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KnowYourself(knowyourself2015)
前段时间,见到了从国外回来不久的朋友。我们是研究生时期的同学,两人聊起当时的生活。我想起那时ta有个关系极其亲近的同性好友D,亲近到尽管知道ta们的性取向都很正常,我们还是喜欢调侃ta俩是一对。
可是当我问到D的近况时,朋友只是有些郁闷地回了句,“我们已经不联系了。”想要细问,也只追问出一句“追求不同吧”,朋友便不愿再多说。
看着朋友的沉默和回避,我忍住了那个很想问出的问题:明明是曾经亲密到如同恋人的朋友,中间发生了怎样的事才会导致两人的分道扬镳?
我和身边有相关经历的人聊了聊,也读了一些文章和研究,想和大家聊聊成年人的另一种分手——友谊分手
年人结束一次重要友谊,
经历的痛苦并不比分手少
相比爱情,友情往往是不排他的关系,这也使得很多人对于失去朋友的想象停留在“朋友可以再交”和“也不缺这一个朋友”,而忽略了一段友谊结束可能带来的痛苦。
可实际上,就好像在爱情中我们会和伴侣建立紧密的依恋关系一样,在重要的友谊中,同样存在独特而亲密的依恋关系。失去一段友谊,并不只是“失去一个朋友”,而是失去了一个在我们生命中独一无二,无可替代的人。
我和她是大学时认识的好朋友,我们之间出现了一些矛盾,后来我们不再联系了。我表面上和以前一样,照样吃喝玩乐,可我不敢告诉任何人,怕别人觉得我太矫情......不过是少了个朋友,没想到会这么难过。
——Carrie,女,29岁
我以前有个很好的哥们,大学时我们搞了个组合,一起弹吉他,当时还有人会磕我和他的CP。毕业后,我们去了不同的城市,工作太忙,我们的组合散了,联系也越来越少。我经常感觉很迷茫,下班后不知道要做什么。
——Gary,男,27岁
与失去爱情不同的是,和朋友分手有时候更像是一场“缓慢的死亡”。研究指出,大部分成年人友谊结束的方式是被动的渐行渐远。
这种“缓慢的死亡”,给那些失去重要友谊的人带来的是一种模糊和充满不确定性的痛楚。在逐渐失去一段友谊的过程中,我们开始不确定这段友谊是否对彼此有同样的价值,而当我们回顾自己逐渐淡去的友谊时,也往往不确定自己是在哪个时间点真的失去对方的。
刚开始,我们都很自信地认为我们的友谊不会因为地理距离而变淡。可现在我俩的关系也就是朋友圈里点点赞。我还是会称她为闺蜜,但心里也清楚,这个身份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已经只是个称呼了。
——葵酱,女,25岁
另一方面,我们日常语境中对于“和朋友分手”又是陌生的。在大部分人眼里,和朋友渐行渐远似乎再普通不过,也不值得花精力去为之哀悼。
大家会说和朋友渐行渐远很正常,没有谁能一直陪着你。所以看到他和其他朋友更加亲密的时候,总觉得自己的伤感像一个笑话,说出来过一次,还被嘲笑说我是不是喜欢上那个哥们儿了。也就自己憋着吧。
——TD,男,22岁
还有些时候,友谊的结束是来自一次突然爆发的事件,比如争吵、矛盾、背叛。相比逐渐结束的友谊,因为彼此不和而主动结束的友谊中,痛苦往往还夹杂着愤怒。
我跟我一个室友当时关系很好,无话不说的那种,所以做梦都没想到会被对方背叛。到现在想到还是觉得难以置信。更恶心的是ta一点悔意都没有,我觉得不仅是失去朋友吧,就是感觉整段友情都像一个骗局。
——放放,非二元性别,26岁
不管是哪种情况,失去要好的朋友,都很容易让我们的自我变得格外脆弱。一方面,我们越在乎对方,往往越倾向于将一段友谊的结束归结为自身的原因——“我是不是没有维持一段友谊的能力”“是不是ta的其他朋友比我更懂ta”“我是不是一个糟糕的朋友”。
我和大学的朋友们一起度过了很多美好的时光,原本会是一辈子的好朋友的。现在我觉得自己年纪越大,越像是丧失了结交新朋友的欲望和能力。以前的朋友不在了,我是不是不会再交到新朋友了?
——闷闷,女,35岁
另一方面,与重要朋友的关系往往是我们自我认知的一部分。人的自我认知很多时候是建立在人际联结之上的。好友之间互相分享的梦想与野心,快乐和悲伤的经历,关于世界和生活的看法……这些朋友之间再日常不过的谈话和互相鼓励,一点点加强着成年人对于自我的搭建。
自然,当我们失去那个可以与之分享这一切的朋友时,联结断裂,我们依赖于这部分联结的自我也会随之受到威胁。
平时各种应酬,人来人往,真正想聊天的时候却不知道要找谁、无人说话。原来,我现在是如此孤独的一个人。
——Gary,男,27岁
不去曾经的亲密无间,
究竟是什么变了?
有意思的是,研究发现,亲密好友间友谊的结束,往往不是因为交往的机会和时间变少。有些好友间即便很少联系,也能长年保持亲密的高质量关系。对这些友谊打击更大的,是双方之间产生的差距。
有些差距是时光和不同的经历带来的。搬去不同的城市,进入了新的人生阶段,生活逐渐失去交集……这些人生中不得不经历的无奈,使得我们难免会经历友谊的渐行渐远。
不同的经历让彼此在人生追求、世界观、价值观上的不同越来越明显,而为了维持这段友谊,我们往往会选择性地让聊天话题变窄,避开可能产生分歧的内容。然而,当话题变窄时,也正意味着这段关系无法像以前一样畅所欲言了。
不过,还有一些差距的产生,不是因为双方的距离变远,反倒是因为双方距离太近了。
我觉得我和朋友绝交就是因为跟ta关系走得太近了。关系越近,暴露出的需求就越大。我们一边期待对方满足自己的所有需求,一边又无能为力满足对方的需求。现在想想如果当时不那么亲近,可能也不至于绝交吧。
——河豚,女,23岁
作家Andrew Sullivan(1998)在他阐述友情的书中指出一段好的友谊需要在保持亲密的同时,拥有恰到好处的距离
当这种距离上的平衡感被破坏,友谊中的对称性也很难维持。这里说的对称性指的是友谊之间的“双向奔赴”,比如角色平等、互相尊重、彼此支持等等。
关系的对称性除了保证双方在关系中是对等的个体外,还确保了两人在关系中是保持同频的——并非在所有具体的事件中保持同频,而是对于关系有相似的期待和投入关系的意愿。
在一段友谊中,如果关系失去了对称性,矛盾的出现便越来越难以避免。同时,因为缺乏对称性,矛盾出现时,双方解决这段矛盾的意愿也会往往出现差异。可能在一方试图解决矛盾时,另一方选择回避;或一方尝试沟通,另一方却只是抱怨。最后,导致友谊结束的往往并非矛盾本身,而是缺乏对称性的关系。
对朋友分手,
我们能够做些什么?
越是重要的友谊,结束时越难放下。我们可能会悔恨,可能会想要挽回,可能会产生怨气,也可能时隔多年仍然怅然若失。
这篇文章给不出挽回朋友的建议(当然如果能够挽回一段珍贵的友谊自然最好),但或许能帮大家为自己失去的那些重要友谊做一次告别。
  • 给自己哀悼友谊的空间
Zamani(2020)的研究中发现,那些失去了重要友谊的人会出现各种心理症状,比如抑郁、惊恐发作、创伤症状、焦虑等。一位被访在形容自己的状态时表示,这段友谊的结束使她对其他的关系也产生了恐惧,如果10年的挚友都会背叛和抛弃自己,那其他人为什么不会呢?
与好友分手不是一件可以一笑了之的事。它可能带来创伤,可能摧毁我们对于关系的信念,可能让我们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对自我产生怀疑。比起假装一切安好,我们不如给自己一些哀悼这段关系的时间。
  • 重新适应你们现在的新关系
结束友谊之后,你们的关系是熟人、陌生人、还是彻底拉黑了彼此?不论是哪一种,重新划定并适应新的关系界限对于告别这段关系都是很重要的。划清界限通常意味着我们需要在心中赋予对方一个全新的身份——ta不再是我的好友之后,ta是什么呢?
一些现实情况可能会让双方的新关系显得格外尴尬,比如双方存在共同好友。在这种时候,划清关系边界也意味着需要尽量避免双方的关系变化影响到其他人。或许我们已经与对方结束了友谊,但双方的共同好友仍然有权利同时保持双方的关系。这么做有时可能会让人觉得尴尬,但实际上是在保护双方各自的社交生活都能够最大程度的维持原状。
  • 在心中为友情画上句号
与友情做一次正式的告别,往往和爱情中的“好好分手”一样,看上去很健康,但实际操作很困难。和关系已经疏远的朋友做一次关于友谊的告别可能感到尴尬;和因为矛盾断交的朋友做告别也可能再次激起激烈的情绪。
当友谊结束时,我们的告别对象实际上并不是对方,而是我们记忆中的那段友谊。可以用信件,日记,绘画等形式书写我们自己的结局,和自己记忆中那段友谊告别。
点点「在看」,祝福那个离开了你的朋友爱人~
References:
Almaatouq, A., Radaelli, L., Pentland, A., & Shmueli, E. (2016). Are you your friends’ friend? Poor perception of friendship ties limits the ability to promote behavioral change. PLoS ONE, 11(3), 13.
Carbery, J., & Buhrmester, D. (1998). Friendship and need fulfillment during three phases of young adulthood.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15(3), 393–409.
Castaneda, D., & Burns-Glover, A. L. (2008). Women’s friendships and romantic relationships.In F. L. Denmark & M. A. Paludi (Eds.), Psychology of women: A handbook of issues and theories (3rd ed., pp. 332–352). Westport, CT: Praeger.
Deci, E. L., & Ryan, R. M. (2000). The “what” and “why” of goal pursuits: Human needs and the self-determination of behavior. Psychological Inquiry, 11(4), 227–268.
Do, A. M., Rupert, A. V., & Wolford, G. (2008). Evaluations of pleasurable experiences: The peak-end rule. Psychonomic bulletin & review, 15(1), 96-98.
Doherty, E. F. . (2021). "it's just like a break-up": a qualitative analysis of turning points in female friendships in early to middle adulthood. Communication Quarterly, 69(1), 1-24.
Khullar, T. H., Kirmayer, M. H., & Dirks, M. A. (2021). Relationship dissolution in the friendships of emerging adults: How, when, and why?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38(11), 3243-3264.
Vieth, G., Rothman, A. J., & Simpson, J. A. (2022). Friendship loss and dissolution in adulthood: A conceptual model. Current Opinion in Psychology, 43, 171-175.
END
来源:KnowYourself(ID:knowyourself2015)。关照自我与内心,引领身心健康的生活方式。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