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17日上午,我国的第三艘航空母舰“福建舰”正式下水!
福建舰,舷号为“18”,它是我国完全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弹射型航空母舰,采用平直通长飞行甲板配置电磁弹射和阻拦装置,满载排水量8万余吨。
好消息一发,很多网友随即就翻到了一张旧照片。
1980年,64岁的刘华清将军首次登上美军航母。为了能看得更清楚一些,这位老人踮起脚尖、前倾着上身“倾听”讲解……
“如果中国不建航母,我死不瞑目!”
这是有着“中国现代海军之父”和“中国航母之父”美誉的刘华清将军生前曾经说过的一句话。
如今,中国人再也不用踮着脚尖看别人的航母了!
30多年后的2012年9月25日,辽宁舰交付,海军百年航母梦终圆。2019年12月17日,山东舰威武入列,中国海军进入“双航母时代”。
今天,福建舰它也来了!
这艘航母的正式入水,实现了我国国产航母又一里程碑式的新突破。

而这艘航空母舰所使用的“黑科技”——电磁弹射技术这一航母核心技术,是由“八一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海军工程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电力电子技术研究所主任马伟明少将带队研发
正因为有了马伟明和他的团队,我国的003航母、福建舰的电磁弹射领先了美国20年。
2017年,美国“福特”号航母正式服役,成为世界上首艘采用电磁弹射器的航空母舰。
美国的这艘航母,花了长达21年时间才完成从研制到应用的过程。
但是,这艘航母上一度让美军引以为傲的电磁弹射系统,在海试后数次出现严重故障,不得不再次停止海试并进行一轮接一轮的检修,甚至可能在几年之内都无法具备作战能力。
由于“福特”号出现各种缺陷耗费了巨额资金,如今的局面也将导致美海军数百亿美元全成烂尾。
实际上据专家分析,电磁弹射器原理并不复杂,但制作起来难度非常大。要想让二三十吨重的舰载机在短短几十米内达到起飞所需的速度,电磁弹射器的瞬间功率可达几万千瓦,这远远超出了普通蓄电池所能承受的放电能力。
在这种“黑科技”的加持下,舰载机在电磁力的推动下飞快运行至高速,再与本身发动机推力融合,能够使舰载机的起飞速度大幅度提高。
马伟明院士带领团队,利用自身在电气工程装备研制方面长期的技术积累,成功研制出小型样机,一举“解锁”关键技术。
攻克基础技术难关后,马伟明团队深耕数年,在电磁发射技术方面取得集群式突破,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掌握电磁弹射的国家,媒体称,其全面推动我国“重器”从化学能到电磁能的发射革命。
人要有精神,要不服输,就是越有挑战我就感觉到越有意思。
——马伟明
2018年1月31日,中国军事论坛出现了一张照片:武汉长江边停泊着一艘号936的老式登陆舰,舰体前部装有类似舰炮的大型装置。有传言说,这门舰炮极有可能是未来中国下一代舰载电磁炮。
若果真如此,这将意味着中国电磁能武器上舰的日程已经越来越近了。
图片来源:微博
同时,这对于美国和俄罗斯来说,显然是一个不小的刺激。有网友戏称,这是在新年伊始,中国军队送给美军的“特殊礼物”。
美媒曾点名四名中国科学家,称其为中国装备复兴做出了极大贡献,美国重振装备制造,重塑军工也需要这样的科学家,美国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吸引诸如此类的优秀科学家。而这美媒点名的科学家之一,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主角——中国电磁导弹之父。
什么是电磁炮呢? 
图片来源:凤凰军事
电磁炮与传统火炮不同,电磁炮是利用电磁发射技术制成的一种先进的动能杀伤武器,且速度飞快,隐蔽性强,杀伤力也很大,基本上是属于下一代武器发展的发展方向
很明显,电磁炮的射程、弹丸的飞翔速度和能力都远远高于传统火炮。这对于军力来说,会是一场改变“军事格局”的武器。
图片来源:凤凰军事
说到电磁发射领域,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的名字,他就是科学院院士马伟明。
此前海军上将吴胜利到海军工程大学参加活动,马伟明教授向他介绍情况时,正好下着雨,吴上将亲自为马院士打伞,这一刻温馨的画面赢得网友点赞无数,什么叫做国之栋梁国家级专家! 
马伟明1940年4月6日出生,江苏省镇江市扬中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动力与电器科学专家。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发明三等奖2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国家专利4项,出版专著2部,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90多篇。
2017年7月28日,获得国家颁发的“八一勋章”。
这样一个为祖国科学研究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人,他的成长经历是什么样呢?
马伟明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从小热爱自由,比较散漫,而自小性格不受“条条框框”约束的他从来没想过会进入军校。
马伟明高考那年,正赶上1978年改革开放刚恢复高考,也是军队第一年招生,如不服从分配第二年不能参加高考,就这样,当时的马伟明本心不愿意也是“误打误撞”走进了他的母校——海军工程大学
虽说初心并不是要来军校,但他还是很快适应了军校的生活,在那里度过了自己重要的四年时光。
本科毕业后,他一边在北方的一所军校当教员,一边忙着考取研究生。
图片来源:人民网
同很多刚大学毕业的学生一样,马伟明也出现的短暂迷茫和困惑,刚进入工作后,他发现每天的繁琐小事很耗时间,让他并不能潜心钻研,为此,也曾经苦闷了好一段时间。
这时候恰逢一个人的出现,可以说改变了马伟明的一生。他就是为马伟明的导师——张盖凡。
图片来源:新华网
张盖凡,1927年10月生,海军工程大学教授。长期致力于电机理论和舰船电力系统的教学理论研究,获得科研奖项颇丰,可以说是电磁炮领域的“大牛”。
早在马伟明本科学习时,张教授就留意到他对科学的天赋,以及对这项事业的认真,当得知马伟明毕业后只是在军校当教员时,他觉得这很屈才,一定要让马伟明转回部队搞科学研究,因为他是难得的好苗子。也是因为导师,才同意马伟明考研究生。
再次回到海军工程大学的马伟明,分外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他跟着导师张盖凡,义无反顾的走上了科学研究这条艰苦事业。
国产航母一直都是军迷们讨论最多的话题,而航母采用的先进技术,网友们抱有很大期望,特别是美军新型航母“福特”号服役并且采用了电磁弹射技术后,国人的迫切之情又增添了几分。
马伟明在去年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表示:“中国的电磁弹射技术,可靠性强于美国的福特号”,因为美军在这一前沿技术方面也是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还是有不少问题无法完全解决。
图片来源:凤凰网
而对中国来说,由于电磁炮研究起步晚,基础薄弱,很多地方进展也不顺利。
上世纪90年代初,海军向国外某公司进口一套发电机,马伟明提出该设备存在问题,对方却不屑一顾,一副盛气凌人的架势,归根结底还是我国在科研成果上落于人后。
这件事刺激了马伟明,他带领团队,用仅有的3万5千元,在简陋实验室里搞研究,整整6个春秋的反复试验,终于发明了带稳定绕组的多相整流发电机,从根本上解决了“固有振荡”这道世界性难题。
图片来源:人民网
马伟明再次去找该公司,对方的首席专家狡辩说:“你们的理论太离奇,我们听不懂。”马伟明一字一板地说:“先生,我们是在讨论科学,你不懂,我可以教你!”又加了一句:我分文不收,免费教!”此话一出,对方马上认怂。
后来他们从世界专利检索中发现,带整流负载的多相同步电机稳定装置是我发明的,提出“私下交易”,要我帮他们解决“固有振荡”。马伟明毅然拒绝。
随后,马伟明带领团队再接再厉,先后研制出世界首台交直流双绕组发电机系统和高速感应发电机系统,确立了我国在舰船发供电系统领域国际领先的地位。
80年代末到至今,马伟明带领他的团队,先后研制出三代舰船新型发供电系统,解决了我国舰船动力的“心脏病”难题。使我国舰船拥有了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心”。确立了我国在舰船发供电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
马伟明形容自己的性格血气方刚,有股永不服输的“较劲”。
马伟明心直口快,直线型思维。这么多年他潜心钻研科研,对除此之外的一切杂事都不感兴趣,也不愿接受参访,据说他最长的一次接受采访仅仅半个小时,采访完毕,马伟明马上就奔赴到下一个实验室。
要好的朋友常常戏谑他:“高智商,低情商。”可正是这样的“高智商,低情商”,让他创造了一般人难以企及的成就。
世界上海洋的面积占70%,可以说哪国拥有了在海洋上的主导权,也就意味着在军事上处于主导地位。过去,我们的国家在海上没落;而今,我们的国家必定会在海上强盛!
近些年,我国的军事地位发展迅速,尤其是海军速度。但是不少西方国家仍会带着“有色眼镜”来看,认为我们的军事装备有水分。尤其是美国,还声称过中国要掌握核动力航母和电磁弹射击术,至少要再过30年。
面对质疑,面对外国专家曾经还嘲笑说:“中国核潜艇从广州出港,在越南西贡就可听到。”
然后就被马伟明院士啪啪啪打脸了。
马伟明在2017年就曾经说过:“中国已经攻克了电磁弹射技术,成为这个世界上掌握此技术的两个国家之一。并且在优化水面潜艇的推进动力、降低噪音方面都十分可靠,单从技术上来讲,中国已经领先美国,成为核潜艇全电推动的世界唯一”。
图片来源:央视网
2017年底,有消息认为中国第二艘国产航母已经直接采用电磁弹射器。在2017年11月举行的第十一届中国发明家论坛上,马伟明认为采用舰船综合电力系统和高能武器的强大单舰平台,将成为颠覆现有海上作战的“全能舰”。
2001年,41岁的马伟明当选中国工程院最年轻的院士,可谓功成名就,很多人劝他放松一点,不要太累。连他的导师、清华大学教授郑逢时曾告诫道:“我不害怕你会在学术上超过我,我只担心你的身体能撑多久。”
图片来源:e.cjn.cn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马伟明每年的工作量几乎达到一般人的2.5倍,有人为马伟明做过一个计算,从他负责的科研数来看,十年内马伟明都挤不出一个完整的休息日。
马伟明说过,自己最缺的就是时间。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很多关键技术存在一代甚至几代的差距。我们必须与时间赛跑,国外十几年搞出来的东西,我们必须在更短的时间内,把全部优势发挥出来。
图片来源:凤凰
在当年马伟明的研究生面试考试中,导师张盖凡曾问,研究生毕业后三条路可走,升官、发财、搞学术。当时的马伟明不加犹豫地说出搞学术,而且搞一辈子学术
面对这种问题,可能很多人都会选择这个说法。但是真正恪尽职守的又有多少呢?而马伟明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这一点,曾经他的母校邀请他担任副院长,他婉言拒绝,用一颗热忱的赤子之心,投入到祖国的科研事业中去。
除此马伟明还很惜才,把老先生这种培训人才的精神延续下去,目前他的科研创新团队,平均年龄都是35岁左右的80后。
近10年来,培养了多名硕士、博士、博士后,连续两年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不少人在重大科研项目中领衔担当。
图片来源:新华网
电机研究领域,对于军事装备至关重要。在马伟明之前,我国没有前人经验可言,一切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但即使这样,马伟明仍旧甘愿付出30多年的心血,无论严寒酷暑,始终和团队在一起开拓创新,攻克难题。
更值得关注的是,在当年科研经费不足的情况下,马伟明自掏腰包凑来2000万,带领着团队埋头苦干。
国家的科研人员异常辛苦,虽说环境不是“恶劣”,但也真的是难以忍受。搞科研的厂房夏天极热,不可能装空调,夏天一进去10分钟,衣服就全湿透了。而那些从事科研技术的专家,很多都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着。
他们将全部的青春都奉献给了事业,希望各位在感慨我们的国防工业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不要忘了为祖国作出突出贡献的他们。
我们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都是这些卓越功勋的科学家在为我们保驾护航,可是很多人却连他们的名字都没有听过。
记住,这才是属于我们国人的真正男神,是这样的人让我们的“中国梦”更加璀璨!
他配得上一切至高无上的赞美,为国士点赞!!!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