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我的解放日志》有一段时间了。但奇妙的是,它的疗愈度在剧结束后一直在绵延。
我仍然会在日常的某个瞬间,想起某句台词;抑或是在低落的瞬间,被剧中某个角色所鼓励着。
(剧中三兄妹每天搭乘地铁都会路过一个广告牌)
就像有人说的那样,从春天到夏天,追这部剧就像进行了长达十几个小时的心理咨询一样,某些困惑稍稍被解开,某些伤痛悄悄被抚慰,某些挫败慢慢被鼓舞。
 现代人的疲惫,是累到说不出话
我最先爱上这部剧的原因,是剧中三兄妹一家人透露出的疲惫感。因为这份疲惫感,像极了从自己的皮囊散发出来的样子。
第一集里,三兄妹下班后一起拼车回家。在出租车上,谁也不说话,任由外面的霓虹灯打在脸上,又慢慢消退。
三个人分别从不同的方向将脸扭向窗外,一脸麻木和困倦,与外面的鲜明和热闹形成强烈的对比。这一段拍摄得特别王家卫,有点小小的迷幻感和疏离感。
疲惫从三个人的毛孔中散发出来,在行进的出租车中形成了一种小小的磁场,再彼此互相“传染”着。
一个人的沉默,是孤单。一群人的沉默,是疲惫至极。
剧的前几集,大部分角色的台词都很少。
下班后的三兄妹一前一后的走在回家的路上,默默无语;一进门放下书包就开始帮着母亲准备饭菜的小妹,只干活却不说一句话;同在一张饭桌上吃饭的一家人,只能看到咀嚼的动作,却听不到一丝交流。
周末休息日,三兄妹还要在烈日炎炎下帮父母下地干农活,他们默默地种地除草,默默地流汗,又默默地饮完一杯凉茶。
每个人,都像机械运转的大机器上的小小一环,有节律地自传着,苟活着。就仿佛要完成那些生活必须要做的工作,就已经要花费掉每个人的全部力气,交谈和表达早已变成了奢侈品。
没有抱怨、没有捶胸顿足、没有哭天抢地,只有静默。我太佩服导演和编剧,用这种极为高超的留白方式来表达现代人的疲倦。
在之前,我每每听到中老年人动不动就喊累的时候,总没办法太能共情。
是啊,“累”好像永远是和年轻人绝缘的一个词。前一晚熬个通宵,唱K聊天玩乐,第二天八点半依然可以精神抖擞的出现在教室里、工位上。
你看自家娃就知道了,小孩子才不知道累,他们都是永动机。他们真的累的时候还来不及喊累,下一秒可能就睡着了。
但这两年不同了,我越来越体会到人到中年的体力不支。
就像我这样的熬夜冠军种子选手,都已经渐渐感觉要熬不动了。因为需要长时间写稿,隔三岔五如果不去约个按摩,就感觉整个人要废掉了。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过累到不想说话的时候。这两年来,我时常会生出这样的感觉,明明也不是去参加了马拉松,也不是去做了苦力活,可能仅仅是忙完了工作,辅导完孩子的功课,就已经感觉身上的气力所剩无几,一句话都不再想说。
我时常会问自己,为什么会感觉这么累。直到剧中小妹美贞的一句话点醒了我:“所有的人际关系,都像在工作,清醒的每个瞬间都在劳动。”
是啊,人到中年,感觉很难在一段人际关系中得到滋养。不论是职场、家庭还是周遭,所有的人际关系都在内耗。
你要去解决孩子的烦恼、迎合上司的喜好、倾听另一半的脆弱、分担父母对疾病的苦痛、解决客户的花式需求……
原来,让我们变得如此疲惫的,是情绪劳动。
除了劳作和人际,剧中人的疲惫感还来自于他们的通勤距离。
三兄妹住在乡下,一个离公司所在地首尔车程要一个半小时的地方。先要坐一段公交,再换乘地铁,上下班来来回回就要耗掉三个小时左右。
(在地铁里站到脚麻,简直不要太真实)
同事吐槽小妹,“你的青春怎么都耗在回家的路上”;大姐也自嘲,“下班时天是亮的,回到家却天黑了,我是没有傍晚的人”;二哥和女友分手的时候,还在盘算时间,想着要和家人一起拼车回家比独自一人打车要省很多车费。
我一个朋友看完这段,就连发了三条朋友圈,大呼编剧在她身上装了摄像头。
她就是一个每天需要花费将近三个小时通勤的社畜。当她看到剧中大姐有气无力地下班回到家,一头栽倒在床,闭着眼睛喃喃自语“要是有可以帮忙洗澡的机器就好了”,简直激动到内心颤抖,因为自己也曾在无数个下班回家的晚上有过同样的愿望。
我朋友说,每天中午她和同事们一起吃饭,听到大家都在谈论前一晚的愉快休闲生活,还有美食爱好者晒出自己鼓捣的各种好吃的时候,都很无奈和心酸。
远距离通勤让她一迈进家门就想要瘫在床上不再起来,但每次听到娃在床边兴奋地摇着她的手臂的一瞬间又会被拉回沉重的现实,拖着那具虚脱的皮囊到厨房给娃做饭。
那些同事们口中的休闲时光,对她来说,是外太空的生活,遥不可及。
就像剧中大姐所说的那样:“每周有三天累得不行,有三天勉强还能撑下去,还有一天也不知道在干嘛”。
被生活所累的人们那种心酸与无力,在这部剧的开始就被一一道尽。剧中人就像是最懂我们的人,拍着我们的肩膀,轻声说着:“别怕,你不是一个人在疲惫,我也是这样的。”
它不但肯定你的颓败,还很扎心。
三兄妹和乡下几个儿时玩伴聊天,谈起自己的原生命运,大姐说“我宁愿生在朝鲜时代,好像无法自我决定的命更像是一种好命”;玩伴小胖却说“我喜欢现在的时代,换在过去自己就是贱民了”;另一位玩伴一句暴击“你现在也是贱民!”
听到这台词如当头棒喝。就像白墙上的蚊子血,刺痛人心。我们和剧中三兄妹一样对生活感到憋闷,透不过气来,急需一场解放。
每个被困住的普通人,都急需加入“解放同好会”
在剧中,小妹的公司要求员工们根据相同的爱好,组建各种各样的同好会,以增进公司员工的感情,丰富大家的业余生活。
于是,三个没有加入任何同好会的职员,朴部长、曹泰勋和美贞便凑在了一起,商量着干脆成立一个“解放同好会”。
入会的人都要遵守三个原则:1、不假装幸福2、不假装不幸3、真诚地面对自己。
三个职员轮流说着自己所面临的“生活困境”,大家只是倾听,不做评判,也不做安慰和鼓励。
会后,大家还要写“解放日记”,把自己需要解放的地方,自己的所思所想都记录下来,剖开自己的内心,缕清那些愁绪。
本来是为了应付公司的要求而硬凑在一起的三人小组,却因为小小的解放同好会而找到了新的生机。
刚开始,大家也不知道这个小组到底能做什么,但一句“先各自想想,我们要从什么状态解放自己”的约定,给每个人密不透风的生活吹进了一丝凉爽的风。
大家第一次获得了一个自由畅谈的机会,说出自己被生活围困的憋闷感,寻找自己需要改变的地方。每个人都想突破重围。
咖啡馆外面下着大雨。几个人开始了自我剖析。
朴部长被困在保持愤怒和为了当老好人要一直忍耐这两者之间,“遇到和自己不对盘的人,对方又绝对不会改变,那就只能改变我自己。可是我又不想放下自己的愤怒,我理应感到愤怒呀!”
美贞说自己没有称得上真正喜欢的人,那些想要接近的人,仔细一看都会有让自己失望、讨厌和嫉妒的地方。
她说自己虽然表面看起来和人相处自在,但其实那些人根本没有一个是自己真心喜欢的。所以,她时常觉得孤独、疲惫。
而且,她总觉得在每一段关系中自己都是被“抛弃”的一方,因为自己从来没主动爱过。
泰勋回忆了自己因为父母早逝而饱受同学欺负的童年,觉得自己因为原生家庭而一直处于一种“弱势感”,他想摆脱掉这样的感觉。
片中一个很有趣的点,是负责管理同好会的“幸福援助中心”的HR大姐,在旁听了一次解放同好会的活动之后,竟然也鼓起勇气申请加入“冷脸沉默”三人组。
她说,自己需要解放的地方在于脸上抹不去的“职业假笑”。就像一张面具一样,HR大姐在和人相处的时候,总是会不自觉地面露微笑,这让她甚至去参加葬礼都会感到困惑。
于是,这仅有四个人的解放同好会就这样开始了他们的不定时聚会。
讲述自己的感受,再通过写日记与自己的内心对话,就是“解放同好会”所做的全部。
“解放”二字从“同好会”延伸到全剧,它也成为了全剧的灵魂。
不仅仅是美贞和公司的同事,剧中的角色,包括大姐、二哥、具先生、父亲、母亲以及三兄妹的几位发小,都在寻求着各种各样的解放。
比如大姐一直深陷在想要寻求恋人而不得的苦闷中,不解自己为什么那么没有异性缘,没有人愿意爱自己。
她试图从自己的外表找原因,糟糕的发型、不够精致的五官,她不断折腾自己的头发,还去做了医美,甚至夸下海口要在冬天随便找个人恋爱,否则就剃光头发。
比如具先生隐藏了自己夜店管理者的神秘身份,而暂时躲避在乡下过着单纯的劳作生活,但却因为过往生活过于凶险跌宕,无法摆脱自己曾经犯下的罪孽,而只能整日依靠酒精麻痹自己。
具先生一直在摆烂,除了白天的劳作,剩下的时间他一直放任自己不断坠下深渊。
所有人都被困在不同的壳子里。
有的人拼命凿着密不透风的墙壁,却找不到一丝出口的痕迹;有人困在里面却不自知,忍耐着、苟且着。
而这困顿之中的众人里,第一个主动提出想要改变的人就是小妹美贞。
当她说出“解放”二字的时候,不仅仅是她的两个同事感觉到了呼吸的畅快,屏幕前每一个讨生活的普通人,都突然感受到了一丝生机。
原来那种疲惫感,那种无力感,那种透不过气的吃力感,都是因为我们被困住了。
“解放”二字,也说出了每个普通人的心声。
如何不做一个总是习惯性讨好别人的人,在一段关系中保持独立?如何不被母亲的身份所累,活得更自我一些?如何能不那么在意外人的眼光,喜欢更加真实的自己?如何能让自己与原生父母的关系跳出旧有的模式,打破僵局?
这些时常会在深夜困扰我们的问题,就是我们每个人身上需要解放的地方。
生活还在继续,解放就永远不会停止
在这部剧中,比起关心剧中人的情感走向,我更关心结局落幕的时候,大家是否都得到了解放。
但正像这部剧时刻充满了留白和耐人寻味的文学性一样,编剧并没有给每个人一个“止步”的收尾。结局的开放式,意味着每一个人也许都向前迈进了一小步,但又并未走到解放的终点。
在所有的角色中,二哥昌熙的自我解放之路最让我触动。
编剧把昌熙的性格刻画得复杂又细腻,让他从一个喋喋不休惹人烦的普男形象,一跃变成了甚至超越神秘人具先生在我心中所带来的那些高光时刻。
(二哥虽然絮絮叨叨,但总能一语中的)
而我也觉得,昌熙最像我们自己。
普普通通的打工人,面对着迟迟升不了职的职业瓶颈,职场上要面对下了班还要打一个多小时电话诉苦的难缠客户,和总是呱噪到不行又不择手段赚钱的前辈同事。
总想得到父亲的肯定,却每每被父亲瞧不上眼。最苦闷的事,就是赚不到钱,没钱买车,也没钱结婚。被前女友嫌弃老土,而自卑分手。
昌熙的苦闷,就是大多数人的苦闷。
金钱、职位、车子、爱人,有着最入世,最俗气的欲望,却哪一样都无法得到满足。
所以,他也是全剧最话痨的一位。
和同事们、和发小们、和父母们,不断地发着各种各样的牢骚,吐槽就是昌熙的人格标志。
开始的时候,好多观众都觉得昌熙的牢骚太烦了,他就像个长不大的孩子一般喋喋不休。
但慢慢地,我们在昌熙的吐槽中,感受到了他纯良的性格、敏锐的感知力。
二哥昌熙虽然苦闷,但他又在某种程度上是个极为自洽的人。
在他身上有属于昌熙式的“自我消解”,有着小人物在抵抗苦闷和不公的时候,那种阿Q式的幽默感,还有着普通人对普通人的惺惺相惜与怜悯。
比如有一次,他去银行取钱,他所在的那一队始终都是最慢的,前面的人磨磨蹭蹭地在自助取款机前鼓捣了很久。
那一天天气非常闷热,自助银行的空调又坏掉了,昌熙排在临近队尾的位置,逐渐失去了耐性。正当他想要对前面磨蹭的人发怒的时候,排在他后面的人突然不好意思地拜托他插个队,“要赶的公车马上就要来了,能不能我先来?”
当我以为已经忍耐到极点的二哥要和那个人大吵一架的时候,二哥并没有那么做,他只是抬抬手,同意了那个人的请求。
插队的人把卡插到取款机,却发现自己的银行账户因为余额不足而无法取款。
就是这一幕,让昌熙忍耐到极点的心情突然转好了。
他说原因并非“这个世界还有比我更穷的人,而是觉得如果那个人因为没取到钱,又错过了公交,该有多难过啊!”他因为自己帮到了那个人,而开心地像个孩子一样。
在那一刻,我感受到了这个充满了世俗欲望的二哥,还有着如此善良的一面。
他虽然是个不起眼的普通人,但他没有失掉人之所以为人的那份纯良。
也正是这份纯良,让他活得越来越通透明白。
最后一集对二哥的结局处理得不能再妙了。凭着一种莫名的第六感,二哥总是成为亲人弥留之际最后陪伴的那个人。
在儿时他曾经送走奶奶,又在成年后成为第一个发现母亲过世的人。最后,还阴差阳错地在朋友的男友离世前,成为了唯一一个握住他的手,告诉他别害怕,你会很平静地离开的人。
开始的时候,他总是不明白,为什么总是自己,成为那个见证从生到死的人。直到,他想起了那部名叫《重返伊甸园》的电影。
电影里三个毫不相干的人一起环游世界。一人留在了国外,两人回到了原来的生活。
几年后,留在国外的人因为持有大麻超量而面临死刑。如果其他两个人能帮忙作证当时是一起持有的,就能免于那个人的死刑,但三个人都要到那个国家去服刑三年。
那两个人有一个人信誓旦旦地说要分担和作证,但在看到当地的监狱环境之后,落荒而逃。另一个本来当初拒绝的人,反而选择留下来帮忙作证。但只有他一个人的证词,并没有改变那个人死刑的判决。
执行死刑的那天,那个人很害怕。但他却听到了监狱狭窄窗户来自那个帮忙分担作证的朋友的呼喊:“看看我的眼睛!我在这!”
就为了这五分钟的陪伴,有人要白白坐牢三年。
但二哥却说,为了这五分钟,他宁愿牺牲那三年。就像他握住了即将离世的那个和他不怎么相干的朋友的手那样,即便他要错过一单大生意的谈判,即便这本并不是他要履行的职责,但他依然选择陪伴着那个朋友走到生命的终点。
昌熙握着那位临终的朋友的手,对他喊了一声:“我在这!我在这!”
就像他讲述的那部电影里,那个在监狱里的人对执行死刑的朋友所喊的那样。
他拼劲全力告诉这个快要离世的朋友,不要害怕,你并非孤单一人上路。
我想,这份冥冥之中的仗义和大爱,也让昌熙在最后明明要走去听美术讲座,却走错了教室误入了殡葬师培训室的那一刻,安心地留下来翻开了殡葬师教材。
他终于找到了自己理想的职业,听从了命运的召唤。
二哥从一个满腹牢骚的人,变成了一个接受命运的人。他并不是麻木式的认命,而是在无法摆脱的命运中寻求到一种更为适合自己的道路。
就像有人对他的评价“一个人愤怒、一个人失望、一个人被生活打倒,又一个人絮絮叨叨站起来。”
昌熙的普通,有着最闪光、最动人的普通。
他给了我们平凡之人一种巨大的鼓舞,不用惊天动地地改变,这样小小的解放你也可以做到。
当然剧中的结局,除了二哥,每个人似乎都在解放之路上向前迈进了小小的一步,他们也许并没有彻底完成解放,我想编剧想告诉我们的是:
只要活着,解放就永远是进行时。
“我有时觉得自己解放了,有时又觉得徒劳。但回头看,又不觉得是白费功夫。”
就像美贞所说的那样,“找到自己的问题,就是解放的全貌”。
解放,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它是为了让我们有继续生活下去的勇气。
只要我们不停下解放的脚步,就一定会遇到一个不一样的自己,一个更让自己喜欢的自己。
从今天开始,在每晚入睡前,不妨轻声前问问自己:“今天的我,解放了吗?”
-END-
回复以下关键词,查看更多原创文章
【游记】日本、迪士尼、长隆、三亚、滑雪
【阅读】科学、英语、古诗、思维、语言 
【心理】分离焦虑、安全感、T2、慢热、专注 
【睡眠】抱睡、奶睡、夜醒、安抚、小睡短 
【情绪】戒吼、管教、抑郁、听话、 情商
【养育】牙齿、性教育、厌奶、如厕、喂养 
【游戏】玩具、绘画、早教、儿歌、陪玩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