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两场争论,让我觉得Web3关注的应该更加具象。
一是Web3技术的群里总喜欢喊概念的童鞋被diss——这是一场革命,那么革命的代码在哪里?
然后是一篇文采斐然,引经据典的文章,指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Web3的指导思想,但被圈内的人反复摩擦。
我觉得在这个阶段,无论站在哪个阵营,无论支持与否,最主要的就是拿出产品,拿出代码,拿出行动。不然真的是浪费时间。

最近有一些有意思的产品,一些有意思的思路,让我慢慢和大家分享。今天想聊聊Web5。

注意,这不是搞笑,这是Twitter创始人Jack Dorsey。这位老铁是BTC的忠实拥护者,但对当前的Web3却兴趣寥寥,甚至持反对的意见。
所以,老铁离开Twitter,all in blockchain的时候,选择的是在BTC上做创新。最近,他放出了一个很短的PPT,讲述了他的思想,我们一起来理解一下。
WebN,这个N是什么不重要,这只是一个代号,关键是这个代号的内涵,相比较被说烂了的Web3,Jack的PPT表达的是我认为纯粹的Web3。

一起来看看。
Decentralized是大家美好的理想,也是我的。这里如果展开,我能写一篇文章,写一本书。但...

当下,每一个用户在互联网上产生了大量的数据,但这些数据都不属于用户,属于一个又一个巨头,一个又一个平台。这些平台之间也不能互通,成为一个又一个深井。一个平台积累了越多的用户数据,就越能深层次的绑架用户。然而,当用户希望做出别的选择的时候,数据完全无法带走。到一个新的App中,一切从头开始,哪怕我在QQ音乐中已经精心编辑了多个歌单,但如果QQ音乐倒闭,这些也都丢失了。因为我不曾真正拥有这些数据。
我们希望的Web是可以拥有自己数据,我们的可以在不同的App中使用。这就要求App和数据分离。不同的App通过标准、开放的协议访问数据。进一步,需要有地方存储这些数据,并且标识这些数据的归属,而且这个归属是别人无法更改的。
大概就和现在使用Metamask恢复代币一样,我只是换了一个App,在App中通过我的身份认证,我之前积累的数据都会出现。
那么,到底什么是Web5呢?Web5就是实现前面提到的需求的技术集合:包括去中心化身份、去中心化Web节点。在这两点基础之上构建的Decentralized Web Apps——DWAs就组成了DWP——Decentralized Web Platform。这个就称为Web5.
这样的定义,比较纯粹、具体。但这是面向工程师的定义,对一般用户而言,还是比较难有形象的理解。

Web3=Web2+1。并不是全部否定Web2,很多人在否定区块链的时候,频繁的提到了区块链性能问题。这个的根源在于对区块链发挥的作用不理解,对现在的技术也不理解,但凡明白了区块链的共识原理、数据的可用性原理,就明白,大部分的计算是不需要在链上的。这也是为什么现在Layer2如何火热,工程师都知道架构要分层,这是自然而然的选择。

Web5=Web2+Web3=Web2+Web2+1。我们仍然要回归1是什么,简单一些纯粹一些。
Jack取名Web5,我想有一些对当前Web3乱象的否定、调侃吧。
Web5三个关键点:

  1.  去中心化的身份:自己拥有的,去中心化的唯一标识。可以用来做认证、路由。
  2. 可验证的证明:这里我理解有两层的意思:开放、标准的数据格式;通过密码学的算法进行验证。有点类似V神的SBT,本质上是通的。
  3. 去中心化节点:用户想要拥有数据,数据就需要保存在不受第三方掌控的地方。这个“地方”就是由去中心化节点组成。
一定程度上,有点回归Web1的意思。不再像Web2那样寡头垄断,这一切的实现基础不是某人、某机构、某政府的担保,而是代码。

理解DIDs,比较好的就是体验一下区块链钱包,地址本身就是一个DID。

  1.  身份是自生成、自拥有的。
  2. 没有任何中介。
  3. 不依赖主观的共识,也不依赖于token。这里可能是Token会带来异化,不再纯粹。
  4. 高度抵抗所有形式的阻截
  5. 能够广泛使用、以统一的方式发现
这是一个可验证证明的例子。DWP的基础是ION,是由微软和去中心化身份基金会开发的比特币身份层。
去中心化Web节点,这个比较有意思。去中心化 Web 节点(DWN,DWeb 节点)是一种新兴的数据标准支持任何类型的实体(人、组织等)的存储和中继
发送和存储加密的或公共的消息和数据,使各种各样的去中心化的应用程序和协议可以建立在上面。
大概包括以下的特点:统一可寻址、语义发现、可复制、异步消息线程、安全、支持任何身份类型。是不是有点似曾相识,对IPFS。
IPFS是一个协议,对于数据标准上的工作做得比较少,这也是一个费力不讨好的工作。但大家又都相信这是非常重要的。
做DID,在产品上最好的就是钱包。所以,Web5的钱包功能如上,不展开了。

这个图非常有意思——价值千金,我前一个创业产品,这个图无数次出现在我的脑海里。对于用户而言,Own Data可以用本地的节点,也可以没有。因为不知道数据在哪,可能是更安全的。但如果为了满足内心的小恐惧,多一个Local的DWN,也是在情理之中,这都是用户的选择。

只不过,我之前设计的这个图,中间是一条公链。
Web5的架构图,实现上各自的位置。和现在的区块链+DAPP一样。DWN这里,Jack还是需要一条新的链(大概率)。
PWA 代表 Progressive Web App,它是当今所有主流浏览器中实现的可安装 Web 应用程序的标准。
这个我们平时用得少,可简单理解为浏览器应用。

这个对比,很清晰的看到DWA和传统浏览器应用的区别。就比如现在很多应用,只有前端+智能合约,智能合约不是运行在某几个中心化的服务器上的,而是运行在上万个去中心化的节点上。
对于数据和消息而言,不会是每一个节点都存储或者转发,更多的是有一个策略,让攻击者无法确定存储在哪里。
我们世界上的许多活动都需要在彼此之间建立信任参与者。DID + DWeb 节点允许个人、组织和公司发布任何人都可以发现和独立验证的凭据。
这一套机制,让信任更加高效,尽管无法完全解决,但已经是很大的进步了。如同,我正在做的Web3版本的Linkedin,所有信息的验证将更加容易,我使用的是钱包地址作为DID。

这一页演示了基于ID的消息传递过程。

开放标准的数据格式,不同的服务可以在Alice的授权读写相同的数据,做到用户拥有。
前面说的歌单的例子,在Web5,用户不需要在新的app中,创建新的歌单。

合区前面相似的例子,换成了旅行的场景。一切数据都在用户的掌控之下。
Web5 是一个去中心化的 Web 平台,使开发人员能够利用去中心化身份、可验证的凭证和去中心化 Web 节点编写去中心化Web 应用程序,使得个人的身份和数据的所有权和控制权回归用户。
Web3也好,Web5也罢,评判的唯一标准就是:用户是否拥有的数据。在Web2下,打破深井,数据采用开放的标准统一起来,可以根据用户的意愿转移,我想这就是朝着Web3的一个小的进步。

有关区块链性能、Layer2和跨链的深入探讨,我们在知识星球见。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