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期的傅斯年
他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学问、最有志气、最有血性和最有修养的知识分子典范,这个人,就是历史学家傅斯年。
历史上的今天是傅斯年的诞辰1896年3月26日出生于山东聊城。五四运动学生领袖之一,五四运动时,傅斯年发出争做“夜猫”和寻找“超人”的呼喊,他是学生游行的总指挥。
1920年去英国和德国留学,1926年归国后,任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后创办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在古史研究和文献整理方面贡献颇丰。
他主持安阳殷墟的考古发掘将中国考古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为殷商史和甲骨文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古代中国和中国文化研究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傅先生在新文化运动中叱咤风云,开一代风气之先。
抗战和内战期间把孔祥熙、宋子文从行政院长的职位上赶了下去即是其最有志气,最有血性的明证。
傅斯年一生固守民族大义,极重文人气节。抗战胜利后,傅斯年代理北大校长。北大复员时,凡是敌伪时期在北大当教授的,一个也不聘。
1949年1月,傅先生赴台,出任台湾大学校长。台大的前身为台北帝国大学,是日本在中日甲午海战后于1928年创立的一所综合性大学。
当时的台大,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学术水平上,以及学校的思想风气上,都是不入流的学校。学生大都是富家子弟,平民的孩子难有入学就读的机会。
傅斯年坐上台大交椅后,再度聊发少年狂,决意要“替台大脱胎换骨”。
他把北大的学术自由精神带到了台湾,把有教无类,公平教育的理念带到了台湾,台湾大学自此有了自己的风骨。
1950年12月,傅斯年因病在台北去世。蒋介石亲书“国失师表”挽章,并亲临致祭。
▲傅园
台湾大学为纪念其开一代风气之先的功绩,专门在校园建造陵墓并命名“傅园”,园中有一座纪念钟,名为“傅钟”,是台大精神的象征。
“傅钟”
特别的二十一响钟声,源自傅斯年的一句话:
“一个人在一天二十四小时,要留下三小时作为沉思。”
但很可惜,处在大陆的我们却差不多遗忘了他。我们不应以政治歧义来评判像傅斯年这样的历史人物,也不该受信息阻滞之累。
20世纪初的中国学术天空,
陈寅恪
视他为挚友,感叹“天下英雄独使君”;国学大师毛子水说他“一生代表的是浩然之气”,著名教育家罗家伦称他是“天地间的一种正气”。
傅斯年的耿直倔强,刚烈果敢,疾恶如仇,直言不讳无不鞭策着我们,做一个正直的人,一个生活中的“斗士”。
现在看来傅斯年已经是上世纪遥远的事情了,但它并未离我们远去,而似压在历史最深处的一股洪流,充满力量,启示着当下的我们。
为此,先知书店诚挚推荐王汎森的《傅斯年》和岳南的《陈寅恪与傅斯年》,通过这两本书,书友们可以全面细致的了解铁骨铮铮傅斯年的生平,探究两他的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体会一代知识分子的风骨。
其中,岳南《陈寅恪与傅斯年》为签名版,数量有限。识别下图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
延伸阅读:
亲爱的书友,由于微信改版,公众号文章不再按时间顺序排序,而是根据用户的阅读习惯进行算法推荐。如果您希望还能再看到我们的文章,请点亮文末右下角“在看”↓↓↓
▼更多好书,点击“阅读原文”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