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读者投稿,来稿请投至:
zhuangao2@lifeweek.com.cn
文|读者:陈雨桐
上周奶奶打电话时说,要把小镇的房子卖出去,搬到市里住。
爷爷奶奶在镇上本来有两间屋子,一间是厨房,一间是客厅和卧室,坐落南北,中间隔了条东西向的石砖道,连通着大院东边四五家邻里和开在西侧的拱形院门。从厨房出去,穿过两座花坛间的小径,再经过石砖路,就到了客厅。门前花坛连带着厨房东边墙根下的一块苗圃、屋后的一株香椿以及西边的一棵老槐树,在大院里围出一个没有院墙的小院。他们四十多年前从山东搬回小镇,十几年前搬到这小院里。
《步履不停》剧照
小学三年级时我随父母转学到市区,他们就常来城里照顾我,频繁往返于市区和小镇,大多时候住在市里。等到我上了大学,妹妹上了幼儿园,不再需要他们帮忙照顾后,他们才完全搬回去住。
定下要回老屋久住的第一年,他们就开始按自己心仪的样子改造小屋。
前年在厨房西北边新盖了间盥洗室,西侧的窗户正对着五十多年的大槐树,到夏天槐树的绿荫能把大半个院子拢进去。院门的爬藤月季今年夏天已经靠爷爷DIY的藤架,用蓊郁的枝条和金黄的花攀上了院墙。春节时,奶奶逛树苗店买了株误以为是梅花的海棠栽在门口,爷爷把去年种荷花失败的大缸填满了土,插活了两株栀子花。今年年初,表妹和我从几摞厚相册里选了好些老照片,在客厅做了面照片墙。三月离家前奶奶还和我商量把厨房新涂成什么颜色好,原来的白墙年深日久染了水渍不好看。可六月再打电话时,就已经决定今年十月要搬走了。
《乱世花道》剧照
爷爷奶奶在镇上的生活想来是令人满意的。一次我们在镇上散步遇到熟人,招呼打完后奶奶笑着跟爷爷说,“他们比我们晚解放一年。”我问,“解放是什么意思?”爷爷说:就是不用待在城里可以回小院住的意思。而奶奶总把家里的两栋小屋称作她的“小别墅”。
他们喜欢住在这里的理由其实很充足。小镇生活有种不疾不徐的烟火气,让他们可以在夏天傍晚摇着蒲扇晃悠悠地上街打烧饼,可以在门口搭上凉席睡着看星星。何况这里没有难以理清的地铁线路,只有走过很多遍的街道和小巷。馒头坊、熟食店、烧饼摊以他们看来价格实惠。走在大街上,每隔几步就能遇见熟人,他们绕过错综复杂的关系谱,能清楚地理清五服内外的本家姻亲,记得酒坊里的店员或澡堂的老板该称侄儿还是小姨,几十年的老朋友、老同事也大多住在这里。
爷爷爱打麻将,奶奶爱逛裁缝铺,牌桌上的纵横捭阖和缝纫机边的聚会闲聊,也是在小镇的信息中心为自己占得一席之地的方式。熟人网络加上情报据点,一个熟悉妥帖的社交圈就与平日经历的人和事形成了亲切关联,在平稳之中交流细小的变化,把熟悉带来的安定感辐射到不大但对生活来说绰绰有余的区域里,随意而不受陌生世界的拘束。
房子在十几年前买时,连带着屋前屋后的几块菜地一同卖给了他们,退休了的警察和工人不是种菜的老手,但周围都是懂种菜的邻居,不缺良师益友。他们一点点学着播种育苗、除草施肥、灭虫防冻,很快也把几块地经营得有声有色,一年三季物产不断。今年早春一个飘着细雨的下午,他们穿着胶鞋,我提着筐,从门口的菜地里挖出了一堆红皮土豆,奶奶一边挖一边带着得意地说:“不就是随手丢了几块进去吗?怎么长这么多?怎么挖不完呢,怎么这里还有!”一边说一边把一捧捧从鸡蛋到鹅蛋般大小不一的土豆,丢到筐里的土豆山上。
炫耀收成时的他们从不掩饰心里的得意。相似的场景不断重演,主角则四季变换。有时是土豆、茄子、青椒、豆角,有时是蚕豆、白菜、空心菜、柿子。
《克拉克森的农场》剧照
有两年我特别爱吃苦瓜,能连吃一周的苦瓜。因为我对苦瓜的态度是突然转变的,所以第一年夏天,他们的小菜园被猛然增加的苦瓜需求弄得措手不及,到了第二年三月播种时,爷爷好整以暇地辟出一块地搭上架子,专种苦瓜,努力实现这一年的苦瓜自由。六月苦瓜开始结果后,只要我一回去,爷爷就兴冲冲地拉我到田里,拨开藤架上稠密的叶子,露出一个个先是文玩葫芦大,后来是香蕉大,最后是茄子般大的苦瓜,有一次爷爷拿着手电在夜幕下给苦瓜打光,好展示出它们的翠绿饱满,并带着骄傲的神情说:“长得好吧,比外面买的要好吧,等你回去给你带去。”自己看着长大的苦瓜,比外面买的都要甜一些。
在往返于市区和小镇的那几年,他们每次回去最主要的原因是交水电费,其次就是菜要浇水了。搬到市区后,没有了细雨纷纷的土豆田,没有可以一起交流种菜经验的邻居,少了尝试新作物的新奇和见证收获的喜悦,会不会感到寂寞呢?
《最大的小小农场》剧照
从大院出来向西走,穿过两百多米的田垄,再穿过老镇政府的旧址(现在被修成广场)就到了百花街。这条街南北向,北口出去就是镇中学教职工宿舍区,往南经过一座庙一直通往镇中心马路。街是为纪念唐朝末年吴国的创立者杨行密的女儿百花公主而命名,那庙很早以前叫“大圣庵”,是百花公主为守灵护墓,祭奠吴王而建。
以庙为界,百花街可以分成南北两段,北段街上三家拉面店、馄饨店和馒头坊挨在一起,钟表店、修鞋铺和五金店聚在一块,零散分布着几家小卖部、卤菜馆和一座照相馆。前几年镇里修缮镇容,用双开木门、红柱门廊、木制阁楼、旌旗牌匾,以及身着旗袍粉圆脸的民国模特海报,把整条街装潢得有些古色古香,只是不要细究为什么济世医馆的招牌下是家钟表店,光华影院楼下立的是照相馆。
《八月照相馆》剧照
北街中心的老馒头店,让这半条街一年四季都是发酵了的面团蒸熟后带点微酸的麦香味,全镇再没有比它更大的馒头店了,这里除了卖枕形馍馍外,还卖油条,粢糕、麻圆、韭菜盒子、豆浆、辣糊汤等各种点心粥汤,几口大蒸锅垒在店外冒着滚滚热气,门店连同招牌都氤氲在白汽里,到冬天,低温更显出蒸汽的形状来,店里忙碌的人影在浓浓白雾里扎进跑出,永远击不散带不走这些温暖的带麦香的雾气。
奶奶家靠近百花街北段,每隔一两天就从这里的馒头坊买几个馍馍或油条回去,到了夏天不愿做饭时就几乎天天来买,把馍馍从中间掰开,夹上自制的蒜蓉辣椒虾酱,配上芋头干粥,在小院门口凉快有风的空地上摆张小桌,拿着蒲扇一边扇着一边吃晚饭,风一吹头顶月季叶子沙沙响,不堪花朵重负的藤条有的垂落下来,风吹着枝梢的黄花像只小拳头一样,一下一下地试探着敲打小桌上方的空气。
《请回答1988》剧照
去年四月,我们从厨房里拖出闲置的大水缸,在缸里铺上塘泥,把买来的两段花藕半深半浅地埋进一指深的水里。老两口每天看情况及时添水,藕芽长得冒出水面约有十厘米高时,爷爷突然病倒了。那天傍晚晚饭后他突然觉得肚子痛,去镇上卫生院瞧以为是炎症,挂了消炎药后疼痛不见减轻,反而越来越厉害,奶奶给爸爸打电话,准备把爷爷送到省立医院去看看。
当时我们和姑姑一家都在市里,往返一趟再快也要两个多小时。幸好舅舅正在镇上姥姥家,于是帮忙开车把爷爷送到了省立医院,送来时是晚上九点多,医生诊断出是胃穿孔,因为耽误了几个小时,情况已经很危急,所以验血、心电图等一系列手续飞快办完,很快就推进了手术室。爷爷从ICU转入普通病房后我们能去看他了,奶奶回家锁了门并带了换洗衣服来,奶奶、姑姑一家和爸爸轮流陪床,可惜出院时我不在家,不过听奶奶说住院的一个月里瘦了很多,有些虚弱,好在正慢慢恢复。缸里的藕芽因为一个月没有人为它添水,已经枯萎了。
爷爷身体渐好后饭量又回到了从前,但奶奶不让他多吃,我们也不再在他夸耀自己一顿能吃两个馍馍两碗粥时,表扬他的好胃口了,他学会了找机会低调地满足自己的食欲。不久前镇里推出了个惠民活动,为七十岁以上的老人提供每人每天七元的一日三餐,爷爷兴冲冲地跑去做第一批食客,奶奶觉得外面的大锅饭总不如家里的卫生,所以坚持在家自己做饭吃。爷爷在外面吃了两天的食堂,很快吃腻了,回去继续吃奶奶的小灶简餐。
《老人交响乐团》剧照
爷爷从镇派出所退休后我们搬了三次家,第一次租住在老年大学旁的一栋双层小楼里,一楼有个天井,构成十五平米见方的小院,小院南北向连着厨房和堂屋,西边是卫生间,东边沿院墙摆了一溜花盆,主要种月季、栀子和桂花。紧挨着厨房西侧有座扶梯,通向二楼的平台和两间卧室。当时还有只兔子跟我们一起搬来,是家里的宠物,刚买来时只有两个拳头大,两年后长成了十几斤的大兔子,以前住在派出所大院时,它就爱前爪搭在井盖上够野月季吃,现在搭在花盆沿上够奶奶种的月季吃,奶奶只要见了就赶,爷爷则任由它吃,吃饭时他还常往桌下递菜,荤素都递,兔子竟来者不拒,有时在桌下啃起骨头。爷爷从山东退伍回来后,他们住在吴山的四十多年里,前前后后搬了四次家,在小镇里东南西北地迁移,在他们八十多岁时因为病痛要迁出来了。
今年四月,奶奶的胰腺炎犯了,妈妈开车把她接到市里看病,因为比第一次严重,住了几天院。出院后老两口商量,以后年纪越来越大,遇到类似的情况会越来越多,应当住得离医院和子女近些,这样既能不因为距离耽误治疗,也不辛苦儿女常常请假接送,于是他们决定把镇上的房子卖出去,搬到市里去住。决定做得很快,三月还在考虑如何修缮厨房,五月奶奶病愈后就决定卖了房子搬走。
《季春奶奶》剧照
他们的心情其实是矛盾的,一面是早已预见有一天会搬到城里住在子女身边,一面是不再围着孩子而是围着自己转的生活,在三年后被病痛突然打断。离开熟悉的屋子、熟悉的亲戚朋友、熟悉的街巷和田地,不能不算是件让人遗憾的事,但让子女便于照拂,成为他们不得不放弃喜爱的生活方式的理由,在疾病面前承认自己已然年老的现实更让人难过,何况病痛是以自然而然的面貌降临的。对年老的人来说,既害怕生活没有依靠,也害怕依靠别人有一天成为生活的主导。
和许许多多的老人比,他们可以算得上幸运,儿女工作在本地,不必为养老追随子女在八十岁高龄时背井离乡。但不舍和悲伤,就是从这些幸运的选择背后,以无奈的形式渗透出来。
《遗愿清单》剧照
感慨老之将至和老之已至时的心境,终究还是不同。
奶奶家住的大院是以前的老供销社,从院后的菜地穿过去不到两百米就到了镇中学后门。这几年镇里的青少年大多都跟着父母去城里读书,中学几年前开始越来越难招到学生,所以偌大的校园里现在只有最北边新盖的楼(也是几年前盖的)还在为两三个班的学生服务,两栋旧教学楼、一栋办公楼还有宿舍楼和食堂都已经停用了几年,桌椅讲台、锅灶床架都蒙在厚厚的灰尘里,楼梯口被生锈的铁门锁住。两座旧教学楼之间的花园里,小径的水泥地破碎剥脱,碎块间长满杂草,几座雕塑爬满藤蔓已看不出形状,两排自行车棚的铁栏杆已是锈红色,深绿色的塑料棚顶灰黑破碎。学生们现在进出学校都走北门,北门面朝马路,修得高大气派。后门是以前的正门,现在没有学生走,但因朝向小镇内部,于是成了镇里人去操场散步的正门,依然早晚到点开关。爷爷奶奶每天晚饭后都从这座门进去,经过闲置的行政楼、宿舍楼、花园和篮球场,在两列气派的香樟树护卫下一路直通操场。
《四重唱》剧照
操场跑道以前的铺料是黑色的橡胶颗粒,走在上面一步踩出一个浅坑,像走在沙上,小时候我常和他们一起来这里散步,六百米的跑道和他们的步速成了可以验证我长大的参照系。小时候我腿短走得慢,还喜欢踩着影子走,所以常常被落在后面,他们要不时停下来催促我。长大后我像竞走一样戴着耳机向前冲,能甩他们几圈再追上来,奶奶以前总会惊讶我怎么能走这么快,看我小时候的样子完全想不到有一天我会快成这样。有时候爷爷在散步时想和我聊上几句,我就降下速度和他们一起慢慢走,奶奶看出我步伐之间不自然的停顿,就跟爷爷说:“欸你别跟她聊啦,她走得快呢,跟着你半天都走不了一圈。”然后爷爷就无奈地闭上嘴,做了个手势让我继续往前,我回头也跟他无奈地笑笑,然后戴上耳机径自向前继续我的前奔,留下他们在身后颤巍巍地慢慢走着。
那时的岁月可以包容我们大步向前,把他们留在身后,虽知他们步履缓慢但依然安然自适。待到他们体力不支,我们步步回头。
排版:亦宁 同同/ 审核:小风
三联人物故事征稿
投稿要求
故事须真实可靠,可以是亲身经历,也可以是身边看到或听到的故事,要求故事性强,能打动人心,或者具有现实意义。以第一人称叙事为佳,有相关图片更佳。
投稿方式
稿件字数5000字以内为佳。
稿件请同时发送至:
稿件示例
来稿请注明联系电话,方便沟通。一经采用,我们将提供有竞争力的稿酬。
期待你的文字。
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转载请联系后台。
大家都在看

▼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下单本期新刊。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