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颁布实施3周年,是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和开启“由治及兴”发展新阶段重要节点,也是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和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建设纵深推进的关键之年,在大湾区强大的发展向心力牵引下,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走过成果斐然的三年。在这三年中,大湾区抓住时代机遇,发挥自身优势,取得了卓越成就。
三年来,粤港澳大湾区人口增长了164.4万,出口额增长了15.1%,经济总量则增长了约9.35%。截至2021年湾内万亿GDP城市已有5个,分别是深圳、广州、香港、佛山和东莞排名四五。5个万亿级大市“肩并肩”,共同组成一个万亿经济圈。
“三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在整体经济发展、平台建设、项目合作、创新、规则衔接机制对接、落实同等待遇、青年创新创业、发展愿景和规划方面的对接,以及体制机制重要领域均取得重大突破,大湾区建设取得了切实成效。”综合开发研究院港澳及区域发展研究所所长张玉阁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经济总量增长约9.35%
据广东省发展改革委此前在新闻发布会上披露,2021年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达到12.63万亿元人民币。此前广州市粤港澳大湾区(南沙)改革创新研究院、广州大学广州发展研究院、广东省区域发展蓝皮书研究会联合发布的《中国粤港澳大湾区改革创新报告(2020)》则显示,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突破11万亿元,三年来,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增长了约9.35%。
其中,大湾区11个城市中,从增速来看,广州GDP三年内增速最快,约19.49%;从GDP总量来看,深圳在2019年及2021年GDP最高,分别为2.69万亿元及3.07万亿元。
记者对比我国大陆31个省市GDP情况发现,从增速来看,大湾区GDP三年内增长了约9.35%,而大陆31个省级行政区GDP三年增速排名第一的山西省,三年GDP增速约为32.94%,大陆31个省级行政区GDP三年增速排名最末的河南省,三年GDP增速为8.47%;从总量来看,大湾区2019年GDP突破11万亿元,2021年GDP为12.63万亿元,而我国大陆31个省级行政区2019及2021GDP排名第一的广东省,2019GDP为10.77万亿元,2021GDP为12.44万亿元,排名第二的江苏省,2019GDP为9.96万亿元,2021GDP为11.64万亿元。
此外,据《华夏时报》记者统计,在人口方面,2019年大湾区人口总数为8503.99万人,2021年为8668.39万人口,三年人口增长了164.4万;在进出口方面,2019年大湾区进口额达67551亿元,出口额达77081亿元,到了2021年,分别增长至75377亿元和88751亿元,三年增幅为11.6%和15.1%。
产业研究专家史一哲对本报记者表示:“如果把粤港澳作为一个单独经济体来看,在全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排名进入前十,与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意大利相当,超过了韩国和加拿大;而且从增速来看,远超所有主要发达国家,体现了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和内驱力。”
四大领域共同发展
在“创新”方面,以广深港、广珠澳的“两廊”和深圳河套、珠海横琴的“两点”为架构的空间布局基本形成;以深圳光明科学城、东莞松山湖科学城为主体的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建设顺利;中国散裂中子源投入运行,“十四五”时期规划建设5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湾区高水平实验室体系不断优化,10家广东省实验室、20家粤港澳联合实验室运行良好。
对此,张玉阁表示:“广东省相比部分省份、直辖市,大学以及科研机构相对来说较少,但当考虑到香港5所大学是在全球百名大学榜单之内时,这就会是大湾区的一个优势。”
在“现代产业体系”方面,粤港澳大湾区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先进制造业快速发展,其中有国际影响力的东岸的电子信息产业带已初具规模,西岸的高端装备制造带正抓紧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壮大,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快速崛起,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正在涌现;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区域生产性服务业正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发展;海洋经济快速崛起,海洋运输业、海工装备制造业发展迅速,港澳传统的海事服务业、海洋科技产业优势明显。
“大湾区的产业体系一定要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价值链,一定要注重发挥大湾区产业体系里制造业高度发达的核心竞争力。”张玉阁指出。
而在“硬联通”及“软对接”方面,第一是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成效显著,深中通道进展顺利,黄茅海通道、沈海高速改扩建等项目建设有序推进,赣深高铁建成通车,广湛、深江等铁路积极推进,广州白云机场三期、香港国际机场第三跑道进展顺利;第二是要素跨境流动更加顺畅,实现粤澳新通道青茂口岸“合作查验、一次放行”自助的创新通关模式,上线粤澳货物“单一窗口”综合服务平台,实现内地公路运输出口澳门货物“一单两报”,正式试点“跨境理财通”业务;第三是规则衔接机制深入推进,职业资格认可范围持续扩大,司法规则衔接得到加强,标准对接取得突破。
在“优质生活圈构建”方面,社会共同体初步形成。“1+12+N”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孵化体系建成,内地公务员、企事业单位招聘向港澳青年开放;教育合作不断深化,香港科技大学(广州)计划今年招生,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学院正式成立并实现招生,香港理工大学(佛山)、香港大学(深圳)等正在建设或筹备建设中;医疗合作进一步深化,支持港大深圳医院使用香港“长者医疗券”,对滞留内地的香港居民推出“在粤患者复诊特别支援计划”;港澳居民在内地参加社保和养老更加便利,横琴“澳门新街坊”综合民生项目有序推进,“湾区社保通”正式上线,目前在粤已兴办7家港澳养老机构。
萨摩耶云科技集团首席经济学家郑磊对本报记者表示:“大湾区三年来在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进展快速,不足之处是香港受疫情影响还没有很好接入这个创新走廊。另外,深圳、惠州的产业溢出和东进战略需要深度空间。”
三大重大平台成效显著
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将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广州南沙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定位为粤港澳合作发展三大重大平台。
目前,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已在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澳门居民生活就业便利、与澳门一体化高水平开放新体系以及全粤澳共商共建共管共享的新体制上取得进展,促进了琴澳一体化。截至2021年底,澳门居民累计办理居住证8679人、购置各类物业7426套、签订门诊统筹424名,全年超5.3万人次澳门居民在横琴就医;截至今年4月末,横琴合作区实有企业54304户,包括港澳台及外商投资企业7526户,其中澳资企业4823户,澳资企业参与合作区建设热情高涨。
普强时代(珠海横琴)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横琴的创业环境非常便利,鼓励创新,支持创新,拥有科技产业的快速发展空间和机会。公司在2018参加科创大赛时,琴澳政府以及相关单位给我们公司选址设立、市场推广、产品、高端人才引进补贴以及软著申报布局等方面都提供了大力支持。”
开发建设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是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的重要举措。去年发布的《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聚焦“扩区扩容”和“改革开放”两个重点,目前,前海合作区总面积扩展至120.56平方公里,加快推进产业用地、产业奖补、金融、法律等政策覆盖到扩区后全部区域。且据数据显示,2021年,前海合作区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0.5%,税收收入增长15%,关区进出口总额增长20.28%;新推出制度创新成果75项、累计685项,新增全国复制推广7项、累计65项;在地港资企业数量同比增长156%,实际使用港资占前海实际使用外资93.8%。
近日,国务院印发《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这必将对丰富“一国两制”实践产生深远影响。过去三年,广州南沙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改革开放持续深化,加快落实与港澳规则衔接,推动南沙科学城打造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要承载区、大湾区城际铁路项目建设、穗港赛马产业经济圈等方面取得新突破。特别是,为进一步推动示范区建设,南沙大胆探索与香港机制对接新模式,推动穗港合作更加紧密。
此外,张玉阁表示,除了三大重要平台之外,还有一些特色平台,包括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以及部分城市特色平台,这些平台目前都在往前推进。“在政治上,大湾区是我们国家参与全球治理的抓手;在经济上,大湾区是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战略节点;在科技上,它是破除‘卡脖子’难题,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一个首要平台;在社会发展方面,它应该成为‘两个建设好’中国发展模式的一个典范。这对‘一国两制’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向世界证明,中央政府不仅可以治理好资本主义制度的港澳,也能治理好社会主义的内地,那么我们就可以自豪的宣称这是中国发展模式。”他说。
来源:华夏时报
【免责声明:我们尊重原创、注重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