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收到清华大学录取通知以来,曾接到多方面的邀请,让我写一篇考研回忆录,向更多同学分享这一路走来的心路历程。由于本人文笔实在一般,曾百般推脱,奈何盛情难却,最终还是决定动笔,几度删改,勉强成文。
我曾以为,自己永远不可能成为“别人家的孩子”,尽管从小对清华大学耳濡目染、心怀崇敬,但在我人生的前二十四年,从没有幻想过有朝一日会成为其中一员。
2022年3月30日,当我第一眼看到录取信息的时候,并没有感受到想象中的兴奋,反而是本能地质问自己这一切究竟是否真实,又扪心自问是否配得上清华学子的身份。
最开始,这种身份上的改变,带给我喜悦远远不如它所造成的困扰。为此我用了很长时间去接受现实,去适应新的人生。渐渐的,当我终于不再畏惧欢呼与掌声,也就不再渴望鲜花与赞美。
如今,距离开学的日期越来越近,在不影响我看书进度的情况下,我利用学习之余记录下了这个故事。我希望,这个故事或多或少能带给读者一丝感慨。但更重要的是,如果未来某天我习惯了受人赞誉,当我再次翻开这个故事,便会忆起自己曾经来自何方。
1
从大专到军队,再回到大专
故事第一幕开启于 2015年9月,高考失利的我来到湖北省内一所大专,开始了五年的专科生活。之所以是五年而不是三年,是因为大一年级下学期结束以后我就报名参军入伍,在空军某部队服了两年义务兵役,这两年的军旅生涯也成为了五年大专中为数不多的闪光点。
2018年9月,我退出现役。同年10月又回到大专。当时的我对于文化课学习毫无兴趣,好在部队帮我祛除了沉迷电子游戏的陋习,剩余的爱好之一是健身撸铁。于是,认识我的同学每天都会观察到这样一种奇葩状态:专业课上不听讲,下课就冲进健身房;文化知识一窍不通,朋友圈秀肌肉从不间断。完全符合家里人对我的评价:“头脑简单、四肢发达”。
如果我的记忆准确,这样的日子持续到2019年6月,大专毕业前一学期,百无聊赖的我决定出来找点事做。当时的想法非常天真,认为自己虽然不是读书的料,但是出来混社会应该不成问题。于是我来到深圳这座中国发展机遇最多的城市之一,找了一份健身教练的工作,幻想着一边坚持自己的爱好,一边打工走上人生巅峰。结果,初入社会就被疯狂毒打——第一份工作没有底薪且不包吃住,完全靠着销售业绩挣钱,不善销售的我辛辛苦苦当了一个月舔狗,到头来只挣得了40块钱“工资”——也许在天桥上要饭还能多挣一点。
当时的我心高气傲,认为自己再怎么也算个大学生,受不了这种委屈。于是果断一走了之,打算换个地方证明自己。结果证明,是石头走到哪里都不会发光,辛辛苦苦又做了一个月教练,到手工资仅有100多块钱——连一桶蛋白粉都买不起。
这种情况下,虽然我也曾反思自己,但是并没有及时止损,只是认为自己需要一些时间沉淀。于是,我厚着脸皮向家里借了几万块钱,报名参加了“XXX运动康复学院”为期三四个月的“专业培训”,渴望在短时间内实现“脱胎换骨”,进而达到“财富自由”。
如果有人好奇我参加培训的最终结果如何,很遗憾,我并没有机会把自己培训所得的“本领”带入实践中检验——当我从培训班光荣结业已是2020年1月份,几乎迎面撞上了新冠疫情全国大流行。多年以后我查阅文献资料了解到,当时全国的健身休闲业遭受了颠覆性的打击,许多健身教练都在疫情后失业,改行做了快递员或者房地产销售(按照社会学概念,这也许还算向上流动)。
然而,当时的我还没有现在这么乐观。在老家封控期间,我昼夜颠倒、暴饮暴食,只为缓解郁闷和焦虑的情绪。就在我的体重不断增加,脂肪逐渐包裹了肌肉的时候,一通电话悄悄改变了我今后两年的人生走向。
2
专升本:无奈与妥协
电话是我父亲打来的,主要内容我依稀记得有两点:第一,提醒我注意控制体重,不要浪费了健身培训的几万块钱;第二,希望我报名参加专升本考试——我几乎立刻就给予反驳,告诉他,我对本科不感兴趣。
“你没有读过,怎么知道自己是不是真的不感兴趣?”他并不生气,似乎早就料到我的答复。
我又呛了他几句,但是慢慢的,态度也没那么强硬了。在尬聊了半个钟头的家常以后,他再次提醒我关注专升本考试,不要浪费了应届生的身份,而我以一句“知道了”作为此次对话的结语,心里却想着:我宁可把本科的学费交给驾校。
这件事很快就被我抛诸脑后,因为有一件更重要的事情等着我完成:写小说。
天知道我当时出于一种怎样的心态,竟然妄想靠着写小说来养家糊口——倒不是写小说不能养家,而是因为我从小并不擅长作文,高考作文甚至交了白卷。
虽然说,大专以后我曾担任宣传委员,但那完全是赶鸭子上架,因为没有人愿意每周撰写班级活动简报,而我却自告奋勇接下了这一“美差”。虽然说,入伍服役期间我曾经几次在报纸上发表新兵感言,但那时候的我绝对不会妄想成为一名小说作者,更不会在晋江文学网注册作者账号。
然而,我似乎真的爱上了写小说这件事,并且深陷其中无法自拔。如果你认识我的祖母,向她询问起那时候我写小说的情形,她一定会絮絮叨叨,数落我的举动是多么离谱:“你看看他,白天睡整天,晚上熬整晚。”  我还记得,当时的我生活在虚拟与现实之间,同时跟两个世界对话——祖母管这叫做“自言自语”。
如果你对我的小说感兴趣,很遗憾,这本书早已停更许久,尽管当时我真的构思出了一个故事宇宙。停更的原因也很奇葩:我把自己当成了小说主角,一个生活在丧尸末日的幸存者,白天躲在秘密基地里休养生息,夜间外出搜集物资补给——我完全按照小说主角的生活方式度日,直到有一天晚上突发急性肠胃炎,进了医院。
从医院回家以后,我被严令禁止继续从事小说创作,事实上我也不可能继续创作了,因为我忽然意识到自己不是一只丧尸,所有的灵感也在刹那间离我而去。为了弥补内心的空虚和居家隔离的枯燥,我开始思考父亲的话,并试着迈出第一步:找到自己的兴趣。
兴趣这东西,我从来都不缺,只要不是关于学习。如果必须要跟学习扯上关系的话,那么我祈祷它是完全出于我自己所愿,而不是为了应付某场考试而已。严格来说,健身培训算是我高中毕业以后第一次认真学习一门知识,我永远忘不了解剖课上的奇妙画面:同学们每人抱着一具塑料骷髅,仿佛抱着自己久别的爱人;口中轻念着肌肉起止点的位置,仿佛在呼唤爱人的小名。当健身培训结束以后,我基本可以把“爱人”的主要解剖结构背得滚瓜烂熟,这令我的记忆功能有所恢复,也使我不至于一看到书本就打瞌睡。
那么,如果读书并不真的让我生厌,又有什么专业是我能感兴趣的呢?一个被尘封已久的念头忽然从我心底长了出来:学医。
自从高考以后,我似乎早已忘了自己曾经也有过理想。曾几何时,我也是一个家长心里的乖乖仔,老师眼中的好学生。曾几何时,我也像大多数人小时候一样,愿意和别人谈论未来,并敢于为之付出努力——然而,高考以后一切都变了,梦碎了,人醒了,那件白大褂也彻底化作了一道白月光。
“也许还不完全彻底”,一天晚上,我梦见自己心里有个声音在嘀咕。接下来,就像小说剧情一样,我经历了一连串的心理斗争,终于还是跌跌撞撞试着迈出了第二步:收集信息。
我通过多个渠道,了解到湖北省内所有开设专升本的院校,又查询了他们各自的专业设置,最后查看了报考条件要求。经过层层筛选,只剩下一所学校符合我的条件,而我也符合它的条件。
进行到这里,一切还算轻松顺利,可接下来困难的部分就来了:第三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开始复习。
这一部分不应占据太多篇幅,因为我猜大家并不关心,或者说大多数人并不能感同身受。不过,如果你尝试过往一块生锈的锁芯里插入钥匙,就能大概体会我当时往大脑装入知识是什么感觉。
专升本备考大概经过了四个多月,现在想想并不算太过艰辛。然而,就在我已经准备好了报名的时候,湖北省教育考试院发布了最新的招考政策:自2020年起,专科非医药卫生大类的考生,本科不得报考医药卫生相关专业。
读到这条政策时,我的内心一片平静,只不过默默地把备考教材撕了粉碎。
3
本科伊始:一粒自强的种子
2020年6月,我还是来到了专升本的考场,只不过不是我想考的学校,也不是我想考的专业。面无表情地答完试卷以后,我发了一条朋友圈:“这一切都对不起我的努力。”
当年9月,我一个人拖着三个行李箱走进了本科校园,学校比我想象中稍大一点,至少我以前在专科从来没有迷过路。
与新同学相熟悉并没有占用我太多时间,因为最开始我根本没打算和他们熟悉。我告诉自己,这个地方“配不上我”,我必须要离开这里,去一个我所心仪的地方。然而,我的戾气并没有持续太久,因为我很快遇到了新的朋友,即便我并没有刻意结交,但就像有剧本安排好了我们会成为朋友一样。
渐渐的,我发现这个学校好像也没有那么差劲,我的专业也没有那么不堪。至少,我所就读的专业和我先前在健身培训所学的知识、和我在备考医学专业中所学的知识有那么一些相关度: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开学第一个月,我与另外三个室友组建了一间“学习寝室”,约定好相互监督,做全班最爱学习的人——至少在这个月里,我们每天坚持早睡早起,不仅认真学习自己的专业课,还去其他专业、甚至其他院系蹭课。然而,一个月过后,逐渐有人开始打退堂鼓,我是最后一个打鼓的人。在此之后,宿舍的关系也开始变的微妙起来。
室友A最先动摇,他开始把心思投入到恋爱脱单上面,除了每日健身,偶尔看书,其余时间主要徘徊在女生宿舍楼下。相比之下,室友B、C的意志相对坚定,仍有自己的目标,只是不再早起,也基本不再蹭课。
我在蹭课的过程中,结识了一些其他专业和院系的朋友,由于我的资质较差,每次聊天主要是我向他们请教学习问题,闲聊不多。如果不出意外,我应该会把蹭课的作风一直发扬下去,奈何天不逢人意。十月中旬,班上有人向学院领导反映(或者说是抗议),专升本班级的课程设置“重复无用”,在大专年级就已经学过(班上大多数人在专科时就在这所学校读书),要求更改课程设置。如此一来,课程表必须完全更改,我先前制定的蹭课计划也全都泡汤了。
为了这件事情,我曾与某些同学在QQ群里爆发了一场辩论,当时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几句对白如下:
我:“有人觉得课程安排重复、课量太少、空余时间太多,但实际上,空余时间也是可以合理利用的,且并不是每个人都闲的没事做。”
某同学:“你这么优秀、这么会利用时间,倒没见你考研啊?要是两年以后清华北大的录取名单上面没你,我都觉得难以置信。”
这件辩论最后以辅导员介入调停为结束,但不曾想,这位同学看似赌气的话语,却将两个关键词如种子一般深深埋进了我的心底:考研、清华北大。
4
考研:一次触动
其实,我在很早以前就曾无意间萌生过考研的念头,至少可以追溯到大专二年级的某一个晚上。
2018年9月,我刚退伍回到学校读书时,也曾有过三分钟热血,立志要学好英语,至少要考过四六级(这个目标至今未实现)或雅思。
当时中国还处于“前疫情时代”,网课教育平台尚不发达,因此大多数培训是在线下进行。由于我的大专学校地理位置靠近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一所师范类211),我自然而然产生了一个想法:从华师聘请一位“家教”老师来辅导我的学习。
说做就做,我很快找到了一位老师:一位英语专业的学生,后来也成了我的一位朋友、我人生中的一位贵人。老师的姓氏以字母X代替,X老师对我影响最深之处其实并不在于英语课程本身,而在于对我人生观的间接塑造:每次上课,X老师都会带我前往华师图书馆,让我感受名校的学习氛围,与优秀的人一同进步。
奈何我那时资质愚钝,一开始我并没有领会到老师的良苦用心,直到十一月的一天晚上:那晚我轻车熟路来到华师图书馆,当我沿着楼梯间缓缓上升,却发现楼梯道的空位寥寥无几——每隔三五步,就有一名学生正在专心背书,为了不吵到自习室里的同学,他们特意来到楼梯间,在时暗时亮的声控灯光下学习。
当时我心里非常好奇,以为这些人是在装样子,因为我的学校不仅没有图书馆,也基本上没有人读书。于是,我试探着在这些读书人身边来回走动,结果,每个人都主动为我让出道路,却没有人将目光移开书本。自讨没趣后,我只能默默离开,当我对X老师询问起这些人“奇怪”的行为,老师告诉我,他们在复习考研,这样的读书人在华师比比皆是。
我心里有什么东西触动了一下,却又在一秒之内平息。那天晚上授课的内容我早已淡忘,但那些考研人的形象,却悄悄烙印在我的脑海。
5
考研:一次选择
时间又回到2020年10月,作为一名本科生的我,刚刚结束了与班上的同学的一场辩论。回到宿舍,“考研”这个词在我脑内挥之不去。当晚,我与室友们交换了自己的想法。
除了室友A以外,我们三人都认为自己应该考研。只不过,每个人对于考研的目标、动机和了解都不一致:室友B很早以前就想考研,希望研究生毕业以后回到家乡做一名老师。室友C则还没想好未来的方向,但认为自己本科的出身低微,不容易找到好的工作。
至于本人,说实话,当时的我远没有什么宏伟的志向,也没有非常清晰的目标,只是在心中有一股躁动:一方面,不甘心于止步于一纸专升本学历,希望有所提升;另一方面,不甘心与自己喜欢的专业擦肩而过,期盼与之“终成眷属”。当这两种动机结合在一起,就变成了一种求知、求真、求善的渴望,如果不拿出什么行动来,我自己会看不起自己。
动机有了,我开始选择方向——事实证明,在这一个步骤上我吃了大亏,当然这是后话了。当时我有两种选择:要么通过考研上岸自己喜欢的专业,也就是“跨专业”,需要自学的内容很多;要么则报考本专业的研究生,这样做的优点是专业课不陌生,缺点是要放弃自己喜欢的专业。
我在经过详细了解之后,做出了一个折中的选择:报考体育类的医学专业,也就是“运动医学”或“运动康复”。再下一步需要选择学校,我当时定位的目标院校有三所:武汉体育学院、北京体育大学、国家体育科学研究所。
接下来,我又进行了关键的一步战术,这一波操作让我有幸认识了许多名校考研上岸的前辈,却也极大增加了我的“试错成本”:每当我选定学校和专业,我就竭尽全力去寻找已经上岸的在校研究生,向他们请教经验,并恳请他们为我提供专业课指导,至少向我出售一些资料。
如果我是一个意志坚决的人,也许会在这一步就坚定信仰。果真如此,那我这一路走来便不会如此艰辛,当然也不会如此“精彩”——我本可以最开始就认定一个目标,然后全力以赴。可事实上,每当我选好了学校、聘请了辅导、购买了资料以后,几乎马上就会被另一个学校或专业吸引。如此三番五次,在考研初试复习的过程中,我的野心不断膨胀,一边看书一边换学校(或换专业),造成了大量资源浪费(好在前辈们包容理解,我的家庭也全力支持),到最后已经完全偏离了最初那个试探性的小目标。
有读者可能好奇,我如此善变,莫非总是脑袋发热吗?非也。
第一,我并非等到万事俱备才上路,而是一开始就在路上,即便这条路前方是一团迷雾,我也相信路的尽头会有光明。第二,因为我的公共课水平(尤其是英语水平)不断提高,不断助长我的“狼子野心”,使我对自己考试成绩的预期也不断升高,不断提升我择校的标准。第三,我对考研了解越多,也就越清楚自己心中真正的兴趣所在,而越清楚自己的兴趣,对早先的目标也就偏离越多。
因此,当考研复习已经开始半年有余,别人都已经把书本翻烂,我的课本反而越来越新——我先后更换了十几次专业书,在我的书桌上能凑齐十几所学校的考试方案,在我的脑海里也把这些考试大纲梳理了一遍又一遍,表面上我是在备考某一所学校,实际上却读了所有学校的书。
不过,我终究还是选定了一个主攻目标:如果不出意外,我这个目标应该是上海交通大学体育系——这时我的野心已经膨胀到了可怕的程度,我把国内最顶尖的985大学之一作为了猎物,并且真的相信自己可以征服它。
然而就在距离考研报名还剩三个月、考研初试还剩六个月之际,变故再次发生:我的灵魂仿佛得到了某种召唤,我的眼睛忽然被一座更加庄严雄伟的殿堂所吸引,在一片皎洁的月光中,我依稀看清了它的轮廓,看见了它的牌匾。牌匾上方雕龙画凤,铭刻着四个大字:清华大学。下方则是一行工整的小字加以说明:医院管理研究院。
6
考研:一次成长
我想,我一定是疯了——当我和远在深圳的爱人视频时,我如是说。
视频那头,她试图让我保持理智,可我知道,我其实非常理智。
我曾听说,清华大学在深圳建了一所国际研究生院,也曾在好奇心驱使下查看了专业设置。医院管理,这个专业名词让我联想到了消毒水的气息与白大褂的温暖。我仿佛看见了医院前台接待人员投来微笑,医院科室行政人员来去匆匆,医院后勤供给人员忙中有序,而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医院管理者。
我做了一个大胆的举动,打电话给医院管理研究院,咨询自己是否符合报考条件,就像之前每一次改变目标之前所做的一样。
接电话的老师比我想象中要和蔼,耐心地解答了我所有的疑问,并给了我一点小小的鼓励。当通话结束以后,我听见自己心底有一个声音说:也许你应该试试。
几乎没有犹豫,在我把这个决定告诉爱人以前,就下载了医院管理的考试大纲,购买了大纲上列举的所有书本。我给自己初步安排了一个计划:在暑假开始前把专业课看完一轮,在暑假第一个月整理完相关笔记,在暑假结束前将知识点进行初步记忆。
事实证明,我的暑假计划有些过于乐观了,当我整理好所有的笔记,距离初试开考已经只剩一个月。这期间,我视作命根子的公共课的学习也不是那么顺利:第一,是英语方面。从考研复习开始以来,我一直把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作为重中之重,却不重视作文能力的提升,直到上了初试考场,还差点写不出作文。第二,是政治方面。在这里我不得不吐槽,2022级考研政治在九月底更改了大纲,甚至完全更换了教材,将我打得猝不及防,让我一度摆烂甚至想放弃挣扎。
如果想知道我当时复习的压力如何,请脑补这样一个画面:一个体育生每天挪不出十分钟来锻炼身体,短短数月体重暴涨了十斤左右。如果这个画面还不够声动形象,那么第二个画面是:我当时买了多套肖秀荣模拟卷,其中只有一套用来做,其余几套用来撕。
与公共课复习相比,专业课不仅开始晚、进度慢,而且需要记忆的知识点非常之多。医院管理的专业课有三门,要看的书却有十余本。与之相对,我以前备考体育类专业时,任何学校要看的书最多也不超过五本书。
如此一来,笔记整理慢也就情有可原了。我唯一能安慰自己的一点是,进度虽慢,但胜在稳扎稳打。当我将笔记整理好以后,只剩下一个月的时间背诵,事实上我只用了半个月就背下了自己所有的笔记——在我整理的过程中,他们已经融入了我的大脑,现在只需要融入我的手指和笔尖。
同时,也不是所有专业课都依赖背诵。例如逻辑学这门功课,无论管综还是GCT、GRE考试,都更强调思维能力的培养——至少比起数学来说,逻辑学对于文科生更加友好。无论一开始理解抽象概念有多么痛苦,经过无数次的练习以后,我渐渐能在规定时间内答完卷子上的所有题目——在考场上我则比规定时间提前了两个小时。
当时我在复习逻辑之余有一个乐趣:我会按照逻辑学原理,给自己编出一些简单的逻辑练习题,如果我出题的思路没有破绽,就说明我真正理解了这一块的知识点。尽管我认为,自己出题这一操作不能代替刷练习题的工作,但我还是乐此不疲。我也喜欢把自己出的题目交给室友来破解,当这些没学过逻辑的孩子一边读题一边抓耳挠腮之际,我就在他们目瞪口呆的表情中给出详细的解答步骤,然后交由他们自己验算。
时光如水流逝。当我坐在初试考场上的时候,并没有达到自己理想中的最佳状态,但我一定尽了自己当时最大的努力。考试第一天,上午是政治,并没有我想象中那么难;下午是英语,我仅用一个小时就做完了所有选择题,剩下了两个小时的充足时间来对付翻译题和作文题。考试第二天,上午是逻辑学,与同考场其他考数学的孩子相比,我无论是做题速度还是心态都要好很多;下午是医院管理基础综合,我所读的十余本书几乎都浓缩在了这套考卷里,这也可以从试卷的题量一见端倪,当我走出考场,右手完全麻木,按摩了半天才感觉到疼痛——三个小时里我几乎没有一秒钟停笔,直至最后五分钟内才完成答卷。
初试结束后,我去寺庙烧了香,接着又短暂放松了几天,便开始投入到复试的准备工作。我从互联网上搜集了所能获取的一切信息,来了解本专业的复试考察内容。这时,我遇到了人生中的又一位贵人:LL姐。
作为一名独生子,目前可以作一定论:LL姐之于我,不仅是师姐,更好比自己的亲大姐一样。尽管在我第一次遇到她的时候,心中更多是紧张和崇拜,不仅因为她的分数之高,更是由于她的经历让人难忘——工作多年再决定考研清华,依靠自己努力成功改写人生。
也许是出于对后辈的关照,也许是在我身上看见了她自己的一些影子,LL姐从一开始便对我毫无保留,将自己的经验分享与我,并时常监督我的复习进度。当我松懈时,姐给予我鞭策;当我焦虑时,姐又给予我鼓舞。总之,在为期三个多月的复试准备中,如果没有姐的指导,也许我会走很多弯路。
清华医管的复试分为远程笔试和远程面试两个环节,分两天进行。笔试是开卷,但是考察内容非常灵活,目的是检验考生在三个多月的时间里是否从零开始认真准备,系统了解了我国医院管理的基础知识和时政热点。在这里要展开说明一点:比起个人知识储备,远程笔试更重要的是一台好电脑以及一个速度快的宽带——三十分钟的时间里考生需要完成包括接收邮件(试卷)、查找资料、整理答案、回传试卷在内的一系列步骤,时间极其紧张,并且邮件收发会有系统延迟,我在考试开始十分钟左右才收到邮件,天知道当时有多难熬。
远程面试环节考察的要素更多,英文部分包括英文文献的阅读(专业文献,来源不定)、朗诵、翻译和问答,中文部分包括个人信息、专业背景、科研能力的综合考察,也会问及我国医院管理的时政热点,非常考验学生的知识储备、逻辑思维、语言表达和临场反应能力。
在复试的前几天,LL姐不断给我加油打气,并带着我进行最后的知识梳理。当我复试结束后,她又安抚我及时放松心情、调整情绪。在准备复试的三个多月里,如果有人问我最想感谢哪几个人,那么LL姐一定是其中之一。
7
考研:一场蜕变
2022年3月30日,当天晚上我正在做菜,这是我对爱人的一种弥补——自从我全身心投入复试以来,每一天都是她做菜给我吃,保证了我不会分心,也保证了我的营养均衡。
当时我一边做菜,一边将手机固定在自拍支架上(考研复试时所使用),与老家的祖父祖母打视频。还记得,那时祖父问我,多久能查到考研复试的结果,我答曰:不知。然而,就在下一秒,QQ邮箱和手机短信同时收到了清华大学的邮件通知:“恭喜通过复试。”
我愣在原地,久久说不出话来,直到锅中的菜烧糊了,才回过神。
我有点不敢置信,木讷地把邮件内容念给了祖父母听,他们比我想象中更加激动,表示要让全家人都知道,老张家出了第一个清华大学研究生。
我急忙阻拦,心想,会不会是清华大学搞错了?也许,几分钟后我就会重新收到一封邮件,被告知录取的应该是另一个考生,而那是一个与我同名的人。实际上,就算清华大学没有搞错,这封邮件的内容仍然值得推敲,因为“通过复试”毕竟和“确认录取”还是有所区别。
在我的再三要求下,祖父母勉强答应会“守口如瓶”。接下来半个月的时间,我如鲠在喉,常梦见自己距离清华大学只有一步之遥,但就在最后一步却突然出现了一道万丈深渊,横在了我与清华之间。
然而,我的担心似乎是多余的,在一段煎熬的等待之后,我按期收到了清华大学招生系统的确认录取通知,并在官网公示的录取名单中瞥见了我的名字——全班倒数第二名,压轴上岸。
一块石头落地了,虽然排名没有那么激动人心。说实话,尽管一路走来充满坎坷,但回过头看的时候,我还是觉得实在太过“顺利”和“侥幸”。好不容易平复了心情,我决定告知更多家人和朋友这个消息。然而,当我电话通知他们的时候,他们却表示早在半个月前就知道“老张家出了一个清华大学生”——我的祖父母果然“守口如瓶”。
当我把这个消息告诉LL姐,她表现得也并不惊讶,仿佛她从来没怀疑过我能被录取这件事。我又把消息告诉了此前多次鼓励我的L学长,一位清华大学体育管理专业的前辈,他同样也很淡定,似乎早就认定了我这个学弟。随后,每一位此前辅导过我、帮助过我的各校研究生前辈都发来了祝贺。而我的四位英语老师,分别是C老师、S老师、X老师、Z老师,也用不同方式表达了祝福——等我逐一感谢了他们所有人的善意之后,才发现原来只有我自己一直不相信自己能够成功。
接下来一段时间,我相继接到了来自多方面的采访邀请,大意都是希望我能将自己的“励志故事”分享给更多后来者。然而,我没有立刻回应大家的邀请,反而暂时告别了网络,将自己淹没在书海之中,就像两年前我决心专升本的时候一样。不同之处在于,这一次并没有考试的压力催我前进,而是我自己爱上了读书。同样,书本也对我敞开了怀抱,当我穿梭在中英文的世界中而豪无晦涩之意,我的脑海中想到了一个成语:游刃有余。

1
一点经验
众所周知(如果不知,现在也该知道了),考研包含初试和复试两个步骤,只有通过初试的人才有机会参加复试。
考研初试分为公共课和专业课。如前所述,我在备考初试的一年零二个月中,更换了十几次专业课,直到最后六个月才将目标院校和专业定下来。如此频繁的更改目标,并不值得提倡,希望各位读者(尤其是未来的考生)能够引以为戒,在今后的每一次人生选择中,做足了解、确定目标再出发,以免南辕北辙。
不过,之所以我敢于更换院校,并不是梁静茹给了我勇气——我的底气来自于公共课水平的不断提高。在我考研初试复习的一年零二个月中,我一直坚持学公共课,而不是等到最后半年和专业课一起学——那样我恐怕就没有机会写下这篇回忆了。因此,希望广大考生对公共课足够重视,至少要和专业课同样重视。
说句题外话,当初我专升本的时候,英语复习了四个月,却只考了42分(满分100),作文是从阅读题直接摘抄的题干。然而,考研初试中,我的英语(一)成绩达到了77分(满分同样是100,难度却不同),虽不算很高,却也绝对属于中上水平。
在短短时间内取得这样的进步,如果要说没有吃苦,只怕是读者也不信的。然而,吃苦永远是必要条件,却不是充分条件。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因素将“岸上人”与“水里人”区分开,关于这些因素我理解如下:
首先,学习必须要有方法。就如上山砍柴或下水打渔,有方法事半功倍,无方法则事倍功半。然而,任何方法都不一定能适用于所有人,即便是对于同一个考试,在不同复习阶段、不同考试科目,有不同的“最佳方法”。对于不同的学生而言,也有最适合自己的方法。
其次,学习必须要有资源。打个比方,两个努力程度一样、聪明才智也一样的人,参加同一场竞争,这时候拼的就是资源。考研亦是如此,获得充足的优秀的资源(动态信息、明师讲解、个性辅导、历年真题等等),才会尽可能增加自己的胜算。
最后,还是要肯定一下“毅力”的作用。俗话说,行百里者半九十,只要好好复习、坐上考场、正常发挥,考试其实就已经赢了一半。这话并不只是心灵鸡汤,据我观察和了解,每年考研时,都会有人弃考,以至于每年的实际参考人数都小于报考人数。
结合我的备考经历,我认为考研确实会带给考生带来一次全方位的成长,收获的不仅仅是学习能力,也包括信息收集和整理的能力、抗压和自我调节能力以及目标选择与决策能力等等。
同时,这场考试也让我更加懂得感恩——我从23岁才真正开始投入学习,如果仅靠我自己的努力,而没有得到这么多善良的人施以援手,很难想象我能取得今天的进步。在此我要感谢的人太多:
第一,我要感谢我的家人,他们是我最坚强的后盾。感谢他们这么多年以来没有放弃“拯救我”,我也为自己曾经的无知与叛逆而对他们感到深深的歉意。
第二,我要感谢我的爱人(此处不是塑料骷髅),是她让我从男孩成长为男人,理解了家庭的意义,并学会承担责任;
第三,我要感谢我的老师们。感谢我专科学校、本科学校的所有老师——他们给了我学校所能提供的最好资源;感谢我的人生导师H老师——尽管我没有在之前的故事中介绍她,可实际上她就如慈母一般,是我一生的良师益友;感谢我的专业课和公共课辅导老师——尤其要感谢X老师、Z老师、C老师和S老师,如果没有他(她)们,我的英语成绩一定惨不忍睹,更不用说爱上英语这一门有趣的学科。
最后,我要感谢LL姐、L学长,感谢每个辅导过我的学长学姐,感谢一路上帮助过、鼓励过我的朋友们,祝你们都能被这个世界温柔以待。
2
一点遗憾
回过头看,自从考研以来,我最大的遗憾主要有两点,成绩方面和友谊方面。
第一,成绩方面。我在备战考研的过程中,给自己定下了一个最高目标和最低目标,虽然拼尽全力,但最终只取得了最低目标,侥幸上岸。经过反思,发现自己还有许多不完美的地方,但正是有了这些不完美,才提醒我还有进步的空间,提醒自己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
第二,友谊方面。在我备战考研之前,曾答应一位生病的朋友,考研结束会去看望她。可惜,她没有撑到我考研结束这一天,我再也看不到她了。与此同时,在我考研的过程中,也经历了家人生病和同学离世,种种这些使我更懂得珍惜当下,珍惜眼前。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