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朋友吗?记得先点笔记侠关注我哦~

内容来源本文转载自公众号泽平宏观(ID:zepinghongguan)。转载请联系原公众号授权。
轮值主编 | 智勇 责编&值班编辑 | 少将
第 6756 篇深度好文:7012 字 | 16 分钟阅读
宏观趋势
笔记君说:
这篇文章首发于3月17日,当时很多人的心态非常悲观,即便是乐观的人,也无法确定“乐观的现实”什么时候会到来。
时隔3个月,我们看到了。5月份,大宗商品消费已逐渐恢复,社会融资规模超预期增长,这说明信贷支持力度在不断加大,只是目前尚需时间传导至你我身边。
在至暗时刻即将过去之际,回看这篇文章更有意义。“悲观者正确,乐观者成功。”

最近很多朋友私信来问,统一回复:是的,至暗时刻,我们看多了。低迷之际,我们扛多头的旗了。
更重要的是,我们相信中国经济的未来前景。
过去40多年,海内外每遇到困难都不缺一波波唱空中国的声音,但是中国披荆斩棘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的奇迹,我们每次都转危为机、化危为安、否极泰来,为那些对中国经济长期乐观的投资者带来了丰厚的馈赠。
在全球来看,未来中国经济仍处在强有力的上升期,我们将重新回到世界舞台的中央,拿回属于我们的几千年来的位置和荣耀。
是的,我们愿意在这个时候,传递理性、专业和信心。
一、今年经济形势的四大关键
1.房地产软着陆
房地产是周期之母,第一大支柱行业,房地产稳,则经济稳。已经有80多个城市加入到房地产调控松绑的行列,预计后续会有越来越多的城市因城施策稳房市。
2.科学防疫复产复工
建议提高科学应对和应变能力,相信未来事情往积极的方向变化,将疫情对经济的影响降到最低,兼顾抗疫和复产复工。同时,向战斗在抗疫一线的同志们致敬。
3.新老基建逆周期加码
专项债提前投放。房地产市场回暖有助于改善土拍市场和地方财政,进而打通房地产-金融-财政的循环。
4.市场主体信心恢复
大规模减税降费,纠偏合成谬误,呵护市场主体的政策将陆续出台,促进市场活力恢复。
未来需要货币财政扩张,并以改革的方式稳增长,理论上,公共政策部门拥有无限弹药,不要和拥有无限弹药的人做交易对手盘,经济恢复力度取决于政策对冲力度和节奏。
稳字当头,预计房地产调控松绑、降准降息、专项债、科学防疫等一系列稳增长的利好政策将陆续出台,甚至力度更大的新预案正在研究。
至暗时刻,我们建议投资者保持理性乐观,不要放大短期悲观因素,忽视长期乐观因素,在一系列利好政策不断出台之际,在好公司好股票的股价跌破内在价值之际,不要倒在黎明前。
二、十大乐观因素
近期由于疫情反复、俄乌冲突、美联储加息、房地产销售下滑、输入性通胀压力上升等因素叠加,经济出现新的下行压力,资本市场开年调整,中概股更是雪崩,投资者对一些短期负面因素出现了过度反应。
站在市场的至暗时刻,怎么看?怎么办?风险还是机会?
每临大事有静气。自律和理性是投资者与经济形势分析人士最珍贵的品质,在泡沫时克制欲望,在低谷时克制恐惧。
没有人可以靠做空自己的祖国致富。
当下的经济和市场,使我想起了2020年疫情爆发之初,当时资本市场出现了极度恐慌性抛售,一季度GDP增速砸下了-6.8%的大坑。
由于中国政府在抗击疫情方面走在全球前面,迅速复产复工,政策对市场十分友好,经济快速回升,一季度成为“黄金坑”,随后2020年A股竟然走出了小牛市行情。
当下的经济和市场,使我想起了2018年底,由于金融去杠杆等因素叠加,宏观经济和资本市场十分低迷,投资者十分悲观,市场上流行“2018年是过去十年最差的一年、但将是未来十年最好的一年”自嘲段子。
但是,2019年政策转向友好,经济恢复性增长,A股走出了结构性牛市行情。2018年底我们提出“否极泰来”。
历史告诉我们,投资者总是夸大短期因素,忽视长期因素,这就是动物精神和非理性。
站在当下,我们或许应该看得更长远,所谓“不畏浮云遮望眼”。
当前市场是否对短期的悲观负面因素过度反应了呢?是否对长期的乐观积极因素忽视了呢?
我认为未来长期有十大乐观的因素。
① 第一大乐观因素:中国经济正处于上升期
从全球来看,中国经济正处于上升期,十年内有望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成为世界和平与繁荣发展的中流砥柱,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经济发展处于全球领先地位。2021年中国实际GDP增长8.1%;同期,美国GDP同比5.7%、德国2.8%、英国7.5%、日本1.7%。IMF预计2021年全球经济实际增速5.9%。
中美经济规模差距正在快速缩小。2021年中国GDP规模达114.4万亿元(17.7万亿美元),美国GDP为23.0万亿美元,中国GDP相当于美国的约77.0%。2000-2021年,中美经济规模差距从9.1万亿美元快速缩减至5万亿美元。
如果未来中国经济保持年均5%左右的增长,则将在2030年前后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重回世界之巅,全球政经格局和治理版图进入新的篇章。
中国提前接近高收入国家行列。以美元计价,我国2021年人均GDP1.26万美元,人均GNI1.24万美元,人均可支配收入5446美元。
② 第二大乐观因素:市场潜力大
中国经济潜力大,空间广阔,未来最好的投资机会就在中国。
简单列举几个方面:
中国有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14亿人口),有全球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4亿人群),而且中等收入群体还将不断扩大;
中国城镇化率(64.7%)距离发达国家仍有15个百分点的潜力;
中国的劳动力资源近9亿人,就业人员7亿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总量约2亿,2021年大学毕业生近1000万,人口红利转向人才红利和工程师红利;
中国的新经济迅速崛起,中美独角兽数量全球领先;
新国潮兴起,本土消费品市占率大幅提高、中国符号走向国际舞台、科技品牌出海。
③ 第三大乐观因素:高质量发展
中国正在推动新一轮改革开放和高质量发展,将奠定长期繁荣发展的基石。
面对百年未遇之大变局:2015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
2017年10月十九大报告提出三大攻坚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
提出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推进注册制改革,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
依靠创新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等等。
这一系列重大战略对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对症下药。如果选择做正确的事,运气就在你这边。
改革总是有成本的,只要大方向是对的,代价是短期的,长期有利于中国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1992年分税制、2001年入市等都有改革成本,没有十全十美的措施,不能叶公好龙,不能因为改革有短期阵痛就患得患失、迷失方向。
以金融去杠杆为例,过去几年,中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金融去杠杆精准拆弹,提前为预防风险扎下了制度的篱笆,保障了我国的金融安全。
虽然过去金融去杠杆的争议较大,反对声音不少,但是当金融危机真正来临的时候,才凸显出此前去杠杆稳杠杆的重要性,凸显出改革家的专业素质和重压下推动改革的可贵意志。
当看客评头论足容易,打硬仗比打嘴仗难。
曾国藩说过:“天下事,在局外呐喊议论,总是无益,必须躬身入局,挺膺负责,乃有成事之可冀。”
④ 第四大乐观因素:政策友好

今年稳增长是头等大事,宏观政策对经济和市场更加友好。
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今年工作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面对新的下行压力,要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各地区各部门要切实担负起稳定经济的责任,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
3月16日,国务院金融委召开专题会议,强调:“切实振作一季度经济,货币政策要主动应对,新增贷款要保持适度增长。”
“有关部门要切实承担起自身职责,积极出台对市场有利的政策,慎重出台收缩性政策。对市场关注的热点问题要及时回应。凡是对资本市场产生重大影响的政策,应事先与金融管理部门协调,保持政策预期的稳定和一致性。欢迎长期机构投资者增加持股比例。”
中共中央政治局4月29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会议传递“一个核心,八大举措”,实现“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
一个核心: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力度,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
八大举措主要是——
疫情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政策退税减税降费+用好各类货币政策工具+谋划增量政策工具;
投资新老基建逆周期加码,适度超前建设;
消费保市场主体、保就业是关键,一揽子纾困;
物价做好能源和粮食保供稳价工作;
房地产适度放宽,因城施策,促进平稳,软着陆;
平台经济完成专项整改,支持规范健康发展,稳定预期,提振信心;
股市注册制改革,积极引入长期投资者,保持资本市场平稳运行。
5月25日全国稳住经济大盘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位置,着力保市场主体以保就业保民生,保护中国经济韧性,努力确保二季度经济实现合理增长和失业率尽快下降。
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6方面33条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5月底前要出台可操作的实施细则、应出尽出。要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完成经济社会发展任务,全面把握,防止单打一、一刀切。国务院26日将向12个省派出督查组,对政策落实和配套开展专项督查。
根据历史经验,传导的顺序是:政策底、情绪底、市场底、经济底。近期基建投资触底回升、社融M2(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速波动回升、PMI(采购经理指数)新订单回升,后续观察房地产销售软着陆、小微企业经营状况改善等。
⑤ 第五大乐观因素:经济结构持续优化
新经济、高端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快速增长,新能源、数字经济爆发式增长,经济结构持续优化。
新产业快速增长。
2021年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比上年增长18.2%、12.9%,增速分别较规模以上工业快8.6、3.3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5.1%、32.4%。
新能源汽车和集成电路产量达367.7万辆、3594.3亿块,分别较上年增长152.5%、37.5%。
全年高技术产业、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7.1%和22.2%,分别快于高于制造业整体投资3.5和8.7个百分点。
不断加大创新研发投入,在部分高科技领域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逐渐缩小。
2021年R&D(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27864亿元,比上年增长14.2%,增速比上年加快4个百分点;研发支出占GDP的比重为2.44%,已接近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2.47%的平均水平。
未来中国的消费前景将体现在从住行向服务消费升级,买健康快乐的品质美好生活;三四线互联网红利促进新一轮在线购物热潮;新国潮成为年轻人的潮流选择;新能源汽车爆发式增长,迎来“黄金十五年”。
⑥ 第六大乐观因素:新基建
新基建成为政策重要抓手,为长期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十四五”规划提出:系统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加快第五代移动通信、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等建设。
2022年《政府报告》提出:“支持在建项目后续融资,开工一批具备条件的重大工程、新型基础设施、老旧公用设施改造等建设项目。”“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和‘十四五’规划,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
新基建短期有助于稳增长、稳就业,长期有助于培育新经济、新技术、新产业,打造中国经济新引擎,是兼顾短期扩大有效需求和长期扩大有效供给的重要抓手,是应对疫情、经济下行和高质量发展的有效办法,具有稳增长、稳就业、调结构、促创新、惠民生的综合性意义。
“新基建”是有时代烙印的,如果说20年前中国经济的“新基建”是铁路、公路、桥梁、机场的话,那么未来20年支撑中国经济社会繁荣发展的“新基建”则是:
a.科技新基建,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数据中心、东数西算、新能源、充电桩、特高压、工业互联网等科技创新领域基础设施;
b.民生新基建,包括教育、医疗、社保、户籍等重大民生领域;
c.制度新基建,包括发展资本市场、减税降费、扩大对外开放、保护知识产权等制度改革领域。
⑦ 第七大乐观因素:房地产良性发展
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房地产是周期之母,仍是现阶段第一大支柱行业,房地产稳则经济稳。房地产长期看人口、中期看土地、短期看金融。
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继续保障好群众住房需求。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坚持租购并举,加快发展长租房市场,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近日,新华社记者就房地产税改革试点问题采访了财政部有关负责人。
有关负责人表示,房地产税改革试点依照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授权进行,一些城市开展了调查摸底和初步研究,但综合考虑各方面的情况,今年内不具备扩大房地产税改革试点城市的条件。
2022年以来各地因城施策开展救市,全国已有90多个地区放松了房地产调控政策,需求端政策调整较频繁,包括下调住房贷款利率、放松公积金贷款条件、降低首付比、对新房购买发放购房补贴、放开落户限制。
⑧ 第八大乐观因素:市场均值回归
市场均值回归是不变的规律。
历史规律告诉我们,经济周期和资本市场具有内在的纠错机制,均值回归就像地心引力一样。
经济在衰退期的自发出清将孕育复苏,资本市场在悲观预期的底部将孕育新生。
经济和市场总是在绝望中重生、在争议中上涨、在狂欢中崩盘。
我们应该在炮火中挺进,在烟花中撤退。
2014年中,刚刚经历了2013年的钱荒,经济不振,A股仅有2000点。但是,随后由于宏观政策转向宽松和积极,改革步伐加快,A股竟然走出了一轮波澜壮阔的牛市。
我2014年5月下海,预测“5000点不是梦”,由于观点少数派,2014年底市场各大评选中颗粒无收,失意北飞。
但是,在2015年市场即将到达 “5000点”时,我再度成为少数派,预警“海拔已高风大慢走”“我理性了市场疯了”,下海仅一年获得中国证券分析师大满贯冠军。
⑨ 第九大乐观因素:长期主义底部
有些好资产已经超跌,价格低于内在价值,是长期投资者进场的时机。
涨上去的是风险,跌下来的是机会。价值投资,是长期主义的胜利,做时间的朋友。
买得便宜是硬道理,在市场过度悲观的时候,能够找到被误杀的好公司好资产,唯一所需要做的就是克服内心的恐惧。
我2007年博士毕业,打算2008年底在北京买房,当时售楼处门可罗雀,投资者被国际金融危机导致的经济萧条景象吓坏了。
在2009年初交易完成后,赶上四万亿出台,当年涨了一倍,赚了人生第一个百万,带杠杆一年五倍收益,第一次让我体验到了理性思考、逆势投资和相信未来的巨大意义与价值。
⑩ 第十大乐观因素:理性乐观主义者

世界终将属于理性乐观主义者,这是一个哲学命题。
悲观者正确,乐观者赚钱。
悲观者纠结,乐观者前行。
我们应该做长期的理性乐观主义者。在顶部理性,在底部乐观。
如果不是乐观主义者,你就不会对未来有信心,就不会因为资产价格跌过头了而进场。现在是时候看长远的时候了。
我们经历过无数次的战争、危机、瘟疫和萧条,在人类社会的至暗时刻,总有人站出来,建立愿景,经营希望,点燃未来,激发勇气。
结语
在这个全球动荡的时代,在这个关键时期,你问我站谁?我当然站伟大的祖国。
放眼全球,中国是世界上最有活力的经济体之一,美国逆全球化,欧洲日本人口老龄化,中东战火纷飞,非洲尚未开启现代之旅。
虽然历经曲折,但经过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奇迹,为那些有才华的年轻人提供了实现梦想的广阔舞台。
我们深信市场经济的理念已经在这个国家扎根,在这片我们深爱的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新一轮改革开放正史诗般展开。
展望未来,我们选择深爱这个国家,深爱所从事的事业。
展望未来,我们选择深信时代的进步,深信梦想的力量。
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也不放弃底线和梦想。
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也要勇敢前行。
经历过改革转型洗礼后的中国经济,前景将更加光明,未来最好的投资机会就在中国。相信未来。
“时代的一粒灰,落到自己头上才是一座山”。
那些喜欢当看客、说风凉话的人,不要求你看到有人为民生、公益奔走呼吁的时候表达敬意,起码应该多一些同理心、温度或者善意。
不要等到时代的灰尘落到自己头上,才感到是一座沉重的大山,再哀叹,再怨天尤人。
人生不易,值此时艰,我们更需要携手共渡难关。这也是这些年倡导“新基建”“放开三孩”的初心,人微言轻,才疏学浅,位卑未敢忘忧国。
我们愿意在这个时候,传递理性、专业和信心。
至暗时刻,理性乐观:不要倒在黎明前。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笔记侠立场。
分享、点赞、在看,3连3连!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