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戛纳电影节上,法国导演奥利维耶·阿萨亚斯的新剧《迷离劫》(已更新第一集)备受关注。
这部剧翻拍自阿萨亚斯1996年的同名经典电影。
《迷离劫》
该片上映之前,阿萨亚斯在世界影坛知名度有限,对绝大多数中国的影迷来说更是陌生。
为数不多的熟悉点可能就是他张曼玉前夫的身份。
与不少欧洲名导一样,奥利维耶·阿萨亚斯也是个不声不响功成名就的导演,是法国电影界著名的杂学家。
不仅在导演、编剧两大创作行当做得风生水起,也曾是《电影手册》杂志的金牌主笔,是评而优则导的典型代表之一。
阿萨亚斯的电影一直热衷于描绘过往女性两大主题。
他多年如一日地热爱东方元素。
影片里既有浓烈的个人风格又闪烁着他所崇拜的电影大师的光芒,还有点文艺法国片不服输的倔强。
与电影
阿萨亚斯出生于巴黎,父亲是法国编剧雅克·雷米(本名雷蒙德·阿萨亚斯)
他从小在充满艺术熏陶的环境中长大。
音乐、美术、电影、文学、戏剧等多方面都有不同深度的涉猎与学习,特别是美术和音乐。
受父亲影响,阿萨亚斯十分热衷绘画,十五岁就能熟练地绘制一些抽象的现代油画。
青年时期,阿萨亚斯更是狂热地爱上了摇滚乐,成为1970年代法国反主流大军中的一员。
那是一种对欧洲战后工业化意识形态的反抗思潮,从美国远渡重洋而来,在各个领域重新评价和定位艺术。
那些不被传统艺术所认可的民间音乐、墙面涂鸦在年轻的阿萨亚斯心里烙下了痕迹,一直延续在他之后的创作生命中。
有人说他的电影有浓厚的“新法国极端主义”的味道,一部分渊源就来自于此。
而自小在美术、音乐和文学方面的审美培养,也成为了他叩开电影大门的重要基石。
阿萨亚斯虽属于“影二代”,但他本人并非影视科班出身。
作为1970年代长大的孩子,阿萨亚斯身上有着一股天然的反叛劲头,
他觉得父亲和他的电影同行们拍的电影一点都不酷,想要自己亲自上手拍摄影片,改变电影当时的状况。
然而,这份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心气被雅克·雷米泼了一通冷水。
在影视行业混迹半生的老父亲告诫儿子,电影是一个层级森严的工种,没有一蹴而就的捷径,要从助理做 起一点点学习。
是,在成为一名导演之前,阿萨亚斯经历了一段漫长且多样的电影学徒生涯,
包括但不限于替父亲的电视剧作编剧代笔,以及在不同的剧组做实习生。
与此同时,他也开始了电影自学之路,大概用了五个月的时间掌握了电影拍摄的基础理论和技术,紧接着就进入了短片拍摄阶段。
当然,这一时期的阿萨亚斯身上有着绝大多数影视新人的通病,手法稚嫩,整体布局不足,基本上属于学生作业水平。
改变来自于《电影手册》的影评邀约。
为一本影响了世界数代电影人的杂志,《电影手册》被不少人视作电影的圣经以及电影人的训练基地,阿萨亚斯也是其中一员。
成为《电影手册》的常驻写手后,他开始系统地研读电影史,抽丝剥茧地分解一部部电影,侧面补上了科班学员在大学期间的书本功课。
而且为杂志撰稿还为他提供了不少采访电影大师的机会,在他导演风格成型时期,打开了更广阔的视野,认识了欧洲以外的影片和创作者,
特别是1980年代的中国香港电影,直接启发了他的成名作[迷离劫],对之后的职业生涯也助益颇多。
与张曼玉
对电影人来说,能遇见自己创作上的缪斯是十分难得的机缘,不管对电影还是创作者本人都意味着突破与变革。
在阿萨亚斯的导演生涯中,张曼玉就是这个缪斯。
阿萨亚斯两部最出名的作品都离不开这位缪斯的成全,也是因为张曼玉,阿萨亚斯才被更多中国人认识。
相较于导演这一身份,他在中国影迷和粉丝的眼中,更像个外国明星。
1980年代初,生机勃勃的港片成为不少欧美电影人了解中国电影的一 个窗口,也影响了不少人。
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昆汀·塔伦蒂诺是一个,早他几年入行的奥利维亚·阿萨亚斯也是。
阿萨亚斯与张曼玉因[迷离劫]正式相识。
其实早在电影拍摄之前,阿萨亚斯就通过[东方三侠]认识了这个东方女演员。
与片中的雷奈导演一样,立刻敲定了她来出演自己的这部影片,它也成为了两人的定情之作。
[迷离劫]中张曼玉本色本名出演,讲述了一个拍电影的故事。
这位充满神秘色彩和新鲜感的东方女性给了片中的雷奈导演以新生,同样也开启了阿萨亚斯创作生涯的新阶段。
戏里戏外形成了有趣的对照,与这样一位唤活艺术生命的缪斯产生点感情,似乎是件意料之中的事情。
阿萨亚斯和张曼玉的婚姻存续时间并不长,但幸福度却显而易见的高。
结婚后,夫妇俩将家安在英国的一幢复式公寓里,附近少有华人居住,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张曼玉不受人打扰。
有花园可以看见大海,尽全力营造了一种安静恬淡的环境。
他们的婚姻时间并不长,但存续期间是幸福的,并未传出过什么不愉快的传闻。
后来分手也是因为两人聚少离多,以感情淡化取代了破裂,以至于两人在分手后依旧可以谈笑风生,依旧可以合作拍片。
阿萨亚斯曾说,张曼玉是一个喜欢简洁淳朴生活、喜欢穿牛仔裤的好演员,就像一张白纸、一杯清水,她在自己心里始终是完美的。
这份赞美和认可从他的两部电影中,足以窥见一二。
比[迷离劫]更进一步,[清洁]是为张曼玉量身定制的影片。
电影里的角色对她来说是一种全新的体验,但很多细节都带着她在生活中的影子,来自于阿萨亚斯的日常体验。
作为丈夫,他了解张曼玉,片中的女主角与她本人相似,都是喜欢飘来飘去的性格。
英文可以发挥出张曼玉讲台词的优势,极少的束缚和条框则能够最大程度地激发她的表演潜力,展现令人惊艳的创造性的发挥。
[清洁]是这对前任夫妻的最后一次合作,电影剧本写于两人婚姻期间,拍摄于离婚后。
但好聚好散的两人并未影响电影本身的拍摄和出彩,不仅成为了阿萨亚斯另一部代表作,还帮张曼玉拿下了第一座戛纳影后的奖杯,
也为这段创作者和缪斯的相遇相知画下了一个相对平和完满的句号。
与侯孝贤
在电影行业,阿萨亚斯有很多亦师亦友的同行和朋友。
他奉布列松、伯格曼、塔可夫斯基为偶像,在作品中经常向前辈致敬;
与比诺什、斯图尔特几度合作,默契非常。
在众多行业内的友人中,很值得一提的就是他和导演侯孝贤的友情,细品起来,颇有点“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味道。
作为从影评人转行导演的电影人,阿萨亚斯对世界各地区的导演们有过相对深入的研究,分析他们创作风格的同时,也从中吸取电影创作的经验与灵感。
作为一个对东方文化相当向往的欧洲导演,阿萨亚斯除了研究香港电影之外,也对台湾电影有着浓厚的兴趣。
1997年,他拍了一部纪录片名为[侯孝贤画像],只用了五天,记录了侯孝贤的一次回乡之旅。
或许是影评人的出身使然,阿萨亚斯对于自己喜欢的导演总有着一种探知欲。
不管是曾经参与拍摄的[寻找英格玛·伯格曼]、[希区柯克与特吕弗]、[花样杜可风],还是这部早期的[侯孝贤画像],
都试图从迷弟、同行或者朋友的身份回顾、记录他们生活和创作中的一隅。
用阿萨亚斯的话说,认识台湾电影和侯孝贤是电影生涯中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
他与侯孝贤相识于1984年,那时阿萨亚斯的主业还是《电影手册》的记者,距自己的第一部长片出炉还有两年。
当时,他为了写一部关于香港电影的专刊飞到中国,遇见了来自台湾的记者陈国富。
从他口中得知在中国台湾有一群年轻的导演正在拍摄一些不同于传统电影、更加现代的片子,这十分对阿萨亚斯的胃口,便跟着他飞到了台北。
在那里他遇见了年轻的侯孝贤、杨德昌和杜可风。
几人也算是相识于微时,都是充满新想法的电影人,很快就成为了朋友。
阿萨亚斯观看了侯孝贤的[风柜来的人]和杨德昌的[海滩的一天],也是从这里发现了刚刚抬头的中国当代电影,既本土化又世界化。
他写了长长的文章来介绍中国台湾的影片,以及第一篇在西方介绍侯孝贤的文章,从那之后两人就一直保持联系,侯孝贤去法国时还专程去阿萨亚斯家串门。
那时候的阿萨亚斯就已经预见侯孝贤的电影在中国电影里会是极重要的一部分,热切关注着大洋彼岸朋友的创作。
于是在法国一家电视台向他提出邀请,拍摄一部关于侯孝贤的纪录片的时候,阿萨亚斯立刻就答应了,
以半访友半创作的心态完成了这部从西方人眼中看中国导演的纪录片,是客观的影人记录,也是包含着独特个人感情的朋友小传。
与创作
聊及阿萨亚斯的电影,有两个标签性质关键词不得不说,一个是怀旧,另一个就是女性
他的怀旧主要是对1970年代的感怀,基于自身的经历,在不少片子中都充斥着这种回忆情结。
阿萨亚斯成长于“五月风暴”后的十年,加之《电影手册》内部复杂的派别和争论,不管从电影创作还是影评人的角度来说,都对他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电影[赤子冰心]中的故事发生在1972年,正值阿萨亚斯的青春期阶段,片中主人公们的焦虑、困惑和叛逆都是他以及身边的朋友们曾经经历过的,承载着一代人的独特记忆。
[五月之后]表现的更加明晰,大时代之下,爱情、理想、政治、文化都站在了错综复杂的分叉口上,
该何去何从,是当时人们面临的直接困境,也是导演在忆往昔时对历史和未来发出的疑问。
除了怀旧,阿萨亚斯还是个擅长描摹青年生活状态的导演。
但他片中的年轻男性和女性在着墨上却有着极大的偏斜,男性远不如女性角色令人印象深刻,这也是很多人说阿萨亚斯关注女性题材的佐证,事实也的确如此。
阿萨亚斯电影里的女性,常常处于社会的边缘,或者非平淡的普通人。
他在采访中曾说,男性在社会中的地位一般比较明确,反而是女性处于一种犹豫不定的边缘位置,不自觉地就会更加突出这些充满变量的女人们。
最终电影中所呈现的就是,一群相似的、叛逆的、人生观价值观差不多的男性,以及一群不同的、反抗的、充满坚毅与隐忍的女性,
毫无疑问,后者更为吸睛,也更有分析性和话题性,比如[清洁]中的张曼玉,比如[锡尔斯玛利亚]中的比诺什和斯图尔特。
作为一个阅片量极大,博采众长的导演,阿萨亚斯在视角上新锐先锋,画面却写实朴素,少有花里胡哨的东西。
他推崇艺术电影,同时也对好莱坞电影抱着欣赏的态度,以参与者和旁观者的双重身份静观着电影的来路和去途。
就像他在1996年的[迷离劫]中借记者之口问出的那些话一样:
当那些代表着黄金时代和精英电影的电影不再符合观众的审美,当极度商业化的电影大片甚嚣尘上,传统电影该走向哪里?老派电影人又该何去何从?
熟读电影史并见证了太多次新潮流的阿萨亚斯或许心里知道答案,所以会去神秘的东方寻找灵感,会在当下翻拍自己的经典[迷离劫]。
只是同名不同质,或许这部剧更符合当下审美,或许自有独特的出彩之处,但味道到底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改变,只那份氤氲其中的老派调调,时不时勾着人们回忆起曾经的电影味道。

【推荐阅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