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安斌。
今天我们来读《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的选段。
《史记》,二十四史之一,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品中撰写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原文:
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与李斯俱事荀卿,斯亦自以为不如非。非见韩之削弱,数(shuò)以书韩王,韩王不能用。
注释:
① 者:语气助词,表停顿。
② 公子:贵族子弟。
③ 刑名:刑,通“形”,指形体或事实。名,指言论或主张。刑名即实与名。
④ 法术:法指法令,术指权术。
⑤ 归:归宿,引申为宗旨。
⑥ 黄老:黄帝和老子。
⑦ 事:师事,随师求学。
⑧ 数(shuò):屡次,多次。
⑨ 书:奏章。
⑩ 谏:下对上规劝。
“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
韩非是韩国的贵族子弟。
“公子”为什么指贵族子弟呢?
周朝的时候实行的是封建制。
春秋初期的诸侯国
所谓封建,就是“封土建国”:
周天子把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把土地分封给卿大夫,卿大夫把土地分封给他的子孙和家臣。
所以严格来说,秦统一以后的中国就不能叫封建社会了。
根据《春秋公羊传》,周天子分封的诸侯分为五等:
公、侯、伯、子、男。
可见,“公”是诸侯里最高一级的爵位。
所以“公子”的本义就是诸侯的儿子。
▲ 齐桓公像
比如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姓姜名小白,也叫“公子小白”。
那天子的女儿为什么叫“公主”呢?
据说,天子嫁女儿,自己不出面,找一位同姓的国君(公)来主婚,所以天子的女儿就得名“公主”。
“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这是一个文言文中的判断句
在现代汉语里,判断句的主语和谓语之间一般要用系词“是”字来联系,例如“我是中国人”。
但是在文言文里,判断句一般不用系词“是”,而是在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字来帮助判断。
例如: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学弈》
有时候在主语后面用语气词“者”字表示停顿。
比如这句“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
“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
韩非子爱好刑名法术的学问,他学说的理论基础来源于黄老。
古人常用“刑名法术之学”来概括法家的学问。
“其归本于黄老”,这里“归”是归宿,引申为宗旨的意思。
▲ 黄帝、老子像
“黄老”分别指黄帝老子
这里为什么把黄帝和老子放在一起呢?
我们知道,黄帝和炎帝并称为中华民族的始祖,所以我们也叫炎黄子孙。
先秦的道家把传说中的黄帝与老子一起尊为道家的创始人,所以后来道家之学就被称为“黄老之学”
西汉初年的汉文帝、汉景帝用“黄老之学”治理天下,无为而治,创造了著名的“文景之治”
“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与李斯俱事荀卿,斯亦自以为不如非。”
韩非有口吃的缺陷,不善于讲话,却擅长于著书立说。他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李斯自认为学识比不上韩非。
“与李斯俱事荀卿”里的“事”的意思是“侍奉”
对古人来说,老师是尊长,所以跟着老师学习也就是侍奉老师。
▲ 荀子像
韩非子的老师是荀子,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非见韩之削弱,数(shuò)以书谏韩王,韩王不能用。”
韩非看到韩国渐渐衰弱下去,屡次上书规劝韩王,但韩王没有采纳他的意见。
这里“数”读作shuò,是“屡次”的意思。
“谏”指下位者对上位者进行规劝
EASTWEST
刚才我们一起读完了这段文言文,下面这些知识点大家掌握了吗?
①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的句式有什么特点?
“公子”为什么是贵族子弟的意思?“公主”这个名称是怎么来的?
③ 这一段里的“事”字和“数”字分别是什么意思?
感谢阅读,如果喜欢,点个“在看”吧~
🔗文章图片:采集于网络,仅作学习交流使用,版权归图片作者所有,侵删。
点点 在看 评论区写下答案有助加强记忆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