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千妈。
最近要说什么事最火,那肯定是新东方直播。
我身边很多妈妈,包括我自己,都去抖音蹲坑了。
他们家业务太好了,从没想过卖货和学习可以如此浑然天成。
同样是卖货,新东方深刻演绎了什么叫腹有诗书气自华。
俞敏洪和他的团队,凭借学识、专业度,生生打造出了一个充满知识又有温度的直播间。
图源:网络
尤其被家长称为“图书带货天花板”的董宇辉老师,让我一个很少看直播的人,甘之若饴蹲完了全程。
不是因为图书瞬间售罄的刺激,而是因为听他讲书,真是有种“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极度舒适感。
连我这个老讲书人,也忍不住在心里感叹:
董宇辉老师,你这是要把图书解析界,卷出一个新高度啊~
图源:网络
介绍《DK博物大百科》时,他说:
“《DK博物大百科》好在哪里?好在遵循了自然法则。
这本书最开始是讲岩石,在这些岩石中,有跟我们人体一样的元素,组成我们身体的元素跟脚下这座蔚蓝色星球一样古老。
比如我们身体70%都是水,水由氢和氧组成,而氢来自于大爆炸;
比如我们吃的米和面,本质上都是碳,碳来自于恒星内部的核聚变;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与岩石无异,与花草树木,飞禽走兽并无二异...”
介绍《不一样的成长》时,他说:
“你说我当年算那一道道算术题有什么用,我背的一篇篇课文有什么用,我记的一个个单词有什么用,好像从现在来看我连100以内的加减法都算不清楚了。但经历就是有用的,所有过程都是有用的,如果过程是对的,结果理应是对的。
这些经历让我一个农村孩子,一个曾经在家里看着父亲锄地、对着天空发呆的孩子,到了更远的地方...”
有网友评论,董宇辉“卖”的不是书,而是读书的角度。
这个评论很中肯。
早年我读宋朝理学家陆九渊的“我注六经,六经注我”,有过相同感受。
单纯读懂书,与能将书和自身思考融会贯通,为我所用,是两种完全不同的阅读能力。
前者是阅读输入能力,后者是阅读运用能力。
大部分人只能做到前者,少数人如董宇辉便是做到了后者。
显然,当前乃至未来市场,对阅读运用能力的需求只会越来越高。
这是好事,不但读有所获,更要读有所用。
按这个方向走下去,才会诞生更多灵魂有趣的“董宇辉”。:)
说到这,我就想到了一个阅读领域的老话题:
“读有所用”的能力可以培养吗?
实际说,像董老师这样拿起任何一本书,都能用自己语言体系解读得精彩,除了极强的阅读运用能力,还有其自身经历和价值观的沉淀。
经历、价值观需要时间累积,但“读有所用”能力,却是我们可以帮孩子构建的。
构建方法很多,对咱们普通家长来说,最便捷就是从“杂志阅读”入手。
为什么是杂志而不是其它读物?
看完你就明白了。
No.
01
"读有所用"的落点在
真实世界
当我们说“读有所用”,“用”这个字,首先会让你联想到什么呢?
我率先想到的,是真实世界。
我们从阅读中获取经验知识也好,人文精神也罢,最终都是要“用”到真实世界中,认知真实世界的运行规律,解决真实世界里存在的问题。
“与真实世界的连接”,儿童读物里,杂志是做得最好的。
因为杂志本身具有时效性。
除了那种特定的文学类杂志,大部分科普资讯类杂志,选取内容,必定都是以真实世界为素材。有的是对真实世界里现象的解读,有的是对真实世界里前沿科技、设计的展示。
相比幻想虚构童书,杂志里基于真实的内容,更容易在阅读时激发孩子的“串联思路”,主动将读到的东西与现实做关联。
比如,我印象很深,有次聊天时,千寻跟我说:
“老师总喜欢和我们讲,瞧人家隔壁班小朋友,纪律多好!隔壁班小朋友说,她们老师也讲同样的话。
“妈妈你知道吗,一个套路用多了就没效果了。就像非洲的金合欢树,为了不让长颈鹿吃,几分钟内会在叶子里散布毒素,但熟悉这种把戏的长颈鹿都会转移到其它树木那里。”
我听完觉得有意思,就问她非洲长颈鹿的案例从哪儿知道的。
她说在《好奇号》上看的。
《好奇号》是我们家订了好几年的杂志,她很喜欢,每期都是自己主动去快递点拿。
我又问她,怎么会想到把长颈鹿的例子跟人联系起来呢?
她说因为长颈鹿和人都是真实的啊。
刚听到这个回答,觉得有点无厘头,细想一下很有启发。
孩子意思是人和长颈鹿都是真实存在的生命,生命里的基因串联着万物密码,存在很多共性。
前几天,我们还讨论了《好奇号》上面一期关于“黑客”的主题。
“黑客”也是个真实世界的概念,孩子们在学校很难接触到。
一些科普书可能会讲到,但很少科普书会像杂志那样联系现实中发生的事情来讲。
千寻说“黑客”就像网络世界中的特工,我们顺着这个话题,一直聊到支付宝等网络支付工具的安全性。
如果你是和我一样,习惯给孩子订杂志的家长,类似“与现实关联”的反馈应该也听过很多。
这是杂志特有的“本领”,带给孩子将读书与真实世界关联的能力,构成“读有所用”的基础。
No.
02
"读有所用"的方法在
独立思考
真实世界是“用”的落点,我们再聊聊“用”的方式。
你们觉得,怎样才能“读有所用”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在论语里用十二个字回答了:
“读有所用”的过程,书只是工具,重要是它在脑子里引发的思考。
强化孩子的独立思考,我非常推荐期刊杂志。
可能大家平时给孩子读虚构类儿童文学相对多,儿童文学也是必要的,但它和杂志有很大区别。
虚构类儿童文学侧重人文感受。
就好比你读《夏洛的网》,肯定不会纠结于一只蜘蛛怎么能在网上织出“王牌猪”三个字这个逻辑问题,你只需要从夏洛和威尔伯的故事里,感受友谊的美好、生命的价值。
《夏洛的网》
杂志则更侧重深度思考,尤其一些社科类杂志,涵盖领域广,提供视角也很多元。
社会领域里很多问题,都是没有标准答案的。
就像一颗钻石,有很多个割面。
那些不同视角下观点的相互佐证和挑战,能让孩子看到钻石的轮廓,这些钻石会在日后,就会成为Ta判断和表达的逻辑支点。
思考类杂志,我给千寻首选了三联的《少年新知》
以“真诚生活、认真读书、追求新知”为宗旨的三联是我信任的老牌出版社,三联生活周刊一直陪伴我,如今换成三联少年陪伴千寻。
三联的《少年新知》是目前国内市面上,唯一一本发展青少年思维力、思辨力的杂志。
它有个专栏就叫“思考”,比如最近我们在看的一篇《什么是权力?》,就是引导孩子去思考“权力”不同的表现侧面。
还有个专栏叫Special Theme,每期带孩子垂直化了解一个话题。
《策展人的一天》是我和千寻很感兴趣的,以专题形式,带孩子去理解一个行业的运作过程。
新知idea栏目,则是对当前社会热点做思考。
以跨界思考为特色的Column专栏我们也很喜欢。
是由各领域大咖组成作者团队--剑桥大学物理博士、中科院心理专家...从艺术、科技、心理等多角度帮孩子搭建思维版图。
像这篇《如何跳出自己的视角?》,就从多领域阐述了“究竟什么是独立思考,为什么我们需要独立思考”。
我常常感觉阅读这份杂志是我和千寻共同的成长。
她是新生,我是重生。
她是幸运的孩子,生在一个有好资源的时代。
我也是幸运的妈妈,虽然经历了教条的读书时代,如今终能补上“思考”这一课。
EASTWEST
写到这,我自己都觉得好卷,以往孩子能读读书就不错了,现在家长要懂的可真多。
但人生就是这样啊,活到老学到老。
就这几天,当我看到新东方卷起来的直播间,看到曾经站在讲台上的老师,如今在直播间努力闯出一条路,不知道为什么很想哭。
也许是在他们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吧,虽渺小却坚持。
坚持认真陪孩子读书,然后把经验分享给更多人。
俞敏洪说,他有上万本图书,董宇辉仅《平凡的世界》就看了六遍。
这年头,读书似乎是没有价值的,可在新东方最困难的时候,读书真的帮助他们从谷底爬升出来。
他们让我们看到了希望,我们当然也要守护这一丛篝火,让希望延续。
今天次条就是我们的杂志精选场,需要给孩子订杂志的爸妈可以逛逛。
有朋友可能会想,我是不是蹭新东方的热点来推杂志。
不是哈,我更希望董老师能帮我们推杂志~开玩笑滴。
其实特意写这篇文章,是因为我确实觉得杂志是孩子阅读中一个重要分支,但不少家庭都忽略了,很可惜。
正好董老师讲书给了我阅读运用方面的启发,便结合着聊了聊。
杂志大家订不订无所谓,随心随需。我更在乎是分享一些阅读思路和好书给你们,对孩子有益就行!
~关注千妈,好书好电影敞开看~
“阅读原文”进入杂志精选专场~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