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最火的剧,非《梦华录》莫属。

这部由刘亦菲、陈晓主演的古装剧,一经播出就火爆全网,豆瓣评分已逼近9分大关,上线15小时播放量就破了两亿。
而且,这是刘亦菲时隔16年来再次重返古装电视剧,刘亦菲更是因高颜值屡屡引爆话题。
无独有偶,同样“翻红”的,还有王心凌。
得益于某综艺,出道至今已经十九年的王心凌,在沉寂了十几年以后,歌曲突然刷爆了各大音乐平台排行榜,基于王心凌综艺片段的模仿和二次创作,也成为了各大短视频平台的新一代流量密码。
再加上前几天刷爆了朋友圈的周杰伦、孙燕姿、罗大佑演唱会。
大家突然发现,这些十几年前的明星们,放在今天依然能打。
以前大家都喜欢说长江后浪推前浪,但是当前浪们还在一波一波涌起的时候,突然我们似乎越来越缺少业务能力在线的“后浪”。
为什么我们缺少业务能力拔尖的明星?
这背后,是新一代粉丝经济的表现:粉丝和明星的话语权,在短视频和新社区时代再次重构。
1
明星和粉丝之间的关系,很大程度影响到了明星的形象。
如果我们把互联网追星分成不同阶段,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无疑是一个分水岭。
从移动互联网普及开始,舆论的话语权逐渐开始从传统的电视、电影、杂志等传统媒体转移到以互联网为媒介的新媒体之上。
比如在微博上,你可以直接通过关注的方式获得第一手的明星讯息,不过正所谓“欲戴王冠,必承其重”,微博的高关注度对于明星也是一把双刃剑,在新媒体上,明星言论稍有不慎就会被扒出来、挖坟,乃至甚至明星因为过往不当言论而被封杀;同时明星粉丝的不理性追星也导致了不少明星受到牵连,黑粉大战甚至发展到了线下。
直到近几年,明星又有了新的选择——短视频平台抖音快手、种草平台小红书。
对于明星来说,这些平台最大的特点,就是明星和粉丝之间距离更近。
无论是抖音快手还是小红书,在这些平台上,大家喜欢的内容更偏向于日常、娱乐等相对轻松的内容,这样的氛围非常适合明星们去分享日常内容,诸如穿搭、化妆、健身、养生等。
这些日常又“接地气”的内容,一方面生产难度不大,不需要太精心的策划,非常有利于拉近明星和粉丝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相较于很多话题来说,日常类话题无疑也更安全。
图片来自于抖音、小红书、哔哩哔哩(从左至右)
在小红书上,明星因为“外在形象”的光环,天然在一些领域具有KOL的特征,比如美妆、穿搭、瘦身等领域,非常容易受到一众粉丝和普通用户的追捧。
看起来,明星和小红书的结合简直是“天作之合”。
但往往事与愿违。
2
移动互联网带货届扛把子并非明星,而是某口红一哥、某一姐这些专职带货高手,他们都是草根出身。
范冰冰高调入驻小红书之后,在知乎社区上却几乎全是吐槽。
作为一个专业种草社区,小红书社区里聚集了大量的从业者、美妆博主、有专业背景的成分党。在这样的地方,明星的推荐如果有所瑕疵,经常会引来大量的质疑吐槽。
就拿护肤来说,要分肤质、季节、环境,如果仅仅只是分享自己使用的产品,而不是从专业角度给出建议,非常容易导致各种问题,对明星产生负面效应。
范冰冰推荐的颈霜被不少用户吐槽冒痘,难用;张韶涵被吐槽微商销售,代言的产品被用户挖出是微商品牌,压根就没经过有关认证;也有博主专门打假排雷。美妆博主木三在笔记中专门整理了一个“拔草合集”,点名不少品牌“完全没有可取之处”、“网上传的天花乱坠,但根本不没有效果”,凭借“敢说”的内容,被不少粉丝信赖。
当吐槽明星成为一个平台的“流量密码”,很大程度上意味着明星的公信力在这个平台已经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
特别是当明星频繁做某一产品的种草,很容易导致在普通人心目中,该类产品和明星产生强绑定关系——这意味着明星和粉丝之间不再是明星和粉丝的关系,已经变成了产品和消费者的关系。
而粉丝和消费者面对产品瑕疵的心态是完全不同的,粉丝还可能因为偶像光环而对产品瑕疵视而不见,但是对于消费者,则明显会更挑剔。
毕竟明星的专业并不是带货,专业的带货高手一哥一姐们,他们的影响力与带货这个行为本身是保持一致的,其背后也有专业团队保证商品的质量与流通售后,这就形成了一个正向循环。
而明星对于商品,对于销售的理解就显得业余,容易导致种种消费翻车事件,这在传统的电视广告时代都出现过,比如成龙代言多款商品,小霸王学习机、霸王洗发水、思念水饺等等都黄了,这对于成龙的公众形象与影响力的打击是巨大的,更何况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高频次带货更是防不胜防。
正式的广告代言,其实明星与商品之间还隔了一层,消费者们知道,明星也是乙方拿钱打广告的,商品跟他并没有多大的关系。比如最近的刘德华代言奥迪短视频,出现了广告文案抄袭事件,公众并没有把矛头指向刘德华,而是认为他也是一个受害者。
而将商品植入自己的日常生活,这种隐性的广告代言,对于明星而言,就是把商品与自身绑在一起了。
这时候产品的瑕疵就会变成明星的瑕疵,甚至连带明星的其他作品也受到影响。
3
每个人都必须在自己的舞台上才能成功,明星也不例外。
明星的舞台是影视剧,是文娱作品,而不是移动互联网带货平台,偶尔为之尚可,但如果长期活跃于此乐此不彼,甚至越俎代庖损害了演艺事业,其结局很可能是泯然众人矣。
罗永浩就深谙此理,在直播电商圈稳坐第三把交椅之后急流勇退,最近宣布退出所有社交平台再次埋头创业。
罗永浩无疑是明智的,明星、公众人物靠自己的事业积累起来的光环,初期是可以成为移动互联网带货的巨大流量优势,但同时也会在这个过程中被消解。
相比电视广告,移动互联网平台带货更重沉浸式场景营销,而轻品牌曝光。
在这样的平台打广告,明星更需要成为一个真实用户而不是一个代言人,不够真诚专业的内容,将会越来越难达到理想效果。
而对于明星,还有个更为严重的后果,那就是这些所谓的“日常内容”,很可能会模糊掉明星和粉丝的界限。
在之前的平台上,明星和粉丝之间是有明确的界限。
但是在短视频、小视频这些平台上,这种内容界限却被混淆了——明星离观众越近、明星身上的神秘感越少;明星越日常、明星越像普通人。这都会模糊掉明星和粉丝之间的界限。
我们都知道,明星红多久最终是要靠作品说话。当我们提到某位公认的明星,我们头脑里随之而来的也都是明星的代表作。
成功的作品,是让人记住的是明星扮演的角色、而不是明星本人。
但如果明星如果离观众太近,最容易导致的结果就是普通观众直接就把演员本人当成了角色。我相信你也有过感受,如果对一个明星的私生活八卦太了如指掌,经常在看到他扮演一个角色的一瞬间就感觉出戏了。这对于明星的伤害其实远甚于其他。
就比如曾经和刘亦菲几乎同期出道,款型同样也是青春玉女的黄圣依,嫁入豪门后,近年来,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大众面前,从小红书到直播卖货,钱赚了多少不知道,但是作品却几乎没有了,观众缘也越来越差,屡屡因为负面上热搜。
4
所以回到我们开头的问题,很多拿奖不断的优质演员比如胡歌、张译,都是那种会有意识的保持和观众的距离的明星,他们会有意识的少上甚至不上综艺、少直播、少分享日常,保持普通观众的神秘感。
像《梦华录》的两位主演刘亦菲和陈晓也是如此。所以大家提到刘亦菲时,首先想到的都是她成功塑造的角色小龙女、赵灵儿、王语嫣等等;而提到陈晓,大家想到的也是杨过、高湛和林平之。当他们去演《梦华录》的时候,观众就可以很轻松地进入到他们的角色中,感受赵盼儿和陆千帆的CP感。
他们本人的气质从来没有淹没角色,没有人会在看剧的时候时刻想起他们在直播或小红书上过于强烈的标签。即便微博最近的热搜#过儿 你我16年后再相见#讨论热度走高,观众联想到的也是他们在其它作品里的前缘,进而在新作里磕出了两生两世般的CP感。
当他们在微博评论区跟粉丝基于新剧中的角色互动时,观众感受到的也是身为创作者的演员跟自己共同追剧的陪伴体验,是基于作品的交流和探讨。在观众眼里,他们是演了赵盼儿的刘亦菲、演了陆千帆的陈晓。演员跟角色二位一体,他们仍然是令人喜爱的明星,是散发着光芒的人,而不是一个每天碎碎念的“广告乙方”。
如果刘亦菲和陈晓也是天天到处上综艺、疯狂带货、在直播间一天几个小时地呐喊。大家还能像现在那样无缝入戏,上头地磕“顾盼生辉”CP吗?我看难。
当明星选择平台的同时,选择的不止是平台,还有未来自己的发展道路。茨威格说,所有命运赠送的礼物,都已暗中标好了价格。带货一时爽,但过往作品积累的观众缘耗尽以后呢?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