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2014年,长期从事教育行业的柴李洁从北京回到了家乡——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这里距离北京仅150公里,2019年才脱贫。
回到家乡后,柴李洁发现,哪怕在网络已高度发达的今天,关于教育的信息差和认知差在这里依然广泛存在,体现在高考后的报志愿环节,尤其如此。做高考志愿规划师8年以来,柴李洁更深入地理解了一个高考大省的区县之内,教育资源如何分布,以及学生报考志愿时会面临哪些困境。
以下是她的讲述。
记者 | 舒佳
编辑 | 王海燕
信息鸿沟
2014年,我从北京回家乡结婚,就在老家安家了。之前,我在北京一所重点大学某学院的招生办工作,后来离职,进入了民营机构做K12教育。回到家乡后,我和先生选择自主创业,做的还是K12相关的课外培训。随着培训学生不断增多,我在本地认识的人也越来越多。机缘巧合下,一位小学校长问我,能不能帮他同学的孩子,做一下高考志愿报考指导。
《家族游戏》剧照
我记得那个小孩分数非常高,606分,但是家长不知道孩子报什么学校,甚至985学校有哪些也不清楚。我坐在办公室去跟家长探讨,报考政策是什么,孩子的特长是什么,最终帮孩子报上了一所好学校,专业也是他喜欢的。
那是我第一次感觉到,家乡的信息闭塞程度还是很深的。到了现在,大家都以为,短视频已经很发达了,即使碎片化,大家也能了解到一些信息,但实际上,很多刚参加完高考的孩子,根本不知道毕业后去什么学校,学什么专业。最最极端的例子是,有的孩子考了600多分,最后被一所三本民办院校录取,那是一所跟重点大学冠名合作的独立学院。但家长对这种高校模式不了解,以为学校是一样的,结果陷入到报错的困境中。
至于教育部专门为基础学科招生改革推出的强基计划,还有港澳留学这些,就更少有人知道了,虽然也是正规升学途径。想走这些途径,基本都需要在每年三四月份就提前申请规划,但很多孩子来找我咨询时,才知道这些信息,即使条件达到,也失去选择权了。
《天才枪手》剧照
我做高报咨询,一开始是给熟人和朋友帮忙,但渐渐地,找我做咨询的人越来越多。特别是近两年,河北高考政策不断改革, 比如2020年本科批次合并之后,学生既能报985高校,也能报三本,可以报的志愿从原来的5个学校6个专业,也就是30个志愿,增加到了现在的96个;2021年,河北又进行了新的高考改革,实行3+1+2政策,分了首选科目和再选科目。这些变化家长们都很难摸透,所以不光我自己早就成了全职的高考志愿规划师,而且高报本身也成了一个火热的行业。
当然,除了高考政策的变化,我所在的河北省宣化区还有自己的特殊性。河北省本就属于高考大省,去年考生62万左右,其中物理类的有20万,本科线位次划在16万人左右,而相关实际招生计划是13万人左右。这意味着,有3万物理类的考生,哪怕过了本科线,也无法进入本科学校。
除此之外,河北还有衡水的几所超级中学,教育资源高度集中,这就导致包括衡水的外市学校对我们本地学生掐尖。对留在宣化本地读书的孩子来说,好不容易考出了一个分数,怎样才能不浪费,去到一个分数范围内更好的学校,就变得尤为重要。
《最好的我们》剧照
家庭与教育资源
入行8年来,每年报考结束后,我都会做数据统计。从分数上看,来找我咨询的考生,能上985、211的不多,大部分人的分数,都分布在普通一本和二本。他们的父母,基本上都在本地城区的事业单位或国企、公务员系统。 
这些家庭在做选择时,最关注的就是就业问题。比如疫情以来,无论男生还是女生,报考教育学的比重比前几年要高很多,因为家长觉得,孩子读师范,毕业后考公、考编,会更容易一些。因此,为了满足家长的需求,我也会去看各个高校的考公、考编和就业质量报告。
父母的出发点是为孩子好,但他们的安排不一定是最好的。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考了635分的学生,咨询的三个小时里,他和妈妈吵得不可开交。孩子妈妈在张家口一个电厂工作,待遇、经济条件在当地都很好,她要求孩子去省内的华北电力大学,无论学什么专业,毕业以后,她都可以通过人脉基础,把孩子安排到电厂,跟她一样有一份很棒且稳定的薪资。
但这个孩子,自己的想法却是学电子,电子专业的学校和工业基础,在西南地区比较突出,他就想去那边。结果妈妈说西南地震多,坚决不让孩子去。最后,孩子确实被华北电力大学录取了。如今,他已大学毕业,据我了解的情况,他现在除了在家打游戏,什么都不做,好像他对妈妈的抗衡,从高考报志愿一直持续到现在。
做报考咨询的过程中,我还能明显感觉到,家长们很排斥报文科专业,觉得任何文科专业都没用,不好找工作。特别是河北实行新高考政策以后,物理类的本科提档线一般都低一些,能报的专业也多,家长往往就会后悔,之前为什么没让孩子选择物理,这样大学就能读工科类专业,好找工作。但在我看来,文科的三大类里,无论历史、哲学,还是文学,都能拓展孩子思维的宽度,认知的广度,让孩子变成一个有思辨能力的人。但这些东西对家长来说,似乎太过空旷。
《暗格里的秘密》剧照
除了强力干涉孩子的家长,还有一类家长也很有代表性。2016年以前,张家口市下面有宣化区和宣化县两个地方,是不同的行政单位,其中宣化区的经济水平和教育资源比宣化县好得多。我知道一些宣化县的农村孩子,可能高考就考个300来分,家长和学生自己,都对填志愿没有概念,也没人指导,以至于有些过了专科线的孩子,不知道怎么填报,去读了一些计划外招生的学校,如高教自考、成人高考、中外合作办学和网络教育大学招生等。
另外也有一些孩子,分数过了本科线,但又不够高,只能去报一些本科学校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这些项目往往收分会低一点,但学费一般都更贵,普遍在每年两三万左右,四年下来,光学费就是十多万。这样的情况,宣化城区里的大部分家庭也许能承受,但原来宣化县里的大部分家庭其实是很难承受的,孩子们也就只能选专科院校去读。
并且,越到县里的农村,越可能出现一种情况,那就是孩子生得多,晚生的孩子高考时,父母可能都过了60岁,眼睛花得字都看不清,连高报是什么都不知道。这样的家庭一来人,就是呼啦啦一片,姐姐姐夫、哥哥嫂子一起。因为父母年龄大,经济能力变弱,对孩子的选择其实也有影响。
《狗十三》剧照
现在都说大学生遍地都是了,但当你进入一个县城,你会发现,考学其实还是一件挺难的事情。我记得有一年,有个少数民族的学生,她和家长甚至不知道可以走少数民族预科通道。还有一些孩子是农村户口,独生子女,在河北是可以加分的,孩子和家长也不清楚。这些县城以下的孩子,他们的无奈,是很多人看不到的。
父母与孩子
一般来说,在高报这件事情上,我们考虑的是学校、地域、专业、分数这4个参数。但大多数时候,因为考虑的关键点不同,家长和孩子的意见都很难达到统一。
在地域上,80%的孩子都不愿意留在本省,第一梯队想去的是北京、天津,还有些学生想报考浙江的学校,因为想去西湖边上看一看;也有的想去重庆,因为刷短视频看到,重庆的夜景非常漂亮,火锅很好吃。
《以家人之名》剧照
家长们则分为两种,一种也希望孩子走出去,他们考察的往往是一个地方的经济、医疗、教育各种问题,有的家长甚至连房价都打听了,计划孩子毕业怎样可以留下。另一种则更愿意把孩子留在省内,希望孩子离家近一点,毕业成家后,父母可以帮衬买房或照顾孩子。“如果走得太远,担心经济条件达不到”,当父母说出这些话的时候,是很打动人的。
不过,从现实情况来看,能走出去的还是少数。作为高考大省,河北的学校对本省的招生计划数基本是四位数,外省可能就两位数。另外,发达地区的学校,优势学科在河北的招生人数一般也很少。选来选去,家长和孩子只能舍弃掉外地高校。
《小欢喜》剧照
有的家庭在专业选择上会出现分歧。我记得一个孩子,父母带着他专门从怀来县沙城镇开车过来,三个人围坐在会议室里一张大办公桌边上。孩子的母亲是一位大专老师,父亲圆圆的脸,头发不多,是当地一位知名律师。报考过程中,父亲想让孩子学法律,妈妈则希望孩子未来考公务员。孩子自己的眼神则一片迷茫,不知道怎么选择。
讨论了一会儿,我问,哪个学校排在第一,优势专业怎样选,现在有答案了吗?妈妈开口说,家里都是爸爸做主,让他赶紧决定。爸爸摸了一下头发,笑着说,孩子已经18岁了,还是把选择权给孩子吧。结果我转向孩子,他的表情很无奈,说了一句,我成长的18年里,好像从来没做过什么大的决定,还是你们来吧。
那是我第一次意识到,高报这件事,孩子是主体,他虽然也有选择权,他却并不知道该选什么。最后,这个孩子依旧按照父亲的意愿,被西南政法大学的法学院录取了,现在也保研了。后来,孩子给我反馈,说他慢慢喜欢上了法学,之后想做做法律援助,实现更大的社会价值。说到这些,他的眼里是有光的。这种结果,对孩子和家长来讲都是比较好的。
《横道世之介》剧照
也有结果不好的。有的家庭在地域选择上意见不一致,报考过程中,父母和孩子观点一直对立,有的孩子会摔门而出,有的孩子不敢这样做,甚至会被父母劈头盖脸骂一顿。
除此之外,更多孩子还是受限于分数。我印象特别深的有一个女孩,高考考了540多分,当时河北的本科批次还没合并,这个分数刚过一本线。报考的时候,父亲担心女儿上不了省内一本,想让女儿复读,甚至悄悄给我递了纸条,让我帮忙劝说孩子。但孩子的内动力已经明显不足了。
我记得,咨询结束后,孩子临走前问了一句,如果报一本的话,分数完全没有可能吗?我说有可能,并说了一所学校的名字。结果她自己真选了这个学校,也被录取了。结果出来后,父母都非常惊讶,没想到她真能录取上。我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明,在孩子分数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可以尽力在地域、学校、专业里边去找机会,也许还能得到一个比较好的结果,而不是一开始就各说各话,相互对抗
从我个人角度来讲,其实比起能报什么,孩子应该更多去思考适合报什么专业。我记得有一年的一个学生,他想学动物医学,但他妈妈就不同意,说我勤勤恳恳,省吃俭用供出来一个大学生,就学一个兽医,穿着白大褂,去村里给驴马打针?她接受不了。孩子的出发点则是,自己从小喜爱小动物,也觉得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增加,结婚率、生育率下降,宠物陪伴一定会增加。孩子很清醒,反而可以冷静地地跟妈妈讲,自己为什么要学这个专业。
其实对我来说,做高报咨询,只要不断学习,保持对政策的关注,压力并不大。最矛盾的反而是孩子和家长出现分歧时,我作为第三方,很难判断自己的想法对孩子是好还是坏。从我的角度,高报其实不是孩子成绩出来后那几天的冲动,也不是简单地畅想一下大学四年如何度过,而是应该更深入地考虑未来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倒回来再看学什么专业,进入什么学校,选择什么城市,才能更接近他的目标,才能在未来从事的职业中,找到幸福感和价值感,获得更多的人生快乐。
 排版:踢踢/ 审核:小风
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转载请联系后台
大家都在看

▼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下单本期新刊。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