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飞地余波
来源:检修家长脑回路(ID:feidiyubo
鲁稚的阳台 编辑
凡鸡娃者,一心想赢在起跑线,以为一步领先便步步领先,所以最怕浪费光阴,最喜欢逼孩子抢跑。结果呢,大多白忙一通,还有的留下隐患。
01
为什么说是白忙乎呢?
西方心理学家进行过比较实验,把幼儿园的孩子,分为学术导向和社会导向两个班,进行了跟踪观察。
学术导向班,强调过早的阅读、过多的学习文化知识。社会导向班,则是鼓励游戏和探索、学习社会规则与合作。
跟踪结果发现,到5岁时,学术导向班的孩子认识的数字和字母明显多得多;但是到了6岁时,这一优势就消失了,而且在学习的热情和创造力上,社会导向班的孩子反而要高一些。
为什么会这样?神经科学家对大脑进行解剖和透视后发现,髓鞘是控制我们阅读能力的“主管”,是它把大脑不同部位复杂的功能综合起来,包括视觉、听觉、语言、概念生成等。而“髓鞘形成”的速度因人而异,关键部位一般在5-7岁之间完成,男孩还要晚一些。
也就是说,孩子在5-7岁前大脑还没发育到位,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学习,只是强行刺激大脑的部分功能,进行机械的零散的复制,产生一些练习效应而已。这样的刺激过多,可能加重生理负荷,影响发育。
我自己的经验,也印证了上述研究。我家孩子4-5岁时,幼儿园老师教三字经、弟子规之类,孩子很快背会了,还反复问“首孝悌什么意思”、“次谨信什么意思”,讲了多次他也似懂非懂,只是机械记忆。过两年后再问,已忘得一干二净。这种经验,许多家长都有过。
因此,我对卡尔·威特以及大大小小的牛蛙,都持怀疑态度,不感兴趣。我也从不主动教孩子认字算数,孩子问了才告知。我家孩子上小学后,确实遇到了拼音障碍,老师的进度快,一个月基本就走了一遍,别的孩子都学过,我家孩子感到困难。但过了不到一个学期,他就跟上去了,从此一路轻松,我也基本没操过心。
所以,我确信,提前抢跑学习书本知识,不能产生任何有价值的领先优势,大部分努力都是白忙乎。
02
再说隐患何在。
前两年,有一个案例引人注目。上海一位老先生奋笔疾书,痛陈自己一家两代为了外孙幼升小上名校,3岁开始进行各种培训,齐心协力抓教育,狠心拒绝孩子玩耍要求,强迫孩子抢跑,千方百计把孩子填满,结果偷鸡不成蚀把米,名校没上成,孩子还患了“小儿抽动秽语综合症”!老先生想不通,把满腔愤懑发泄在网上,成为一个小小热点。
孩子这个病,是一种慢性神经障碍,会不由自主经常挑眉毛、眨眼睛、乱蹬腿,虽不严重却终身难以治愈。为什么会得这种怪病?因为孩子压力太大。换言之,就是家长逼孩子抢跑整出来的!
类似的事故,这十几年说不清发生过多少,在我身边的熟人朋友中也时有所闻。
有个外语老师,对孩子从小抓起,刚会说话就开始同步学外语,比如会叫爸爸妈妈了,会说吃饭、喝水、睡觉了,老师妈妈就教孩子英语怎么说。这样每天复习学习,孩子开始还觉得好玩,后来就不行了,老是记不住,被训斥,呔!孩子不愿学了,拖延耍赖不配合。
不行!老师妈妈坚决不同意,她看过书,书上讲双语教学越早越好,越容易达到外语如母语一样的自然熟练水平,那是多大的竞争优势!自己又是学外语教外语的,不用花钱请老师,现成的条件不用起来多可惜!
所以,妈妈还是千方百计迫使孩子英语再英语,天天“灌”,想着总能“灌”进去一些吧。
两年下来,孩子经常发呆,遇到人就躲到一边去,中文也说不明白了,还经常捂上耳朵尖叫:“不要说我……”
妈妈没辙了,带去医院检查,医生说是自闭症,治疗两年才慢慢开始好转。
这类明显的事故,都是家长太过努力造成的。我揣摩,他们对教育的理解大约与灌香肠差不多,以为一直灌灌灌,就能让孩子迅速才华横溢。
结果,给孩子带来苦痛,给自己找来一堆麻烦,简直就像喝醉了酒寻衅滋事打架斗殴一样,被打得鼻青脸肿,还要缴纳一笔罚款。
03
另外一种情况则比较隐蔽,就是抢跑灌输的强度已经让孩子难受了,但还没变成疾病爆发出来,处在一种类似“亚健康”的状态。
这一类孩子数量庞大,被家长驱赶着上课培训,没有办法反抗,只能勉强自己用尽全力去应对压力和挫折,熬到中学大学心理障碍才暴露,其实是小时候抢跑酝酿出来的。
有一个心理学实验可以揭示这类情况的危害。
马丁·塞利格曼教授,在宾夕法尼亚大学进行了一个实验,先将24只狗分为3组,每组8只,分别是可逃脱组、不可逃脱组、无束缚的控制组,进行第一轮电击。
可逃脱组的狗在初期受到电击时,通过挤压头部两边的鞍垫可以终止电击;而配对实验的不可逃脱组的狗,无论做什么都无法终止电击,直到可逃脱的狗找到窍门终止电击为止。控制组的狗,这个阶段不受电击。
经过多次反复,可逃脱组的狗都学会了挤压鞍垫终止电击的方法。
然后,再把所有的狗放进一个大箱子中。箱子由隔板分成两部分,一边的地板上通电,狗只要跨过隔板到另一边,就可以避开电击。通电前有闪光灯或蜂鸣器发出信号,10秒钟后开始通电,通电60秒,反复10次。
这是一般动物很容易学会的行为。但实验结果表明,有过不可逃脱经历的狗,6只都没学会逃避电击,约占80%;可逃脱组的狗,全部学会逃避电击;控制组只有1只没学会逃避电击,占比仅12.5%。
后来又继续试验,把可逃脱组的狗,置于不可逃脱的环境下,它们依然不会放弃努力,会创造性地千方百计争取逃脱,还真有出人意料成功逃脱的案例。
04
这些实验说明什么呢?说明初期的成功经历意义重大,与初期的失败经历一样有决定性作用。动物一旦习得了有效行为,建立了自信或自卑,都不会轻易改变。
由此,他们提出了习得性无助的理论,认为消极自卑是从经验中习得的。如果一个人控制特定事件的努力多次失败后,他们将停止尝试,还会把这种失败感泛化到其他所有情形中,包括有能力控制的情况。他们会产生只能任人摆布、无助而抑郁的感觉,表现出被动、消极、抑郁、自卑、坐以待毙、缺乏进取心、学习成功行为缓慢、体重减少、社会性退缩等行为,一辈子可能与失败灰暗为伍。
回到鸡娃抢跑来说,让孩子承受超出年龄段的任务,就成了不可逃脱组的狗,会感觉困难和挫败,产生怀疑和恐惧,形成习得性无助倾向,到后来出现焦虑、抑郁之类心理问题,有其必然性。
当然,也不排除有些孩子智力发育快、鸡娃抢跑也无碍的情况。
但对大多数孩子来说,小时候成为可逃脱组或控制组的狗更有利。虽然因为任务难度小、少学习或不学习,看起来进步慢,没有鸡娃们学得多,但在心理上沉淀了“我能行”的信息,再遇到电击时反而会千方百计挣扎以求逃脱。
可见,鸡娃抢跑只看到账面收益,没看到隐形亏损,相当于劳神费劲赚点小钱却断了财路,显然不划算。究其根源,还是认知局限造成的。
本文内容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往期回顾

看更多文章

请点击下方名片加关注 
加入家庭教育交流群
请加微信 milan-2126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