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被热搜惊了一下:
在90后高喊着“躺平、摆烂”时,近9成00后表示愿意加班。
调查结果很快冲上热搜第一,原来是00后表示如果加班对于自己的成长有利的话,那么他们愿意加班。
原来真的只有90后还在身体力行地实践着“摆烂人生”。
唏嘘之余,也觉察出了世界的参差。
谁刚入职场时,不是满怀着期待,想要在所属平台上大展拳脚,再苦再累也绝无怨言。
然而久经沙场之后,才发现那些熬过的夜、掉过的发,都不值得。
“摆烂”,是一种消极的态度,也是90后挣扎沉浮后的一种无奈。
“摆烂”后,我才找到快乐
“我觉得运动是一种享受,我不贪图享受”
摆烂代言人大张伟,之前凭借摆烂金句频繁出圈:
时光,你不虚度怎么能叫时光呢?
小时候,我们觉得钱是万能的,长大后才发现,小时候想的一点错没有。
人生啊,当你想放弃的时候,你想想你以前的努力,你就会发现,你早该放弃了。
这些反鸡汤语录,正中当下年轻人的“摆烂”心态:反正事情已经无法向好的方向发展了,干脆什么也不做,任其往坏的方向发展下去吧。
和辛苦的努力比起来,摆烂的快乐来的容易许多。
为什么“摆烂”之后的我们更快乐?有一个很简单的测试可以说明:
如果有两个选择摆在你面前:1、当下就可以得到50万;2、5年后给你100万。你会选择哪一个?
嘘,让我来猜一猜,是不是大部分同学都选择了1呢?
以上这个题目出自Temple University学者的一项关于延迟满足的研究。
研究者用时间折扣任务(delay discounting task)来测量参与者的延迟满足度,即让参与者进行一系列关于以上奖励的选择。
结果发现多数有较低的延迟满足能力的人,更倾向于选择1而不是2。这是因为我们的大脑是个小聪明,它更倾向于选择能够立马得到的奖励,“以后的事情,谁又说得准呢?”它总这样告诉我们。
所以相比于当下就能够获得的快乐,一段时间以后才能得到的奖励会被打上折扣,等待时间越长,就会贬值的越厉害。
我们明知道有很多事情需要去做,并且未来极有可能因此而得到奖励,我们也仍然想要为当下的快乐而放弃。
同时,在巨大的工作压力下,我们也需要一个宣泄的出口,给自己未获得成功的行为一个合理的借口。
它让我们尽可能忘记他人对自己能力的负面评价,更以时运不济、命途多舛为由,也让我们更愿意忽视掉即将到来的各种压力,转而陷入当下的及时行乐之中。
陷入“摆烂二极管”,只会更痛苦
“努力不一定有结果,不努力一定会很舒服”
但是我们身边都是因为“摆烂”而获得快乐的人儿吗?
据我观察,朋友圈里那些整天喊着“摆烂摆烂”的朋友们,好像都得了一种“怪病”。
朋友a前一天还在喊着“摆烂”,并配图小龙虾,结果第二天发了一个跑步图片,配文:打卡第一天。
三天后,朋友a在朋友圈销声匿迹。
室友b那天刷到一篇文章:《从家务开始自我改变》,于是突然一改慵懒常态,打扫卫生做家务,一周后,室友b又开始躺在了床上......
这个病症有一个非常统一的表现,那就是:间歇性努力,持续性摆烂
明明已经选择了“破罐子破摔”,为什么在看到鸡汤文学和励志内容的时候,总会产生努力的冲动,想要去学习和实现自我价值呢?
很多人都知道,我们的行动动机,往往和大脑中的多巴胺息息相关。
在我们的大脑中,多巴胺沿着不同的通路,能够对我们的运动控制、行为选择和强化学习起到“奖励”作用。
2019年1月西班牙巴塞罗那大学的科学家就发现大脑中要是多巴胺水平低,听音乐时产生的愉悦感就会变低。
事实证明,奖励越低,愉悦感、行动力、学习力就会越低。
那么,会带来高奖励的多巴胺都在什么情况下产生呢?有人统计了一份多巴胺分泌排行榜,可以给我们带来比较直观的参考。
虽然对于不同的人来说,数据会有所差异,但是我们仍然能够看出,那些对我们的身体、心理等有益的行为,有时候会带来更多的多巴胺。
例如读完一本书远远比追剧更快乐,但是当下你是想先读完书,还是追剧呢?
健身的快乐也远远大于吃一顿美食,但是在五斤小龙虾面前,你还真的迈得开腿吗?
所以即便我们明知有些事情会带来更高的愉悦值,我们仍然会做出相反选择。
而那些让我们沉迷的,都是及时满足。
但我们无法总是被及时满足所迷惑,因为奖励的快乐也是存在边际递减效应的。
无论是朋友a,还是室友b,都在及时满足后不久,发现自己仍然渴望实现自我价值,而且落实到了具体行动中,然而因为奖励迟迟不来而感到大打折扣,还没等到就放弃了。
这个过程我们将其称之为“摆烂二极管”,指代那些在摆烂和想要努力之间反复横跳的人。
他们非但没有获得快乐的解脱,反而变得越发消极颓废。
快乐的减少和失败的挫败感,反而会让一个想“摆烂”的人陷入快乐和痛苦并存的状态当中。
本以为去的是快乐的天堂,却发现自己仍然深陷淤泥之中。
利用摆烂心态,做持久性努力
杨紫说,人生不应该有摆烂心态
是的,或许我们能够获得短暂的快乐,但是仍然会陷入怪圈不得安宁。
我们见过太多自律、努力的方法,也看到太多的人半途而废。
明星夫妻刘畊宏在直播平台健身,一堆人留言:当我练了一小节发现不过是热身之后,我决定放弃了。
我们也以为这样的自己一定是没救了。何不反其道而行呢?
以我自己为例,原本对于“减肥”这件事已经开始“摆烂”的我,在了解到多巴胺的运行机制之后,忽然心生一计:
首先,我放弃了对结果的追求。我决定不再在意每天的节食、运动给我带来减少多少斤的成果,将称体重这件事情忘记。
接着,我降低了对过程的追求,不再要求自己每天必须完成多少减肥任务,因为每次让我想起来都深感疲惫。每天我只做一件事情,就是打开健身视频软件,跟着练满5分钟即可。
于是我就这么做了。
最明显的变化是,首先,我不再对要运动这件事情充满排斥,总是想着:反正就五分钟而已。行动力明显变强。
另外,每天完成超过5分钟的运动练习之后,我还会感到非常快乐,不论是10分钟,还是15分钟,甚至30分钟,每天我都会为我的练习时间感到惊喜。
想起当初每次运动30分钟,哪怕是25分钟,我都会觉得这是一场失败的运动。
现在完全相反了,当我沉浸在运动的时候,我会更在意当时当下的状态,状态好就多动一会儿,状态不好少运动一会。
原来,当我将目标降低之后,轻而易举的完成目标让我获得了及时满足。
但更重要的是,当我忽略过程直接查看阶段性质变成果时,意外的奖励,让我获得了延迟满足。
以前,我非常相信一句话:
求其上者得其中,求其中者得其下,求其下者则无所得矣。
为此,在事情没有开始之前,我习惯性制定一个高高的目标,心想着就算完不成,达到80%也是好的。
但是往往到最后,还是以“摆烂”为结局。
不妨降低自己的目标和期待,日积月累终有所获。
作者:沐小欢
编辑:姜虹屿
你可能还喜欢:
我知道你也在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