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色绘画老出界 = “不是马虎就是笨”??!
破解幼儿画画活动中的育儿迷思
专栏策划 邢晨牧
作者 邢晨牧
校稿/编辑 邢晨牧 申艺善
美工申艺善 邢晨牧
6月刊执行主编邢晨牧 申艺善
本期我们来谈一谈在幼儿的涂色及绘画活动中,家长可能会关注和在意的一些点。
小编注意到有些家长对自己尚处于幼儿阶段(2-6岁左右)的孩子不能很好地执行涂色或绘画任务而感到焦虑:比如,如果孩子不能细致有效地把涂色严格控制在线条轮廓范围内,就担心孩子是不是有注意力不集中、智能发育迟缓、或者态度不认真等现象。
让我们先思考一个问题:让这个年龄段的小朋友涂色也好、画画也好,到底在涉及些什么样的儿童发展功能?对孩子专注力、智能发育或者学习态度抱有忧虑的家长不如先在自己身上做一个小试验:如果你是右撇子(右利手),试着用左手给涂色本涂一页色(反之亦然);如果你左右开弓都娴熟,试试看用脚趾夹住笔做同样的任务。你有什么心得体会?是不是很难?很难控制手(脚)的走向和力度,你的肢体好像并不听从大脑的指挥,对不对?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抓不住笔、写不好字、画不成画,和你的智能与态度到底有没有关系?同理,其实这就很有可能是你家小朋友在幼儿阶段费劲努力抓笔画画时的感受。所以年幼的小朋友涂不好色画笔姿势不对等等,不一定跟认不认真、聪不聪明有什么关系其中一个重要的生理因素是这个年龄段的小朋友手与手指的肌肉运动机能还未发育成熟。
01
近侧发展规律(或称远近定律):
The PROXIMODISTAL Principle
这里就要说到人在生长发育中的一个重要规律 — 近侧发展规律 (the PROXIMODISTAL principle): -proxim-是拉丁文“中心、靠近“的词根,-dis-是”距离、远离”的词根,所以proximodistal的意思就是由内向外、由中心向外侧扩散的意思。这一顺序指的是我们人体发育的先后次序。所谓”内”、“中心”,指的是沿脊椎垂直一线的身体部分(即头颅躯干)。而外侧则指的是四肢。

仔细想一想,婴儿在逐步发展肢体运动能力的时候,是不是头颅和躯干部分最早有所突破?比如一二个月大的婴儿努努力能自己把头抬起来,四五个月大的婴儿可以利用自己的躯干转身翻身;但是等到要能用手爬行,依靠下半身力量坐立,乃至站立、行走,都是半岁以后的事情了? 

幼儿的手臂手部发育也遵循这一“由中心到外侧”的发展规律。因此小臂的肌肉力量与运动机能发展会迟于上臂、手部的发展又迟于小臂、而作为上半身离脊椎最远的手指部分,是上半身所有身体部位里肌肉运动机能成熟得最晚的部分。

这也就是为什么你会看到尚在低龄的小朋友握笔抓勺拿东西的姿势显得尤为笨拙,往往需要把整支笔一把抓在手掌心、且要动用小臂的力量才能划拉(Schirrmacher, 1998)。对界线、速度的控制力道也较弱。这是因为手指的肌肉和精细运动机能未发育成熟,更无法将手部各局部的不同肌肉功能(例如大拇指、食指、中指三指以及手掌、手腕等的各自功能)整合协调成一体进行作业。而且家长们或许能注意到,这时候不仅仅是握笔运笔的方式,这种笨拙可以说是贯穿体现在方方面面的手部作业中。也就是为什么幼儿吃饭也遵循着最初先用全手抓握的方式掌控调羹、进而过渡到使用练习筷直至能够独立自如地使用普通筷子的渐进顺序;婴儿时敲打抓取物体往往无差别使用整只手(如握、拍、捧等动作),而慢慢地,随着年龄增长,可以通过局部的手指分工以及整体协调来进行复杂的精细化操作了,例如捏、捡、穿、系等动作。这些都是近侧发展规律在幼儿体格成长中的具体表现。
[图1. 1-2岁典型握笔姿势。这种最早期的打开方式就是整只小手以一把抓的方式握住笔杆,再以手臂带动手腕、手腕带动手掌的方式豪迈地在画纸上来回划拉]   
[图2. 2-3岁典型握笔姿势。随着年龄的增长,小朋友对握笔和运笔的把控能力也逐步提高,展现出各手指的局部操作能力以及协调配合]   
[图3. 3-4岁典型握笔姿势。随着年龄的增长,小朋友对握笔和运笔的把控能力也逐步提高,展现出各手指的局部操作能力以及协调配合]
[图4. 约4岁起的典型握笔姿势,此阶段日趋接近成熟灵活的握/运笔姿势]
那么,如果有的家长担心(确实有家长关心过这个问题,所以此处多说一句):万一我家宝宝涂色画画的能力弱真的是因为身体机能发育出了问题呢?其实,如果是这方面出了问题,大多和脑神经方面的功能异常有关。在这种情况下,机能会呈现出与正常发育模式 [如图1-4] 明显不一致的步调,会在各种或多种常规的幼儿日常体能活动中显现出来,并不会仅仅表现在涂色、抓笔这一个方面。换而言之,如果小朋友在其它日常活动中的肌肉运动功能表现无异常,仅仅是因为年龄缘故而抓笔运笔不太在行,有上述相关忧虑的家长大可以放下心来
02
执行功能(executive functions)的发展
此外,可以说涂色绘画的活动也在极大地考验和锻炼孩子的执行功能(executive functions)。这类能力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可以说比智力、知识量、分项专门技能更重要。打个比方,执行功能就好比是你的中央指挥系统,如果它失灵了,那么就算有再好的分类技能和知识储备都未必能如愿发挥出它们本身的作用。再打个比方,如果分类技能的点值是5分、10分、100分,那么它们的效用究竟能发挥到什么程度也会取决于执行功能这个参数,如果一个人的执行功能(如自控、规划、工作记忆、理性思考决策等泛能力)等于0,那么即使他的某个分类技能满点,乘以参数0的结果还是等于0。执行能力是预测我们在学业、健康、事业成就、抗压能力、韧性、收入、家庭关系、人际关系等诸多方面的极重要指标。因此,如果要在小朋友的涂色绘画活动中关注些什么的话,家长的注意力更应该放在通过此类活动衡量和培养孩子的执行功能上,而不是去担忧一些成长过程中必经的、正常的体能发育现象
执行功能在涂色和绘画活动中可以有许多具体表现,比如计划性、注意力、执行力等等,举几个例子:

幼儿在涂色绘画时的计划执行方面在早期比较弱,但执行功能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如果仔细观察小朋友在最早的涂鸦期阶段(如图一所示)的画画表现,你有没有发现他们的画常常显得漫无目的?有时候可能眼神都不在画纸上,画出来的作品是线条叠着线条、圈圈圆圆圈圈,在同一张纸的同一区域内涂完一层还能原地再涂上一层新的?甚至还能把画笔一路划出画纸以外(Schirrmacher, 1998)。家长可以注意,这一时期小朋友们更多的是从画画的动作中获得乐趣,画出来了什么样的东西反而是其次的 (Jolley, 2010)。但是逐渐地,你会发现孩子开始注意起控制画笔的走向,确保涂抹划拉的时候画笔不会跑出纸张外,在落笔的时候也开始有意识地找空白区域、避开与先前已经画过的图案重叠(Day & Hurwitz, 2011)。但即使在3-5岁的阶段,小朋友们基本上还是先画了再说,画完了再看看自己画的成品想个主题来命名。但更大一些时候,五六岁大的孩子就已经能够运用执行功能先思考规划自己要画什么,然后才下笔,根据自己事先计划好的想法画出作品来(Daglioglu et al., 2010; Rubeling et al., 2011)。

所以,家长可以利用小朋友的涂色画画活动,在此过程中适当地引导小朋友思考、计划以及有效执行自己要涂/画什么、怎么涂/画。
03
写在结尾:那我们到底要关注什么?
最后,再多说两句,给大家介绍一下心理学中reaction range(反应范围)的概念。“反应范围”指的是:我们有许许多多功能或潜能最后能发展成什么样子,是由遗传与后天两方面因素相互作用所致。比如,遗传决定了我们人类的体重可能在多大的范围区间内浮动。但在这一范围内,一个人最终的体重会被许多后天因素例如运动、饮食等所左右。

不同的功能与潜能,其反应范围长短不一。一项功能的反应范围比较窄,就表示后天因素能对它起的作用是比较有限的,它主要受的是生物学上的遗传因素控制。举个简单的例子,典型发育的人类都长着十根脚趾,不因个体的后天环境或经历而变化不一!同样的,基础的人体体格功能,就是属于受生物学的控制强、后天因素的作用有限、反应范围窄的功能。这也就是为什么无论个人的具体环境经历如何,在正常环境下生长的婴幼儿基本上都会在差不多的月龄开始能站会走。基础的手部肌肉运动机能的发育也是如此(这里说的是大家都拥有的基本功能,不是指那些需要训练产生的专项技能比如弹琴书法之类的哈)。儿童就算两岁的时候握笔涂色的手部机能再稚嫩,到了五六岁左右大多都能对各种生活必需的手部作业进行精细化操作了。只要沿着正常的发育时间曲线在行进,你就不必多虑。而且,由于这类功能受后天因素的影响较有限,所以即使对这方面投入再大的精力,也并不会带来多大的本质改变,最多是通过拼命地鸡娃稍稍提前实现了这方面的功能,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暂时的领先优势也会抹平

换而言之,家长们更应该关注那些反应范围长、环境与后天因素能对之产生巨大作用的潜能(例如执行功能),在这些地方下功夫,将评估与培养的重点放在这些与后天因素强相关、对人生的长期目标更有效益的领域,在这些潜能上更有效地分配你的关注点、精力和资源。
 特此鸣谢为本文慷慨贡献插图的各位小朋友和家长!
【参考文献】
Daglioglu, H. E., Calisandemir, F., Alemdar, M., & Kangal, S. B. (2010). Examination of human figure drawings by gifted and normally developed children at preschool period. Elementary Education Online, 9(1), 31-43. 
Day, M, & Hurwitz, A. (2011). Children and their art: Art education for elementary and middle schools (9th ed.). Cengage Learning. 
Jolley, R. P. (2010). Children and pictures: Drawing and understanding. Wiley-Blackwell.
Rubeling, H., Schwarzer, S., & Keller, H., & Lenk, M. (2011). Young children’s nonfigurative drawings of themselves and their families in two different cultures. Journal of Cognitive Education and Psychology, 10(1), 63-76.  
Schirrmacher, R. (1998). Art and creative development for young children. Delmar Publisher.
编辑部成员
邢晨牧

美国迈诺特州立大学教育与卫生科学学院心理学助理教授
申艺善
美国德克萨斯州立大学家庭与消费者科学学院副教授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