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美国人文系列(十七)
高考和人才选拔
06/09/2022
人才,是知识和社会实践交融中产生的,而不是从题库中窜出来的(63语录)
朋友传给咱一份广东省今年高考数学试卷,并嘲笑咱:给你2个小时,估计你连50分都考不到。咱打开试卷后又合上了,为啥?因为,咱一题都不会,估计连5分都考不到。
全忘光啦!
想当初,咱可是因为数理化非常棒,才考上大学的,如果语文政治不拖后腿,没准考上“宇宙大学”了。
吹牛不上税,40年前的事,也就只能白活白活,过个嘴皮子瘾了。
看到这份试卷,咱突然问自己一个问题:高考这样的现代“科举”制度,真的能选拔人才吗?
进入6月份后,美国学校大多放暑假了,公司、大学的实验室和科研机构,暑期最常见的现象是:迎接一批批的“暑期学生”Summer Student)。
实验室的暑期学生,来到实验室,往往就是转转看看,不能指望他们完成科研项目
美国的“暑期学生”,是还在高中和大学上学的孩子,利用暑假的时间,到各个公司、大学和研究机构进行“兴趣培养”的一个过程。咱这里使用了“兴趣培养”这样的褒义词,如果对私人企业来说,那就是“糟蹋钱活动”。
开设“暑期项目”(Summer Program),接收毫无训练背景的暑期学生,这些学生会象正式员工一样,进行岗前培训、人事管理、安全教育等等,再配置专人“导师”,给予知识、技能培训,接收单位在每个暑期学生身上的人力和物力付出,少则上千,多则上万美金。
大家知道,美国公司、大学和科研机构,绝大部分属于私营企业,短短的2-3个月“兴趣培养”,需要花费这么多钞票,为什么这些私营老板愿意呢?
说实话,咱到现在还不明白。
咱一直被教育灌输的理念是:资本家是唯利是图的,他们投资一块钱,都会希冀在市场上赚回百倍千倍的利润。而这种“暑期项目”,说到底,就是为美国培养行业里可能的后备人才,因为,绝大多数的学生,毕业后未必从事相关领域,而且,几乎99.9%的培训学生,不可能会回到原来培训的单位,成为其中的员工,为老板们赚钱的啊。
今年单位的暑期学生,如期而至,咱们实验室,有一个大学在读的年轻人,已经是“二进宫”了,因为,去年暑假,他也是在咱们实验室度过的。看来,他可能要为“世界人民的健康事业”,贡献自己的一生了!
还在暑期学生报到之前,组里就开会了,老板给大家布置任务,争取把大家手头项目所涉及到的科研知识和技能,在做的过程中,也让学生尝试一遍,如果可能,暑期项目结束时,学生可以用一些数据(Data)来做一个报告。
咱参加过一些学生“科研报告”,咱这里把“科研报告”用了引号,是给读者一个表白,2-3个月培训学生的科研报告,大家应该知道,其水平不外乎相当于:世界著名景点咱来过了(不是深度游)。
看看这些管道连接,即使咱,也需要对照图纸进行摸索,一个环节出错,就会前功尽弃,更何况来“参观”的暑期学生呢。如果有好奇的学生,需要耐心给予解释和演示
在听学生报告过程中,咱对学生展示的数据和图片毫不关心,咱最关心的是,每个学生做完报告后发出的感想。很多喜欢科研的学生,会由衷地表达,未来将考研究生,从事相关领域;也有一些不喜欢相关专业的学生,并不表达自己对专业“奉献一生”的目标,而是感谢暑期实践带教的导师和专家;再有一些学生,会表示明年还会来继续自己的“未竟事业”……
林林总总,给人的感觉是:这些学生在走向社会之前,都知道了自己需要什么,未来自己是走向社会赚钱,还是走向社会奉献。(当然,前提是:奉献也能有尊严地自给自足,养不活自己,奢谈奉献了。)
美国也有高考(SAT),必考的科目只有数学和语文,也不是一张试卷定终身。进入高中9年级的时候,学生就可以考SAT了,理论上可以考N次(每年都可以考好几次),而且、而且、而且(重要的话说三遍),美国高考数学卷忒简单,国内初中毕业,就可以考满分。咱现在拿美国高考数学试卷,不需要复习,也可以考满分,其难度只比小学“1+1=2”高一些。
申请学校的时候,学生把自己最满意的一次成绩发给学校即可(考砸了的成绩不算),而高考成绩,只是决定学校申请诸多因素里的一个并不太重要的因素,有一点可以说明高考成绩不重要:最近两年的疫情,很多大学申请时,不需要学生的高考成绩了。
越是著名的大学,高考成绩对申请学生的录取,往往占比重越小!
看过一篇文章,有“好事者”对国内各地的“高考状元”进行抽样调查后发现,没有一个状元成为行业里的“佼佼者”,这个现象,或许能解释美国大学“轻视高考成绩”的做法了。
朋友的一个孩子,两年前接受咱给他的美国高考咨询,今年被美国某著名大学录取,他就没有高考成绩。他的英文能力并不突出,但由于经历“特别”,才被该大学垂青。他被这所大学录取,也惊掉了高中老师的眼镜,因为,他的老师“没想到”,自己的学生有这么特别的经历。
走出校园几十年后,咱们再回头看看,人生中,高中的数理化真的那么重要吗?
这个学生的带教老师来自台湾,据老师说,这个学生反应不快,不属于理科人才,应该属于文科或者社交人才。学生在结束暑期项目庆祝会上,拿出自己感谢导师的礼品:自己创作的、一幅带有台北标志建筑101大楼的台北市俯瞰风景画,把带教老师乐得,嘴巴一直流哈喇子
死读书、读死书,不如少读书!
人才,是知识和社会实践交融中产生的,而不是从题库中窜出来的。
罗罗嗦嗦说了这么一大堆,咱的题外话不外乎是,给自己做不出国内高考试卷找理由罢了。
别笑话咱哦
这是咱带教的一位暑期大一学生,她未来的愿望是成为一名医生,正在显微镜下模拟做显微手术
这是在胶皮上缝合伤口,难度较大,胶皮固定不好,缝合的时候到处跑。第一次手术,就能缝合成这样,是个当医生的料
这个缝合线比头发丝还细,女孩在显微镜下,第一次做这样的缝合手术,真的不简单,值得点赞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