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3495字 | 阅读需8分钟
此时,远方有一场战争正在进行
此刻,在纷繁复杂的战报信息中
历史更值得回望

因为,读史明智
公元前225年,秦国拉开灭楚战争的大幕。
秦王赢政问李信:“将军认为多少兵力足够?”
李信回答:“最多20万人。”李信话音刚落,秦王又问了王翦同样的问题。
王翦答:“非60万不可。”
秦王一听,对王翦说:“王将军莫非是老了,胆子这么小。”
于是,李信、蒙恬率20万大军南下攻楚,王翦辞官归乡。
大将李信带领的秦军攻入楚国,遭遇楚人激烈的抵抗,在淮阳陷入苦战。
参与攻楚的秦军中,有两个本是亲兄弟的小兵先后给自己的大哥写了一封家书。
这两封写在木板上的家书不仅安然抵达了八百里外的故乡——秦国南郡安陆(也就是今天的湖北孝感云梦县),而且被两兄弟的大哥最终带进了自己的坟墓,成为了今天我们能见到的中国史上最早的书信实物——云梦睡虎地秦简。
这封家书的背后,记录的是一个家庭的悲欢离合,更是当时人民生活现状。
这也使得我们今天有幸窥见生活在那个庞大帝国的底层民众的血泪和悲哀。
这个普通的秦国底层家庭没有姓氏——按照秦律贵族才有称姓的资格,百姓只能有名。
但从信中可以得知,有兄弟三人,大哥“衷”在家赡养母亲,二弟“惊”和小弟“黑夫”均在前线征战。其中“惊”刚刚新婚不久。
秦国法律,男子15岁就开始算人头税,17岁一律要服兵役。身高超过六尺五寸(约相当于今天的1.5米)就可结婚。从二弟新婚、小弟初次服役的情况可以推断,小弟“黑夫”可能正好17岁,二弟“惊”不会超过20岁。
两份家书字迹飘逸且相同,显然是两兄弟托军中书吏写的。这是他们各自的第一封家书,也是最后一封。
第一封家书是小弟“黑夫”写给大哥的。
“二月辛巳,黑夫、惊敢再拜问中,母毋恙也?黑夫、惊毋恙也。前日黑夫与惊别,今复会矣。黑夫寄益就书曰:遗黑夫钱,母操夏衣来。今书即到,母视安陆丝布贱,可以为禅裙襦者,母必为之,令与钱偕来。其丝布贵,徒操钱来,黑夫自以布此。黑夫等直佐淮阳,攻反城久,伤未可知也,愿母遗黑夫用勿少。书到皆为报,报必言相家爵来未来,告黑夫其未来状。闻王得苟得。”
他在信中问候了母亲、家人、以及各种亲友,主要说兄弟俩现在因为战况困在淮阳,生死难料。因为缺乏夏衣,请求母亲要么做衣服寄来,要么直接寄钱来,他特别叮嘱母亲,千万不要寄少了。
另外“黑夫”还很关心搏命换来的军功有没有换来相应“爵位”,官府有没有落实奖励。如果落实了一定要告诉他。
这封信告诉我们很多残酷的事实:秦人服役早而重——3个儿子的家庭,2个得上战场,而且都是刚成年的年轻人;更夸张的是,服役显然是完全是义务,不仅没有后世熟悉的兵饷,而且连基本的衣物都要自己准备!
很可能国家只提供武器和口粮,或者基本的完全不能满足换洗需要的粗陋制服。
我们看惯了兵马俑英姿飒爽盔甲整齐的造型,没想到这才是历史的事实。
秦王的统一大业,底层的民众不仅要出命,而且还要出钱。这等于把战争的大部分成本都转嫁在底层民众的身上。
民众唯一的希望就是前方的子弟博命换军功,用“爵位”换取后方相应的赏赐和地位。
那么家里有没有给两兄弟寄钱呢?
第二封家书是二弟“惊”写给大哥的。
“惊敢大心问衷,母得毋恙也?家室外内同……以衷,母力毋恙也?与从军,与黑夫居,皆毋恙也。……钱衣,愿母幸遣钱五、六百……急急急。惊多问新负,妴皆得毋恙也?新负勉力视瞻二老……”
这封信口气就急促多了,情况似乎变得极为严峻。
信中“惊”因为没有收到钱物,再次催促母亲给钱。而且明确要钱“五、六百”,布料“二丈五尺”。
他以绝笔的口气在信中说,兄弟两现在是借钱过活,如果再不还钱就要死了,连用三个“急急急”。
他似乎已经预见了兄弟两不妙的结局,安慰家里人说,你们要是占卜得了凶兆,那不过是因为我身在反叛的城市而已。另外他也很担心自己新过门的媳妇儿,叮嘱大哥不要让她去离家太远的地方捡柴火……
从第二封信中,我们可以肯定,家里在收到第一封信后,没能给他们寄钱。
亲儿子、亲兄弟在前线生死未卜,家里如果拿得出这点钱,会犹豫吗?会吝啬吗?显然不会。家里没有寄钱的唯一原因只可能是,确实没钱!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秦国年年征战对底层民众带来的盘剥何等严酷。
那么“黑夫”和“惊”这两个为大秦抛头颅、洒热血,但却为一点小钱困扰而在历史中只留下两封琐碎而真实的家书的普通小兵,他们最终结局怎么样呢?
毫无疑问,战死了。
这封木牍是在他们留守于家中的大哥“衷”的墓葬中发现的。因为中国人的陪葬习惯都是拿着自己认为最贵重的东西,或者生前最喜欢、最珍视的东西陪葬。
如果他们安然返乡的话,大哥“衷”完全没有必要在死后还要把两个弟弟的书信作为陪葬。
而哥哥去世时能在云梦睡虎地有一处专门的墓葬,也说明二人拿命换来的爵位,在兄长“衷”这里得到了落实,而作为兄长的“衷”对这两份在当时并不值钱、但对个人是最珍贵的家书十分珍重,故而在下葬之时,将其带入地下长眠。
这其中,我们真切的感受到作为大哥,失去两个弟弟之后的那种感受和心情。比起大秦灭楚的战争,比起秦国的天下一统,个人情感或许不值一提。
史书也记载了当时的战况。正当李信所率的秦军在郢陈的南部和东南部大败楚军,准备乘胜进攻楚国首都寿春,一举攻灭楚国的时候,身在郢陈的昌平君起兵反秦,攻占了郢陈,切断了李信军的后路,使攻楚的秦军陷于前后受敌的苦境。
于是,李信军不得不停止攻楚,回师进攻郢陈,结果被楚军前后夹击,大败而归,死伤无数。木牍中的“反城”即郢陈。
这也可以作为一种印证推测两兄弟的结局。
但这封家书所承载的这个家庭真正的结局就是,一个普通的秦国家庭,最终两个儿子战死沙场,留下一个老母亲,一个哥哥,还有一个新婚不久却成为寡妇的女人。
最后几十万上百万的秦楚士卒和百姓的悲欢离合,凝结在《史记》中,不过简短的21个字:

其后,王翦、蒙武攻荆,破荆军,昌平君死,项燕自杀,楚亡。」
秦始皇也没有因两兄弟的战死而停止战争。
李信的铩羽而归,让秦王非常恼怒。他想起了王翦,当即派人请王翦归朝。
王翦对秦王说:“要是用我的话,必须得要60万大军。”
秦王答应了,对他说:“任你调遣。”
随即秦国又发动60万大军,再次攻楚。
“黑夫”和“惊”在信中挂念的母亲,虽然后世没人知道她当时的心情和境遇,但是一个母亲的感受绝对不用猜。
她一定不会在儿子殒命在八百里之外的荒野的时候,自豪的说“打楚国”!
因为楚国人民其实和你根本没有仇。大秦征服的地盘再多、再广,你不还是出不起十件夏衣吗?甚或,你最终连儿子都出不起......
其实真正让我们今天对这两封2247年前的家书感到动容的地方在于,在其中我们看到了正常人的窘迫和挂念。
字里行间从头到尾没有为大秦“开疆拓土、南征北战”的豪情,也没有所谓“舍小家为大家”的矫情,通篇都是家长里短,对母亲、对兄长、对妻子,对亲友的挂念,以及现实的涉及生存的钱和物。
也为我们清晰的勾勒出残酷战争中普通底层民众的真实生存状况。
这些情感,对今天我们每一个普通人其实都是可以共情的,是我们完全可以感受到的。
历史总是冷冰冰的,字里行间都是丰功伟绩,而这封家书则为其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并折射出了人性的光辉。
或许大秦的万里长城已经成为残垣断壁,但属于人的情感却能穿越千年,直抵人心。
写 在  最  后
读史明智,此刻,在纷繁复杂的战报信息中,历史更值得回望。
千万不要美化战争,人类这么多年的努力,是为了走向文明与和平,而不是为了重回野蛮与暴力。
千万不要娱乐化战争,他人真实的悲苦,不是我们隔岸观火开玩笑、抖机灵的素材。
千万不要秀智商下限,以暴露内心的丑恶为荣,把战争中的女性当成口嗨意淫的对象。
罗马帝国哲学家皇帝马克·奥勒留在《沉思录》中说:“宇宙的本性,就是喜欢摧毁现有的事物,然后再创造一个类似的东西出来。”
把“宇宙”换成“战争”,这句话依然成立。

所以我们正在观看的一切,到底是历史的重复?退步?抑或进步?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
中国国家历史又双叒叕上新啦!
《中国国家历史》邮局征订套装(征订代码:28-474)正在火热进行,一套四本,一次性拥有全年装!
识别下方小程序或点击下方“阅读原文”直接购买!
北京曾经有过多少个名字?
帝国不允许这么牛的人存在
从“吕蒙之死”看关羽被神化的过程
学者温铁军:西方为了掩盖历史,编造出了“玛雅之谜”
穿越疫情防控的时空——翻阅高中历史课文关于疫病与医疗随想


欢迎转发朋友圈
公号转载须经授权,不得用于微信外平台
商务合作、订购微信号:zggjls01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邮发代号:28-474
QQ群:460382533
电话:13372012240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