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共 4000 字,时长约 9 分钟
· 本文来源:亚当斯密经济学(刘胜军微财经出品)
文/刘胜军,1992年参加高考
恢复高考,是邓小平1977年复出后拍板的第一个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的重大决策。
美国驻华大使伯恩斯:预祝中国考生在今年高考的第一天顺利,其为最难的大学入学考试之一。美国驻华使团的所有人祝考生们旗开得胜,金榜题名!!#高考加油#
又是一年高考时。兹事体大,连美国驻华大使伯恩斯也为考生们送上祝福。
40 多年前的 1977 年冬天,570 万考生走进高考考场,最终 27.3 万人走进高等学府,成为“文革”后第一批通过高考被录取的幸运儿,其中就有李克强。高考前,他是安徽省凤阳县大庙公社大庙大队党支部书记。
△李克强在田头锄地时接到录取通知
那一刻,不仅改写了无数个他们的命运,国家的命运也从此扭转。这一切的一切,都要从邓小平的一锤定音开始。
△77 年高考现场
01:千万知青上山下乡
知青,特指从 1968 年开始一直到 1970 年代末期,自愿从城市去农村和农垦兵团务农或建设保卫边疆的年轻人,这些人大多数只获得初中或高中教育。
1966 年文革爆发。文革导致高考停止,到 1968 年为止许多中学毕业生既无法进入大学,又无法被安排工作,需要寻找一个办法将这批年轻人安置下来,以免情况失去控制。
1968 年 12 月,毛泽东授意《人民日报》发表题为《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的文章,其中引用了毛泽东“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
随即,大批年轻人下乡去农村,每年有上百万知识青年被分配上山下乡。从 60 年代到 70 年代末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总数约1200~1800万。
02:邓小平拍板
1976年,十年文革结束。
1977 年 8 月,年仅 31 岁的中国科技大学助教温元凯正在上海家中过暑假,接到来自北京的电话:“中央办公厅邀请你参加一个重要的会议,希望你明天赶到北京”。
这个重要会议由“复出”仅一个月的邓小平亲自主持。1977年7月,十届三中全会恢复邓小平原任的党政军领导职务。8月,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邓小平当选为中共中央副主席。
参会者有北京大学校长周培源教授、清华大学何东昌教授、南开大学校长杨石先教授、吉林大学校长唐敖庆教授、复旦大学苏步青教授、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童第周教授、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周光召教授等大咖。温元凯是唯一一位 40 岁以下的代表。
8 月 4 日上午,座谈会在人民大会堂召开。邓小平开场就说,他向中央请命分管科技教育,召开这次座谈会就是想了解大家对科教发展的想法,有什么要求,有什么看法,尽管发言。
座谈会一开始就冷场了,最后不得不以“点名”发言的方式打破沉默。首先发言的是年纪最大、时任南开大学校长的杨石先教授。温元凯说:
没想到杨石先教授一开口就开始自我检讨,他说今后一定要进一步下农村、下工厂,接受工人、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好好改造。我注意到邓小平皱了好几次眉头,他也不好意思打断老先生的发言,因为当时的情况就是这个样子的。
第二位发言的是著名数学家苏步青。他说,文化大革命期间,他的助手——18 位副教授和讲师都被下放到农村、工厂,自己成了“光杆司令”。邓小平当即表态,把苏步青的助手全都调回来。
座谈会开到第三天,清华大学副校长何东昌谈到大学新生文化素质太差、许多学生只有小学水平,痛心疾首,“一石激起千层浪”。
武汉大学副教授査全性突然开炮,直指当时的高校招生的十六字方针——“自愿报名,基层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查全性后来分析自己被邀请的原因时说:“教育部长刘西尧和部办公厅负责人刘道玉跟我是校友,知道我敢讲真话,有意这么安排的。”查全性说:
招生是保证大学质量的第一关。当前新生质量没有保证,原因之一是中小学的教学质量不高,二是招生制度有问题。主要矛盾还是招生制度。大学的学生来源参差不齐,没法上课,就像工厂进的原材料没通过检验不能生产合格的产品一样,必须废除群众推荐、领导批准那一套,恢复高考招生,凭真才实学上大学。从今年开始就改进招生办法。今年能办的就不要拖到明年
倡导恢复高考第一人査全性
温元凯说:
我就举手插话,我说小平同志,当前教育界最重要的问题是恢复高考。恢复高考,我提 16 个字叫:‘自愿报考,领导批准,严格考试,择优录取’。没想到邓小平听完我的发言立刻就对我讲,‘温元凯,至少采纳你四分之三’。大家当然都愣了,什么叫四分之三?他说,第二句话‘领导批准’可以拿掉
被邓小平删减后的高校招生方针变成了:自愿报考,严格考试,择优录取
座谈会召开时,1977年高校招生方案已下发全国,且延续了此前的政策。温元凯回忆:
邓小平很厉害,马上就说能不能收回,我们推迟几个月,今年恢复高考,否则我们又耽误一代人。我当时记得邓小平表完这个态,人民大会堂所有参加这个会议的代表,连端水的年轻女孩子们都情不自禁地站起来鼓掌整整五分钟。我们这些人清楚地知道,中国一个新时代到来了。
邓小平对温元凯讲:“你可是我们这次代表中间最年轻的,今年才 31 岁。你到了我这个年龄一定要做出更大的贡献,否则要打棍子。”
1979年邓小平访问美国在卡特总统欢迎邓小平的国宴上,美国著名女演员雪莉·麦克兰提到自己几年前曾访问过中国的一个农村,遇到一位正在田里种西红柿的教授。她问教授是否觉得在偏远的乡下干这种体力活儿是种损失,因为这完全脱离了他在大学里的科研工作。那位教授说他非常高兴和贫下中农在一起,从贫下中农那里他可以学到很多东西邓小平听完麦克兰的话后,脸上顿时变得很严肃地说:
 那位教授在撒谎。
03:高考往事
国务委员、外交部长王毅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当了 8 年知青后,1977 年参加高考,已是 24 岁的“高龄考生”,当时外语学院招生规定考生不能超过 25 岁,王毅差一点与大学失之交臂。1978 年,他进入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就读于日语专业面对百年未有大变局,王毅讲了重话
1974 年,从内蒙古四子王旗一中高中毕业后,18 岁的郭树清作为知青,来到离学校 60 多公里远的红格尔公社插队。
郭树清是为数不多的不抽烟不喝酒的知青之一,他对付寂寞和劳累的方式是读书。当年在红格尔公社民族用品厂上班的董正义,一直记得“挺瘦挺高、白白净净”的郭树清给知青们讲“剪刀差”这个经济学名词时“头头是道”的样子。平日里,走得晚的学生学到凌晨一两点,“一半时间都是小郭锁门”。由于拿走了钥匙,第二天一早,郭树清要第一个来教室开门。
1978 年,郭树清考入南开大学,虽然插队耽误了几年,但郭树清仍然属于年龄小的学生,有的同学直接喊他“小郭”(郭树清给了“现代货币理论”一记重锤)。
1977年时,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原副组长陈锡文,已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度过了九年青春岁月。陈锡文交了照片和5毛钱报名费。但黑龙江省通知:25岁以上须有高中学历才能参加高考。27岁只有初中文凭的陈锡文被挡在了高考门外。半年后,陈锡文参加了1978年6月高考,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农业经济专业马光远和笔者分别于1991、1992年考入该专业1978年9月,人民大学复校不久,校园还被部队占用,陈锡文没收到推迟开学的通知,成了复校后第一个来报到的学生,门口军人站岗,里面一片衰败。陈锡文被安置在校办工厂的十八间房住,满院荒草长到齐肩高,没一间门窗玻璃是齐全的。实在没法居住,陈锡文只得先回上海。
1978年早春,在北大荒农场的一只高音喇叭下,28岁的下乡知青周其仁一边听着恢复高考的消息,一边盘算着如何填写志愿。因为年龄偏大,他不得不放弃了北大,在第一志愿上填了历来招大龄学生的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此时,他已在中俄边界下乡整整10年,其中在山中狩猎7年半
经济学家钱颖一至今保存着1977年的准考证。1972年他随父母从贵州回京,插班进了和平街一中,读了一年半高中。接下来,钱颖一在密云县塘子公社丰各庄插队四年,在山上什么活都干过:修水渠、养猪、做饭,挑水抗旱,种菜、割草、种麦子、种土豆、种白薯。钱颖一的英语和数学都是田埂上学的,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英语教学节目,跟着学。他带着从王府井外文书店内部书店小书库里复印的纸张发黑的《新概念英语》,坚持自学。上大学前,钱颖一已自学完成《新概念英语》一到四册。《新概念英语》学到第四册的时候就难了,钱颖一把问题积累起来,等两三个月一次回城时去梁从诫家中求教。梁从诫是建筑学家梁思成与林徽因之子,梁启超之孙。如果梁从诫和太太方晶也不懂,就到里屋请教“金爸”金岳霖。1977年,钱颖一成为恢复高考后清华大学数学专业首届大学生。
俞敏洪参加了 1978 年的高考,英语却只考了 33 分。1979年,俞敏洪再次参加高考,英语 55 分。
1980 年的高考开始了,英语考试时间是两个小时,俞敏洪仅40 分钟就交了卷。俞敏洪的英语老师大怒,迎面抽了他一耳光,说今年就你一个人有希望考上北大,结果你自己给毁了。分数出来以后,俞敏洪的英语是 95 分,总分 387 分,如愿被北大录取。
1978年那一年,历史学者雷颐魔幻般跨越了三个阶段:“1978年前三个月我还是军人,后四个月复员做了工人,最后三个月我上了大学。”与雷颐、刘胜军到云南普洱品茶去!
著名投资人、真格基金创始人徐小平,1978年22岁,在江苏泰兴文工团拉小提琴,走街串巷,在一个乡镇演出一天。恢复高考的消息传来,徐小平借了五毛钱买了招生简章,得知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全国招十人,他就去上海考试,考完后回泰兴等消息。三天后下午五点接到复试电报,必须赶回上海复试。当时已经没有班车了,徐小平的父亲截了一个装生猪的卡车,“左边一笼鸭右边一笼鸡,前面还有一群猪娃娃,” 徐小平就这样赶到江阴黄田港口,又买了五等舱船票,赶到上海复试。
1977年恢复高考,北京市的第一位高考女状元叫刘学红。在恢复高考前,她在北京密云插队。从广播里听到了高考恢复,她跑了十几里路,才报了名。她考上了北京大学,改变了人生的命运,后来成为一家知名媒体网站的CEO。若干年后,回忆高考往事,刘学红说,只有两个字可以概括:
• 幸运。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