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放榜了。
被作为父母,我们都希望孩子能够如愿,用一张“喜报”回馈过去12年的寒窗苦读。
但现实是残酷和无奈的,有人欣喜若狂,有人黯然落泪。
我曾畅想过无数次,如果我的孩子参加高考,高考之后我会跟他们说些什么?
或许是“高考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或许是“不管结果如何,拼尽全力的你都很棒”。
鼓励和赞美,对孩子来说固然重要,但我还是想给他们讲3个真实的故事。
三个主人公,虽然出身不同、性格各异,但我从他们的故事中,或早或晚都读到了两个字:斗志
或者换个更时髦的词,强大的自驱力
拿到直博全额奖的
“大山孩子”
最近,一份论文的“致谢”火了。
在朋友圈和微博上,很多人都在转发。
这份论文致谢的作者,名叫陈时鑫,是南京大学的一名大四毕业生。
在这份致谢里,陈同学感谢了他求学路上遇到的老师同学和帮助过他的人,同时,他也感谢了一直努力、一直坚持的自己。
对很多人来说,到了年龄上小学、上初中、上高中、考大学,是一件特别自然且顺理成章的事。
但对陈时鑫来说,从小学到大学毕业,甚至到申请香港中文大学直博的全奖,每一步走得都异常艰辛。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网友把他的故事称为“中国版的风雨哈佛路”。
陈时鑫出生在四川凉山州冕宁县的一个小村庄。
这里地处山坳,交通不发达,家家户户都以种田为生。
为了生计,也为了脱贫,身强力壮的年轻人都选择了外出打工,陈时鑫的父亲,也是其中的一员。
父亲常年外出打工,家里只剩下陈时鑫和妈妈。为了让妈妈少些操劳,他从小就特别懂事。
家里的农活每次都是抢着做,从插秧、拔稗、割谷到喂猪,几乎没有他不会的。
除此之外,他还经常到河沟里捉泥鳅,上山捡蘑菇、摘茶叶,既能替妈妈分担、补贴家用,又能攒到钱买书和学习用品。
那段日子虽然过得苦,但却很充实,而陈时鑫也从未抱怨过。
更难得的是,在同龄人因为作业多而发牢骚、因为没有得到喜欢的玩具零食而闹脾气时,他早已经在心里默默立下了“好好读书,改变命运”的志向。
他在致谢中写道:

出身农村的我,沐浴着山风长大。四周的大山阻隔了我的视线,高海拔的阳光让我的皮肤变得黝黑,但书本中的知识,让我的眼睛变得明亮。
我们常说“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对陈时鑫而言,小时候清贫的生活,虽然难熬,但也磨练了他的意志和心智。
让他拥有了比同龄人更沉稳、更坚强的性格,这对他往后的求学路来说,无疑是一笔财富。
时间到了初中,为了获得更好的教育,他选择去县城读书。
因为村子地处偏僻,从家到学校,来回要十几公里的距离。
学校原本是有宿舍的,但是为了省钱、减轻家里的负担,陈时鑫毅然选择了走读。
只是这十几公里的距离,终究是个问题。
好在后来爸妈攒钱给他买了辆自行车,从此,他就在自行车上过了三年的初中生活。
为了保证按时到校,他每天都是迎着星光出发,披着月色回家。三年时间,他经历了春去秋来,寒来暑往。
如果说早出晚归还能接受,但极端的天气真的太磨人了。
冬天的严寒让双脚长满冻疮,奇痒难耐;夏天的暴雨打湿了书包和衣服,连鞋子里都灌满了水……
但即便这样,他也从未放弃,依旧乐观地憧憬着未来。对他而言,初中就如山间土路上的一条条车辙印,全是自己奋力拼搏的青春。
时间让陈时鑫从青涩的男孩成长为了清秀的少年,但他心中的求学梦,却从未改变。
高中时,他来到了离家足足有三百公里外的成都求学。
陌生又庞大的城市,以及城乡巨大的生活差异,让陈时鑫倍感压力。
而在学习上,他也发现了自己和同学的差距,尤其是英语学科,他几乎听不懂老师上课的口语,甚至因此生出自卑感。
但很快他就调整了过来,开始更加努力学习。甚至一年只回两次,只为把所有可能的时间都用在学习上。
付出终有回报,一年之后他的英语成绩直接位列全班第三。总成绩更是稳定在年级前三,经常都是第一名。
后来,他如愿考入了南京大学,选择了自己喜欢的专业。
在大学里,他也依旧保持着勤俭且勤勉的状态。四年间,多次获得各项奖学金。
通过勤工俭学和好心人的帮助,他解决了大学期间的学费和所有花销。
在大学里,他不仅读书,更开阔了眼界。
专业上,他始终“立自强志,强中国芯”作为自己终身奋斗的目标,并为了实现这个理想而选择到香港攻读博士。
生活上,他参与学生干部和志愿者的工作,寒暑假还会回到家乡,为那里的孩子义务补习。
陈时鑫说:他想尽己所能,帮助如他一般的孩子,希望他们也能通过努力读书,走出大山,去看看更广阔的世界。
曾经那个独自在雨中奔跑的孩子,如今也在竭尽所能为他人撑伞。
在陈时鑫身上,我看到了一句话: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起点低,但从不抱怨;挫折多,也从未放弃;不能选择出身,就通过努力把命运牢牢握在自己手里。
考上北大的
“小镇作题家”
接下来的两个故事,都来自B站上一个超火的视频。主人公分别是来自小镇的嘻嘻和出生在北京的塔塔。
我们先来看嘻嘻的故事。
她有很多的经历、很多的身份,但在这个故事里,她把自己定义为
“考上北大的小镇青年”。
嘻嘻出生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从小和爸妈一起长大。
在她的印象中,她的妈妈从小就在给她做“学历立志”。
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有一天走在街上,妈妈忽然猝不及防地拉住小小的她,指着整条街的人说:
你知道吗?这条街所有的人都比我们家有钱,我们家是最穷的。所以你一定要好好读书。
对于年幼的嘻嘻来说,她第一次意识到:
自己以后要考一个很好的大学。
读书不仅是为了自己,还为了身后的整个家族。一定要考好的大学,走出去改变命运,让家人过上好的生活。

或许很多人觉得,嘻嘻妈妈这种教育和表达方式有待商榷,甚至有些窒息。
但不得不承认,我们父母那一代,大都秉持着类似的“朴素的育儿观”
嘻嘻和妈妈当时生活的地方,是全国有名的扶贫县。
不仅经济欠发达,身边的很多孩子早早就不读书了。像嘻嘻的表哥和堂哥,都为了生计而辍学打工。
所以,在那个时代背景和环境下,能够坚持让女儿读书,不为了生计而牺牲或者阉割孩子的未来,已经很不易。
为了让女儿变得“优秀”,妈妈几乎将自己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投注在了嘻嘻身上。
上小学时,别的孩子放学后都是疯玩,而嘻嘻却要做妈妈布置的任务,写一篇毛笔字、画一幅画、写一篇日记。
到了周末,还要去补习英语。
有一天,嘻嘻没有写毛笔字就睡下了,结果在她睡得迷迷糊糊的时候,感觉到妈妈在掀被子。
然后就是衣架落在自己身上的痛,被妈妈“打”起来的嘻嘻,一边哭一边写着毛笔字,内容则是:妈妈的名字,加上“我恨你”!
看到这样的嘻嘻,妈妈也在旁边掉下了眼泪。
长大后的嘻嘻聊起这件事,说因为妈妈哭了,她当时的情绪也变得复杂起来,又恨妈妈,又觉得对不起她。
在嘻嘻上初中时,妈妈曾专程带她去过北京,只为参观北大等名校。

因为经济拮据,她们坐了24小时的绿皮火车赶到北京,住在街边最便宜的小旅馆里,吃的是白米饭配老干妈。
但即便是这样,妈妈也要带她来,因为想让女儿真切地感受“名校的魅力”。
虽然生在扶贫县,生活也不富裕,但身为大学教授的妈妈,几乎给了嘻嘻所有能给的教育资源。
更重要的是,她为此付出了很多时间、精力和心血。
过程或许偶尔会激进,方式可能也并不完美。但不得不承认,妈妈的付出和远见,成就了嘻嘻。
长大后的她,会为妈妈的苦心所动容:
我妈对我的付出,是大多数父母都不愿意或者也做不到的。她给了我在那个年代,那个环境中最好的教育资源。
也渐渐明白了自己努力和付出的意义。

在那些看似平淡到毫无波澜的日子里,在那些枯燥的练字、做题的背后,是一条向上的路。
虽然曲折漫长,但很清晰明亮。
后来,她来到了北京,进入了北大。
又通过学校交流,去了国外,见识到了更多城市的多元。
从小镇到大城市,从农耕到互联网时代,她的生活发生了巨变,这种变化是欧洲国家历经几百年才体会到的。
嘻嘻却因为努力读书,用12年就迈入了生活的“新纪元”。
她曾说,虽然自己的起点不高,但胜在向上的带宽足够大,这让她拥有了对生活强大的信心。
如果人生是一棵树,那这个“小镇青年”从小到大的努力,让她这棵树的根扎得更深,长出来的苗苗也足够结实、坚固。
或许,这就是当初日复一日坚持的意义。

进入哈佛的
海淀“鸡娃代表”

相比嘻嘻,出生在北京的塔塔,在很多人眼中是幸运的。
从小生活在大城市,享受着最优质的教育资源。
但塔塔却说,即便生在北京,上大学、上好大学,也不是理所当然的事。
要知道,她是家里第一个大学生。
爷爷奶奶是农民,种了一辈子地,爸妈也没有上过大学。
所以,全家的希望,自然而然地都落在了她的身上。
小时候,妈妈每次开车经过北师大、北外时,总会轻轻指一指外面,然后很随意地说“以后你就上这儿吧。”
但看似轻松的背后,却是两代人的付出。
塔塔说,爸妈对自己的“鸡娃”,从幼儿园就开始了。
那时幼儿园下午3点放学,每天爸爸会按时接她,然后带她到指定的游乐园玩耍。
可是不管发生什么,一到5点就必须回家,因为家教老师会来给她上钢琴课和英语课。
课程一直持续到晚上8点半,从5点到上床睡觉前,她的时间都被“打包”了。
没有快乐和自由,每天都是被爸妈赶着在去下一个培训班的路上。
这样的日子对小时候的塔塔来说,是没有尽头的。
可以说,塔塔前十几年的人生,全部是被这么计划着过来的。
习惯了父母的安排,以至于她后来上大学、开始独立生活时,常常因为没有计划或目标而感到无比焦虑。
长期浸在“有计划”“被安排”的日子里,也让她无法享受生活所带来的随机性和小细节。
不得不说,从这个角度看,塔塔的童年是有遗憾的。
但紧凑的童年和儿时的付出,也为后来的她,带来了很多机会。
她上了不错的初中、高中,考入了中国传媒大学。后来又去澳洲、瑞典的大学继续深造。

如今,工作两年后的她,又将于今年重新进入哈佛大学深造。
虽然我不赞同让各种课程占据孩子的童年。
但也不能否认,如果没有小时候一步一步的积累,如今的塔塔或许没有这么耀眼。
教育永远不是完美的,也不是单面的,而是复杂、多维的。
对塔塔来说,童年的经历也是这样。
起初是不快乐、不自由的,因为那时的她更多依赖的是来自父母的“他驱”。
但当她长大一点、成熟一点后,当“他驱”变成“自驱”时,她也很享受为理想破釜沉舟、不懈努力的喜悦。
塔塔曾说,她对努力态度的转变,来自家庭的变故。
当时爸爸创业失败,家里的生活忽然从小康变成了赤贫。
有一次,她走在路上想吃5块钱一根的香肠,可是爸爸看了一会儿,眼里闪着泪光说,“下次吧,咱们下次再吃”。
就是这件小事,让她明白了爸妈正在经历着什么。
后来,爸爸通过努力再次创业,赚了钱、给家里买了新房,这些变化让她忽然意识到原来努力和坚持是有价值的。
川妈说说
3个故事,3种代表性的成长路径,农村娃、小镇做题家、城市鸡娃
我们常常拿这三类横向比较,断言谁更容易成功。但从这3个故事,我们清楚地看到:条条大路通罗马,起点不同的孩子,可以走向相同的终点
当然,我不是否认原生家庭的影响和作用,而是说,有些东西可以对抗、超越它的影响作用。
比如,在这3个青年身上都可以看到的斗志,或者我们常说的自驱力
他们有理想、有目标,更有为了理想目标努力、坚持的恒心和韧性。这些内心的欲望和诉求,激发和激励他们克服客观环境的困难,勇敢地往上走、往前走。
现在内卷严重,父母焦虑。但拨开那些表面的现象,其实大多数父母都明白:父母再卷,孩子不想学都是自作多情,而这往往才是我们焦虑的最大根源。
那怎样才能培养一个有自驱力的孩子?
我有时会对比研究自己和大宝:我一个小镇做题家,他一个北京孩子。我上进,有斗志,从小学开始就自我负责所有学习事情。他却佛系很多,很多时候要我推着他走。
他并非个例,跟很多同龄朋友、同事聊过,我们那么拼命才来到北京并留下来,花很多心力、金钱养出来的孩子,却超级佛系、没有斗志。有个朋友的孩子特别讲究养生,唯一的愿望是活得久。
我们和孩子的差别,很像视频里那两个女孩。再对比那位大凉山男孩,我们能从中悟出培养孩子自驱力的几点启发:
1.欲望是自驱力的根源。
从人类行为的规律来看,人的行为根本上是由未满足的需要(欲望)驱动的。大凉山男孩、小镇姑娘,小时候环境的不足,促发了他们改变命运的动机,支撑了他们的行为。
我小时候也是,那是并不知道外面的花花世界有多美好,但我很清楚,家乡小地方的生活是我想逃离和改变的。而考上好大学是唯一,我看得见和有条件走的路。
相比而言,大宝生在北京,我家虽说不是多么富裕,但绝对算得上中产。衣食无忧,经常国内国外旅行。生活上,他大概率是满足的,这方面很难驱动他。他的自驱力必然有着和我们不一样的来源。也许是更纯粹的兴趣,也许是改变世界的梦想,也许是大爱及人的热情......
无论是什么,他总得想要什么,才能激发他努力学习(广泛意义上)的动机和行动。
2.他驱可以是起点,但最终必须是自驱。
海淀鸡娃的塔塔,从小到大的生活、学习都是被父母计划好的,辗转在N个辅导班、兴趣班之间,稀里糊涂地被打人推着走。不快乐,更是因为缺乏自我目标而焦虑。直到有一天,家里出现了变故,她才改变了对努力的态度,积极主动起来,从”他驱“变成了”自驱“,真正体会到了为了理想努力奋斗的喜悦感。
小镇做题家嘻嘻,觉醒的更早一些,但小时候也是懵懵懂懂,被妈妈敲打着,带着去参观清华北大等等,才明白妈妈的苦心,学习和努力对她的意义。
但是,在她们觉醒之前,父母的推动是有意义和价值的。为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创造了走得更远的机会。
只是我们要提醒自己一点:孩子小的时候,还不知道他想要什么,没有自驱力的时候,我们可以push他。
但是,“他推”不可持续,或早或晚都得靠孩子的“自驱”。
3. 自驱的觉醒,苦难是把“双刃剑”
大凉山男孩小时候就斗志满满,小镇做题家嘻嘻、海淀鸡娃塔塔都是从小被父母推着,甚至逼着学习,长大之后才因缘际会觉醒,自发努力。
拥有那种天生充满斗志的孩子,固然幸运,但大多数孩子都要经历“他驱”到“自驱”转变的过程。从两位女孩,包括我自己的转变,其中有“生活的苦”的刺激。前几年,北大女生刷屏的“感谢苦难”的文章,也有类似的内涵。

生活的苦,固然有激发斗志、唤醒内驱力的作用。但是这些年,我越来越觉得它更像是一把双刃剑。一面它可能激发孩子的斗志,一面它也会在孩子的心中埋下苦涩的种子。
见过很多上进勤奋却不快乐、焦虑的“成功人士”。我不希望,我的孩子拼命地往前跑,却错过了一路的风景。我希望,我的孩子的内驱力来自大爱、兴趣、理想,而不是生活的不幸、甚至苦难。如果真的无法避免生活的苦,那就尽快修炼发现和享受生活的幸福能力。
我的成长经历和嘻嘻很像(当我去了好学校,更加知道读书无用都是骗人的)。也是小的时候不太理解,长大之后才学会理解和感恩我爸妈的坚持和付出,那是他们在那时最好的选择。
但是,我不想也不会用他们的老方法,养育我的两个孩子。我早已离开家乡来到北京、组建了我的家庭,我也将与时俱进、因地制宜,用不一样的方式养育我的孩子。
当然,他们也会以全新的姿态向阳成长。
参考资料:
1、新华社《大凉山小伙全奖直博!这份论文致谢看哭网友》
2、B战Up主全嘻嘻,《32岁小镇作题家VS23岁海淀鸡娃:高考后的幸存人生,谁失望了,谁想通了》https://b23.tv/BV1uY4y1x7fP
推荐阅读
看到这里,别忘了点个“赞”或“在看”
鼓励一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