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仙人JUMP的第700篇原创
1
后台有人发我一张图,看的我都有点麻了。
大家自己看吧。
说深圳某家公司要进行“降本增效”,选择的方式是二合一型的,先让员工自己填写“自愿”降薪幅度,然后根据这个幅度,来判定谁留下谁被优化。
相当于是来了一场竞标,谁出价高谁中标,这个标的物,就是以低工资继续为公司服务的权利。
有一说一,我是不信这件事儿的。
毕竟没有明确的信息源,也没有指名道姓。
这也太开局一张图了。
虽然我不信这件事儿,但当我看到竞价降薪这个模式的时候,只能说,哪怕是捏造的新闻,编故事的人也太有生活了。
因为底层逻辑,实在是太真实了,真实到现实职场里面每天都在发生。
2
这套逻辑背后其实反应了三层博弈。
第一层,是员工相互之间的心理博弈。
大家都看过参加拍卖的场景,那是非常热闹,主持人不断的往上叫着加码,下面的参与者各种举牌子,最后来个超级大佬,给个超级高价,会场瞬间鸦雀无声,大家默默地看着大佬装X。
往上叫价是英格兰式拍卖,好处在于可以让有底气的竞价者相互抬价,坏处在于叫价环节也是比价过程,会不断有参与者看到价格超越自己预期就停止举牌,退出游戏。
但曹主任告诉我,这个世界上还有另外一种模式的拍卖,叫荷兰式拍卖,是反过来玩的,主持人从高往下叫,直到有一个人举牌。
一次举牌就拿下,过程理性克制,没有交锋的场景,所以荷兰式拍卖看上去非常的冷清。
但是冷清仅仅是存在于氛围上的,参与者的内心博弈要比英格兰式拍卖激烈很多,因为缺乏了相互比价的环节,参与者没办法通过竞标者的行为来推测对方的心理预期到底是多少。
而由于是一锤子买卖,参与者如果看到价格达到自己预期的上限还在犹豫,很可能就会被别人捷足先登。
所以拍卖方选择荷兰式拍卖赚的更多,举牌的人付出的价格是自己能接受范围里面最高的。
可以说买的不如卖的精。
3
2020年诺贝尔经济奖得主威尔逊和米尔格隆,研究的就是“用于改进拍卖理论和新拍卖形式”,提到过只要是拍卖,不论选择哪种模式,信息永远是不对称的,不光是对标的物的价值判断,也来自于参与者相互之间的内卷竞争。
举牌的人,看似在拍卖中获胜了,但实际上亏惨了。
只要胜出,都中了拍卖博弈里的“赢者的诅咒”,你付出了比竞争对手愿意拿出来的更多的代价。
这波降薪竞价,其实也是荷兰式拍卖,就这一次填写,过期不候。
员工之间没办法商量,就算商量了,也会陷入囚徒困境。
你也不知道同事说的是不是实话,看似忠厚老实的面相背后,可能是个想把别人都挤走的小卷王。
那最后填写在竞价降薪的小粉纸条上的,就是每个打工人自己能接受范围里面最高的降薪幅度。
要扣我薪水,还设计个套路来博弈,手段是黑了点,不过效果是很强大的。
不怕资本有文化,就怕老板学博弈论啊。
上个班上出了剧本杀的感觉,好险老板没有想到要按剧本杀店收费。
不然两级反转,贷款上班。
4
不过降薪肯定不会是没有底线的,这就衍生到第二层博弈了,对职位价值的心理预期博弈。
都是打工人,也就不说见外的话。
职场没什么马斯洛需求原理那么多层,什么自我实现,什么个人满足,都是混到高级别职位才可能具有的附加属性。
很多还是骗你的,就是单纯装X而已。
更多的打工人就是赚钱糊口和养家,那工资回报,就是衡量岗位的重要标准。
降薪竞价背后的本质,就是企业要看看你愿意为这个职位,接受多么低的薪酬。
堪称职场版的极限施压。
你要知道,站在公司的角度,永远,都觉得自己给的太多了,也永远,都觉得自己的员工不值这个价。
不信你看看世界首富的操作,就知道了。
哪怕是给公司作出重大贡献的员工,那贡献都是以前的,你不能老躺在功劳簿上嘛;
哪怕是给公司带来大订单的员工,那我们是个团队是个集体,军功章有你的一部分,还有其他员工的一部分,更重要还有老板的指导有方呢;
哪怕作过大贡献,现在也在持续作出贡献,那企业盈利的本质就是营收和成本之间的差额,人工只要压低那利润就会变大,给你谈愿景,画大饼,反正就是不想多掏钱。
这是各种职场PUA的底层动力,试图让打工人自己都觉得自己不值得,而职位价值超过了员工价值。
5
正常情况下,企业没办法看透打工人的内心,不知道我们对职位价值的判断是多少,只有一边进行疯狂打压,一边套用一些范式公式。
比如你刚踏入职场正在积累经验,企业就知道你认为职位价值很高,这时候就可以拿捏你,脏活累活都交给你干;
再比如你刚买房有了房贷,那这时候企业就知道你暂时经济压力大,职位对你很重要,就能把你变成了好欺负的老黄牛。
指望公司当人是一种病。
不是公司有病,而是你得了爱幻想的病。
可能这时候并不会降薪,但是保持薪资水平长时间不变动,或者变相通过无偿加班、增加工作量等方式,也总能把打工人用到极致。
但是这些公式,都太粗糙了,没有办法做到千人千面,也就没有办法把骨头缝里面的肉都挑出来。
而且打工人也不傻啊。
你给我乱加工作,那我摸鱼带薪拉屎,横竖也把时薪给拉起来。
那有没有更能挖掘的可能性呢?
有,逼着打工人自己说。
就是你看到的那张纸条的套路。
来来来,你自己交代,你的底线在哪里。
坦率地说,我都看傻了。
这个方法的恶毒之处在哪呢?
有的人可能社保交了4年半了,不想断档,忍耐力就很强;
有的人可能家里本来就不差钱,好几套房子吃房租呢,忍耐力就更强。
这些都是平日里面企业不太好拿捏的点,现在好了,白纸黑字的自我评估,今天这刀能砍多深。
简直有点用小数点后六位拉人砍一刀的感觉了。
6
第三层博弈,就是成本和收益之间的博弈了。
这是我觉得最有意思的点。
咱们假设,是真有一家企业给员工发了竞价降薪的表格,最后,谁填写的工资降得最多,谁就留下。
那对于企业来说,收益是可以压着员工心理预期的底线来给出最低的工资,对应要付出的成本是什么呢?
消耗了几张打印纸而已,最多加上老板拍脑门的时候死了几个脑细胞。
以及早就欠费的节操。
企业订了大逃杀一样的游戏规则,但是自己并不会付出太大的代价,那绝对是稳赚不赔的操作。
可能有人会说,企业玩儿这套,有本事的员工肯定就跳槽了啊,这会带来公司效率降低的隐形成本。
理论上来说这观点是没问题的,但这有个预设的前提:所有的员工都要参与到这场极限绞杀里面去。
我虽然经常被企业的神仙操作给震惊,但是我从来不会用单纯的一个“蠢”字来定义企业管理者。
毕竟能活到现在的,有SB但没有傻瓜,在自身利益算计的时候,智商起码250。
不论是狼性文化还是杰克·韦尔奇的末位优化理论,甚至是芝加哥大学著名的25%淘汰法则,都是用来淘汰“不想要”的人。
实操里面,想要还是不想要,和能力无关,和业绩无关,只和管理者的偏好有关。
人力管理很多时候就是唯心的,尽管现代人力资源理论有很多模型和框架,但这些框架也只是来合理化决定而已,不是决定流程本身。
管理者喜欢的可能是能给公司带来效益的,也可能是和自己气味相投的,总归,说你行你就行,总有条条框框让你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总有理由让你不行。
这就叫,灵活行不行。
7
竞价降薪这种骚操作,智商在线的管理者肯定不会做成面向全体员工的。
企业主也知道,真有能力的几个大宝贝,好吃好喝的供着还来不及,他们要走,出门发个朋友圈猎头打来的电话就能挤爆,这些人自然是不会参加竞价的。
那是爹。
还有一些人收入已经低到资本家落泪了,也不会收到,因为没必要了,已经是性价比最高的员工了。
而收到粉红色小纸片的,必然是企业管理者本来就想收拾的员工,或者说“没你换个人也行“的替代性很强,但又不是很便宜的员工。
对,就是腰部。
这些人自愿走了,还省了设立什么不可能完成的KPI,减少麻烦。
而选择竞价降薪留下来的,绝对是服从性杠杠的,皮实又耐用,而且还打了折。
极低成本,双重收益,赢麻了。
可能还会有人说,企业玩儿这套,名声就臭了,以后没有人愿意去这家公司了。
嗯……其实这些年我们见到的职场骚操作太多了,基本已经实现了全行业全企业覆盖了,但是供需关系放在这里,几个月之后谁还能记得这家企业叫什么呢,一开出职位还是有人会投简历的。
而且选用竞价降薪的企业,肯定也是处在业务收缩的阶段,短期内HC冻结也很正常。
人家恨不得你们别来了。
所以还是那句话,收益远远大于成本。
8
可能还会有人说,被老板赶走的员工会大声骂死他,留下来的员工也会偷偷骂死他,肯定要影响团队士气。
骂是肯定的,不过忽略了一个小心理,你想,你去拍卖没有买到想要的东西,是会对主持人生气,还是更想画个圈圈诅咒旁边那个一直举牌子的冤大头呢?
就像我读书的时候搞年级大排名一样,本质上是制定规则的人才应该收获怨气,但只要引入竞争概念,反而会让学生相互之间开始对立。
而公司复刻了这样的操作,大家都在猜,你填了多少,他说填了降薪2000是不是真的,这小子平日里面也是满嘴跑火车的肯定不可信……
一招祸水东引,就把企业和员工之间的矛盾,变成了员工相互之间的矛盾。
这其实也不是什么独创招数了,很多企业流行的绩效打分制度,都隐藏了类似的心理学考虑。
所以对于企业来说,成本和收益实在是相差太大。
我甚至都觉得,哪怕竞价降薪是个假消息,看到这条消息的企业主都在扼腕叹息,自己怎么之前没有想到这招。
太损也太妙了。
成本和收益相差太大,唯一能阻止企业主选择这条路的,就只有风险了。
但这帮土老板总喜欢在办公室挂什么富贵险中求。
这就恶心了。
只有祈祷,天上飘过一片云,把雷劈在搞骚操作老板的头上。
职场博弈,力量对比太过悬殊的时候,有时候只能靠玄学了。
仙人JUMP
点击关注下方账号!
你将感受到一个放飞自我的灵魂
且每篇文章都有惊喜
-----------------------

感谢你的阅读,下面是1个抽奖链接按钮,7月5日晚上19点开奖,一共1888元,666个红包,感谢大家的支持。
【我爱这个魔幻的世界】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