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miki粥(mikizhou99)
最近有不少家长纠结,问我国际化教育还行不行?
起因…是他们看了两条新闻。
01
读着读着,学校没了
近日,厦门思明区协和双语学校将停办的消息在业内流传…
该校致家长的一封信中显示,学校因为租赁场地问题面临关门。
在现有场所过渡办学一年,同时寻找其他合适的办学场所,期间停止招收小学和初中新生,若无法找到新校址,将停止办学。
原本我以为,现在公参民变化只是入学难,比如招生名额突然收缩,你连找下家的机会都没有。如今想不到,场地租赁有问题,一个做了四年的学校,也可以说没就没了。
小孩能不能继续上学,全看学校能不能在一年内找到新地址。如果找不到新场地,那就意味着只能全部等分配,送你去哪个学校就是哪个学校…
这对于千辛万苦精心择校、职位追求教育品质的家长来说,无疑是个晴天霹雳。
而且,最让人震惊的是,这所学校还属于「协和」,上海最强教育集团之一,能与之匹敌的也就还有个世外吧…
常理来说,顶流出手办学在哪里都得算个甲方,就算左右不了决策但至少也有话语权,怎么可能这样说关就关掉呢?
当年北京一所明星姿态崛起的私立学校,没拿到办学许可就招生(现在想想胆子真大,但前几年不算罕见)被取缔,一百多慕名而来的学生被遣散找学校的事儿发生过,但那是因为牌照出了问题!如今这正常办学也搞黑天鹅,说出来你敢信?!
只可惜,这是事实。事实给了民办双语的家长重重的一击。
大家开始怀疑,走国际教育这条路,未来会不会遍地是坑,自己就算高智商扫雷,有九条命,是不是最后也难走到终局?
而且,北京民办双语也不消停,原本每年十万的学费读私立,结果读着读着就变成了公立…这戏剧性转折能闪了家长的腰,可你又能怎么办?转学无门,也只能陪着公立走下去。
02
全球前五十,上海直接落户
本来,不少人对国际教育路线都已经开始绝望了…
双减、压缩招生比例、民办转公立,政策明显劝退,这时候你还非要逆流而上,得需要多大的勇气?
思前想后,还是转回了公立好。无论未来要不要高考,踏踏实实读十年书总还能有个出路。但是没想到,这前脚转回公立没有一个学期,就被上海的落户政策扎扎实实地打击到了。
众所周知,户口是爹妈在鸡娃界发挥的主要壁垒。
最近上海人社局官方公布,全球前50的大学毕业生,抵达上海就能落户,51-100的大学,缴纳6个月社保也能落户。
看了人社局的名单更郁闷了,上海全球TOP50大学名单竟然有73所…后50名的学校,官方认定76所。这样加起来一算,说是前一百,放水50%啊!
但是,在这份名单里,中国的学校只有六所。清华北大中科大,浙大复旦上交大…
很刺激。很刺激。这意味着什么呢?
意味着国内拼死读个985,最后也拼不过满世界溜达的留学团的落户实力。6:143,如果真想要上海工作、买房、养小孩…怎么选,这还能拎不清吗?
当然,这个消息如此突然,标题又是《关于助力复工复产实施人才特殊支持举措的通知》,让人不免浮想联翩。
有一瞬间我甚至觉得,这怕不是为了吸引消费主力吧!邀请有钱的留学大军,到上海挥金如土促进经济发展,来一次复工后的全面复兴。
毕竟,现在能去世界前100大学读书的,除了少数全额奖学金之外,每年的都是五十到百万的花费,能养得起名校娃的家庭,必然是非富即贵。
呵,可怜年轻的精英二代,还未在职场发育,就被一轮抢先收割。上海这个算盘打得精。

上海对人才的定义,暗戳戳的一条鄙视链,设定是非常精密。比如,同样都是清北毕业,本科生能直接落户,而研究生就还有社保等附加条件。
为什么?因为本科的筛子是高考,千万考生过独木桥,而研究生考试空隙大,一年三百多万人竞争,考进清北的机率大大提升,说人才好像又没有那么顶尖,没准本科读得就是个普校也难说…
你知道这个鄙视链叫什么?
叫「第一学历歧视」

找工作、落户很普遍。而且,你别以为只有清北研究生不如本科值钱,哈耶普斯的硕士比起本科,那也是完全不够瞧。
有个斯坦福研究生亲口跟我说,大家混的朋友圈都不是一个朋友圈,本科大神遇到研究生选手,社交只是逢场作戏。就是这么残酷。
上海的人才引进对留学生友好,家长还是非常心动的。虽然牛剑、爬藤难度大,机会凤毛麟角,但进入前100,不,全球前150的学校还是可以努一把力。
于是,留学的天平再度倾斜,想出国的心思跃跃欲试。如果北京有上海同等的落户政策,真要掀起浩浩荡荡的新留学时代。
北京户口价值几何?曾有好事者计算过,价值至少百万以上,而且,你还不能真用金钱来兑换,不是拼工作,就是熬耐力…
每年,辛辛苦苦地熬走6000多个积分落户的前辈,就又朝着「可以在京高考」又近了一步…
你没有看错,一群家长每年费劲巴拉地计算积分排户口,不为买房买车,就为了小孩能在京读书在京高考…
想到这里,我就觉得有点难过。北京有很多家长放弃了和户口较劲,才选择了国际化教育,但却在这条路上尝尽苦头,遍历了坎坷。
03
左右为难,国际教育到底还能不能搞?
搞吧,明天可能是失学儿童,不失学也可能被公立收编,读了三年的国际课程最后读了个寂寞;

不搞,很不甘心。一方面,家长选这条道而本就认同国际化教育理念,或者已经做了留学的规划,从小英文就以最高水平在鸡;另一方面,一线城市人才引进,明里暗里还是看校名…
我感觉,家长应该捋的不是赛道,是思路。
想清楚为什么你希望选择国际化/双语教育?是为了教育自然发生也好,是为了求取名校offer也罢,以终为始去想问题才不会陷入过度的焦虑。
反正疫情折腾的两年半,让我明白了一件事:
未来不期,把握当下。
因为我们的世界已经脱轨,你已经无法准确预测到明天发生的事儿。
可能人在家中坐,就请你封控三个月;可能读着读着书,正经的学校就突然被灭;还可能接到通知上两周的网课,然后上着上着就上到了暑假…
一切不敢信的黑天鹅事件常态化,变成了我们今天莫名的生活。
千万不要对未来做太多假设——
假设学校都会倒闭、假设留学都能落户,就算在当下都是真实的,等到你小孩长大也未必就这样吧…
所以,此时此刻,想做就去做。
这就是我的答案。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