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将爷
大家好,我是老将!今天我耐着心,再回复一下此类网友的问询。
今天下午,有网友这样问我:
对此,我在文章中讲过无数次。我上一篇写《独立自由的人生如何不被消耗》,就在表明态度,不想再被这类问题消耗了。
那篇文章我写得很激情,大家喜欢里面很多“金句”,比如这句:
真正能带你走向辽阔的,是你必须实现极致专业化后完成的降维打击,是你不被庸常和反智带得心灵麻木的锐感,是你永远以血淋淋的痛感投入到没日没夜拼搏的飞驰人生。
坦白地说,像上面这位问话者,在我心中,就属于既不专业,且不仁义,而且随时可能被降维打击的人。
观点不跑在事实之前,这是专业的起码底线!以“敢不敢写”的道德诘问,去主张一个前提本身就是错误的命题,说得难听点,是不仁义的巨婴。
抱歉,我说得有些刻薄了,但还真的不是针对这位朋友个人。
事实上,类似提问几乎每天都有,很多人都希望我来写出他们的“冤屈”“不公”,帮助他们寻找“公平”“正义”。
有些人,随口说出几句话,我就能确定,他们遭遇的一切,只是源于自身失去了智识与良善。
很可笑的是,他们还特别习惯于去用道德捆绑别人,而看不到自身的狭隘和自私。
我真心不喜欢这类人,但,这类人又很普遍。那么,他们到底为什么会变成这样了呢?
就是因为没有正确的信息管道,没有科学的思维模式。
我随手截屏一下刚刚我的朋友圈:
“全部走了”“唐山第八波”,这两篇文章,写的正是各种网友曝。比如,有唐山4个被打女子的生死传言,以及各种我连例举都觉得是耻辱的谣言。
按照我个人媒介素养,说得刻薄点,这类文章表面打着寻找真相呼唤正义的旗号,本身也就是在对谣言进行N次方传播。
我不愿招惹这类“同行”。这类号有个特征,写着写着就封了。当然,这种循环死也是他们运营模式,而,连号封了,都会被打造为“正义的标识”。
但,我不认同这种写作行为。因为真实才是一切写作的生命底线,任何不真诚不真实的事物,都必须去死。
前阵子,我的号也被永封过,后来又活过来了。我能申诉成功,一是本身就是价值的误杀错杀,二是我有真实理性的专业支撑。加上我有水平以专业论文进行申诉,才把号找回来了。
我当然痛恨误杀,但,我绝不会因此就承认,一切虚假失范的写作存在,都是有正当性的。
写这些,我绝不是要质疑这类写作,而是要告诉大家,那种有悖专业的写作,不仅在扰乱健康的舆论生态,更可怕的是在滋养巨婴,在制造更大庸常的恶。
不专业,就是愚蠢。愚蠢,本身也是一种罪恶。
其实,关于唐山那四名女子的情况,不论是权威部门还是权威媒体,都给出过明确结论。有的只是轻伤回归生活,有的仍在检查治疗。
但是,有些人假装看不见,以正义的旗号,制造谣言,干涉普通公民的私生活,干扰法治必须的程序正义,这实际上就是反智下的作恶无意识。
对这个问题,到底怎么看才算是理性的?如果你缺乏了基本的常识判断,那就不妨来看一下法治的逻辑。
在唐山五畜作恶后,全民愤怒,罗翔这样说:
没有愤怒,就没有正义。
因为这时候的愤怒,是有价值的,是民意围观改变中国的力量,是推动事件走向制度正义解决的议程。
这也就是当时,老将为何火力全力,要进行批评和追责的的原因。
随后,我们也看到了,从唐山到河北再到国家相关部门,各种发声和行动都迅速呈现在公众眼前。在这种情况下,由民意激愤走向法治理性,就是一种必然逻辑。
在这个阶段,在新的事实前提出现之前,公民理性应该是怎样的呢?
罗翔刚刚在B站的讲演,其实极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人的愤怒它其实是有价值的,因为如果人彻底地失去怒气,那社会可能就是死水一潭。
但是,我们不要成为怒气的奴隶,凡事都要有节制。
前半句是对“没有愤怒,就没正义”的解释,后半句是对违背真实和程序的盲目愤怒,给予否定鄙夷。这就是专业、才华、逻辑的力量。
关于罗翔的这场讲演,我个人认为,不论是叙事的温度,还是讲理的逻辑,也都体现了一个法律人的良知和深刻。
这里,我要完整截屏这段演讲词,希望人格志的理性朋友能认真进行深阅读。
我之所以要用“深阅读”这3个字,就是在为这个时代各种不懂知识和逻辑的巨婴悲哀。比如,面对罗翔的这番演讲,一些庸俗之人的解读是——罗翔是“阴阳人”。
这类人,说白了,也就是活在那一波又一波谣言中的人,在一次次伪正义的叙事中一边成为怒气的奴隶,一边成为骗子的韭菜。
每一天,也都有人在这样问我——老将,我也想做个公号,你教教我,帮帮我。
抱歉,我教不了你。
如果你没有真诚,没有良知,如果只想着把“做号”是一门生意,那么,你终究只会变成朋友圈里那种不以真实新闻为前提的写作者,甚至成为恶意变相传递谣言的“做号人”。
成为那样的人,除了只需要小学文化,就是让自己良心变得更坏点。
但是,他们永远成不了罗翔那样依靠人格和专业站直了的人。
是的,罗翔退出微博了,那是因为他就是不想被那种反智脑残者所消耗。但是,罗翔偶尔发一篇公号文章,出一本书,也仍是顶流传播。这,就是专业理性的征服。
关于罗翔的法律逻辑,只需要读懂上面这次演讲,就会明白,他为什么总是在讲完法律之后,会这样说:
所以让我们依然相信良善,携起手来,在点滴的小事上追求良善,善上加善,止于至善,一起画好这未尽之圆。
那就是因为,良善才是一切专业极致者完成回报自己和社会的那块闭环。
正如罗翔这样强调:
只有良善,才能让我们自洽,才能让我们告别虚无与虚荣,告别忧伤与EMO,才能让我们尊严地面对生命,面对生活中无法掌控的明天。
在前篇《独立自由的人生如何不被消耗》中,我说到了新东方这一轮崛起的平民英雄董宇辉。我在朋友圈中,曾写到董宇辉的人生令我泪目,那就是因为他的良善和专业深深打动了我。
董宇辉以专业和才华在网红作妖的年代,实现降维打击式的暴火,令一个坠入深谷的大厂实现了蝶变飞翔。
从本质上,这也就是因为董宇辉完成了真正的人格提升。这种人格提升,在我看来,就来自于俞敏洪身上贵族文明式的人品渗透。
老俞这个60岁的老头,在命运再次跌进沟坎后,他没有选择躺平,而是心系伙伴命运,从三尺讲台变成了麦田的守望者。
正是因为这种精神濡染,那一天,在直播里,董宇辉指着俞敏洪的人像问观众:“知道我们为什么喜欢上面这个60岁的老头吗?”
然后,他给出了这一句令人动容的答案——“因为他从不认输。”
董宇辉没有什么颜值,甚至自嘲长得像兵马俑,但是,能成为顶级的人气主播,那就是良善和专业铺就的底座呀。
在GQ的采访中,董宇辉说他从初三到大学,读过六遍《平凡的世界》,第一遍看到苦难;第二遍看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第三遍看到“杀不死的,终将使你强大”……
正如罗翔这样强调:
GQLab:你会觉得主人公孙少平和你很像吗?
董宇辉:不是像。简直就是我本人。
这让我想到了那首《平凡之路》,也想到它的演唱者歌手朴树。如果你真的读懂孙少平、董宇辉、朴树的人生,就知道我们终归应走和能走的,都是这样的平凡之路。
董宇辉说,他直播没时间准备,就一直卖书,因为聊书,他随时能聊上三天三夜。
这就是生活对一个真正阅读者的回馈与嘉奖。那些只愿意活在信息碎片里,连本书都从来不买,一看别人为阅读打赏和付费就觉得是这个年代的傻人,其实,这就是巨婴的接受喂投的方式。
董宇辉每天只能睡3-4个小时,从来没有休过7天假的新晋网红,是这样表达未来两个梦想的:
一是身体实在扛不下去了,存款也够过正常的生活了,会找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地方去支教。
二是把直播做好一点,能养活更多的人,希望能找回那些因“双减”而流落的旧同事。
这就是专业和良善结合,释放的极致价值。
这么多年,我的写作一直传递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也多是关于读书、良善、专业、努力等看似寻常的价值元素。
因为我太清楚了,当这一切形成闭环,你一定会极其强大。
老铁们知道,从去年开始,我就在装修书房和工作的空间。我的室内设计师老李,是一个精神极度自由才华满地横淌的人。
我们都是曾被生活推陷到贫穷与迷芒的谷底,却始终不愿被商业浪潮裹挟,放弃过各种逐利空间和顶薪待遇,只在自己工作室构思着极致灵思创意的人。
几乎所有真正具有审美品位和精神境界的人,都对老李的设计发自灵魂的佩服。但是,却很少有人愿意接受老李同样顶级的收费。
很多人很劝老李,你把费用稍微降一下,哪怕是别人的5倍,而不是现在的10倍,你也能赚大了呀。
老李说,那样,他就不可能有时间提升自己的专业创意了,就会变成了一个流水线的设计工人,而没有了工匠精神。
于是,这么多年以来,老李每年仍然只接到数得着的几单设计。他说,这样能养得活自己就行。当然,养活老李的标准也实在不低,好在每一单设计费,都足以撑得起普遍人一年的生活。
我是因为欣赏老李的作品,成了老李的客户,继而欣赏他的为人,成了老李的朋友。
老李给我的设计,当然也贵得要死。但,当我被他作品征服后,甚至觉得还价都是可耻的。今天,就发几张老李关于我的书房和工作室一隅的设计图:
也许你并不激赏这样的创作,但我知道,他对每一笔一划的细节深抠和意象表达,都是匠心独运,都是苦思狂想,最终,抵达了我的灵魂。
我经济实力不行,到现在还没完工,但施工每推进一步,我都能重新发现这种设计之美。
这是因为,我和老李是一类人,我们都因为苦苦守护自己对专业的敬畏,成为麦田里的守望者。
所以,回想经过的那些艰难人生,我们现在也更能读懂董宇辉在直播中这样的金句:
厄运来的时候你没有躲,所以在好运来的时候,才能和你撞个满怀。
今天,讲到罗翔,讲到董宇辉,讲到老李,其实,我就是想说,专业、良善、努力、个性,只要极致实现后,人生才能遇上最美的风景。
而那些活在唐山黑色谣言之中,制造愤怒和盲目愤怒的人,他们永远也不会成为罗翔和董宇辉。
因为他们没有对真诚真实真相真理的捍卫,不具有专业能力支撑和良善性格本底,不具有精神自由和独立人格,最终也就只能走向思想的巨婴和人格的矮化。
PS:全文完,共3800字。今天来不及细编辑了,已经截屏了。大家留言交流吧。迎或扫下面二维码交流。微商勿扰,过号勿重复。
推荐阅读(已做超链接,点击以下绿体字即可阅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