入境人员隔离管控时间从“14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7天居家健康监测”调整为“7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3天居家健康监测”。
• 6月29日,工信部取消了通信行程卡“星号”标志
由于恰逢暑期,被压抑已久的旅游热情瞬间爆棚。
在中国战疫取得阶段性成果之际,奥密克戎变异株的新亚变体BA.4和BA.5正在全球加速蔓延,比之前流行的BA.1和BA.2传播速度更快,突破感染能力更强。BA.4和BA.5有导致新一轮大流行的潜力。截至6月22日,BA.4和BA.5亚变体占美国新冠病毒变体的34%以上。在葡萄牙,BA.5占比比例约为87%看来,想和新冠说再见还真不容易)。
习近平总书记6月28日在武汉考察时说:
• 我一直牵挂着武汉人民,时隔两年,再次来到武汉这座英雄的城市看望大家。疫情暴发以来,广大社区工作者长期坚守在防控一线,承担了大量繁杂琐碎的具体工作,竭诚为社区居民服务,非常辛苦,功不可没武汉,天下之中)。
• 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场大考。我们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坚持动态清零,因时因势不断调整防控措施,最大程度保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我国人口基数大,如果搞“集体免疫”、“躺平”之类的防控政策,后果不堪设想。我们实施动态清零政策,是党中央从党的性质宗旨出发、从我国国情出发确定的,宁可暂时影响一点经济发展,也不能让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受到伤害,尤其是要保护好老人、孩子。如果算总账,我们的防疫措施是最经济的、效果最好的。我们有中国共产党领导,有社区这个重要基层基础,有能力也有实力实行动态清零政策,直至取得最后胜利
• 当前,疫情还没有见底,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压力还很大。坚持就是胜利。要克服麻痹思想、厌战情绪、松劲心态,抓实抓细疫情防控各项工作,同时要尽可能推动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想办法帮助人民群众解决实际困难,确保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少受影响。我们有信心统筹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争取今年我国经济发展达到较好水平。

6月15日,“网信中国”刊发署名“王兴平”文章“动态清零是事关全局和长远的‘大仁政’”指出:
• 面对前所未有的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世界各国都没有只有利没有弊的万全之策。如何才能科学有效地制定防疫政策,关键是要把握好局部和整体的关系、短期和长期的关系,算大账、算总体账、算长远账、算生命账,进而作出对人民负责、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正确决策。
• 1953年,毛泽东同志在出席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时,深刻阐述了“大仁政”和“小仁政”的道理,强调仁政有两种,一种是为人民的当前利益,另一种是为人民的长远利益,前一种是小仁政,后一种是大仁政,两者必须兼顾。
• 我国有14亿多人口,其中抵抗力弱的“一老一小”占了36.65%,而且社会医疗资源总量紧缺、地区分布不平衡。据《自然·医学》杂志近期刊发的研究报告预测,中国如果放弃“动态清零”,将在6个月内快速引发全国“疫情海啸”,造成1亿多人确诊,270万人转入ICU,导致160万人死亡。仅仅就挽救众多生命这一点,坚持“动态清零”的意义就不可估量。一些国家选择放开防控、“与新冠共存”,恰恰是由于前期未能及时有效控制疫情,失去了“动态清零”的机会,是一种被迫“躺平”的无奈之举。
6月24号,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行的新闻发布会重申“九不准”,并且通报了多地过度防疫、“一刀切”的典型案例,点名批评河北省保定市、邯郸市、石家庄市、张家口市,青海省、辽宁省朝阳市和锦州市。地方层层加码的过度防疫、“一刀切”,与疫情本身一样有害,决不能姑息纵容。
疫情对经济带来了显著的K型冲击:1)低收入人群受影响最大,北师大的一项研究发现,2020年全国人均收入因疫情影响导致平均下滑7.87%,其中收入最低的10%的人群受影响幅度高达17.48%。2)虽然各行业都受影响,但餐饮、旅游、酒店、航空等受影响尤为惨重。2021年,中国民航全年行业亏损达843亿元。
国务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文魁指出:
• 当前我国季度经济增速波动性加大,虽然继续保有一定韧性,但脆弱性也在提高。今年以来,我国调查失业率达到了一个比较高的水平,实际情况可能比数字更严重,特别是年轻人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原因还是经济增速下滑而导致的就业机会减少。
• 应该认识到,当前市场主体出现的困难,包括现金流困难,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不能正常生产、正常营业、正常销售、正常交易造成的,主要还不是因为税费负担太重、信贷投放不够造成的。而市场主体面临的四个不正常,背后是人民群众的生活尚未回归正常,譬如不能正常消费、正常社交等。即便减税降费大红包,的确是巨大实惠,但如果企业没有正常的营业额,那就不排除有些数额是理论上的。而加大信贷投放,对于不能正常生产、正常营业的企业,它们没有贷款需求,不慎重地背上贷款反而会加重企业负担甚至导致破产风险。
• 增加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这种典型的凯恩斯主义政策的确有助于短期内拉动经济,但前提也是工人可以施工、建筑材料运输可以畅通,才能形成实际工作量。因此,总体而言,好比说,如果鱼都困在网格里,放再多水也不能让鱼儿游起来。人也待在网格里,就无法进行生产和消费。因此,这些稳增长政策的落地生效,取决于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实行正常化。
笔者认为,当前虽然“三驾马车”投资、出口、消费都存在压力,但真正的焦点问题是三个:
• 越来越多的中小微企业面临生存压力;
• 越来越多的中低收入家庭面临生活压力;
• 作为经济中流砥柱(2021年对经济增长贡献率65.4%)的消费出现大幅下跌。
这三个问题,其实环环相扣:
• 没有消费,中小微企业就没收入;
• 由于中小微企业是吸纳就业的绝对主力,中小微企业就没收入,中低收入家庭就没了生计;
• 家庭没了生计,消费就失去了源头活水。
这样一来,问题反而简化了:只需把消费激活,所有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因此,中央反复强调的保市场主体、保就业、保消费,其实都是同一个命题的不同侧面。对濒临生存临界点的企业而言,“开源(增加收入)”对企业的生存才是“第一位”的,“节流”更类似于锦上添花。从企业视角看,减税只是节流,并不能增加收入(实际上,对一个没有收入的企业而言,纳税和减税都无从谈起);通过拉动消费为企业创造收入才是开源之本。
问题简单,方法也简单:大规模发消费券。
笔者在“以“四万亿”的勇气稳消费,是经济保卫战的关键”分析了消费券相对现金的三大优点:
• 中国居民储蓄率高,现金不一定能转化为消费;
• 消费券可以设置期限,见效快、时间可控;
• 消费券可以限定特定行业,便于针对受疫情冲击最大的餐饮、旅游等领域精准发力。
6月28日,李克强在考察民政部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时指出:
• 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稳经济大盘政策措施很重要的是着力以保市场主体来稳就业。要进一步增强紧迫感,继续落实各项政策,推动经济运行尽快回归正常轨道,以发展促就业、以就业保民生,尽快把失业率降下来、控制住。
• 社会救助是民生兜底保障,能够促公平、保安宁,也是一个缓冲带,可以让一时遇困人员渡过难关后再就业再创业。要把救助、社保政策与就业政策衔接起来,鼓励有能力的靠就业凭双手争取更好生活,使社会更有活力。
期待告别“一刀切、层层加码”,更盼望天下无疫。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