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巍峨矗立的「鸟巢」
到依山傍林的「延庆冬奥场馆」
他称自己为“行者”,跨越“双奥”山峰
在长城脚下、妫水河畔的延庆海坨山
「胜景几何」的设计理念如何诠释?
在聚焦八方关注的世界冬奥场地
「雪游龙」、「雪飞燕」如何实现中国式写意?
且听建筑名师李兴钢详谈创作风云
修炼人工与自然的互成智慧,亲历北京这座“双奥之城”奥运场馆的设计与建成,李兴钢在设计中,致力于用中国建筑讲好中国故事,将敬畏自然、谦卑消隐的中国文化与建筑景观共通。2月18日,网易新闻专访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总设计师李兴钢,邀请他畅谈奥延庆场馆的建筑过程与设计理念。
北京冬奥延庆场馆被誉为“最美冬奥赛区”,位于北京的小海坨山南麓。在山林掩映中,七条狭长的雪道从近千米落差的山顶蜿蜒而下;山脚之下,全长1975米的雪车雪橇赛道蜿蜒回转......一幅人工与自然和谐共生、相映生辉的壮丽图景跃然眼前。
延庆赛区总体规划设计围绕“山林场馆,生态冬奥”,亦即“山林掩映中的场馆群+绿色生态可持续冬奥”的理念展开。在延续并保持延庆所拥有的独特地形条件、历史人文和生态环境资源的基础上,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
延庆赛区核心区坐落着两个竞赛场馆——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和两座非竞赛场馆——延庆冬奥村、山地新闻中心。国家雪车雪橇中心俯瞰视角下正如一条蜿蜒的游龙盘踞在山脊之上,被形象地称为“雪游龙”。

国家高山滑雪中心赛道垂直落差900余米,坡面长度约3000米,海拔2198米的山顶出发平台,远远望去就像一只振翅欲飞的燕子,被称为“雪飞燕”。
“它的出发区设在海坨山的山顶,结束区分成滑降结束区、回转结束区,分置在不同的位置和高程,意味着这个场馆的难度和挑战。”李兴钢介绍道,“比如我们的滑降赛道要达到3公里长,接近900米的落差,而且赛道中间还存在很多起伏跌宕的变化。这样一种具有挑战性的竞赛需求,使整个配套场馆建设也随之有着很大的难度和挑战。”
“雪游龙”、“雪飞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场馆和项目的特点,是冬奥文化和传统文化在延庆赛区的精彩诠释,也是中国元素在冬奥舞台的绽放。
“以‘鸟巢’为代表的北京2008年夏奥会场馆无疑是宏大而彰显的,要体现国家发展的力量和向世界开放的胸怀,是其时代特点。”谈到“双奥”建筑的差异,这位建筑“行者”颇有感触,“以延庆赛区为代表的北京2022年冬奥会场馆是低调而消隐的,要反映我们的时代强调高质量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体现人类命运共识的可持续性理念,双奥建筑的变化其实代表着时代的变迁。
胜景几何是在我们的建筑设计中具有普适性的理念,它最重要的含义是营造人工与自然的交融共生关系,在延庆赛区特殊的环境条件下,这个理念被转换为'山林场馆、生态冬奥'。
——李兴钢
艺术、科技比翼齐飞
筑就高山雪谷里的“游龙”、“飞燕”
   网易新闻  您曾经说过建筑是复杂的科学技术,也可以说是一门艺术能否以您的建筑作品为例,谈一谈其中的含义?
李兴钢:建筑是我们城市生活中物质空间,也是我们体验中可视的物质实体,可以将它理解为一种特殊的艺术作品。建筑又跟雕塑、美术、音乐不一样,它需要为人们生活和工作提供庇护的场所,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建造,所以它具有安全性舒适性愉悦性的要求。所以从这方面来讲,我们如果想要达到这些要求,就必须通过严谨的技术性工作去实现。
我们强调的是艺术性和科学性在建筑中的融合。结合冬奥语境来讲,今天电视上看到的国家雪车雪橇中心——“雪游龙”在大家的眼里它是一个在山脊上蜿蜒盘旋造型的建筑物是建筑师在美学上的追求我们感觉到视觉和精神的愉悦。但同时“雪游龙”的设计里包含很多技术成分,比如我们为解决它的赛道南坡问题研发的“地形气候保护系统”,比如雪车雪橇中心赛道是一个用特殊的喷射混凝土技术建造的超长异形曲面薄壳赛道,这些都必须通过充分的科技研发才能实现
   网易新闻  您刚才提到我们都特别关注的“雪游龙”项目,可以谈谈大家同样非常关注的“雪飞燕”项目吗?
兴钢雪飞燕”就是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它跟“雪游龙”一样,中国第一次建造这样冬奥会级别的高山滑雪场馆。大家在电视转播里可以看到,高山滑雪的比赛,无论是滑降的比赛、回转的比赛,都是非常长的赛道,非常大的落差,非常具有挑战性的技术动作,所以高山滑雪项目因为它的难度系数被称为冬奥会“皇冠上的明珠”。
同时因为高山滑雪场馆处在海坨山的高山峡谷之中,所以它在环境和生态方面的要求也给我们高山滑雪场馆建设带来很大挑战当然还有在文化上如何体现中国的价值观如何在宏大自然环境里建造体育场馆,所有这些挑战共同在高山滑雪中心的设计和建造中体现出来。
雪飞燕”突出的亮点有很多,比如关于配套设施建造的高山立体架空平台系统,是钢结构的系统性的建造方式,具有弱介入、可逆式、装配化的特点。这样一种构造方式使得高山滑雪中心所有的配套设施不是通过挖山填土造地来实现建造,而是通过轻盈、可逆、点接触的,不破坏山体自然原貌的方式来建造这些人工的立体“土地”,然后在其上建造配套设施。所以它是具有生态保护特征的高山滑雪场馆设计建造方式,这是“雪飞燕”的特点之一。
人工、自然相得益彰
将延庆场馆不露声色地化归深谷密林
   网易新闻  网上有评价说,在延庆这个场馆里拥有人在画中游移步换景的意境您在整体规划延庆场馆设计的时候持怎么的创作理念
李兴钢: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最大的特点是其高山深谷密林的场地,跟其他冬奥会场馆,特别是在城市环境里的冰上场馆相比,延庆赛区的场地自然环境非常强大,生态敏感性高,周边景色优美。在这样的环境中建造大规模的冬奥赛区,如何让这些人工设施的建造跟自然的山林环境相得益彰,这是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
这个挑战背后实际上是如何营造人工和自然的关系,采用何种人工的建造方式应对,何种态度对待自然的生态环境,在延庆赛区都变成非常关键的问题。我们为了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应对这个挑战提出我们的设计理念——林场馆,生态冬奥”。

   网易新闻  您之前在回答延庆赛区设计理念时曾提及一个词胜景几何,能简单阐述一下胜景几何是怎么样的理念吗?
李兴钢:胜景几何是我们做所有建筑设设计时的一个比较普适性应用的理念这个理念最重要的含义就是要营造人工和自然的交融共生的关系。面对延庆赛区这样特殊的环境与条件,包括特殊的冬奥会赛区活动要求,我们将胜景几何转换山林场馆、生态冬奥的设计理念。
谦卑、敬畏的自然伦理观
向世界揭示中华文化的绵延生命力
   网易新闻  您说过在设计过程中考虑中国文化的植入融合,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
李兴钢:比如“雪飞燕”的山顶出发区,它是一个海坨山最高处的缆车站,我们采用把建筑嵌在海坨山山顶下方,而不是凌驾在山顶之上的方式。这种缆车站与山顶融为一体的视觉效果,不仅显示出中国文化中人敬畏自然的态度,而且还体现出一种生存智慧。因为这样的建造方式,是最能够避风和抗寒的。
李兴钢:“雪游龙”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地形气候保护系统的遮阳棚屋顶上设置了一条人行步道,这条长长的人行步道可以让观众、赛后的游客,甚至冬奥运动员在比赛间隙,通过屋顶的人行步道从山下的结束区走到山顶的出发区。“雪游龙”的冬奥比赛结束后,我们前方的同事发来图片很多国外运动员非常喜欢我们的屋顶步道他们平时可以在步道旁边的屋顶亭子里休息,甚至比赛结束后不愿意坐车下山,是顺着我们的步道走下去直到结束区,延庆下雪后,他们还躺在屋顶上玩造人形,欢乐多多
我们用这样一个屋顶步道的方式,将“雪游龙”变成中的休闲景观长廊,雪车雪橇的比赛赛道就隐藏在这个长廊之下。如上所述,通过把冬奥会比赛场馆跟山林环境进行高度的融合处理,是中国文化特色的更好体现。
从宏大到低调的时代变迁
将可持续发展理念植入精神层面
   网易新闻  在北京举办冬奥会之前,每一年对冬奥会的关注可能都没有像今年一样达到全民关注如此之高,它也刺激了整个中国雪经济和冰雪运动的热潮,延庆未来山区的场馆后续会怎么利用?
李兴钢:延庆赛区现在已经被国际奥委会授权,命名为延庆奥林匹克园,就像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奥林匹克园区一样,转化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非常重要的一项冬奥遗产。这个园区在奥运会以后将转变成一个大众冰雪运动的主题园区,我们的高山滑雪场馆与雪车雪橇场馆不仅是中国国家运动队的训练基地,也将成为一个面向世界的国际训练基地。
高山滑雪中心和雪车雪橇中心的赛道和场馆都非常有特点,世界各国的运动员将很愿意来这里进行训练,这里当然还可以继续举办多种高水平国际比赛,我听说国际雪联的官员已经建议今年12月份高山滑雪的世界杯在延庆举办。
当然更重要的是,我们还为大众冰雪运动预留了很多可能性。比如,大家知道雪车雪橇赛道的安全性要求高,对滑行者的技能要求也高,但我们专为雪车雪橇赛道在11号弯的位置预留了一个大众体验入口,可以进行相对安全的赛道体验,结合国际上的经验,在非雪季还可以通过改装器械等方式,比如把雪车变成轮式的,让大众体验雪游龙赛道
高山滑雪中心在赛后利用方面也值得一提。比如,除了七条高难度专业高山滑雪赛道和训练道之外,我们还利用技术雪道和运动员“回村雪道”,把它们转换成15.3公里长的大众雪道,它的难度是适合初学者滑行的。
   网易新闻  整个场馆在规划之初就考虑好了整个赛区未来的发展?
李兴钢:这是我们从规划设计之初就重点考虑的,赛时、赛后两张图或者说两种方案是同时并行的。甚至在有些场馆如冬奥村的设计中首先要考虑赛后长期运行的方案,然后再在此基础上,转换出一个赛时运行方案。我们承担的“科技冬奥”国家重要项目的研发内容中,就包括了冬奥会雪上场馆赛后改造利用的设计方法和导则,这样可以确保所有场馆所形成的冬奥遗产在赛后能够长期良性运营。
   网易新闻  2008年奥运会,不管是从开幕式还是整个场馆的建设变化,公众也可以感受到我们在理念上和观念上的变化。您作为一个双奥的参与者,从2008年奥运主场馆就是“鸟巢”的设计,到延庆山林场馆的设计,您感受到最深的设计理念的变化是什么?
李兴钢:这个变化是非常明显的,用我的话来描述,就是以“鸟巢”为代表的北京2008年夏奥会场馆无疑是宏大而彰显的,它代表在那个时代,我们要体现国家发展的力量,还有向世界开放的胸怀。
以延庆赛区为代表的北京2022年冬奥会场馆是低调而消隐的它要反映我们这个时代强调高质量发展、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强调体现人类命运共识的可持续性理念,这其实代表着一种显著的时代变迁。
   网易新闻  您能就生态保护、可持续发展等几个大主题具体分享一下延庆冬奥场馆有哪些举措吗?
李兴钢:“山林场馆”的含义就是要让场馆不再是表现自己张扬风格的场馆,而是低调的、谦逊的、山林相互掩映的冬奥场馆。“生态冬奥”的含义在于,希望冬奥场馆的设计、建造和运行整个过程中,能够强调出生态的理念最大限度保护原来场地内的生态环境,甚至希望通过场馆的建设增进生态环境的完善。比如在延庆赛区有很多处缺陷的修复等等,这其实就是对原来生态环境的一种增进和改善。我认为体育场馆与生态环境的巧妙共生融合,也是一种对生态环境的增进和完善。山林场馆、生态冬奥的理念跟国家现在倡导的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办奥理念是完全相通的。
   网易新闻  作为建筑师,您当下最关注的有哪些新兴的领域或课题?在您的职业生涯中,对您产生触动最大的作品是什么?
李兴钢:我们现在比较关注的是绿色、双碳等命题,以及在这些命题下我们城市及建筑设计所需要进一步努力开展的工作。对我产生触动最大的作品还是很多的,比如我曾经在深圳做过一次“十二匠造”的讲座,在全世界范围内选择了十二个我心目中最好的建筑作品。其中的北京故宫、古罗马遗迹、无锡寄畅园、中国建筑师刘家琨的鹿野苑石刻艺术博物馆,都是很好的建筑作品。
一场奥运让人、建筑和山林的融合如宏篇般展开尽显华夏文明的谦逊与聪颖,在万物复苏之际落下帷幕我们与建筑的故事还在继续态度家居平台网易新闻将联袂设计名师们,继续发掘中国城市建筑、人文、科技的美。
温馨提示
微信号: design163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网易设计频道网址:
https://designer.home.163.com/
点击“阅读原文”,打开更多精彩。
↓↓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