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女孩被暴力围殴是所有人的噩梦」
6月10日,唐山暴力打人案件引发了全网震怒。
在烧烤店,一男子当众骚扰一女子,骚扰未果后引发与之同行的多名男性,当众暴力围殴女子及同伴。手段残暴至极,血腥场面令人胆寒。
事件发生后,社会各界人士纷纷发声。就连时常回避公众议题的“明星群体”,都难道发微博声援。
然而,唐山暴力事件依旧让许多女性产生了深深的无力感。
近年来女性受害事件不断发生,女性安全问题不断被讨论,但状况似乎并未好转,女性的权益也未得到真正的捍卫。
真的是这样吗?

如果我们仔细看关于针对唐山暴力事件的讨论,会发现关于女性议题的讨论,不再是「女人要如何自我保护」「女性要如何合理求救」...
而变成了「为什么这种恶性事件会发生?」「是哪些因素让这个社会充满了不安全感?」「唐山案件是不是性别议题」「女性在生活中的安全空间如何被压缩?」...
大众的注意力,从问责变成了追问。
不难发现,这两年关于女性议题有很多讨论。每一次事件发生后,每一次针对女性话题的讨论后,大众的观点都在不断的变化迭代。
而就在这些细微的变化中,有很多东西,往前推进了一大步。
2020年9月14日晚,藏族女孩拉姆在直播中被前夫唐路纵火烧伤。
事后,被救起的拉姆浑身烧成了黑炭,特重度烧伤,面积高达90%,经过16天的全力抢救,最终还是不幸离世,年仅30岁。
生前,拉姆曾多次被唐路家暴,因难以忍受决意离婚。但拉姆并未摆脱前夫的魔爪,仍被其不断骚扰。
最终法院以故意杀人罪判处唐路死刑。
这一次,网友为拉姆疾呼,让大众逐渐意识到「受害者有罪论」的狭隘。
曾经每当一起伤害事件发生时,大众总会持「受害者有罪论」习惯从受害者身上找原因。
女孩被骚扰是因为穿着、行为不检点;女人被家暴是因为不懂得还手、不会自救...

舆论中充斥着“她要是不做xxx,要是做xxx,就不会被家暴,就不会死...”
但在拉姆事件中,我们清晰的看到,拉姆是一个完全的受害者,顾家、善良、勤劳、孝敬,她没有做错任何事。
出生在四川大山里的她,本可以有机会去外面打工,但她担心挂念年迈的父亲以及两个孩子,所以她放弃远走,就在家中挖草药、直播谋生。
她的视频内容都是介绍自己家乡的美食美景,或者唱歌跳舞,更多的则是拍摄分享自己上山挖草药的经历。通过视频和镜头分享着自己朴实无华又丰富快乐的生活。
事件发生后的舆论,某种程度上在打破完美受害者的滤镜——抛弃所谓受害者有罪论,完美受害者的论调。正视家暴本身就是错。无论他是不是完美、完全的受害者,打人是打人者的问题,不是被打者有错。
2021年2月6日晚,湖南长沙年仅23岁的女孩车莎莎,从货拉拉车上“跳窗”,后经抢救无效不幸离世。
事件发生前,司机周某因女孩拒绝其付费搬运建议,且等候装车时间长、订单赚钱少心生不满。
途中,因司机自行选择了一条相对省时但较为偏僻的路线,看到手机上显示多次偏航,女孩心生恐惧,并把头伸出窗外要求停车,司机未理会。
发现女孩双手抓住货车右侧窗户下沿且上身探出了车外,有可能坠车的现实危险时,司机仍未制止或采取制动措施。最终女孩从车窗坠落身亡。
悲剧发生后,不少人认为女孩反应过激。
要说女孩的行为过度吗?“过度”但合理。
这一次,网友对女孩跳车反应的讨论,让大众逐渐意识到男权社会下女性存在天然的不安全感、被压迫感。
女性在外出时的安全感不断降低,所谓的应激反应,很多女性都有过类似的体会:
“每次打车都要和朋友分享实时定位,已经成了习惯了。”
“有次晚上打车回家,司机走了一条我不常走的路线,全程都神经紧绷,不敢分神。”
“走夜路会尽量和男朋友打电话,要是感到身后有人,就会装作有人马上会来接我的样子。”
...
2021年8月30日西安地铁保安拖拽女乘客致其衣不蔽体。
起因女乘客打电话声音大影响到公共秩序,地铁保安进行提醒,随即双方发生口角,然后女乘客被保安强行拉拽下车,身体暴露。
许多网友对保安粗暴的动作展开激烈讨论:
“不管怎样把女孩衣服拽成这样多少有点问题吧,没见过这些保安这么强硬过。”;
“打码了都能看出来衣服都让保安扒下来了,警察也不带这么抓的吧。”
...
这一次,网友对事件的讨论,让大众逐渐意识到「地铁保安粗暴拖拽乘客是否合理」「肢体的攻击到底算不算权力的滥用」。
有法律大V也对此事公开发表看法,认为拖拽过程中,地铁安保全然不顾女乘客在众目睽睽之下衣服滑脱事实,即便她是犯罪嫌疑人甚至是罪犯,她也有基本的人格权,包括健康、名誉、隐私等。
根据我国《民法典》第991条规定,人格权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侵害。
这些事件的发生,让我们看到女性在家里,在公共场所,独自出门时都有可能会受到伤害。
在对这些事件的不断讨论,在对女性议题的不断思考中,我们逐渐形成了一套有关「女性是什么样的」「女性的社会处境」「什么样的行为对女性是不对的」观念意识。
所有这些讨论看似无用,却确实地把性别议题朝着更理性,更积极的方向推动着。这次的唐山暴力事件中,大众精准地识别出了讨论噪声,并将那些关于女性议题的干扰噪音消声,凸显讨论的重点。
事件刚刚舆论发酵时,有人揣测被打女孩的职业,说她们涉嫌非法交易;
还有发表受害者有罪论的恶臭言论,如“凌晨两点吃烧烤的女生也不是什么好东西”...
这时,马上就有人进行反击 ↓
有人认为女孩同伴抡起酒瓶打男人的行为反应过激;
这时,有人马上指出这种无端指责的错误,女孩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 ↓
有人在网上上传被打女孩受伤住院的照片时,有人指出不要大量传播,不要将注意力从暴力事件本身,变成受害者受伤的视觉冲击上,也有人提出要把照片删掉。
在事件发酵前期,不断有人以旧思维评价这件事,但随着讨论噪音被“消除”,网友的关注点始终聚焦在暴力事件上,并对针对性别的暴力事件进行讨论。
当然,唐山案件涉案9人中有人罪案累累。这次他们因无端攻击女性被抓,此前他们的暴力违法卷宗上是跟其他人的纠纷,则是不限性别的。
他们的犯罪不限性别,是黑恶势力,却也同样可以是一个性别议题。
而这一点,也是在唐山案件爆发后,经由网友的讨论,才逐渐明确的。
人们常说,在网上发声无用。但大多数时候,人的思维是经由不断发声、与他人交流、讨论甚至争吵,才最终明确的。
去为自己认为正确的事申辩,不要成为沉默的大多数。
不要停止发声,不要沉默。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