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红楼梦成为语文作文题材,似乎是旨在拓宽学生的阅读范围和视野,学会从多角度看待事物,“翼然”、“泻玉”、“沁芳”,各领风骚,很多网民从各个角度解读,尝试写作。有人归结这是暗喻中国特色理论发展的三阶段,照抄照搬,从实际出发,独立创新,那真几吧是八股文套路了。

其实,真读过红楼梦就知道,贾宝玉、林黛玉的木石姻缘,之所以感人肺腑,可歌可泣,就是因为他们志同道合,都是本阶级的叛逆者,最烦科举考试。凡读书上进的人,贾宝玉就起外号, 叫人家“禄蠹”。所谓的禄蠹,是指那些以八股科考为上位手段,一味追逐功名利禄的读书人。
贾宝玉厌恶的是争名逐利的仕途经济,痛恨的是死板腐朽的八股文章。
不要误以为他真是一个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要知道人家贾宝玉是天上神瑛侍者下凡,资质不凡,家教良好,他是能将《大学》《中庸》《论语》带批注背下来的人。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贾宝玉的文采诗才,全程碾压贾政身边的一群清客老先生。
贾政打,薛宝钗劝,都挽不回贾宝玉那颗叛逆的心。贾宝玉、林黛玉反对的是科举考试,遵循的是素质教育,把读书当做自我教育、自我完善、修身养心的明明德之路。
一、六十多年“教员”谈教育改革

《红楼梦》有个读者,读懂了红楼,列为高级干部的必读书目。

六十多年前,这名“教员”谈教育改革,考试里的阶级压迫,红楼梦,批判性思维,以及上课睡觉的正当性……
虽然日后矫枉过正,废除高考,全国出现了“白卷英雄”和反智主义浪潮,但当年他指出的教育问题,不可谓不深刻。
“毒教材”事件招谤惹讼,仅仅是插图有问题吗?有个别大胆的博主捡出目前的教学内容审视,语文、历史这些文科领域,简直是不忍卒读。
真善美,在哪里?自由、平等、诚信、法治这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很少见到。现在文史类的内容质量,尚不及三十年前我上学时;数理类,有网友读后也说严重倒退,知识点删减,体系性被破坏。
基础教育,是奠定孩子人生大厦的第一块基石。目前模式总体是灌输,格式化,假大空,崇尚暴力,歌颂暴君,鲁迅的文章消失了,我们小时候学的《陈涉世家》因为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被删了,秦始皇忍不住含笑九泉,宣扬的价值观不可言说。
就这,你还让学生发挥?独立创新?批判性思维?

贾宝玉如果活在今天,估计会选择自杀。还记得那个五年级学生缪可馨吗?她自杀是因为老师嫌她的作文太不正能量。她写了一篇名为《<三打白骨精>读后感》作文,结尾处写道:"不要被表面的样子、虚情假意伪善的一面所蒙骗……",被老师批改得面目全非,且被要求多“传递正能量”。当10岁的缪可馨受不了语文老师的冷暴力选择从楼上跳下,竟然有38个家长为老师点赞,谄媚“老师做得没错”。据往届生称,这位满满“正能量”的袁老师经常体罚学生,还被爆曾收受家长红包。
二、高考很重要,又不重要
高考这玩意儿,就是古代的科举,考完教材习题就全扔了,上大学就是解放,鱼跃龙门,海阔天空,自由自在。 
五四以来,人们抨击八股文害人不浅;恢复高考以来,教育改革也呼吁了多少年,怎么改都令人不满意。
高考,有两个功能:一是教育,一是筛选。

作为筛选机制的高考是非常成功的,东亚形成了不同于欧洲贵族体制的科举社会。科举、高考,是违反人性,是不全面,是有很多制度缺陷,导致很多范进中举式的悲喜剧。但就一条不可替代的好处,就是公正。大家一律按分数录取选拔,不管你爹是不是李刚。
筛选机制,不是为教育成才,而是为分享权力,皇权向社会各阶层有限开放,促使阶层流动,最终目的是稳固江山。所以,唐太宗看着鱼贯而入的士子们,得意自语道:“天下英雄,皆入吾彀中!”宋朝人直接提出:君王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士大夫来自社会,选拔标准是考试而不是门第身份。中国社会正是因为科举制才维系了阶层流动,底层的寒族子弟能通过考试参与政权,“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唐朝还有士族与寒门的牛李党争,到了宋朝之后,布衣宰相开始充斥朝堂。
所以,古代科举为什么要高度程式化的八股文,要考规范化的四书五经,从隋唐到明清,格式越标准,范围越狭窄,对缺乏见识和家学渊源的寒门越有利;考得越广泛,越多样化,对那些书香门第的豪门士族越有利。
现在也是同理,考英语、考才艺、考素质教育,对城市中产阶级最有利,而对那些偏远山区的农村子弟来说,根本没有机会吹拉弹唱,没有机会素质教育,没有机会练一口流利的牛津腔,只能拼背单词拼记语法拼题海战术……考试工厂毛坦厂、衡水中学,饱受争议,却是寒门子弟改变命运的机遇。
通过考试跨越阶层,不光是中国,而是东亚社会的通病,科举社会的后遗症。日本、韩国、台湾地区、香港地区,凡是儒家文化圈几乎都充满了残酷的考试战争和补习班文化,付出的代价是童年丧失、父母焦虑、家庭沉重的经济负担,甚至亲情破裂,骨肉疏离。
高考,不是知识改变命运,而是公平改变命运。高考之后,就业、读研、晋升、择偶,都不会再有高考那么简单明确唯一标准的公平竞争机会。 
所以,现代的东亚社会,考试依然很重要,是阶层流动的主要通道,也是底层家庭能出人头地的为数不多的机会。
但高考又变得越来越不重要,教育改变命运的概率,在以肉眼看得见的速度大幅降低。

一是阶层固化。高等教育带来的收入提升,边际效用越来越低,所谓“寒门无贵子”。高等教育的流水线上,本科生、研究生的供给越来越多,而社会能提供的高收入岗位,与经济发展和开放程度相关。尤其在今年,超过一千万应届毕业生,很多学校披露的就业率不到20%,北大核物理博士考城管,并不鲜见。随着内卷继续加剧,天之骄子下沉到基层工作,与贩夫走卒为伍,到工地搬砖,去工厂拧螺丝,回老家搞乡村振兴,都会有光明的未来。
二是资产泡沫。凯恩斯主义的时代,货币大放水,劳动力的收入涨幅,永远赶不上资产的涨幅。考上清华北大,可能毕业后的工作收入,还赶不上目标清北的一套学区房涨幅。清北的毕业生,现在只不过是到中小学教学生如何考上清北,清北文凭还不如坐拥一套学区房能改变你的人生。
三是上升通道多元。科举社会,官本位,考试是唯一的赛道。市场经济,尤其是改革红利期,上升空间一下打开了,下海,创业,体育,娱乐,电商,网红,直播,带货,自媒体,条条大路通罗马,英雄莫问出处。体制内的高学历人士反而错失了很多转轨机遇,所以曾经流行过“读书无用论”、“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清大北大不如胆大”……高考只是人生之初的一条赛道,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而人生漫长,未来的赛道将有无数条,高考这条赛道没跑好,也不会造成致命的影响。只要你能找到自己的赛道,把天赋发挥到极致,你就能拥有一段精彩的人生旅程。
因此,高考,考生不必过于在意,不必患得患失,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三、筛选功能:有考试必然“卷”

高考要筛选,决定了必然是应试教育。
考试是指挥棒,只要高考不废,应试教育永存。应试教育,刷题解题,套路化的针对训练,培养的只是“做题家”。只不过现在大城市小孩的父母那一辈,大都出自小镇做题家。父母误以为自己的成功经历可以复制,想复制给下一代,保证阶层不下滑,其实是妄念。时代不同了,现实越来越清晰:教育改变不了命运。各个家庭不计成本的考试竞争,是非理性的,得不偿失的,属本能和情绪驱动的旅鼠行为。
应试教育,决定了必然“内卷”。
高考,大家为1分争排名头破血流,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考试战争没有随着义务教育、素质教育、自由教育而缓和,反而越来越残酷,越来越惨烈。内卷程度,个从一个指标——复读率能看出来,以前是大学焦虑,现在是名校焦虑,非名校不读,哪怕考上一本非名校宁可复读再考。
名校者,TOP2就是北清;五强就是,北清复交浙;七强就是,北清复交浙科南;再次就是985、211天团;211以下与以前的大专没啥区别了,逆天改命的意义不大。
不要以为大学普及,高校扩招就能缓和内卷的趋势。经济预期越悲观、社会管控越强化、阶层固化越加剧,各个家庭就越热衷名校文凭,寻求哪怕一点点的竞争优势,加宽人生的护城河,构筑防止阶层下滑的壁垒。“卷”得更厉害!
名校情结,不光中国,东亚社会都是这种旅鼠模式,一条道走到黑,过度教育,不死不休。大学没普及时,就“卷”本科;大学普及了,就“卷”名校。日本中产家庭玩命追的TOP2是东大、早稻田,相当于中国的北清,日本政府高级公务员的职位基本是被东大帮垄断的。韩国中产家庭玩命挤的是“SKY”,三个字母指韩国三大名校:首尔大学(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高丽大学(Korea University)、延世大学(Yonsei University)。

有考试,必然“卷”,前端再怎么减负也没用,最终关口还得考试,不可能人人都上清华北大,筛选机制是中考、高考,那是选拔性考试,选手要想不被淘汰,最终还得卷入“军备竞赛”。本来很多佛系的父母,奉行“素质教育、快乐童年”,后来在竞争对手的刺激之下,被迫参与恶性竞争。
中小学名校有名,是因为高考升学率、清北率,而不是什么“快乐童年”。所谓升学率,就是对孩子的加工能力。一般娃能加工上本科;资质好点的,能加工上一本、211、985;牛娃们,加工的终极目标就是,“北清复交浙,哈耶普斯麻”。

孩子在学校被加工,就是针对目标,刻意训练,不断“卷”,硬生生“卷”出来。

父母也参与“内卷”竞争,以前是补习班,进入名校靠各种点招。“双减”后,义务教育就近入学,去考试化,考的不是小孩,变成了考父母,“幼升小”、“小升初”,学区房成为几乎唯一的筛选标准。学区房,也是考试,考的就一个指标——父母的财力。
父母也没办法,之所以玩命鸡娃,不惜代价投入金钱和精力,背后的焦虑是阶级保卫战,恐惧下一代在“内卷化”竞争中失败,阶层滑落。可怜天下父母心!
高考,借助这条通道,底层家庭想翻身,中产家庭想固位,中国没有像欧洲白左那样贯彻平权和福利,社会结构呈现为高度陡峭的金字塔,不“卷”怎么可能?
只有盘踞在金字塔尖的极少数家庭,不用为子女教育焦虑,因为他们非富即贵,根本不需要走高考这根独木桥。顶级精英家庭有自己规划的人生道路。
潘石屹,从2014年开始就向哈佛和耶鲁大学不断捐款,累计捐款6亿多美元,后来2018年他的二儿子顺利进入耶鲁大学,随后他的小儿子进入哈佛大学……

很多人骂老潘,人家不跟平民抢教育资源,缓和了“内卷”,而且捐款助学在任何国家都是义举,是按游戏规则玩的光明正大的套路。有更上不了台面的,不是正规捐助,而是变相贿赂。中药巨头,步长药业的实控人,赵涛家族,女儿上了美国名校斯坦福,不是像老潘走的公开捐款路线,而是找内部人疏通舞弊。2019年弊案爆发,FBI经过长达一年的调查取证,发现了涉案家长都是通过一家名为The Key的教育咨询服务公司运作的,该公司CEO威廉·辛格被逮捕,旋即认罪。证据表明,赵家通过一名摩根士丹利的财务顾问牵线联系上威廉·辛格,在支付了650万美元服务费之后,辛格帮助他们的女儿以帆船特长生的身份进入斯坦福大学就读。而这一金额几乎是涉案当事人中最高的,美国家长一般付费在几十万美元不等,老赵被宰了十倍价,亚洲家长真有钱!
其实,你家里要有矿,身价几十亿,子女读不读书,到哪儿读书,都无所谓,只要不像某些富二代一样热衷创业,大吃大喝夜夜会所嫩模,也败不了家。
四、教育功能:什么是真正的素质教育?
中国教育的弊端是什么?是偏颇,是畸形,高考有两大功能,现在是过度强化筛选功能,忽视了教育功能。
大家都玩命“卷”,忘了教育的初心。教育是为了什么?复旦大学的回答是:为了自由而无用的灵魂。复旦人说得好:“读书坚持自由而无用,这就意味着我们读书不是为了用于他人所规定的目的,而是为了自己独立的生命体验。读书不是为了寻找他人给出的答案,而是为了自己能有更大的思想自由。”
曾国藩说读书能改变人的气质,进而改变命运,是指由三观、习惯、知识体系而外化,内圣外王,而不是说单纯靠八股文做题考试。
但国内家长多有误读,从应试教育走向另一个极端——放羊教育。自然教育不是放任自流,素质教育不是享乐松散,不能放羊,要在严格的规则-习惯约束框架内鼓励其自由发展:在18岁之前,强势引领孩子的成长进程,塑造其优良的习惯、品格和兴趣,父母有责任尽最大的可能为孩子创造充分的成长机会和空间;18岁之后,弱势干预孩子的成长进程,仅提供智慧的指引,尊重孩子的自由选择。
一说素质教育就是不学习主科,各种课外活动,钢琴、骑马、芭蕾、诗朗诵、高尔夫,甚至驾飞机,开游艇,高大上,鄙视链,统统是扯淡,中产阶级的东施效颦。
人家统治阶层的家庭,不学习,不考试,像贾宝玉、林黛玉一样天天琴棋书画,这种“素质教育”的设定是不走高考路线,自然能上名校。同时,也不需要专业知识作为谋生手段,家里有矿,只需学会统治术,驭人之道,驾驭高考“卷”出来的各路工具人为他打工。
你学人家这套“花活”有啥用?屠龙之术?你的孩子得高考,得工作,得谋生。钢琴、骑马、芭蕾,都是锦上添花,业余爱好,但对其人生没有决定意义。

普通家庭的素质教育是什么?答案就是明牌的三大主科:语、数、外。

语文、数学、英语,学通了,掌握了,是真正的素质教育。世界各国教育无不把语数外列为必备技能,怎么就不是现代人的基本素质呢?骑马、跳舞、唱歌反倒是素质?
这三门学问,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知识体系的底层架构。我琢磨,它们的共同之处是基础语言:
语文,是本国语言,记住,永远不要低估语言的力量。语言文字功力炉火纯青,职业生涯才能突破天花板,无论你当打工人还是公务员,能说会写,文能达意,清晰练达,不会缺少老板赏识。这也是从打工人成长为领导人的法宝,某种意义上,凡是领袖人物无不是玩弄话语操纵人心的大师。
英语
,是世界语言,对外交流的桥梁,现代科技文献,80%以上是用英文撰写、存储、交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小孩教育最重要的事
》。

数学
,是自然语言,是理解宇宙奥秘的逻辑语言,任何科学的基础,都离不开数学。不能数学化的知识,很难成为一门科学。

语数外,三大主科,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孩子们精通三大语言的底层能力,这是学习的基石,专业知识是构筑在上面的大厦。深根固本,日后无论选择文史还是理工,在各专业领域都能获益良多,空间无限。

当然,三大主科是孩子的主餐,还不够,在现代社会人格全面发展,我想出至少有六门辅助性的必备功课,也是目前教育所欠缺的,篇幅有限,时间有限,以后细聊。

感谢阅读“毛有话说”,释老毛的私人书斋,期待财富与心灵的共同成长。如有点滴收获,请扫下面二维码;也可搜微信号:mao-talk。知识改变命运,投资实现自由。
备用小号,主号沉默时或许启用,消失的文章或许能找到,当然希望永远是备胎。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