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逃妈。
原本我以为“自然拼读”这个话题大家应该很熟悉了。
结果上个月推了那篇《回头看,英语启蒙一定要做好的是这两件事》后,后台收到很多关于“自然拼读”的留言问题。
一部分是来追文中所提到的,英国小学娃常用的《BookLife自然拼读分级》;
另一部分呢,是还在纠结自然拼读到底要不要学?因为有听到不同的说法,有的把自拼吹得神乎其神,有的却说是个智商税,搞得很分裂~
今天咱们先来集中解决第二个问题,市面上关于自拼的课程、书籍不少了,但如果没有全面透彻的理解,既看不出差别也不明所以,很容易踩坑。
花钱事小,但孩子语言黄金期就那么几年,错过了,或走了弯路,都很可惜。
我先给个直截了当的回答:
对英语启蒙阶段来说,自然拼读的作用的确很大。正确掌握后,对孩子的听力、发音、阅读、甚至到后面的写作,都有加速作用。
但注意,前提是「正确掌握」
怎么才算是正确掌握呢?我们直接去它的发源地,看英美国家是怎么教、怎么学的。
自拼不仅是英美国家母语孩子的必学课程,也是ESL项目里的主打。ESL全称English as Second Language,是英美国家专门为非英文母语孩子(家里没有语言环境,上学前几乎没接触过英语)快速适应语言,赶上同龄人而开设的教学项目。
我们来美国时逃逃刚5岁,英语完全零基础,就参加过这个ESL项目,从头到尾学过自拼。也正因如此,才能在一年左右的时间里赶上周围的同龄母语娃。
逃逃在ESL项目里的部分作业
我给大家说说他的学习全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的每一步,你就知道娃能收获啥,值不值得学,该怎么学。
也自然会明白,无论是把自拼“神话化”还是“智商税无用论”,都是盲人摸象以偏概全,并不准确。
完整的自拼学习分为5个阶段:
1
语音意识
Phonological Awareness
简单说就是感知和区分不同声音的能力。
比如孩子可以理解并区分mat、cat这两个词的首音,是不同的发音;但mat和cat两个词的发音,又大概有点类似。
课堂中,老师会读出两个单词,让孩子判断它们一样还是不一样。
这一步主要解决“耳朵灵敏度”的问题。
不困难,但很重要,尤其对非母语孩子。
我记得当时逃逃需要特别加强的是,要仔细辨别单词的尾音,比如cat和cap、bed和beg的不同,因为汉语没有尾音这个说法,这是他需要去习惯的。
2
音素识别
Phoneme Awareness
这一步是自拼学习的重头戏。
大家请一定要仔细读,因为我发现国内不少自拼课程、书籍,都缺少这个重要环节。
即便是很经典的自拼学习书,因为默认是在学校老师指导下使用,也没有包含这部分。
刚才是感知和区分,这一步则是要精确到单词里的每一个发音让孩子了解单词里有几个音,每个音该怎么读。
比如:
pat,由3个字母组成,可以拆分为[p]、[æ]、[t]三个发音。
duck,虽然由4个字母组成,但也该拆分为3个发音,[d]、[ʌ]、[k]。
这里的每一个发音,就是一个音素。
孩子的任务,就是能拆分音素,能听对,能读准。
所以在这一步里,老师需要带着孩子,一个音素一个音素地读。
比如这是《BookLife》里的一个例子:
只有做这么细致的拆分,孩子才能听得清,也读得准。
现在回想起来,真的特别感谢逃逃当时的ESL老师。那段时间我到学校volunteer帮忙时,有几次都碰到她带着逃逃和几位同学,像这样一个音素一个音素地拼读分级绘本。
教室里还有很多她自制的单词小卡片。这些卡片都很特别,每个音素有打点标记,孩子们可以用来做“指读”练习。
同时还给了家长不少指导,让我们平时在家里和孩子做“音素识别”的练习,做 “Play with Sounds”的游戏。
比如家长读两个单词,让孩子分辨它们的首音是否相同,尾音是否相同(这是为了巩固第一阶段的“语音意识”);或者家长读出几个音素的发音,让孩子把这几个音素拼成一个单词:
咱们的老读者应该有印象,逃逃曾经和爸爸录过一套英文儿歌的音频,里面就有不少音素拆分拼读的练习,那都是逃逃上ESL时的家庭作业。比如单词cake、bake的音素拆分拼读:
音素识别这一步,除了是自拼后几个步骤的基础之外,
对非母语孩子来说,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意义是——
不断地训练听力和发音,而且是掰细揉碎了地练。
单词被拆分成音素之后,不会被“囫囵吞枣”,而是一个一个音地听清楚、读准确;这对孩子后面练习单词的重音、单词和单词之间的连读语音语调等等,都很有作用。
ESL的孩子会在这个阶段停留得比较久,反复训练。
我有时在想,咱们这一代花了那么多时间学英语,但口语总“不那么像”,可能就是小时候没做这样的练习吧。
之前给大家推荐《BookLife》,也就是因为它是少见的,能通过分级读物、配套练习以及音频、点读笔的配合,最大程度替代老师的作用,给到孩子“语音意识”和“音素识别”这两个阶段足够的输入。
OK,一切就绪后,就可以进入下一个阶段了:
3
字素识别
Grapheme Awareness
前面两个阶段的重点是听和读,着重在声音上,从这个阶段开始,是开始把“音”和“形”对应起来。
这里会涉及到很多规则,比如同样是e,在bed、get、pet里,它对应着[e]这个音,但在cake、bake、make里,它却不发音。
一些比较粗糙的自拼课程,会直接把这些规则教给孩子,让孩子去记住这些规则。这就相当于把语言当“知识”来学习和记忆了。
其实正确的做法,是在不断的音素识别、拼读过程中去“习得”它。
比如同样是[k]这个音素,它可能对应不同的字母、字母组合。举个例子cat的c、kin的k、sock的ck,都发[k]音。在《BookLife自然拼读分级》里,它们会反复地出现,让孩子不断地识别、拼读:
ESL的孩子在这一阶段也会停留得比较久。
通过反复练习,孩子并不需要专门去记忆规则,也能找到音形对应的感觉,而且是很难忘掉的感觉。
4
拼读能力
Decoding
这一步的“见字能读,以及下一步的“听音能写”,就是大家常听到的,把自然拼读说得“神乎其神”的两步。
实际上从逃逃的学习经历来看,我觉得反而是最不重要的,为啥呢?
因为前面几个阶段已经做了大量的积累,到这里,基本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先说“见字能读”decoding。意思就是孩子看到一个单词,不管是否认识,都能把它拼读出来。比如,
看到cat,能识别出它有3个音素,拼出c-a-t;
遇到rock,能识别出它也有3个音素,拼出r-o-ck。
但是,你肯定也发现了,这里有个bug,如果孩子并不认识这两个单词,只是能拼读出来,也不理解意思啊。
是的,必须得承认,在这里,母语孩子和非母语孩子的区别出来了。母语孩子的听力词汇丰富,单词只要读得出来,就已经了解意思;非母语孩子,发音上能读得出来也未必能理解。
但即便如此,我认为自拼对非母语孩子依然很有用。
原因在于,
第一, 只要前面几步是按照正确的路子走,孩子已经积累到不少词汇。
像《BookLife》这种系统的自然拼读分级读物,它是把自拼和分级阅读结合在一起了,孩子在练习音素识别、字素识别时,已经无形中把音、形、义对应了起来。
比如在下图中,孩子在练习kick这个词的拼读中,通过图画,肯定也能连猜带蒙地了解到,Kick就是“踢”这个动作。
第二, 能读出来不懂意思,总比既读不出来也不懂意思好,对不对?这样娃只需要补一步就行了啊。
从逃逃的经历看也是这样,通过在ESL班上学习的自拼,再加上大量的分级阅读补上“词义”这块后,也就逐渐赶上同龄孩子的进度了。
5
辨写能力
Encoding
这是自拼最高阶的技能,就是常说的“听音能写”的能力。
比如,孩子听到cat,耳朵能识别出它的3个音素,拼写出c-a-t,cat。
相信我,一开始,娃写的几乎都是错的。这是逃逃一年级的“大作”:
可以看出他还是很努力地根据发音去拼写,但错漏百出,比如sister写出sistr,built写成bilt, snow写成snoe, happy的两个p写反了, when写成wen……
很长一段时间总是有这样那样的错误。
但千万不要以为没啥用。孩子在一个一个纠正的过程中,会发现有些是自己拼读错了,有些是特殊情况需要记的,就这样一点一点改正,积累,进步。
这是逃逃二年级的作业:
前后相隔也就一年多。
EASTWEST
整个自然拼读的学习过程也是如此,慢即是快。
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作用,不要轻易去跳跃、略过。
就逃逃的经历看,前3个阶段,对非英文母语孩子的帮助更大,当然也需要投入更多时间。
后两个阶段,“见字能读、听音能写”的效果,只要前面的基础打得扎实,也配合了足够的分级阅读,它必然会出来。
总之,语言学习是个不断积累的过程,按部就班地正确投入,就肯定有收获有惊喜。
最后,等待、催促《BookLife自然拼读分级》的同学们,
答应你们的事我没有忘,提取下面二维码即可了解详情和购买。
Again,《BookLife》是一套难得把自然拼读的每个环节都做细做全,还配合了分级阅读的书,前面所说到的音素、字素识别、拼读,点读笔都可以完成,家长很轻松,让娃跟着学就对了。
特别推荐给3岁以上的孩子,最晚到小学3年级,再大就不建议了,一来画风童趣不是大孩子的菜,二来过了语言黄金期效果就没那么好了。
↓识别二维码了解详情↓
“阅读原文”可直接购买~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