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吃饭,一个人旅行,一个人看电影……单身人群基数庞大,Z世代正在成为单身人口的主力军,背后也出现了新的商机。目前,单身经济已经不再局限于大城市,而是呈现下沉趋势。如何理解这群单身的年轻人,抓住消费新趋势?如何看待单身经济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本文通过深入调研带来一些新观察。
单身经济兴起
中国单身群体的规模非常庞大,据《中国统计年鉴》显示,2019年,中国单身成年人口已经超过2.4亿,未来可能会增加到4亿,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基数。
单身经济的兴起与下面几个社会因素相关。
第一,结婚意味着两个人组成一个新的家庭,也意味着两个人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当代年轻人的教育和经济水平越来越高,竞争难度也随之提高,面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比如,最近很流行的“内卷”话题,内部无谓的竞争增加,导致生存成本越来越高。与就业市场相似,婚恋市场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对年轻人来说,寻找高质量的伴侣、婚后承担家庭经济责任、给孩子提供好的成长教育环境等都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因此,许多人会把婚育意愿推迟。适婚高学历人口中女性占比已超过男性,这种现象在一线城市更为明显。一二线城市单身女性相对高知、高收入,对男性的要求就越来越高,而高质量的男性则更倾向于选择更加年轻、漂亮的女性,是不是高知、高收入不是第一考虑因素,这也导致一些城市单身女性婚恋匹配的难度变高。
第二,现代科技为年轻人提供了很多社交体验式的机会,他们可能觉得不再像以前那么孤独了,不是说一定要找一个婚姻上的伴侣才能够享受生活。他们可以和来自不同圈层的朋友、陌生人,甚至是和虚拟世界的人进行社交,满足情感上的需求。
许多人对“单身”有一个误解,大家一看到单身青年就觉得他们都是不婚族,不想生孩子。其实根据统计学,单身者是指到了适婚年龄没有登记法律婚姻关系的人,他们中还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是有结婚生子需求的,甚至有非常强烈的需求。
现代人的生活状态是可以一个人吃拉面,一个人看电影,一个人去旅行,这都是单身社会的特点,它是工业化或现代性产生的一种极端个体化的特点。所谓的单身潮不是一个潮流,也不是短期内偶然的流行文化现象,而是由中国近阶段的人口结构、经济发展以及地区发展不平衡等因素综合导致的,是长期以来社会沉淀的不可回避的现象,有一定的必然性。
单身Z世代消费特点
年轻的单身人群在消费上具有时代特性,具体有以下四个消费特点。
首先,单身消费者不太相信人云亦云,非常自我,喜欢自己钟情的品牌。新时代的单身群体从小就是互联网原住民,他们已经习惯了快速获得信息和知识,而且他们非常熟悉如何去运用这些信息和知识,他们不太相信人云亦云,非常自我,所以他们对品牌的依赖变得更少,更愿意自己去研究,更容易受到KOL(Key Opinion Leader,关键意见领袖)和KOC(Key Opinion Consumer,关键意见消费者)的影响。
其次,单身消费者追求体验式消费。虽然寻求社会地位或者自我获得感是人类共性,年轻的单身群体本来就处在荷尔蒙爆棚的年龄,对于竞争、社会地位也是非常敏感的,但是他们衍生出的消费心理不再是去竞争一些物质上的消费,而是从物质消费往体验消费,从炫耀财富资产向文化资产转变。也就是说,现在年轻人的炫耀性消费可能不再是买一个很贵的珠宝,或者是一块很贵的手表,他们的炫耀式消费可能是拥有一种社会价值。
第三,单身消费者引发很多新兴的社交消费。人都是社会动物,都有社交需求。传统观念认为,如果一个人有家庭,养儿防老,这样的人生才是完整的,但单身的年轻人不这样认为,他们觉得带着自己的小狗小猫,有一大群朋友,有时候约会谈个恋爱,这样的人生就已经很充实了,不再需要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家庭才能够构成完整的人生。人们可能以为现在单身年轻人都喜欢宅在家里,不喜欢跟朋友出去玩,不想找恋爱的对象,但我觉得这可能是误解。他们更需要社交,不同的只是他们获取社交和情感的方式和工具已经发生了变化。这就衍生出很多新兴的社交消费,比如剧本杀、社交媒体和社交软件,比如B站上的up主发布视频,和同样有趣的灵魂在一起讨论,这个是他们获取社交价值的方式。
第四,单身消费者具有很强的超前消费意识。以前中国消费者传统的观念是钱得存起来,要有计划地花钱,不要太过超前消费。但现在的单身消费者没有家庭或者子女教育的长期打算,他们每月的可支配收入是挺高的,也愿意去消费,并且有很强的超前消费的意识。同时,他们也有很强的理财意识。现在很多年轻人都在炒股、买基金,有较强的理财观念和行为。他们对钱的认识、对如何用钱消费,都和以前的人群不同。
单身经济衍生新消费
单身经济中衍生出不少新的消费趋势。
第一是适应一个人的生活场景,比如一个人吃饭,一个人旅行,一个人看电影。这体现在日常消费品中,各类食品包装变得更小,家具和家电也变得更迷你了。这些都满足了一个人生活场景的消费需求
第二是满足他们更加强烈和独特的社交需求。单身不代表年轻人没有求偶或者社交需求,相反由于他们单身,有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和收入,他们在社交、约会、恋爱,以及交友网站上的体验式消费上,会有更高的参与和支付意愿。桌游、剧本杀、社交App等不同产品、场景、服务都在满足这些单身消费者的社交需求。
第三,养老需求的激增。我们常说独生子女面临很大的养老压力,夫妻二人一般要养四位老人。如果年轻人推迟婚育年龄,那么他们将独自面临父母衰老的问题的挑战。同时,他们也要提早规划自己的养老打算,如果这辈子不想结婚,没有成家,如何计划未来的生活,这也是一个新兴消费趋势。
除此以外,个人成长类的新行业也有更多机会。单身消费者推迟了他们的婚育年龄,有更多财政支付能力,也有更多空余时间,他们不仅可以把时间和金钱投入到及时行乐的悦己消费上,还可以投入到个人成长上,做好职业规划,扩充自己的视野和知识量。
最后一块消费趋势是对“萌”系商品和宠物的需求。单身人群推迟生育年龄,但对小朋友或者萌物的渴望其实是人类的基础欲望。这就延伸出一系列经济现象,比如萌经济,为什么三四十岁的人还喜欢萌的、可爱的东西,喜欢盲盒,喜欢宠物。我们已经不仅把宠物当成动物了,年轻人都把它们当成家人一员,这也是一种情感上的转移,是新衍生出来的消费品种。萌经济、宠物经济,其实都是因为这群人而产生的。
企业应对单身经济之策
企业要思考如何设计自己的产品和体验,哪些是可以满足一个人生活场景的需求,哪些是可以满足这些单身人群强烈的社交属性,为Z世代提供情感支持。
举例来说,一人食的线下店则可以满足一个人生活场景中的用餐问题。当一个人去用餐时,消费者会觉得有些尴尬。因为,在外吃饭很多时候是一个社交活动,现有的社会规则不推崇一个人。一个人出门代表这个人没有朋友,是个失败者。于是一人食线下店巧妙地把一人消费单独列出来作为卖点,缓解一个人吃饭的尴尬,让消费者感到轻松自在。另外,大多数菜单是按一般的社交场景为多人设计的,一个人点菜容易浪费还不能尝试更多的菜品,一人食套餐解决了这个问题。
除此以外,企业可以开发各类产品、服务和平台满足年轻人强烈的社交需求,主要是他们想要交朋友,甚至想要谈恋爱的需求。现在的年轻人更看重交友和恋爱的氛围,注重体验,所以像桌游、剧本杀等需要多人参与的沉浸式体验的消费活动开始流行。各种桌游游戏、社交软件,像旅行平台稻草人这样的一些产品将有更多机会。在交友软件方面,App Annie数据显示,从 2017年到 2019年,中国iOS市场约会交友 App的下载量呈现逐年攀升的态势,涨幅接近40%。
品牌要洞察年轻人的深层需求和其在现代科技和数字时代的表现形式。这需要企业对单身消费者做全面、全方位的洞察,了解其生活方式,而不仅仅是洞察他/她在消费自己的产品时的偏好和行为。只有这样,才能看到消费者的最根本的基础需求,了解这些需求可以通过哪些新兴的表现形式来实现。
除了产品,不少企业也会利用单身趋势来做营销,最成功的案例就是双11单身节。企业利用单身节进行大促销,已经不仅仅是针对单身人群的促销,而是扩展到了全民促销狂欢,这是非常成功的举措。但如果想要利用单身话题来营销,企业要从它表面上的东西跳出来,双11只是一个表现形式,更重要的是在产品体验上如何让这些消费者钟情自己的品牌和产品。企业需要在产品体验上给消费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设计一套让他们购物决策更高效的方法,如果仅仅拿单身为噱头来营造一些促销事件,时过境迁之后,它就没有留在用户心中。
当然,单身经济也给整个社会带来了新的挑战。单身带来的最大问题就是人口结构问题,2022年年初,国家统计局发布了一组数据,数据显示2021年的新生儿人口数量为1062万,相较于2020年,减少了138万人,人口出生率为7.52‰。如果说单身群体越来越多,并且越来越推迟婚育年龄,人口老龄化、养老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就是比较直接的后果。
对于年轻的单身人群,我的第一个建议是要合理支配个人收入,单身人群在经济上的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年轻人不要做月光族,要合理分配消费和理财。而在理财上,我也建议年轻人不要把钱全部投入到一些高收益、高风险的理财产品中。第二个建议是,注重体验的悦己消费当然好,但我也希望年轻人把更多时间和金钱投入到个人成长和终生学习上,不断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这样不仅让自己的单身生活过得有意义,还增加了自我抗风险的能力,为以后的家庭生活做好准备。对于单身个体来说,单身不是孤独的。企业和社会都应该参与到如何能让这些单身人群的消费者更加健康地在这个难得的独处的人生阶段中去享受、获得和成长。
王雅瑾 | 文   李全伟 | 编辑
王雅瑾是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市场营销学教授。
本文有删节,原文见《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2022年6月刊。
想跳出舒适区,这五点至关重要
用好这六种策略,再也不用担心员工会被淘汰了
善于推拉,才是管理者的最高境界
《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 联系方式
投稿、广告、内容和商务合作
公众号ID:hbrchinese
长按二维码,订阅属于你的“卓越密码”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