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时尚、创意
带你看遍全球艺术之美。

01
在英国的科罗斯比海滩,
“100个人”永恒地站在这里25年了……
他们任风吹雨打、海边升起的第一束阳光、海水的潮起潮落,以及嬉戏玩耍的人们。
无论时间流逝、世事变迁,他们就雷打不动站在那,像在与宇宙万物对话。
但只要走近一看,你就会发现,他们不是真正的人。
而是100个人形的雕塑。
这100个雕像,由17个不同的模具铸造而来,每一个都隔得很远,给人一种更深的孤独感。
在清醒中孤独,在喧嚣的大海中显得尤为寂寞。
每个雕像下方都有根一米的底柱固定,让它们安静地站在那里,体会大自然的美好与凶险。
涨潮时,海水会完全把它们淹没;退潮时,它们又会找回自我。
是不是很像生活在世俗漩涡中的我们?
久而久之,经过海水不断地冲刷,雕塑原本光滑的皮肤,慢慢长满了青苔,把每一个雕像慢慢地包裹了起来。
成长的路上被辜负得多了,自然也就学会了防卫,结果防住了恶意,也挡住了好意,只剩一身疲倦与孤独。
像极了我们每个人从青涩稚嫩,完成了到成熟克己的“蜕变”。
艺术家通过这一个个人形雕塑,表达出了人类孤独的底色、成长中的无奈和坚韧生活的决心。
孤独是全世界,是所有人,是一切历史,是你终将学会的相处方式。
这100个人形雕塑背后的创作者,其实是英国国宝级当代雕塑艺术家安东尼·葛姆雷(Antony Gormley)的作品。
他曾被英女王亲自授予大英帝国勋章和爵士封号,获得过英国当代视觉艺术大奖透纳奖。
在他的艺术生涯中,安东尼·葛姆雷一直以自己的躯体作为原型,并以此为出发点探索躯体与空间之间的关系。
他的“身体”曾经遍布世界各个角落,但完成一件雕塑创作有太多限制,在安东尼·葛姆雷看来,可能想做的很多东西到最后都实现不了。
要考虑气候环境、人流因素,以及获得权力机构的许可……
曾经一次在伦敦展览的时候,警察不断接到这样的报警:
“有人在伊丽莎白女王音乐厅的屋顶,他要跳楼!”
“有个裸男在滑铁卢桥南侧!”
警察不得不告诉市民那不是自杀,是艺术,展览也成为大热话题。
伦敦

毕竟每个人对艺术的理解都是不同的,
但内心中那个“叛逆”的小火苗在他的心底燃烧,他要去追求自己的与众不同,寻找到一种支撑自己前行的力量。
比如他带着自己的“分身”
来到喧嚣的纽约街头
《视界》美国纽约
麦迪逊广场花园
《视界》美国纽约
香港的高楼大厦屋顶
眺望整座城市
《视界》中国香港,1997年 
阿尔卑斯山的冰天雪地中
感受绝望与寂寥
《地平线之域》,2010-2012年
挪威马尔达尔斯瀑布前
面对流淌不息的水花飞溅
《另一个时间》,1999年
开阔的草原悬崖
自由的同时夹杂着孤独
安东尼·葛姆雷把自己的身体放置在世界各地,或许也与难以自控的自恋情结有关。
这个迷恋潜藏在集体无意识中,包含了对各种生命状况的敏感,比如对死亡的恐惧,对身体的爱慕或厌恶,对超能力的憧憬和幻想等。
安东尼·葛姆雷来认为:“人们日常经历着人体内的断层和黑洞,雕塑矗立的地方也意味着某人或者任何人曾经站过的地方。雕塑借助场域让我们更为深刻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
02
在创作雕塑模型的过程中,为了达到1:1的真人效果,需要脱光衣物,用保鲜膜紧紧裹住身体,随后裹在石膏布中,等待石膏布成形。
当他被模壳紧紧困住,失去感知外界的能力,仿佛回到了人类初始在母胎中的状态,呆滞、迷失、安全伴着依恋,从而达到“追本溯源”的寓意。
当他全身被包裹石膏时,只留鼻孔出气,经常要保持一两个小时的静止。
这个过程,源自安东尼·葛姆雷早年印度游历的禅学冥想。
他说:“铸造石膏的过程让我将内观冥想训练中的成果运用到雕塑作品中。这个创作过程很矛盾,那就是雕塑创作本身是想法施展的过程,而到了翻模这个环节,放弃所有想法则成了重中之重。”
等到壳凝结成了一定的形状,有了安东尼·葛姆雷身体的形状后,他才将之慢慢剥开。
他本人经历的这一段创作过程,也是一段珍贵的思考过程,从冥想状态再度回到现实里,“只要身心进入绝对静止的状态,内心就会享有无穷的自由。如果没有了外界的刺激,你就要依赖身体的内在运行去感受。”
翻模完成后,就投入到至关重要的一步——铸造成真正的雕塑。
直至这样,安东尼·葛姆雷的分身诞生了。
一开始他只是将它们走进美术馆、博物馆。在德国库克斯港和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均有大规模的作品。
安东尼·葛姆雷多次参加集体作品展,比如威尼斯双年展,并在白教堂美术馆、色本特美术馆和白色立体美术馆举办过个人作品展。
《学会思考》,1991年
到后来,为了打破雕塑这一媒介的空间、时间局限性,安东尼·葛姆雷将它们从美术馆、画廊领出,引入社会空间,产生人文对话。
《PLACES TO BE》
甚至因为一尊雕像,复活了英国一座城,由原本的没落工业城市转为文化艺术重镇,给予一座城全新的面貌与活力。
《北方天使》
《北方天使》这一作品高达20米、翅膀宽50米,融合了古典天使与现代机械意象,成为北英格兰的地标作品。
《北方天使》
03
安东尼·葛姆雷出生在伦敦,在一个天主教家庭中长大,他是家里七个孩子中最小的一个,他的祖父是爱尔兰天主教徒,母亲是德国人,父亲是爱尔兰血统。
天主教宣扬人生来有罪,为了赎罪,人的身体必须受到磨难从而解脱灵魂。他家每周末常会参观博物馆,小葛姆雷最初对雕塑的印象就是那些埃及人物石雕。
完成在剑桥大学三一学院的学业后,1971年,安东尼·葛姆雷来到印度游历三年,受到了当地佛教文化的熏陶。
他经历过嬉皮士一样的生活,研习过禅修,甚至考虑过出家......
印度与英国完全不同的文化碰撞,让他对人类与世界有了独特的领悟。

返回伦敦后,安东尼·葛姆雷先后进入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伦敦大学斯莱德美术学院深造。
在斯莱德美术学院深造期间,安东尼·葛姆雷遇到了此生挚爱——维肯·帕森斯,她不仅在日后成为了他的妻子,还成为他在艺术道路上最得力的助手。
“在最初的15年里,我的妻子是我的主要助手。她为我创作了所有的身体造型……在此之前,我一直认为艺术都是孤独的,直到我遇见我的妻子……我真的很幸运,真的很幸运,我有一个如此强大的支持者,还是我的爱人,也是个伟大的艺术家。”
彼此欣赏,互相成就,他们还拥有一个女儿和两个儿子,婚姻事业双丰收,这一对神仙眷侣的感情也让艺术圈很多人磕到不行。
早在几年前,安东尼·葛姆雷对英国脱欧事件极为不满,认为这是“一场实际的灾难”和“背叛”,于是决定放弃英国公民的的身份。
终于到了今年6月,他表示已通过他的德国母亲申请了德国公民身份,希望在下个月内收到他的新护照。
2012年,安东尼·葛姆雷开始制作称为“数字立体主义”的雕塑。通过实心的钢立方体,将人形渲染成一系列不同的姿势和姿势,大胆地摆放在白色的画廊空间中。
后来,他还创作了一系列自己站立、蹲坐、行走、跑步、翻滚的动作。
《大地、大海和天空》系列二
2017年来到上海的龙美术馆办展,60个铸铁的裸体人通过不同的身体语言表达不同的思想,引发了全城艺术爱好者的关注。
龙美术馆,2017年
东方思想的无常乃常和天主教强调灵魂永恒截然不同,他明白了宇宙永远处在变化中,只有变化是永恒不变的。
他的《亚洲土地》系列作品,邀请了350名广州象山村老少居民,跨越不同生活背景,捏造出一个个人形泥塑,震撼人心。
《土地》
安东尼·葛姆雷说:“我想与人合作,创作一个关于我们共同的未来和我们对此负责的作品。我希望这作品会回首凝视我们,凝视它的制造者(以及后来的观众),就好像我们有责任——对它(土地)和我们所共同栖居的世界的责任。”
2008年,《每日电讯报》在“英国文化中最有影响力的 100 位人物”名单中将葛姆雷排在第四位。
安东尼·葛姆雷创作的一系列雕塑作品,就像我们每个人自身,孤立无援的面对着所生存的环境,像在沉思,像在质问,也像旁观者观察着周遭。
《曝光》
这些静止、沉默、冥想的身体,似乎引领着我们思考世界的未来。
艺术应该比现实站得更高,使人不脱离现实又高于现实。
自然只给了我们生命,艺术却使我们成了人。
而安东尼·葛姆雷所做的,就是把那束光亮灌注到人心深处。
参考资料:
初次见《这群人竟然在海边站了20年》
拉莫斯《他是英国的国宝,竟把自己的裸体分身放满了全世界》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