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中国国家历史·贰拾伍》原创文章,转载请后台留言,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全文共4914字 | 阅读需10分钟
来一起看看南京的六朝博物馆。
六朝博物馆是南京市博物总馆下属分支机构,位于南京市玄武区长江路 302 号。
南京被称为“六朝古都”,东吴、东晋和南朝的宋、齐、梁、陈六个朝代先后定都南京,出于历史原因,六朝都城几乎没有地面遗存。2008年,南京市博物馆考古工作人员在长江路北侧、东箭道东侧,原汉府街长途汽车站工地发现了一处六朝时期的夯土墙遗址,该遗址墙基宽约25米,夯土外侧包砖。此前在附近也发现过类似的夯土包砖遗迹。据考证,该处土夯墙为六朝建康城城墙遗址。这次考古发现,对于确定六朝台城东界及台城布局、结构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是继 2003 年南京图书馆新馆工地之后六朝建康城考古的又一次重要发现。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经多次论证决定在遗址上建设一座展示六朝历史文化、文物遗址的博物馆。
2011 年 12 月,六朝博物馆开工奠基,2014 年 8 月 11 日正式对外开放。
六朝博物馆大门 吴小宝/ 摄
展览篇——走回六朝烟水间
六朝博物馆主要陈列——“六朝历史文明”分布于建筑的负一层、二层和三层,展陈面积 4000 多平方米。分“六朝帝都”“六朝风采”“六朝人杰”三个篇章。展览以建康城夯土墙遗址为主角,以 1200 余件六朝文物为实证,从“城”“物”“人”等方面反映了六朝历史文明。该展览荣获第十二届(2014 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称号。
位于负一层的“六朝帝都”展厅,也是六朝建康城夯土墙遗址保护区。南京是 3—6 世纪东吴、东晋以及南朝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隋平陈统一中国后,历经 360 年的建康都城宫阙被荡为平地。六朝建康城,宫室壮丽,人烟稠密,手工业、商业高度发达,是一座闻名于世的东方大都会。进入 21 世纪,南京市博物馆考古工作人员先后对南京城区数十个地点进行发掘,获得了一批与六朝建康城密切相关的考古资料。通过这些遗址的发掘,笼罩在六朝建康城上的神秘面纱被一点点揭开。“六朝帝都”展览区以遗址为核心,通过南京地区考古发掘的大量文物及文献档案资料,分都城建设和社会生活两部分,讲述六朝建康城的兴起与发展,勾画出六朝都城的形制、规模、布局的轮廓,表现六朝时期建康人的起居、饮食等社会风貌,引领观众去发现、认识六朝都城的繁华。
二层的“六朝风采”展厅分“瓷器里的艺术”“塑像里的艺术”和“线条里的艺术”三个单元,通过六朝青瓷、陶俑、墓志和画像砖等文物,从色彩美、造型美、线条美等角度,再现了六朝时代“美”的觉醒。
“ 六朝帝都”展厅 遗址区 吴小宝 / 摄
“ 六朝帝都”展厅 木桩 梅宁 / 摄
六朝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人们崇尚自然,注重思辨,形成了超然自得的“魏晋风度”。个性的解放激发了六朝艺术的蓬勃成长。书法、绘画、雕塑等迅猛发展,成就卓越,美不胜收,为古代中华民族艺术与美学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六朝艺术创作特别重视人的审美感受,以“传神写照”“气韵生动”为核心的美学艺术观,不仅体现在顾恺之、王羲之等书画大师的作品中,而且渗透进了青瓷、陶俑、石刻等出土文物中。展览以六朝文物为载体,从艺术的角度解读六朝文物,将“美的概念”根植于展厅中,渗透到展览的各个方面,让观者感受到“神采飞扬”的六朝艺术之美。
第一单元“瓷器里的艺术”通过《四季变化》《点彩风情》《动物造型》《莲花造型》《青瓷堆塑罐》等板块,对南京地下考古出土的六朝青瓷器进行艺术化展示,完美呈现了六朝青瓷青莹的釉色和丰富的造型。第二单元“塑像里的艺术”通过《面容之美》《冠发之美》《服饰之美》等内容,对六朝出土人物俑丰富的造型进行解读,向观众展示了六朝艺术家们将雕塑、绘画、陶艺三种艺术技巧融为一体的传神技艺。一尊尊体形匀称、面带笑容的人物俑,组成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使我们清晰地感受到六朝人特有的精神风貌。第三单元“线条里的艺术”从《墓志上的书法》《砖上的草书》《印章上的书法》《简牍上的书法》《砖上的绘画》《瓷器上的绘画》等方面,再现了六朝书法和绘画的璀璨,表现了六朝艺术家对线条美的探索与追求, 并向着更深的心理空间发展。虽然得以存世的六朝书画作品凤毛麟角,但从出土文物中我们依然感受到了线条美的气息。
“六朝风采”展厅的平面布局,以古代女子化妆时使用的“奁盒”为元素进行创意。整个展厅犹如一个巨大的化妆盒,内部空间根据不同展陈内容被分割成一个个大小不等的规则四边形独立空间,仿佛“奁盒”中分列的不同小格。各独立空间按照顺时针方向串联在一起,保证了参观流线的通透顺畅。展厅里各空间没有用实体墙作为分割,而是采用了园林障景法,用高仿真的竹子分隔展览单元,引导游客随着竹林的延伸、开合,不断转变方向,进而观赏布置在其中的展品。展厅还利用转角过道设计了春水留声、夏露停云、秋风过耳、冬谷枯荣四季场景。进入展厅犹如走进山间竹林,空灵、通透,一步一景,移步换景,游客穿行其中,没有了封闭展厅观展的压抑感和密闭感,在自由“呼吸”间,感悟六朝独特的美。
 “ 六朝风采”展厅 陶俑 梅宁 / 摄
三层展厅的“六朝人杰”,以大篇幅图版、文字的形式从治国、思辨、文艺三方面展示六朝时期著名历史事件、人物故事、宗教信仰、诗词书画等内容。以建康为中心的六朝文化,上承秦汉,下启隋唐,呈现出转型时期的特点。社会思想自由奔放,学术领域流派纷呈,文化艺术广收博采,佛教文化空前繁荣,科学技术开拓创新,出现了一批令后人津津乐道的风流人物。六朝名士,或狂狷恣肆,或任情潇洒,或慷慨激昂,或才华横溢,或放达不羁。他们兼具玄心与佛性、妙赏与深情,有着一流的才情、超凡的个性,成就了不朽的传奇。步入展厅,可以追寻六朝人物的脚步,聆听他们的清谈歌啸,领略他们的才华智慧,走进他们的心灵深处。
“六朝风采之春水流声”小品 梅宁/ 摄
在形式设计上,“六朝人杰”展厅被分割设计成了一块块“巨石”,象征着南京的别称“石头城”。展厅中一条主通道曲折贯穿整个场馆,仿佛绵延的长江。空间以大开大合的简洁手法处理,在有限高度下,运用不规则“石块”造型,体现出形态各异的空间之美。“巨石”主色调为灰白色,“石头”外壁用现代材料制作了六朝画像砖图案贴塑。“巨石”“长江”等表现形式,在空间的塑造中赋予更多历史和空间的层次感。
文物篇——三百余年领风骚
六朝博物馆展出的 1200 余件文物,均为南京考古发掘品。种类包含:青瓷器、陶器、木器、铜器、石器等。这里列出几件具有代表性的文物。
青瓷釉下彩羽人纹盘口壶
1983 年出土于南京雨花台长岗村的一座东吴墓中。壶高 32.1 厘米,口径 12.6 厘米,底径 13.6 厘米。壶面采用了釉下彩绘、贴塑等装饰手法。壶盖上捏塑了一只神采奕奕的回首鸟;壶颈部绘有 7 只造型灵动的异兽,似乎正在翩翩起舞;壶的腹部绘制了 21 个持节羽人,羽人分上下两排,背脊绘有羽毛,双手持有器物,两两相对,错落有致,羽人之间用连绵上升的仙草纹隔开,充满了神秘色彩。壶体上的绘画线条流畅,气韵生动,是我国迄今所见以绘画技术美化瓷器的最早器物,堪称早期瓷器中的艺术珍品。壶的肩部还贴塑了两尊佛像、四个铺首和两只比翼鸟。壶体装饰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釉下彩工艺。“釉下彩”工艺,就是用颜料在瓷胎上绘画,然后罩上一层晶莹透明的釉,入窑高温烧制而成。利用这种工艺制作出来的瓷器,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大家认为起源于唐代。这件保存完整的釉下彩瓷器的出土,把我国釉下彩工艺出现的时间提前了近五百年,对于中国陶瓷史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该文物是六朝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现陈列于“六朝风采”展厅里,流畅的线条纹饰,精湛的釉下彩工艺,神秘的装饰图案,留给观众无限遐想。
 青瓷釉下盘口壶(六朝博物馆供图)
青瓷莲花尊
1972 年出土于南京麒麟门外灵山的一座南朝墓中。尊高 85 厘米,高脖,圆腹,圈足外撇,造型端庄宏伟,是目前我国南北朝时期同类器物中最大、最精美者,被称为“青瓷之王”。尊的最上部为形似僧帽的盖子,盖顶中央有一方形钮,钮的四周堆塑了肥厚短小的覆莲两层,盖子边缘部分竖立了一周三角形锯齿状变形莲瓣;盖子为子母口,做工讲究。尊的颈部为长喇叭口形,口外有对称的横系一对;颈部以凸弦纹间隔,分为三段,上段贴饰五位飞天,中段堆塑了六个人物形象(一说为熊),下段贴饰二龙戏珠和忍冬等图案。肩部有六个桥形竖系,宽厚结实。上腹部模印了两周重瓣覆莲,腹部中心位置是一圈拉长的莲瓣纹,莲瓣下垂,瓣尖向上翘卷,莲瓣的上部还贴附了一圈叶型纹饰。腹下部饰有两层仰莲纹。足部饰为两层覆莲纹,覆莲向外翻卷,与腹部中间的覆莲纹形成了起伏的状态,为莲花尊增添了动态美。
青瓷莲花尊(六朝博物馆供图)
莲花出污泥而不染的圣洁性,在佛教艺术中象征“自性清净”。南朝佛教盛行,莲花或莲瓣纹被广泛运用于各类装饰中。出土的青瓷器上,使用莲花装饰的也非常之多,这些莲花装饰形态丰富,变化多端,已成为南北朝瓷器最重要、最具时代特征的标志。尊以莲花为主要装饰图案,在一件器物上集中了堆塑、模印、刻画、贴塑等多种装饰手法。尊上的莲瓣造型有仰莲、覆莲,莲瓣有单瓣、复瓣,图案清晰明快,制作精美,令人赏心悦目。青瓷莲花尊在我国南北朝时非常流行,南北两地的考古中均有发现,器型高大,釉色青翠,代表了南北朝时期制瓷的高超工艺水平。
青瓷伎乐俑
2006 年出土于南京江宁上坊孙吴大墓中。该墓葬是目前我国发现的规模最大、结构最为复杂、出土瓷器最多的大型东吴砖式墓葬。
 “六朝风采”展厅 青瓷俑 梅宁/ 摄
这组青瓷俑,根据其衣冠服饰的不同,分为坐榻俑、伎乐俑、抚琴俑、击鼓俑、侍从俑等,瓷俑整体施青釉,釉色青中泛灰。坐榻俑,在方形底板上置一长方形榻,榻四脚呈倒叠涩状;榻的一角端坐一人物俑,似乎为这组俑群中的主人,戴圆形平顶冠,冠中有簪相通,脑后有几缕发辫露于冠外;俑脸部眉毛细长,呈倒八字形,眼睛细小,眼珠滚圆,塌鼻小嘴,两腮稍鼓,人中长直,下巴略尖;身穿交领宽袖长袍,双手拢于胸前,胸前下部垂有宽带,带上有弧形线纹;坐俑神情安详,端坐于榻上,榻前放着长条形几案,两侧各有三个柱形支足。榻底中部有一圆柱形支座。抚瑟俑,跪坐在底板上,俑头微微偏向一侧;发辫盘在头顶,眉毛细长,双手抚瑟,神情庄重,似沉浸在乐曲中;瑟为长方形,两头有岳山,岳山外有弦孔,瑟面弦下有琴码,俑左手按压在琴码外的弦上。击鼓俑,跪坐在底板上,俑头微偏,发辫盘在头顶,穿交领衣衫,右手执鼓槌敲击鼓面,左手用手掌直接拍打鼓面。表演俑,站立在方形底板上,双脚分开,一前一后;头戴小冠,眉毛细长,塌鼻,唇上有胡须,嘴微聚成圆形,左手放置嘴边,右手残缺,似乎正在表演口技。侍从俑,其中 3件女俑,形制相近,俑脚下的底板均脱落;眉毛细长,头发绾结于头顶,双手交拢于胸前;上穿对襟衫,下着长裙,裙子前面有带饰,裙摆拖地,微微露出脚尖。从这些形态各异的青瓷俑中,可以感受到这是一场十分精彩的宴乐,从一个侧面表现了当时贵族生活场景,是十分珍贵的六朝青瓷艺术品。
王兴之夫妇墓志
1965 年出土于南京象山东晋王氏家族墓中。石质,正反两面分别镌刻文字,正面为王兴之墓志,背面为其夫人宋和之墓志。墓志是埋于墓内用以记载墓主生平、埋葬等情况的重要遗物。六朝墓志处于中国古代墓志从发展到定型的关键阶段,不仅是墓葬断代、确定墓主身份的直接佐证,更是研究当时政治经济、地理沿革、文字书法演变、埋葬习俗等的珍贵资料。六朝墓志书法上承汉代石刻书法艺术传统,同时吸收了南北书派的艺术营养,呈现出多姿多彩的艺术面貌。书体呈现出由隶书向楷书、行书过渡融合的状态。现已发现的墓志中,有的谨严规整,刻工细腻;有的率意自然,笔画流畅。线条或厚重朴拙,沉静肃穆;或挺秀典雅,舒展从容。这些作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书法艺术的盛况。与该墓志同时期的东晋墓志的字体可以分为传统隶书、方笔隶书、通俗隶书和楷书四类。该墓志就体现了方笔隶书字形方整,结体紧密的显著特征。
王兴之夫妇墓志(六朝博物馆供图)
结语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六朝博物馆以其独有的建筑风格,丰富的文化内涵,向人们再现了六朝时期的社会繁华和艺术特质,吸引着无数中外游客。当人们游览过后,是否依旧有“六代豪华,春去也、更无消息。空怅望,山川形胜,已非畴昔”的感慨!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
中国国家历史又双叒叕上新啦!
《中国国家历史》邮局征订套装(征订代码:28-474)正在火热进行,一套四本,一次性拥有全年装!
识别下方小程序或点击下方“阅读原文”直接购买!
俄罗斯正在做的事,是颠覆性的
饿死400万人的“乌克兰大饥荒”,谁之错? 
从宁夏战役到西路军西征
郑芝龙的“海上帝国”
一天之内,这11个直辖市被撤销! 


欢迎转发朋友圈
公号转载须经授权,不得用于微信外平台
商务合作、订购微信号:zggjls01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邮发代号:28-474
QQ群:460382533
电话:13372012240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