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娱乐业好像随时随地在掀起「怀旧热潮」
而且一次次的怀旧潮也总让我们尤为动情。
经典老剧再次复兴:
播出11年的《甄嬛传》热度丝毫不减,甄学家们各显神通,持续输出。
情景喜剧《武林外传》《编辑部的故事》,一系列的古早台湾偶像剧…都成为考古大军们文艺复兴的素材。
陈年老梗再次刷屏:
从斯琴高娃和袁立微妙的「羊胎素」成新网络时代口头禅,海清「你是我的神」席卷鬼畜区,评论区高频出现杨幂「你没事儿吧」表情包,再到陈凯歌一家那句经典永流传的「阿瑟请坐」。
古早偶像再次翻红:
刘畊宏成网红顶流;王心凌现象一发不可收拾;周杰伦演唱会重映就创观看纪录…
这股怀旧潮,不分娱乐门类,也不分国内国外。
昨天早起,一夜之间,他们又冲上热榜。
6月24日晚8点,后街男孩全球首场线上演唱会开唱,献唱22首嗨翻网络。与西城男孩隔空合唱对方的经典歌曲《My Love》《I Want It That Way》。
果不其然,网友们的反响铺天盖地:
梦幻联动,浑身激动;我的青春回来了;看到MV就闪回那个年代…
更有人发出感叹“我们的青春歌单里,谁没有一首后街男孩呢?”
在所有娱乐门类中,音乐怀旧内容的流行,在2022年好像达到了顶峰。
如今的音乐怀旧潮有多么盛大。
不是一首二首歌,也不是一个两个人。无论音乐组合,还是偶像歌手,开线上演唱会通通霸屏。
后街男孩的线上演唱会,正式开场时观看量已超900万,不到半小时就突破1700万人次,最终观看人次为4474万
与他们隔空对唱的西城男孩,在去年底开办线上演唱会,观看人次超2700万,当时就凭借线上开唱的方式成功“出圈”。
出道24年的西城男孩和出道29年后街男孩,都属于出道20+近30年的老牌音乐组合了,承载的集体记忆足够长。
在这次成功试水后,国内的线上演唱会开得越来越多。
今年4月15日「中国摇滚教父」崔健开办首场视频号线上演唱会。
60岁崔健「继续撒点野」,线上演唱会吸引4400万人观看,评论区引发清一色的「老子根本没变」。
5月27日「华语音乐教父」罗大佑首场视频号演唱会「童年」上线。
同天还有「流行音乐天后」孙燕姿的抖音线上唱聊会。
粉丝在孙燕姿线上唱聊会的巨幅广告前打卡
「今晚,你想听罗大佑还是孙燕姿」成为“世纪难题”在朋友圈刷烂。两个隔空PK的演唱会共为2亿多人讲述“青春时光的故事”。
除了线上开唱的,还有重映演唱会的。
4月1日张国荣“热·情”演唱会超清修复版经典重现,网友们通过一场特别的演唱会怀念哥哥;
上个月周杰伦演唱会的重映盛况,大家应该还记忆犹新吧。
5月20日魔天伦2013演唱会重映,5月21日地表最强2016演唱会重映。
周杰伦一“开唱”,直接引爆热搜榜,霎时间热度骤起,微博热搜100多个,全网话题阅读量接近50亿,在520掀起一场“音乐风暴”。第二天“地表最强”再度开启歌迷狂欢。
据TME官方宣传,周杰伦的这两场DVD直播创造了在线演唱会观看人数的最高纪录。
全网总观看量接近1亿人次,仅凭老演唱会重映,周杰伦打造了两场现象级的线上LIVE。
音乐综艺也彻底走上怀旧风。
竞唱献礼节目《声生不息》集齐16组传奇歌手改编演唱港乐传世金曲,再创港乐时代唱片。
音乐怀旧流行,是为什么?
时下对原因的发问,或者换一个问题更贴切,那就是「怎么了」。
这股音乐怀旧潮,说白了,始终牵动着两头,一边尽头是「音乐」,一边是「人」。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问题:这些「老歌」怎么了?
之所以被怀旧,首先一定是这些歌曲足够经典。
它们背后代表的是华语乐坛黄金时代,创作的产物。那是一段“教父辈出,天王天后盛行”的光辉岁月。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华语流行音乐逐渐与国际接轨,开始迈入唱片工业时代,造星能力显著提升,商业机制日趋成熟。
然后是,资本愿意做「音乐复古生意」,省时省力,回报率高,有利可图。
经典歌曲的复刻、重映、翻唱、改编都是一个逻辑。它们就是音乐节目收视率的保障。
选秀音乐节目,从初代选秀《超女》《快男》到火遍全国发掘素人歌手的《中国好声音》;
专业歌手竞赛节目,从《我是歌手》到贡献神级翻唱的《梦想的声音》再到《天赐的声音》。
这些现象级音乐综艺的核心要素,基本都无一例外的指向了翻唱和改编
这是因为,选一首观众已经耳熟能详的老歌加以精心改编,再找来一些观众喜爱的歌手进行翻唱,节目的收视率就能很轻松上去。
而主打新歌内容,节目组不仅需要费尽心思地去找优秀的原创音乐人,费尽心思地去构思新作品的呈现方式,付出更多的时间、金钱和精力。
还要冒着火不起来的风险,节目热度不得而知,可能还不如那些做翻唱和改编的节目。
各大音乐平台也在持续打怀旧牌,做复古生意。
QQ音乐推出《拾回计划》由年轻一代歌手翻唱经典老歌。
网易云音乐从2019年开始《青春重置计划》
第一季选择了11首华语金曲,包括SHE《中国话》,林宥嘉《神秘嘉宾》都是超过10年的歌曲,田馥甄《寂寞寂寞就好》也已经发行9年。
然后找来选秀偶像、流量歌手重新翻唱,包括尤长靖、钱正昊、焦迈奇、蔡程昱、沉以诚、朱星杰、赖美云等在内。
累计播放达8亿次,评论超54万,分享量超300万。多首歌曲上线几日,播放量即突破千万。
经典老歌本身能打再加上资本沃土的供养,一轮又一轮音乐怀旧潮涌向我们。
怀旧音乐正流行,在当下达到顶峰,是为什么?
我们来看第二个问题「人」即「我们」怎么了?
首先,人是本能的怀旧。
据一项最新科学研究显示,人们在14岁上下听过的歌曲往往会成为“毕生所爱”。
英国杜伦大学的研究人员曾经做过一项研究,找来470名18岁到82岁的志愿者,并让他们对1950年至2015年的111首曲目进行评分。
结果显示,人们普遍对青春期时收听的歌曲感触较深。尤其是14岁这个人生节点,更是“怀旧感爆棚”。
研究人员表示,青春期往往是人们形成自我认同和价值观念的重要阶段,而人们往往也是在这个人生的重大转型期加大了对音乐的理解,因此会对这一时段听过的歌曲格外记忆深刻。
这个结果还对老年痴呆症患者的护理具有一定意义。研究称医护人员可以通过播放“最熟悉的老歌”来唤起该类患者的早年记忆。
换言之,人们本能的怀旧,且怀旧对人体有益。
然后,怀旧是个体焦虑不安的折射。
而这种焦虑不安,既带有浓烈的个人特征也具有社会的普遍意义。
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怀旧隐含着人的“退行”心理,这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
当我们面临矛盾和冲突的时候,我们就会通过怀旧,通过对过去的回忆,来寻求安全保护。
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尤其在危机之下或社会动荡时代,怀旧能给人以舒适、亲切等正性情感成为人内心的庇护所。
这也是为什么当下的我们接受怀旧且尤为怀旧。
我们看到如今这波音乐怀旧潮集中在90后身上。那么,现在的年轻人此时此刻正在面临什么呢?也许不会说,我们都明白。
大环境的飘渺,像狗皮膏药一样,没完没了,反复不定的疫情。
其实线上演唱会、重映演唱会,是“疫情的产物”。就像罗大佑开线上演唱会时说的:“虽然世界还在疫情之中没有完全脱身,各行各业都受到影响。但我们依旧相信,明天会更好。”
社会天灾人祸不断,东航客机事件、丰县铁链女事件、唐山暴力事件…
经济低迷,公司裁员潮愈演愈烈;年轻人“逃离”大城市,返乡就业成趋势…
影视寒冬,精神文化消费贫乏,我们有多久没走进电影院了?没看展了?…
对外界掌控力下降的恐惧,对未知生活无法预期的焦虑,很容易触发「怀旧情绪」
而怀旧是对过去的一种重构与思念,是对一种已经发生的事件的可掌控感和安全感。
只有对于过去,我们能自由而单纯地在脑海里为之加工,进行评价分析,解读重构。
而将这一保护或认同进一步放大,怀旧也可以唤起集体亲密感并获得群体性的认同。
时下,怀旧没错,也许只会更猛烈。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