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去年买房时,我还信心满满地决定,把贷款额度和时限都拉到最满。仅仅一年过去,我已经决定,要提前还贷了。毕竟如果把提前还贷的钱,想象成一笔利率为5.0%的25年定期存款,收益率也远远超过了如今大部分理财产品。
文|团子
“上车”
我和队友是2021年4月份在北京买的房,时机不算太好。当时北京的房价和三四年前相比虽然仍在低位,但疫情前北京的楼市已进入疲软,疫情期间反而积攒了一波需求,导致2020年底开始,房价又开始回春。不过我俩当时已经结婚了,想着房子总要买的,加上父母看起来已默默为我们买房做了很久的准备,所以我们还是上车了。


从中介的忙碌程度就能判断出房市的冷热。
我们看房的时候,他们每天的“带看”任务都排满了。有一次,中介带我们看了城区里的一套两室一厅,房子宽敞周正,位置也不错,唯一的问题是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年纪比我还要大得多。结果轮不到我们犹豫,只过了两天,中介就发消息告知,有人全款买下了这套房。听说这个消息时,我和队友还开玩笑,“为什么要全款套牢好几百万,留着干点别的不好吗?”
《安家》剧照
我找过北京最大的两个中介公司,它们的佣金比例和名声一样响亮——都在2.2%以上。这意味着买一套500万的房子,需要交11万的中介费。但许多买房者顾不上在意此事,因为买房可能是大多数普通人一辈子里最昂贵的一笔交易,如果能消除交易过程中存在的风险,高昂的中介费,人们也愿意承担。
最后,我们买下了一套建于2000年初的房子。在北京,这个楼龄还不算太老,简直称得上次新。房子的户型、位置和配套设施也比较完善,唯一的不足是面积小,只有一室一厅——这当然是我们的问题,不是房子的问题,毕竟同小区里还有方正的三室一厅,只是售价接近千万。

不过,即便只是面积小小的一室一厅,我们两个刚毕业没几年的年轻人,也付不起首付,和很多在北京买房的年轻人一样,我们的首付是两家的父母一起凑的,并约定,贷款由我们自己还。
《卖房子的女人》剧照
我们决定采用最低的首付标准贷款。不过在北京,五环内普通住宅的标准价格是最高468万,超过之后,就成了“豪宅”,会产生高昂的税费。我们的一室一厅总价稍稍超过这个数字,就这么在价格上跻身“豪宅”之列。为了降低税费,我们选择了和大部分人一样的操作方法,将超过468万的部分,在合同上作为装修费出现,但由此带来的结果是,我们贷款的最高额度也降低了。
北京首套普通住宅的首付比例最低35%,我们最终以468万的房价标准,贷款了300万,包括120万的公积金贷款和180万的商业贷款。我们的还贷之路正式开始了。
借最高的贷,还最长的期
如果当时东挪西凑,两家人其实可以多拿出一些首付来减少商业贷款的金额。这也是双方父母希望看到的。
贷款之前,我爸提议卖掉老家两套房子中的其中一套,来减少我们的还款压力。这更符合老一辈的习惯。
父母在东南沿海小城的体制内工作了一辈子,生活得稳定而平淡。他们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买下第一套房子,全款只要5万元。十年前买第二套房子时,他们申请了一部分商业贷款,金额虽然不多,但像在父母心里压了一块小石头——他们不喜欢“欠钱的感觉”。此后每年年底,他们总会提前还掉一部分本金,缩短还款年限,最终提前好几年把贷款还完了。

不过,我和队友都拒绝了这个提议。
我俩都是独生子女,考虑到父母为这套小房子已操心太多,我们不好意思再向他们索取任何东西。
《打工仔的梦想房》剧照
我们选择了25年还款期——这是北京商业贷款的最长期限。虽然仅仅只是一年前,但那时候“借高贷、用最长期限还贷”依然大多数人的共识。买房之前,我就看过许多类似的说法,比如“不用急着还钱,10年后每个月的1万块钱根本不算什么”,“房贷是普通人能向银行借到的时间最长、利息最低的一笔钱”。

这些信誓旦旦的分析和口号,让我在签借贷合时,对于未来的“负债”生活,并没有感到太多压力,甚至有一丝希望,总觉得随着时间流逝,房贷的压力就会自然地减小。那时我们还没有具象地感觉到,
一笔长达25年、每个月都要从钱包里掏出现金的贷款意味着什么。
借贷时,商业贷款的部分,可以选择“等额本金”和“等额本息”两种还款方式。等额本金每个月还一样多的本金,但利息会根据剩余贷款不断减少而逐渐减少,也就是前期月供会比较高,而25年下来,180万的本金,加上利息一共是280万;等额本息是在25年里,每月还相同数额的贷款,前期月供压力小,但利息远远高于本金,总共还款约298万。

《今生是第一次》剧照
乍看之下,选择等额本金的方法显然更划算,能减少18万的利息。不过,我们最终选择了等额本息法。
我的想法也比较简单:贷多少款、如何还、什么时候还,唯一要考虑的就是近期的现金收入能力和支出需求。
并且选择等额本息还有个实际的好处——在最初的五六年里,房贷对我们的现金流压力没有那么大。我是一个喜欢提前准备的人,在上学时就坚持储蓄。对我来说,只有当手里有钱应对随时可能出现的风险时,才有安全感。另一个原因是,那时候我们还相信,可以通过理财获得更高的收益。2020年下半年开始,疫情的阴霾已经散去了一大部分,经济似乎和房价一样在复苏。基金和股票的表现都不俗,即便我这样的理财小白,都能有15%左右的收益,远远高于房贷5.0%的利息。

这样看来,无论从哪个角度,对2021年的我来说,似乎都实在没有必要把大笔的钱投入像黑洞一般的房贷里。这甚至和我的“躺平”心态也有一点点关系——“反正都已经欠了500万了,多18万,多还几年,又有什么区别呢?”
破灭的希望
真正开始还房贷后,看到计算器里写着,商业贷款“本金180万,利息118万”时,我和队友开玩笑,“资本家的钱真贵,后半辈子都是为银行打工了。”
按照我俩目前的收入,在公积金之外,每个月还需要额外往里填一万元。我和队友一人一半,往一张共有银行卡里打钱。每个月还款的痛苦在一定程度上被新家的舒适冲淡了,我们花三四个月时间把小房子翻新了一遍,在2022年初搬了进去。住在自己的房子里,可以在任意时间看电视、做运动、打扫卫生,也可以随时邀请朋友来家里聚会。

《我在他乡挺好的》剧照
但从2022年春节之后,情况开始不太对劲。基金、股票成了微博热搜榜上的常客,后面跟着“大跌”二字。其实,从2021年下半年开始,我买的理财产品走势就在波动下降,一直捱到今年4月,才勉强拉回到不赚不赔的状况。

此外,其他情况也不太好。先是上海和北京疫情爆发,居家、封控、静默等熟悉的场景在两个大城市里交替上演。太多从未想过的荒谬事情正在发生,让我不断感觉到,“人”真的很渺小,个人经济能力在大时代面前就像一根脆弱的稻草,封控断粮、忽然失业、自费隔离,都可能会让这根稻草彻底断裂。
大数据大概捕捉到了我心里的焦虑,微博、小红书等app开始频繁地把这些信息推送过来:大厂大刀阔斧地裁员、降薪;企业的招聘公告只是摆设;大批应届毕业生找不到工作……
《三十而已》剧照
不知不觉,我在借贷之初的乐观慢慢消失了,我开始担心未来是否有能力持续还贷,开始在网上搜索“断供之后会怎么样”。我搜到了一些房子被法拍的房主讲自己的惨痛经历,还有他们留给后人的建议,比如只要感觉供不上了,就赶紧想办法脱手卖掉,起码能比房子被拍卖剩的钱多点。
在这些房主们的刺激下,我首先想到的是,以后还不起贷了,房子一下又卖不出去怎么办。我想到的解决办法是,用平时闲置着的储蓄尽量提前还贷,降低未来的风险。我研究了一番,发现提前还贷最适合的,正是我们这种仍处在还款前期的人,因为提前还了本金,能有效减少后续产生的利息如果还款期已经超过三分之一,提前还贷对利息的压缩就不明显了。
提前还贷
不过,这样一来,我就得适当砍掉其他支出计划里的金额:买车预算砍掉五六万、婚礼预算砍掉一两万,再把理财产品的钱赎回来……虽然能凑出的钱在300万巨额本金面前是杯水车薪,但一番计算过后,我觉得提前还贷的性价比还是更高:就算只提前还10万的本金,25年下来,能减少的利息也达到了16万。如果把这笔提前还贷的钱,想象成一笔利率为5.0%的25年定期存款,收益率也远远超过了如今大部分理财产品。

我告诉了队友提前还贷的规划。一开始,他对这个提议不太上心,理由是为了减少将来的压力而降低现在的生活质量,不一定划得来。他依然觉得,在通货膨胀、收入增加的加持下,未来还贷的压力会越来越轻,顺势还给我举了父母一辈的经历作为佐证。就像我爸妈也常常提起的那样,
十年前每个月还3000块房贷,觉得喘不过气来,“现在的3000块钱还能做什么呢?”
但问题是,我们的父母在还房贷时,经历的是迄今为止中国经济增速最快的时期。这样的经济发展速度,未来还能重现吗?
我们的工资和存款上涨速度,能像父辈一样跟得上甚至跑赢通胀吗?自己的职业能否再战20年?
至少现在,我是没有信心的。

靠理财方式呢?我也几乎不抱希望了。有些人有能力交全款,却选择只交一部分首付,是因为可以用其他方式,赚取比银行利率和普通理财高好几倍的利润。但像我这样的普通打工人,在理了大半年财后,得出的结论是,别说收益率高于房贷了,不亏本已经是幸事,甚至老老实实把钱存在银行里,就已经跑赢了一半以上的理财者。事实上,不出意外的话,我这辈子应该不会有什么高风险收入,因为我本身就是个规避高风险的人。
打定主意提前还房贷后,我又仔细计算了一番。和贷款一样,提前还房贷也有两种方式可以选择:一是月供不变,缩短还贷期;二是还贷期不变,减少每月的月供。无论你贷款时选的是等额本金还是等额本息,通过缩短年限提前还贷,都会让利息更少——通俗点说,少还一个月的月供,就少给一份钱。
当然,具体到个人选择,选择如何提前还贷,肯定也需要看现金流的压力。如果缩短期限后,还贷压力不算大,当然这是首选,毕竟谁不想无债一身轻,早点退休呢?但如果资金紧张,为了保证基本生活或其他投资需要,也只能选择减少月供的方式了。

回到我和队友的选择,为了在降低还贷风险和保证当下生活水平之间取得平衡,我们最终达成的一致意见是:
要留出足够维持正常生活不变的钱,不接受父母的资助,让父母自己有钱可花。在此基础上,今年拿出一部分钱开始试水,看下半年的情况,再决定明年是否持续提前还贷。
正式提前还贷后,虽然手头的钱在减少,投入了一个暂时看不到边际的房贷大坑里,却让我稍微安心了一些。毕竟仅仅是和去年相比,一些很宝贵的东西就已经不复存在了。
排版:耿耿/ 审核:同同
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转载请联系后台
大家都在看

▼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下单本期新刊。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