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的碰撞   民声的回鸣
有品格  有良知  有深度  有温度

《红高粱》剧照  图源网络
我从文学中获得的性启蒙
文/动物凶猛
大家是如何受到性启蒙的呢?对于我的成长来说,我的性启蒙和恋爱启蒙是来自于文学名著,从严肃文学如托尔斯泰的《复活》,雨果的《巴黎圣母院》,《红楼梦》等,到杂志中的青春短文、言情小说、甚至地摊儿杂志。因为“看书”在父母长辈老师眼里等同于“学习”,那是几乎唯一政治正确的事情,所以读书反而给了我很大的自由,一窥世界中各种性和爱的悲怆或百转千回。
我出生在1995年,成长在三线城市,那是一个保守为主流、开放缓缓萌芽、融合又冲击的过渡时代。和如今的00后、10后相比,我已经是即将被拍在沙滩上的前浪了,但对于性教育和性启蒙,一直到今天还是一个争议辩论的话题。现在的中国社会各种思想形态依然是处在一个混合态,从极度保守到极度开放,各种形态像是光谱一样分布在各个年龄层、各个教育职业经历、各个省市县村。
母亲生前是一个非常传统保守的贤妻良母,文革贯穿了她的整个童年和青少年,也给她留下了明显的时代印记,虽然后来在文革后第一批高考的机会中去读了中专,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算是知识分子,但依然还是从母辈祖母辈继承了很明显的传统女性道德观。在青春期时,母亲会很经常地告诫我和男同学、老师们保持距离,“女孩必须自爱、要好”是她的口头禅,如果在路上看到了其他女孩子和男同学打闹,她都会回家轻蔑又怒不可遏地给我讲她看到的“不自重的女生”,作为反面案例灌输给我。那时父亲虽然也有半公开的婚外情,而且我也和那位阿姨和她的女儿很熟悉甚至亲密,某种程度上,父亲在我心里像是打破性压抑的先锋,但很奇怪地,父亲也会加入母亲对我的“自爱规训”:“如果你敢有什么,我就咕噜咕噜把你从楼梯上推下去”。头上顶着巨大的道德规训的压力,但依然压抑不住汩汩分泌的激素。我就有偷偷喜欢的男孩子,但从来不敢宣之于口,在内心自然成长萌动的青春情愫和父母学校的权威之间纠结。
初中的一个周末,坐在客厅里随意翻着电视频道,等待母亲在厨房做好饭,恰好一个频道在播《水浒传》中西门庆与潘金莲的场景,看到西门庆在捡筷子的时候突然抓住了潘金莲的脚,两人的喘气和对话开始变得激动,镜头逐渐移动到绣床幔帘一角脱下的鞋履和衣裙。那时并不太能理解理解正在发生什么,只是觉得镜头移动、颜色冲撞、娇喘推攘令人躁动,耳畔都清晰地听到自己颈动脉汩汩的声音。这时,母亲恰好端着饭菜走出来,恰好屏幕上王婆也推门而进,几乎是同步地,母亲怒斥一声:“你在看什么!”,配合着屏幕戏剧中王婆闯入后慌忙、尴尬、焦急、不堪、又意料之中的神情,我也不知所措地换掉频道,羞耻地逃离客厅钻进自己房间,似乎母亲羞辱性的怒瞪一直追着自己,连饭也没脸去吃了,静静听着母亲喘着粗气,有一句没一句地重复她的道德经。

《水浒传》剧照  图源网络
那时初二的生物课本第二章也有关于性和生殖的介绍,那两张男性和女性人类生殖系统的横剖图曾经在课堂上引发了很多男生起哄、搞怪、推搡,还有一个很单纯的女孩儿问男生“睾丸”的“睾”念什么而引起哄笑。但即便从解剖学上系统地学习了生殖系统和器官的名字及位置、受精卵到胚胎的发育过程,依然不明白性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直到一个女生害羞地偷偷问我:“你有没有想过,精子从男性生殖系统中排出,是怎么跑到女性的输卵管中和卵子相遇的呢?”我也琢磨了一会儿,觉得这是个好问题,但始终没有想明白。
对于萌动的爱和未知神秘的性,唯一的排解和启蒙,就是文学作品。那时很多父母老师都会把“看书”等同于“学习”,所以看书是父母老师眼中唯一“政治正确”的行为。虽然岁月已经过去了十多年,但至今还记得各种长辈们“学习去!”那一声呵斥,这一声呵斥如此耳熟,以至于现在还记得他们呵斥时的怒目圆睁和乡音的声调节奏。表哥、发小、小伙伴、街坊生意人家的小孩,似乎都曾经被这样训斥过。这一声“学习去!”就像是向林间放一声枪,所有小鸟都会应声扑棱着翅膀躲开长辈老师的视线,假装或认真地躲进书本里。
因为读书是安全的,不会被吼的,所以读书反而于我而言是自由的,在名著中反而得到了近距离观察爱和性细腻百转千回的机会。
初中时渐渐喜欢坐在我身后的一个爱技术又爱文学的学霸男孩,他在小学时就几乎读完了大部分初中时建议阅读的名著,那时便有了很大动力去读《复活》、《巴黎圣母院》、《梵高传》等等。如今还能回想起那间大开着窗户的朝南的教室,我们前后坐在窗边,窗外的一排梧桐用绿叶过滤了初夏下午耀眼的光,眯着眼睛望着窗外回味刚刚看的小说情节,温度都能让我闻到自己的体味,但并不难闻,反而像是稀释很淡了的酒精味道一样温暖。有时男孩会开玩笑似的把脚伸到我的椅子下,像是拥抱一样夹住我的脚腕,使我动弹不得,也没办法站起来回答老师的问题,仅仅是这样现在看来很幼稚的行为,在那时却给了我很多想象和悸动。

《巴黎圣母院》剧照  图源网络
记得初中时读《复活》的时候,也正值一个寂静的寒冬,反反复复阅读聂赫留朵夫与女仆马斯洛娃在姑妈乡村庄园中的两次接触:一次青涩的邂逅,马斯洛娃双鬓蜷曲的头发下映衬着的青春的面庞,复活节时轻吻乞丐的脸庞互祝“上帝复活”,两个人淡淡的喜欢,在草地上和其他人一起奔跑游戏;第二次从爱慕转为带诱骗性质的性交,马斯洛娃坐在窗前对窗外聂赫留朵夫敲打窗户的声音犹豫纠结,河冰坼裂的声音,哆哆嗦嗦、不听劝说地从聂赫留朵夫的房间走出。十几岁的自己那时反反复复阅读,试图从字里行间理解冰河坼裂的声音掩盖下,从敲打窗口的犹豫到马斯洛娃哆哆嗦嗦地从聂的房间离开之间,两个人到底发生了什么。读到下一章时,两个人就已经在难堪的告别了,后面读到马斯洛娃怀孕流产、被逐出庄园、沦为妓女的一系列遭遇,虽然依然不能明白冰河坼裂之夜具体发生了什么,但读完故事主线心中却让我充满了青雉的悲壮凄凉。那时对于托尔斯泰对于俄国十月革命前夕俄国的土地制度、法律官僚监狱体系、社会阶层等社会现实的刻画尚没有深入的理解和兴趣,但每每重读托尔斯泰时,还是仿佛能听到河冰坼裂的声音
后来读《巴黎圣母院》时,很为雨果的文字冗长而烦扰,但依然记得文中描写吉卜赛女孩埃斯梅拉达在巴黎街头的广场上自由起舞的热情,她代表了很多故事角色追求的爱与美,记得故事中那位主教试图占有埃斯梅拉达时,热情美丽的女孩的身体裸露在烛光中,她害羞地用手臂交叉着遮住了自己的身体,烛光微弱中,埃斯梅拉达健康美丽的身体像是一座石像雕塑。当时十几岁的自己几乎没有离开过故乡,更没有机会看到雕像艺术,但读着那些文字,仿佛自己已经身处中世纪的欧洲,看到各种雕塑林立的博物馆,目睹着圣母院塔楼上发生的故事。十几岁的自己也会偷偷地面对镜子,像埃斯梅拉达一样做出想象中大理石雕塑中的姿态,但总是会因为自己发育并不丰满而自惭形秽。

《红高粱》剧照  图源网络
青春期时阅读这些文字只是觉得自己萌动的爱得到了参照和交流的平台,但并没有意识到这些带着浓烈悲剧色彩的爱情或者性悲剧故事都是在性压抑的宗教意识和阶级性的封建社会中产生的,而自己身处的那个禁止谈爱谈性的文化环境,又或多或少带了些性压抑的色彩。也许是因为文学从懵懂时期就在我心理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我也一直保持着对文学的热情,长大后再去读这些古典作品,视线也渐渐从若隐若现的情色描写,转移到社会阶层、土地制度、法律、宗教、道德等等方面的反思,也转而带着同样的视角去审视当下这个混合态分布的社会形态。
已经十多年过去,走出了压抑下萌动的青春期,自己也通过考试求学出国,接触了各种思想各种观念,离开了那个单一保守的文化环境,也经历了爱和性,也看到了婚姻外壳下形形色色的情感状况现实。如今的自己已经不会因为文字的性描写而浮想联翩,但回想起那段压抑与冲撞的年龄,还是会怀念自己钻进几个世纪以前异国或同国的文学中,感受爱与性与痛的岁月时光,冰河坼裂,烛光隐晦,桌下拾箸,鬈发下的青春面容,和雕塑般动人的青春躯体。
作者简介
动物凶猛,一个不需要作者简介的人。
平台原创文章均为作者授权微信首发,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本平台无关。
~the end~
二湘空间书店让阅读更自由全场50包邮
萌动的青春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