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妞爸迷上了“荒野求生类”的书,有的是幸存者回忆录,有的是根据野外生存小技巧杜撰的儿童文学。妞爸看到高兴处,时不时还给闺女读两句,不过小家伙听上两句就跑了。
我打趣道:“你那些个山沟里求生存的,我们美女不care,我们就喜欢身居闹市,把自己捯饬得美美哒。”
图片来自网络,电影《公主日记》
“读这类书可以磨练意志,让孩子变得勇敢,我们家又都是女孩子,这点就更重要了。”妞爸试图挽回一局。

“我们生活在城市里,接触大自然的机会有限。而且,小孩子将来的学业压力本身就很大,求学之路就足以磨练意志了。书里写的自然场景很脱离现实,我们接触大自然是为了游山玩水,不是为了危险刺激。你带她去动物园里看熊,这里写的要与熊搏斗。出入太大,她一个女孩子对书里的内容肯定没法感兴趣。
我信心满满地“打发”了妞爸,扭头给在地上搭乐高的“小美女”一个胜利的挑眉。
“不是的,妈妈,爸爸给我读的我都能听懂。但是他总不给我读离婚,那两个字我认识,以前我读过离婚绘本。”
我们两口子一时间四目相对,闺女说得没错。以前我们给她读过这类绘本,目的是让她学会跟班里离异孩子相处的相处方法。大人之间的变故,周围随之而来的舆论,我们没法改变,但应尽量少的影响到孩子们之间的交往。可是离婚又是怎么跟荒野生存联系上的呢?
晚上,我和妞爸开始好好阅读这套书籍。
看到这个封面,让我不禁想起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主人公含冤入狱,把小锤藏在圣经里,最终越狱成功,电影和书都很励志。
原来,小主人公布莱恩来自纽约,十几岁时,父母离婚。他被送到加拿大的油田,与父亲团聚。不料飞行员在驾驶过程中猝死,飞机被迫降落在一个原始森林的湖里,毫无生存经验的布莱恩开启了“自救求生”之旅……
书中大量惊心动魄的求生片段和壮美绮丽的自然风光,令人读后拍手称快,小主人公布莱恩凭借着科学实用的生存技巧和积极的自我暗示,不仅使自己一次次化险为夷,还帮朋友脱离险境。书中逼真的描写,极大还原了野外求生场景,书籍出版后,当年的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认为是真实事件,欲采访作者虚构出的主人公布莱恩
但不可忽视的是,在各种求生过程中,父母离婚的事实和对至亲爱恨交加的闪回片段,时不时在布莱恩脑海中盘旋。心中的种种自我拷问与景色描写交织成这套书的双线结构,令读者为其担心和牵挂。
因为布莱恩毕竟不是成人。总是简单错误地认为“如果我做了一些事扭转局面,他们就不会分开了”,也会猜想“父母分开后,又各自组成新的家庭,那我的位置又在哪里?我该怎么和父母交流呢?”
诸如此类的问题是一个孩子没法解决的,但同时也是一妞好奇的,而布莱恩最后是怎么处理的呢?
因为妞爸最近都在给闺女阅读这类书,她大概率能猜到主人公们最后都能幸存,所以更关心这套书小主人公布莱恩的“心路历程”。而我们也更好奇,作者为什么会把求生经历和心里挣扎描绘得栩栩如生?
为了解决我们一家心中的疑惑,我又开始跟妞爸查找资料。
这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
原来作者加里·保尔森来头不小,他出生在美国的明尼苏达州,曾三度荣获全美童书顶级奖项“纽伯瑞儿童文学奖”。其父亲是二战名将巴顿将军的下属,供职于其参谋部,是一位作战经验丰富的职业陆军军官。
作者照片
小加里出生时正值二战,父母长期分居两地,母亲又长期酗酒,所以对小加里疏于管教。但同时母亲又是一位勇敢的女性,在小加里的印象中,自己外出玩耍被流浪汉欺负(类似于挑逗),母亲第一时间冲出家门赶走了流浪汉。
小加里七岁时,与母亲乘船前往菲律宾的陆军基地,与父亲团聚。途中遇到了海难,母子二人目睹了同行军属的逝世,但勇敢的母亲没有被吓倒,而是积极救援船上伤残的人们。但平安上岸后,母亲又开始了“酗酒和对婚姻的不忠”。所以书中,男孩布莱恩对母亲又爱又恨的情感就非常好理解了,因为这就是作者小时候的写照。
图片来自网络,英剧《最后的岗哨》
在菲律宾,小加里读书很困难,无法正常学习。但是他会时常想起自己家乡的原始森林和密西西比河,相似的自然风光又激起了他的探险之心。
所以跟随父母返乡后,小加里经常外出打工,用攒来的钱制作各种工具,用于野外探险,家里不安的气氛他无法左右,户外的未知则更有趣。从夏蝉鸟鸣到猎获食物,自己用双手一点点打造属于自己的领地。
在书中,小主人公布莱恩的父母,并不是不爱孩子。相反,在得知他出事后,想尽办法营救。布莱恩获救后,父母还安排心理医生给他做疏导。可是小布莱恩根本不需要这些,荒野求生给予他强健的体魄和对粮食的珍惜。
图片来自网络,美剧《小谢尔顿》
他因此乐于给母亲做饭,喜欢看母亲吃下食物的样子,可是母亲却很是不解。而这一切,跟作者的经历也很相似,虽与父母一直有着隔阂却也渴望能相互理解。
在书中,经过死里逃生后,布莱恩心胸更加宽广。他学会接受和理解他人,学会感恩身边的一切。正如书中所写:
母子一起收拾了餐桌。布莱恩回来后,他和妈妈竟亲近了起来。之前关于爸妈离婚的那些事让他烦透了,可有了丛林里那段绝境求生的经历,他学会了理解自己,理解他人。他发现,自己并非总是对的,别人也并非总是错的。
他学会了接受,接受妈妈,接受现在的状况,接受生活,接受这一切。心里能接受了,就能发现妈妈身上值得欣赏的地方。
妈妈在一家房地产公司售楼,工作不轻松,但她一直试着去搞定一切。(《冒险河》)
母子之间是互相关心的,但又不是互相理解。这倒是跟很多家庭比较相似。看到这里,我和妞爸突然明白该怎么向闺女解释了。
我们不应该回避书中对小主人公内心变化的描写,而只专注于“求生技巧”的功能性科普;又或者单纯关注景色描写,甚至功利的认为会帮助孩子提高表达和写作。
我于是对她说:“妞妞,你说的很对。布莱恩的爸爸妈妈离婚了,他不知道该怎么办。所以你很关心他,因为你身边也有这样的小朋友,你想帮助她们,你做得很棒。另外呢,书中那些生存小技巧,爸爸给你念得时候,也可以听听哦,因为说不定下次我们去秦岭玩,就能用来保护我们。”
一妞说:“我觉得布莱恩很勇敢,身边没有爸爸妈妈,飞行员叔叔也死了,他一边找吃的,还一边想着保护自己,我也可以这样勇敢,不一定非要在湖里。”
“狐狸?那有狐狸?狐狸在动物园。”妞爸总是有着奇怪的脑回路,我扶额回看了他一眼,对闺女说:“我们的生存环境,跟书里的不一样,但是呢依然可以勇敢。比如你小时候妈妈教你赶走对你不友好的小狗,教你教训老是打你的小朋友……”
“妈妈,布莱恩很勇敢,我也是。书里说一个人在黑暗中,哭没有用。晚上我一个人睡觉的时候,很害怕,我悄悄地看窗户,慢慢地房间就不黑了。等太阳出来,爸爸就会来叫我刷牙,哈哈哈哈。”她一边说,一边捂嘴笑。
原来我们两口子一致对外“夸耀”自己的闺女没有分离焦虑和入睡困难,殊不知她竟然这么努力适应,看来孩子身上的优点,其形成过程可能有着我们大人意想不到的艰
其实,我个人认为《手斧男孩》的适读年龄是7+,随机还附赠了小口哨,一妞很喜欢。但是妞爸向来爱给一妞读故事,所以她也能听懂。
市面上,教孩子在野外生存的书有很多,大多是组队求生存。但是《手斧男孩》独树一帜,整个故事沿着一人赤膊上阵,荒野中求生存这条脉络展开,教会孩子敬畏自然的同时也要向内心探索,直面和解决心理的创伤,最终在自我成长中实现与父母和解,与自己和解。毕竟,支撑我们勇敢面对未知的除了好奇,还有爱。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