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号:Vista看天下(ID:vistaweek)
连着两天了,我一直都在被新东方的“双语直播带货”刷屏。

从“边教单词边带货”,到各种引经据典的金句,主播们俨然已经被夸成了“直播界的知识天花板”。
结果我点开直播链接后,一股熟悉的味道扑面而来——
嚯,这不就是最经典的新东方教课味儿吗?跟我几年前上的雅思课简直是一个调调。
英语知识、奇闻异事加上以“努力”为主题的哲理金句;
曾经是让新东方老师们在英语教育领域“大杀四方”的秘密武器。
鼓舞过不少人,也一度因为不合时宜,被喷是“毒鸡汤”“画大饼”。
如今重新走红,怎么大家又不嫌它给人瞎打鸡血了?

1
新东方“话术”,被搬进直播间
网上对于几位前英语老师、现带货主播的赞扬,主要集中在“有文化”这一点上。
马克笔一拿,白板一亮,别人卖货我上课。
屏幕外的观众听着上瘾,主播们讲着也挺上瘾。

“半小时学了10个英语词组,工作人员在画外提醒这个货已经卖空了,老师说没事让我把这个单词讲完。”
这么说吧,半路出家的主播们,基本是严格地按照从前讲课的公式在带货。
三分英语教学、三分百科知识、三分人生哲理加一分幽默金句
首先是英语教学,也是被津津乐道的部分。
将生词完美穿插在带货中,我愿称之为职业的惯性。
卖牛排,能从英语单词“steak”的起源讲到维京海盗的历史;
卖大虾,先要教会你“虾的四种写法”,以及各种用英语形容大和小的例句。
英语不能死记硬背,得放在具体情境中去理解,于是就用上了百科知识。
介绍玉米产地,不能机械地照着产品简介念稿,语言还得富有史诗感。
“39-45度是个特别神奇的纬度区间,在世界各地都是对农作物、放牧业来说非常有利的地形。”
“从美洲大陆的密西西比起始,越过太平洋,就是中国大陆的松嫩平原(也就是我们的玉米产地),再往西走,又到了乌克兰……”
我当年去上英语辅导的时候,就曾经惊讶于老师们的杂学旁收。

说是教英语,但因为脑子里装了太多真真假假的百科知识,仿佛靠关键词就能触发的人形搜索引擎。
这些技能点,也被搬进了直播间里。
所以在他们所有的带货中,卖书是最受网友欢迎的——因为更容易展示密集的知识点输出。
介绍儿童读物,随口就能说出成吉思汗向外扩张时的经济背景和政治背景;
“草原资源日益缩减,长子们还需要出征才有资格继承家业……”
翻开看到一句看到“1096年十字军东征”,立刻能联想到苏轼被贬也差不多是那几年。
还能讲个有关苏轼笑话朋友怕老婆的小故事。
当然,更加少不了的还有穿插在正经内容之间的俏皮话。

如果你对此没有概念,可以参考年轻时的罗永浩。
新东方这几个主播里现在最火的董宇辉,人称“中关村周杰伦”。
让人叹为观止的除了他真的懂很多,还有“文化人的笑话”随口就来。
弹幕里开玩笑,问他粉丝多了之后是不是“飘了”。
董宇辉立刻回应“我觉得你飘了,但我不直接批评他,我说有本书的名字呢叫《Gone with the Wind》(名著《飘》的英文名)。”
配上下面这个表情↓↓↓
讲完苏轼的诗之后,不忘调侃两句:
“你说这朋友明明跟他关系挺不错,他嘲笑人家怕老婆,真是个‘贱贱’的文人。”
当然更少不了的是自嘲。
董宇辉是陕西人,又因为脸比较方,所以总调侃自己长得像兵马俑。
“陕西成年人都是要去兵马俑服兵役的,我是一号坑,第二排,第三个,曾经,I was,I use to be there。”
“你问外地人能去吗?外地人可能得审批,我们当地都是有这个贵族血统,所以我进去都是当那个跪俑。”
这些原本都是新东方老师们的传统艺能,用来在上课时吸引学生兴趣、帮助理解知识的。
如今把它们原封不动搬进直播间,在一众大喊“宝宝快下单”的带货中,反倒看着格外脱俗。
2
“自强不息”的鸡汤,又火了?
网上从来不缺“一夜爆火”的直播间。
但新东方的不同之处在于,火的不只是直播内容,更是英语老师直播带货
这件事本身。

最明显的一点——很多网友会把主播们的知识水平、业务能力、幽默细胞全都夸个遍。

然而最终总归于那句感慨:“这群人本来该站在讲台上的,现在却只能在直播间卖大米。”
并不是说教课就比卖大米更高级、过得更好。
只是作为曾经的教培巨头,所有人都知道这群老师的职业生涯是如何发生转折的。
曾极度依赖K12业务的新东方,市值近乎全部蒸发,无数员工不得不重寻出路。
去年年底,俞敏洪曾经以带货主播的身份出现在直播间里。
网友们赞他自救的体面、谦卑的姿态,但除此之外并没投射过多的情感。
作为掘到了时代第一二三四桶金的精英,即使遭遇再大的巨变,也缺少让大众共情的条件。
但老师们在直播间“自救”,带来的是另一个量级上的心理冲击。
一群不到30岁的年轻人,穿着普通的衣服,在直播间里展现自己优秀的职业素养。
足以唤起人们的联想:倒下的不仅是新东方这个英语教培机构,也是曾经教过自己的、出口成章的英语老师,成绩优秀、毕业后去新东方工作的同学……
这就好比是一出具体而又跌宕起伏的话剧——
天之骄子、才华横溢的年轻人被命运骤然打倒,失去了他们为之奋斗的讲台。
这几天流传最广的“新东方主播语录”,除了幽默段子还有人生哲理金句。

很多主题其实都是“感恩痛苦”“相信努力”,放前几年妥妥的过时鸡汤。
但或许是作为老师的职业习惯,主播们谈到这些严肃话题时,永远是点到即止,或者立刻转移主题。
但当旁观者联想到他们的处境,被唤起的反而是更大的共鸣。
感慨命运无常——“我们曾经都是在课堂上挥舞着双臂,给孩子们讲着知识的老师,现在成了给大家推荐健康食物的餐桌设计师。”
还没等观众为此唏嘘,当事人先自我消解了其中的抱怨,“你看通过简单的一个词,我就可以自抬身价。”
劝大家不要怀念黄金时代——“赶上黄金时代是你的幸运,赶不上还有其他地方,如果你一直在悔恨错过的星光,最终你也会错过太阳。”
停顿两秒后,“右下角链接点一点”。
如果现在还有什么“完美”的、自强不息的故事,大概就是直播间里这样的。
一群骤然跌落的优秀年轻人,试图用最体面老实的方式,努力爬出泥沼。
看起来从不抱怨,只会用无伤大雅的玩笑消解内心的苦闷。

谁能忍住不伸一把手呢?来自网络的绝大多数赞美、下单支持,都源于这样的心态。
3
人们比往常更需要这样的故事
尽管旁观者的态度经常180度大转变,但新东方身上的东西其实并没有变过。

对“努力改变命运”的推崇,是这个企业长久气质之一。

俞敏洪自己的故事就是一出标准的奋斗神话——

一穷二白但有野心、有能力的年轻人,靠自己的努力和勇气闯出一番事业。
作为英语机构,新东方长久以来贩卖的也是穷小子们出人头地的梦想。

远的不说,“中关村周杰伦”董宇辉就是从农村走出来的年轻人。
从自卑木讷、其貌不扬的寒门之子,到成为学识渊博、侃侃而谈的英语老师,是常见的新东方故事。
直播间里面对逆境时的“自强不息”,不过是对类似价值观的延续。
变化的反倒是大众。这些年来,人们对俞敏洪、对新东方的态度,似乎正在经历一场循环。
从追捧,到厌恶,再到如今的重新赞美。
这家英语教培机构,是放手一搏的穷小子,是“会画饼的大忽悠”,也是踏实自救的普通人。
人们看到的不只是企业本身,也在其中代入了自己。
遍地机会的野心时代,年轻人喊着“奋斗改变人生”追逐新东方的脚步,是希望并相信自己也能成为其中一份子。
俞敏洪那些最最具有煽动性的励志演讲,都会扣到“别人可以你为什么不可以”的鸡血叙事中。
后来社会上升通道逐渐狭窄,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这些幻梦中的水分。
那些站在山顶教育大家“要努力”的人、挤上公交车就关门的人,自然招来了广泛的恶感。

这种论调持续了很长时间,对新东方的反感、诟病就也成了互联网的情绪主流。
甚至去年,都有人说那些去教培行业赚高薪的年轻人是“投机”。
直到不确定性开始砸在自己身上,才会发现命运从来都不讲什么道理。
“从谷底爬出来”的故事就像是强心剂。
如今很多人甚至已经不那么在乎,这些正在努力自救的主播们,究竟是不是跟自己同样弱小的人。
至少看着他们翻红,命运好像终于公平了一些。
证明只要曾经登上过峰顶,就有凭借多年积攒下来的一身本事从头再来。

证明一条路被堵死不是结束,有能力的人在哪儿都能探出新的路。
尽管有内部人员曾经在采访中表示,做主播需要竞聘,她所在的地方分校只有个位数的名额,但是想转型的人远不止此。
这两天火上热搜的,要么是地区的教学团队负责人,要么就是名气很高的金牌老师。
一艘正在下沉的船上,注定只有少数人能拥有体面自救的资格。
甚至他们的自救能否成功还是未知数。
直播本质上依然是拼低价、拼供应链的商业模式。
当最初的热度过去之后,这种“文化人带货”能不能拯救新东方,依然还是未知数。
但正在为新东方叫好的看客们,如今大概只在意一件事——
从别人的励志故事里,寻找自身安全感的来源。
买一袋米、一袋牛排,希望直播间的销售额上升。

看他们从谷底慢慢往上爬的样子,就像自己也爬出来了一样。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Vista看天下,点击下方按钮立刻关注。不苛求正确,只好好说话。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