薰风溽热,还没有好好回味春天的风物,转眼夏至就到了。这一天白日最长,夜晚最短。虽然还不是酷暑时节,但一年中最热烈、最奔放的时间已经如约登场。对于大自然来说,这是阴阳交替的时节,对于人们来说,这是继往开来,丰收在望的时刻。珍惜夏至的好时光,这一年将会硕果累累,不负希望。
进取的夏天
节气是中国特有的文明产物,其源头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可以说,节气是古时农人与天地物候交流的一种方式。通过对天象、气候的观察,在春夏秋冬四季之内,把一年的时间均分成二十四份,根据天气的变化和农作物的生长规律,在不同的时间从事不同的工作,简而言之就是“顺应天时”,以期取得最好的收成。早在两千多年前,雄才大略的汉武帝编制《太初历》时,就把节气写入历法作为农事补充指导。它代表了农耕文明的高度智慧,也成为历史上农业生产的金科玉律。虽然《太初历》只存在不到二百年,节气却代代赓续,沿用了几千年。
夏至的荷塘最美
如果说春天是萌动和发轫的季节,那么夏天就代表着耕耘和进取。有关春天的农事谚语大多和播种有关,比如“清明种麦”“谷雨种粮”,播下的是一片希望。而取得成果则需要夏天的不懈奋斗,“春争日,夏争时”,辛勤的劳作不光是为了收成,也是为了不辜负自己之前的付出。夏至的到来,意味着“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时候到了。再坚持一下,除去芜杂的野草,精心培育,不久扬花抽穗,麦浪翻滚的景象就会出现。待开镰一声令下,颗粒归仓。“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带着丰收的喜悦,农人就可以在接下来酷热的季节稍作休息,调节一下劳累的身体。所谓“伏天”就是“蛰伏”,阳气极旺盛的时节,不利于阴阳调和,要主动休息,养精蓄锐,准备下一番耕种。
盛夏的夜
作为夏天的第四个节气,夏至是进取的高峰,也是时令的转折点,虽然夏至不是一年中最热的一天,却是“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阴阳在日夜间悄然更替,走向下一个循环。
天地与五行
夏至的“至”并不是“到来”的意思,而是代表着“极致”。“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早在《周易》当中就有了阴阳之说。阴阳互为映衬,此消彼长,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天阳地阴,日阳夜阴可能是最早、最直观的表象。夏至意味着阳极而转阴,自然冬至就意味着阴极而转阳。而人们对代表积极向上的“阳”十分重视,所以认为“冬至一阳生”,以至于周朝把冬至所在的十一月作为一年的开始。阳气的日渐兴盛,带动了万物的生长。一路走到夏至,则是轮回的开始,阴气的产生为的是调和天时,燮理生机。张弛有度,才能生生不息。
苏轼曾写道:“瑶池近,画楼隐隐,翠鸟翩翩。”
面对天地万物,古代的哲人们发散出了各种各样的奇思妙想,一时间百家争鸣。齐国人邹衍慧眼独具,他把目光投到了人和天地的关系上,将人和社会的各种因素与天地结合起来。他认为世间不仅有阴阳两极,还有联系更紧密的元素,于是他发展了产生于《周易》的五行学说,把阴阳五行交织在一起。阴阳家的盛名传播于战国,邹衍也以鼻祖的身份名留史册。虽然在后来的历史中,阴阳家日渐湮没无闻,但是阴阳五行成了中国哲人对天地世界原理的总结,一直流传不衰。
顺应天地,生生不息
天地有五方,五方有五行。在天为五曜,在地为五岳。在人为五德,在岁为五时。眼中有五色,耳旁有五音。因为五行学说的出现,以金、木、水、火、土为基础,人们也习惯以“五”来概括有联系的事物和方面,稍加留意,“五”就无处不在。读书人信奉五经,军人常用五兵。中医认为人有五脏,戏曲发展出了五个行当,铁匠认为有五金,回说农人自然就是种植五谷。在民间,“五谷丰登”一词早已成为了众口相传了无数代的吉祥祝福语。
在四川宜宾,“五”的故事演绎出了新的和美意境。这里的酿造技艺4000多年来代代相传,以高粱、大米、糯米、小麦、玉米为原料,中和五谷之精华。既应和了传统的五方五行、阴阳调和之说,又体现了五种粮食的融合之美,是顺应自然的产物,也是传统文化的一脉相承。
在世俗与性情之间
“仓廪实而知礼节”,五谷丰登的好年景,解决了温饱问题,人们就有心情、有条件丰富精神生活。“礼节”之重点是“礼”。在古代中国的生活中,礼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主要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交流。“礼”最初的意思就是祭祀、敬神,当时的人们认为,要与天地神明和谐共处才能过上富足的生活,自己劳动所得取之于天地,也要把五谷之精华回馈给天地。
一个很偶然的机会,“酒”这种神奇的饮品出现了。后世的人们在储藏粮食的时候,无意中发现浸泡着粮食后发酵的水,变成了清香扑鼻的饮品。饮之可以使人逸兴思飞,物我两忘。从此以后,酒就以它神奇的效用迅速征服了人们。取之于五谷,当然是敬神的不二之选。这一点,古今中外出奇得一致,虽然其他祭品千差万别,但无论什么典礼仪式,都少不了酒的身影。
酿酒
据说酿酒技艺比文字出现的历史还要长,可见酒一直陪伴着人类进步,也逐渐从神坛上弥漫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上至庙堂之高,下至山野之幽,人的婚丧嫁娶、生老病死都与酒有莫大的关系。卓文君为了自己的幸福当垆卖酒,霍去病大功告成倾酒入泉与全军同饮……或香艳,或慷慨,或壮烈的故事,流传至今,酒功莫大焉。

尤其对酒不能释怀的是文人,饮酒带来的思维活跃和感情释放,使他们能短暂忘却世俗礼教的约束,向天地绽放一丝真性情。故而对酒的吟哦俯拾皆是,从《诗经》的“既醉以酒,既饱以德”到“漏船载酒泛中流”,从“葡萄美酒夜光杯”到“两人对酌山花开”,从“白日放歌须纵酒”到“雕裘换酒也堪豪”。喜怒哀乐,短歌长吟,酒催生了文人的豪放,许多文人也以善饮、豪饮著称于世。魏晋的“竹林七贤”,盛唐的“饮中八仙”一直为人津津乐道。女诗人也不甘落后,鱼玄机曾感叹“酒从别后疏,泪向愁中尽。”李清照还有过“沉醉不知归路”的尴尬,可见时不论今古,地不分南北。酒的魔力令人陶醉。倘若当初酒没有被发明出来,恐怕文学宝库会逊色很多。

一定是好年景,才有好的粮食用来酿酒
从偶然的发现到系统的酿造,酒已经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然,酒和粮食有直接关系,一定要好年景才有粮食用来酿酒。酒的酿造方法和种类越来越多,五种粮食精华酿造的五粮液就直接以“粮”字命名。一代又一代的酿酒人传承着古老的酿酒之法,又在前人的基础上总结提炼,形成了很多理论和口诀,诸如“种、酿、选、陈、调”,技艺不断发展成熟。而在蒸馏法改进以后,白酒登上了历史舞台,成为中国酒的主流。李白曾说:“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也许是神明不愿意独享世间佳品,为了天人共乐,才创造了最初的那个偶然。
生生不息
伴随着数千年中华文明一路走来,酒的属性已经不单单是饮品,而是形成了“酒文化”。时至今日,酒文化已经遍地开花,今人的生活虽然与古人大为不同,但无论是在各种仪式性的活动和场合中,还是每个人的日常生活里,酒的身影仍在,并仍然占有着重要的位置。走遍全国各地,感受最鲜明、最强烈的莫过于在酒桌上各地人的不同表现。但共同点是,在觥筹交错、起坐喧哗的氛围中,人与人之间本来的距离无形中被拉近了,可谓殊途同归。
随着人们追求品质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好酒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好酒的根本在于好粮,好水。凡是出好酒的地方一定是生态绝佳的所在。这一点在古人的劳作中就已经深刻地认识到,没有良好的环境就失去了天时地利,不顺应自然的规律就无法天人共处,不要说美酒,连生存都会出现问题。
四川宜宾三江口航拍
如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已经成为国人的共识,而对于酿酒人来说,生态理念已经上升到文化层面,成为一种一以贯之的精神——无论是儒家的天人合一,道家的万法自然,还是释家的利乐有情,都是人与自然、人与万物和谐相处的智慧法则。二十四节气是祖先总结天地变化规律形成的农业、农耕秩序。农业发展,只有顺应自然才能共生共荣,生生不息。
峻岭崇山是自然的财富,大江大河更是珍贵的资源。被称为万里长江第一城的四川宜宾,地处长江上游,保护环境生态尤为重要。以能酿出美酒的标准,保护长江上游水质,便能造福中下游和整个流域。今天的人们在锐意进取、谋求发展的同时,更应遵循古老的文化秩序,顺应自然,保护生态,守护好这一江清水。
五粮液环保生态湿地
凡称之为“文化”者,必有深厚之内涵,广被之影响。各种不同侧面的文化交汇贯通,天火同人,上下和同,形成了庞大的中华文化。因为要天人和谐,出现了节气,因为要美美与共,出现了美酒。气候的更替代表着天道轮回,周而复始,阴阳有度,人们不同的个性间相互协调,形成了社会关系,不同而和,又各有其美。所以,无论是四季还是人生,五粮液所追求的“和美”都是最高的境界。
夏至已至,一杯敬天地,一杯敬自己。
策划丨三联.CREATIVE
微信编辑、设计排版丨幸鹏
作者丨涉川
图片来源丨视觉中国,五粮液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