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橙子妈妈001
来源:青春期手册
鲁稚的阳台 编辑
家长很多时候会以自己的经验去教导孩子做事,却总是适得其反。青春期的孩子往往选择尊重自己的内心,从而和家长“唱反调”,而这又是为什么呢?
遇到困难的青春期家庭有一个普遍的口头禅:
“我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做了。”

在和很多父母的沟通,以及我自己的养育实践中,我深刻地理解到,我们的手足无措,恰恰是因为:
我们太会了。
01
不要强制让孩子走捷径
因为我是一个有着丰富经验的成年人,我走的弯路比你吃过的盐还多,所以,我脑袋里装着一个标准的答案,完美的答案。

身经百战的我义正严辞——我会,我懂。
我们带着这样的状态,去指导孩子,要求孩子或者期待孩子按照我们想的去做——那可是妥妥的捷径啊。
青春期孩子自我意识的觉醒迈入全新的阶段,他逐渐清晰自己的想法,在探索“我是谁”的过程中,特别尊重自己的内心。
他想按照自己的来,这在你看来,简直就是捷径的对立面啊,它是那么不成熟,那么费力不讨好。
这不由得激起你的愤怒。
父母的语言:我的方法是验证过的,你不用,硬是要走弯路,你是不是傻啊。
孩子不买帐:我凭什么听你的,凭什么你说什么就是什么,我有自己的想法啊,但凡你说的,我就是要反着来。

双方意不平,矛盾就激化了。
你都回忆不起来,到底是在哪件很简单的事情上,你们的亲子关系变得很差。
不易被察觉的是,你们已经从对事的争论,变成了彼此之间力量的争夺。谁都想赢得这场战争,证明自己才是对的战争。
于是,孩子成了你眼里的“叛逆”。你觉得这个孩子实在好难养啊,你不得不败下阵来:
我实在不知道怎么办了。
事实是,这个“不知道”的无奈,依然是建立在你有太多知道的基础上。
想要解决你的“不知道”,唯一要做的是放下那些“知道”。
02
让孩子有机会自我成长
和上述的奋起抗争不同,另一类孩子,在“特别会”的父母面前,养成了路径依赖。
我妈到点就会来催我的,我妈一定会来提醒我的,手机到了使用时限,我妈自然会准时出现把它收走。也就是——
只要我妈还没催,还没出现,那我就再等一会,再玩一会。
孩子等待妈妈的出现仿佛在等待一个信号。只有这个信号才能促进他下一步的行动,孩子失去了主观能动性,他没有自己的行动指南。
因为妈妈会,妈妈懂,妈妈知道哪个时间做什么肯定是最好的,孩子根本就不需要知道,不需要会,更不需要自己去思考。
表面上看,一切风和日丽,一切按部就班。本质上,孩子没有锻炼自己能力的机会,你怎么说,我就怎么做,嗷嗷待哺,他自然也无法得到成长。
妈妈也被裹挟其中。在让孩子有序前进的惯性下,妈妈必须保证自己这个“信号”准时准点地处于工作状态。她越用力,这个恶性循环越是坚不可摧。
03
由孩子自己决定成长的高度
很多父母,因为“我会”,也从“我会”中,给孩子创造了好的结果反馈,这激励了自己继续去奋力奔跑。
简称父母自鸡。
我们有一个奢念:
我只有足够好,我才能让自己的孩子足够好。
如果我不能很好,孩子肯定是不行的。
这样的想法,反而成了孩子的天花板。
一个中年人,我们的时间精力,学习能力,远远不如年轻人。适当鸡自己,但别把孩子成长的责任都兜在自己头上。
我们得把自己逼到一个多高的高度,才能让孩子有更好的支持环境?也许永远没有尽头吧。
孩子成长的高度,最终是由他自己决定的。
我们也要走出这个误区,我们自鸡,不是为了孩子,而是为了自我成长。
各自的努力,是为了让自己变得更好,而不是成为彼此向上的条件。这样,父母和孩子之间,就不会互为天花板。
04
对孩子抱以真正的好奇
当父母放下“我会”、“我知道”,对孩子抱以真正的好奇——
我真的很好奇,为什么你这样说呢。你这样做时的思考是什么呢。当你矛盾纠结困扰的时候,你在想什么呢。当你抱着手机放不下手,你到底在经历什么呢,你是不是也很无助,或者还有愧疚?
当放下成见,放下经验,放下预设,真正地看着眼前的孩子,也许,我们会又一个不同的视角。
当我们真正抱以好奇,我们就放低了自己,我们清空心里的答案,或者我带着我的答案,但把它放到一边,然后去倾听你的答案。
你会发现,不知道该怎么做时,是因为我们知道得太多了。
当我们变得不知道,很多答案就悄悄出现在脑海。
▍往期回顾
温尼科特给父母的五个建议
父母让孩子恐惧伤心的8种行为,你占几个
真正成绩拔尖的孩子,是怎样认知和驾驭自己的内心的?
我的孩子,“普通却自信” 这样就挺好
为什么说中学前,要让孩子来安排一场家庭旅行?

看更多文章

请点击下方名片加关注 
加入家庭教育交流群
请加微信 milan-2126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