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田静。
最近,网络上有一种「生女儿=造情敌」的言论,竟引来无数妇女的共鸣。
不少人控诉,自从生了女儿,自己在老公心中的地位一落千丈。女儿却成了唯一的受宠对象。
在她们眼中,女儿纯真的外表只是一种伪装。
实则是老公上辈子的小情人,今生精准投胎前来惑乱她的夫妻关系。
她们把日子过成一部宫斗戏,费尽心机跟女儿争宠。老公就是家里的皇帝,能决定谁进冷宫。
亲子之间,也是异性相吸?
如果你在某音上搜索关键词「母女争宠」,就能看到上千条颠覆你认知的短视频。
剧情基本围绕着一个主题展开——女儿和爸爸才是真爱,妈妈只配当个电灯泡。
爸爸去厨房洗碗,女儿就要开始哭闹。认定家务活就该妈妈去做,爸爸要留下和自己亲亲抱抱。
爸爸给女儿洗脚,女儿脸上乐开了花,还要向妈妈挑衅:我才是爸爸最爱的人。
妈妈越是吃醋,女儿越是得意忘形。
甚至还有女儿霸占了妈妈的床位,依偎在老爹怀里,嘲笑妈妈今晚只能独眠。
在这些视频中,女儿不再是父母的小棉袄,而是老爸的毒唯,老妈的监工。
老爸跟老妈拌嘴时落了下风,女儿上去就是一脚把老妈踹飞。
看着倒地的妻子和撒娇的女儿,老哥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但妈妈们也不是好惹的。
她们为此专门制定了「夺爱攻略」,要给女儿点颜色看看。
女儿可爱俏皮,妈妈就加倍娇滴滴。
当老爸走进卧室时,母女宛如两朵争奇斗艳的迎春花,谁笑得最甜谁是赢家。
还有一位妈妈,算着老公从厕所出来的时间热身,在老公出来的瞬间扑进怀抱。
利用体能优势,在女儿面前狠狠秀了一波恩爱。连路都走不稳的女儿,只能独自跌倒。
这一幕,让评论区彻底沸腾了起来。
不过,人们并不是在为摔倒的小姑娘担心,而是为正宫娘娘终于扳回一局而大声叫好。
有网友揭穿了这类视频真面目——大人编撰台词,利用女儿谋取流量。
但这种视频能够在互联网上赢得大量的受众,本身就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这些视频的评论区,长期充斥着人们对女儿的怨恨、诅咒。
绿茶婊、妖精、狐狸精……更多不堪入目的词汇,被妈妈们用在亲生女儿身上。
还有人扬言,自己宁愿生十个儿子,也绝不要一个女儿。
如果「不幸」生出一个跟自己抢老公的女儿,就要把她扔进垃圾桶。
每一条极端的评论背后,都是一个真实存在的家庭。
「母女雌竞」不仅仅是一个恶俗的流行梗这么简单,而是曾经被我们忽略、被他人掩饰掉的现实。
在我们看不见的角落,母亲们正在与亲生女儿成为天敌。
嫉妒女儿的妈妈,并不罕见
心理学家Carol Ryff的一项研究表示,妈妈们会在儿子取得很大成就的时候,获取很好的自我感受。
但是当女儿获得很大成就时,一些妈妈的感受则会变糟。
这是一种典型的toxic maternal relationship(有害的母女关系)。
与女儿形成这种关系的妈妈,可能会做出伤害女儿的行为。
有时,是跟女儿抢风头、打压女儿、对女儿与父亲关系进行诋毁。
有时,则是一种更残酷的表现方式。
在2000年初,一位母亲因为嫉妒女儿抢走了丈夫的爱,趁丈夫出差谋划了一场火灾,烧死了年幼的女儿。
这条社会新闻,被录入著名国产刑侦电视剧《重案六组》的剧情中。
家庭生活的私密特性,决定了这种恶性母女关系更难得到来自外界的矫正。
而一旦到了公之于众的阶段,事态往往已发展至难以逆转的程度。
据英国《镜报》报道,乌克兰一位21岁的母亲,因为丈夫太疼爱他们五个月大的女儿而心生怨恨。
在丈夫下楼倒垃圾的几分钟之内,她用菜刀割开了女儿的咽喉。
丈夫回家看到女儿的尸体时痛哭流涕,这位母亲却在一旁冷冷地问道:她真的值得你哭吗?
更令人担忧的是,长期处于这种恶性关系当中,也会让受害者丧失质疑环境的能力。
相较肉体上的伤害,精神上的伤害更难令受害者察觉异样,更容易对受害者产生深远的影响。
如今,在知乎、豆瓣、微博等社交平台的家庭话题中,常常会有年轻女性后知后觉——
原来,母亲一直受「嫉妒情绪」的驱使,与自己雌竞多年。
「从我13岁、14岁开始,妈妈就爱和我竞争。她只比我大20岁,常说我的衣服要是换她穿上会更好看,她煮的饭菜更好吃,我所做的一切在她看来都不够好。」
「妈妈得知我过得不好,老公家暴我,竟然露出幸灾乐祸的笑容……」
其实,妈妈也是受害者
母亲对女儿的嫉妒、怨恨、漠视,其实更像是一种自虐行为。
日本社会学家上野千鹤子的著作《厌女》中,曾这样描述过母亲对女儿的嫉妒心理:
「母亲的不如意,与自己无法改变现状的无力感混为一体。母亲一边诅咒自己的人生,一边又将同样的人生强加给女儿,引来女儿的憎恶」
「母亲通过厌恶女儿的‘女人味’而在女儿心中根植自我厌恶的意识,女儿则过目睹母亲的不满足不如意而轻蔑母亲。」
她们将女儿看作自己生命的复刻品,又因为无法掌控自己的人生,而感到的愤怒。
当这种愤怒宣泄在女儿身上时,就会化作暴力与怨恨,甚至是以爱为名的极度管控。
可是,错的是这些女性吗?
不,而是社会的结构性不公,把她们囚禁在了危险的道德高地。
《圆桌派》也在一期节目中,提出一个观点:女性常常被划分成两类。
一类女性的母性比较重,表现为很爱自己的孩子。
一类女性的妻性比较重,重心会放在吸引男人身上,对待孩子会漠不关心,甚至是凌辱他们。
乍看起来,似乎只要鼓励女性去追求「母性」,母女关系中的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事实上,千百年以来人们也确实是这样做的。
在女性婚后,社会要求她具有「妻性」,用三从四德来规驯女性,让她把丈夫当成一切。
在女性生育后,社会要求她具有「母性」,暗示女性应为孩子牺牲一切,榨干自己去哺育后代。
可这种规驯,违背了基本人性。
正是社会把女性牢牢锁定在这两个框架中,却从未关心过女性自身的需求,才把她们推向另一个极端。
为了迎合主流塑造出的女性形象,女性不得不淡化自我,强迫自己只能为孩子的幸福而幸福,掩饰自己内心的失意。
最终,怨恨的情绪汇聚成一个怪圈,将妈妈与女儿共同禁锢在宿命的沼泽。
人们常常将目光集中在后代身上,去忽视母亲的感受。
这是母女之间缔结怨恨的根源。
其实,这种矛盾从来都不是一个无法化解的难题,社会观念的转变就是答案——由女性自己去定义自我价值。
当女性选择成为一名母亲时,并不代表她愿意放弃自我、放弃感受快乐、追求提升的权利。
相反,她愿意带领一个新的生命来到这个世界,是出于她相信自己拥有一个闪烁着希望的人生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