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今年高考全国甲卷的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红楼梦》写到“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时有一个情节,为元妃(贾元春)省亲修建的大观园竣工后,众人给园中桥上亭子的匾额题名。有人主张从欧阳修《醉翁亭记》“有亭翼然”一句中,取“翼然”二字;贾政认为“此亭压水而成”,题名"还须偏于水”,主张从“泻出于两峰之间”中拈出一个“泻”字,有人即附和题为“泻玉”;贾宝玉则觉得用“沁芳”更为新雅,贾政点头默许。“沁芳”一字,点出了花木映水的佳境,不落俗套;也契合元妃省亲之事,蕴藉含蓄,思虑周全。
以上材料中,众人给匾额题名,或直接移用,或借鉴化用,或根据情境独创,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这个现象也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引发深入思考。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前面我看懂了,后面的作文和要求,我看不太明白。不知是新冠后遗症,还是缺乏这种作文训练。
好像是讲起名的艺术和方法。想起我当年任教的北外英语学院(有英语、新闻、翻译三个系),弄了个教师活动室,学院大多数是女老师。
孙有中院长请德艺双馨的老教授张中载提名挂匾。揭幕那天,三个字一现,院长拍手叫好,众人哑然失笑:众芳苑
今年这个作文要求不光我看不懂,微博上专门辅导作文的 @时代作文 老师, 也说看不懂:“我怎么觉得连读懂题都费劲儿。是不是有点太难了”。

不过全国乙卷,他看懂了:“这个题出得比甲卷好。贴合形势,主题思想突出,便于考生理解,也利于发挥。”
我也看懂了,但想不起写什么。08年奥运会,对于现在18岁的高考生,那时只有4-5岁,根本不记得,只能脑补。我也只记得开幕式的一些片段。而今年的冬奥会,则只记得新冠病毒和谷爱凌。
这篇作文的主题是“跨越,再跨越”,还是太宏大,不好写。普通人的感受都是细节,作文以小见大才真实感人。
时代作文老师也指出:“不过这种题容易唱高调、写飞了。若能扎扎实实举例,贴近生活、联系实际,在真情实感的基础上写出境界和眼光来,还是很容易出彩的。”
想起了1988年我参加高考的作文题目:习惯。
我好像写的是上学路上,男孩子喜欢踢石子,踢墙,踢树,同学相互踢,追打;或者来几个当时流行的机械舞的动作,地上摩来擦去,挺费鞋,被妈妈责骂。养成这个习惯很不好,后来下决心改正,路上记记单词、背背诗词什么的。
后面显然是编的,作文不都是编的吗,我好歹前面还有点真的。
考完后,爸爸问了我作文的情况,说跑题了,立意也不高,没有紧扣时代主题。那时不像现在,主题是改革。爸爸说改革就是改掉坏习惯,不因循守旧,不抱残守缺,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他估计我的作文得分不会高。
果然被他说中了,我的语文平常很好,但高考的成绩只是中等偏上。那时报考的是文史类,好在历史、地理都是90几。地理98,听榆林中学资深的地理老师于海河先生说,还是单科陕西第一。全国各条铁路的站名,在哪换车,都一清二楚。
政治也像段誉的六脉神剑一样,时灵时不灵。政治的标准答案,如果和我人性、理性的分析一致,总是高分。如果不按教材、大纲,按自己的正确理解做题,答案就不正确。
总成绩够了一本,上了省城的陕西师大。文科其他专业自己都能学,也比较虚,就外语还硬一点,最后就学了英语。大学毕业后,兜兜转转一大圈,考研,工作,辞职读博,最后到了北外,有了开头的一幕。

记得大家念出众芳苑后,旁边的小谢老师对了句:韦小宝。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