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一个已经大学毕业十多年的人,每年一到6月7号还是有种浑身不自在的感觉。
高考第一天啊!
不知道今晚又有多少人夜不能寐呢?
据我妈说,当年我考完数学出来,整个人像鬼魂一样惨白,把她吓得整夜没合眼,又一句都不敢问。
本来我数学就不好,还赶上03年的“变态难”,直接比平时模拟少了二十多分,跟北大失之交臂,让班主任痛心疾首。
当年肯定遗憾失落,不过我早就释怀了。
不是有那么句话吗?
高考最大的魅力,不在于如愿以偿,而在于阴差阳错。如果当初多做对几道题或少错几道题,就会去到不同的城市,遇见不同的一群人,生活在不同的环境,过着不一样的人生。
也许正因为高考跟命运的极大相关性,它对我们人生的重大影响是毋庸置疑的。
对千千万万普通家庭的孩子来说,高考依然是现阶段最公平公正的人才选拔手段,也是最直接的改变命运的通道。
因此,国内这些年进行了多次高考改革。
比如:通过政策倾斜缩小地域差距、全面取消体育、奥赛等加分、英语可以考两次、高校能够在一定范围内自主招生......
肯定所有改革都有利有弊,但总体来说,高考已经不再像以前那样“一考定终身”,而是变得越来越灵活。
灵活,这个词大家看我写英国教育的时候经常见到。
有意思的是,国内的高考在逐渐灵活化,英国的高考却在逐渐“中国化”。
等到咱们的孩子高考的时候,很可能中英两国的模式就非常相似了呢!
咱今天就来看看英国高考怎么变化的吧。
02
有朋友可能要问了:“没听说英国要考大学,不都是申请大学吗?英国有高考吗?”
其实英国也有高考,只是名字有点奇怪。
叫做General Certificate of Education Advanced Level,简称A-Level。
英国的学校教育体系和国内不太一样,特色是“双轨制”:
孩子11岁时进入中学,16岁后可以自主选择以后继续接受高等教育,还是接受职业教育或直接进入社会就业。
希望接受高等教育的孩子则需要先通过两年A-Level的学习。
所以国内很多留学机构干脆把A-Level称为英国大学预科。
英国的高考原本是相当灵活的。
他们都考些什么呢?
英国大学录取只要求三门成绩。
但是!每个大学每个专业要求的科目都不一样!
这就需要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和希望报考专业的要求来选课。
A-Level可选的科目那可就太多了。
除了数学、英语、文学、地理、历史、音乐、物理、化学、生物、法语、德语等传统科目外,还可以选择心理学、宗教文化研究、社会学、政府和政策研究、媒体研究、戏剧、艺术和设计、商业研究、经济学、法律、摄影、食品和纺织及产品设计、戏剧研究、经典文化研究、公民研究等等......
普通学校都能提供十几门课,有些牛校甚至有几十门课可选。
图为2020年最受欢迎和最不受欢迎的科目前5名
选课的重要性不亚于咱们文理分科。
因为选定以后就相当于放弃了要求其他科目的专业。
就说我吧,我在英国高考肯定不选数学。
但几乎所有理工科都要求数学成绩,那我就不可能报考理工科了。
不难看出,这样做虽然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优势,避开弱项,但是要决定选什么课绝对是个劳心劳力的大工程!
所以很多学有余力的学霸们,干脆多选一两门课,一共考四五门,这样就能大大增加可选专业的范围。
但并不是选得越多越好哦!
因为多学一门要多付出很多精力,如果四门考得一般,反而不如三门考得好有竞争力。
这么一想,是不是还挺难抉择的?
平时再佛的英国家长这时候也得支棱起来帮孩子分析策划,压力也巨大。
大鹿一个中国同事的孩子,前两年考上了剑桥医学院,是学霸中的学霸。
据学霸父亲介绍,孩子中小学的学习他完全没管过,A-Level的时候却全程钻研,甚至做了很多模型分析孩子选科优势,全力保驾护航。
有机会我再讲讲这个学霸的故事。
他们怎么考的呢?
2015年以前,A-level的考试是这样的:
第一年,选择3-5个科目参加AS考试。
第二年,再从AS的科目中选择3个,进一步学习并参加A2考试。
AS和A2的成绩平均就是A-level的最终成绩,从最差的E到最好的A*。
大学会先根据AS成绩发放有条件录取通知书,要正式成绩达到某个标准,比如剑桥要求至少一个A*两个A,才可以正式录取。
没达到标准的话,要么和学校进一步沟通,要么去其它学校,要么服从调剂。
每门考试都是模块化的。
比如说,数学包含3个模块,每个模块都单独考一次,也就是AS考3次,A2考3次,最终成绩其实是6次考试的平均值。
要是哪个模块成绩不理想,学生还可以重考,最好的一次才记入总成绩。所以每年有大量考生通过重考来提高成绩。
成绩虽然重要,可它不是唯一要求!
申请大学的时候,学生还必须提供个人陈述和导师推荐信(含预测成绩),有些学校还必须要面试。
比如牛津剑桥都是要面试的,外国留学生也需要面试。
我不知道大家看到这里看晕了没有?
晕就对了!
这种模式下,灵活性很强,但问题也很大。
大量的重考不仅战线拉得很长,工作量巨大,还可能导致很多高分。
有一年获得A和A*的学生人数竟高达25%,导致A-level成绩无法很好区分学生,致使很多学校选择自行组织考试。
个人陈述和导师推荐信,主观性太强。
经济条件好、社会地位高、人脉关系广的家庭更有可能让孩子交出漂亮的答卷,这对底层的学生就非常不公平。
但跟美国很多学生靠一份优秀的推荐信或体育比赛获奖就可能被名校录取相比,英国高考最看重的依然是成绩,其他因素只在成绩相同的情况下起作用。
03
因为过于灵活导致的种种问题,英国也在不停进行高考改革。
一句话总结就是:
精简复杂的考试过程、减少主观因素所占的比重、加大高考成绩在录取中的分量。
2015-2018年间就有一次很大的改革:
把AS考试独立出来,学生可以自行选择参不参加。
录取不再看AS成绩,只看A2成绩。
改革还取消了模块化考试。
学生重考不能再选择个别模块,而只能选择重考整个科目。
从可选科目中移除了许多冷门科目。
这个改革过后,显然最后一次考试的重要性大大提升,很多学生表示压力陡增。
所以这几年的高考放榜日都特别受关注。
成绩一出来,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
可这还没完。
从2020年起,又一项改革正在进行中:
不再允许高校通过老师预测成绩发放通知书,必须要等到A-Level成绩出来以后才能根据实际成绩录取。
进一步弱化个人背景、简历等软实力的竞争,大家不用花过多时间和金钱参加昂贵的课外活动或靠父母人脉寻找实习机会。
这项改革预计到2023年完成。
完成以后,大家只能凭实力说话,什么水平的成绩去什么水平的学校。
没有了其他“曲线救国”进名校的途径,跟国内的高考就很相似了。
04
按一般社会的发展规律,都会经历百花齐放——阶层固化——固化松动——百花齐放的历史循环。
英国作为一个十分成熟稳定的社会,正处于阶层固化的阶段。
我私心里分析,这些年英国在教育上的大动作,也是为了打破阶层固化的僵局,让处于中上层的孩子有更多危机感和竞争压力,也让处于社会底层的孩子有更多改变命运的机会。
所以大家看啊,无论国内外,高考作为国家选拔人才的重要机制,对它的改革一直都没有停过。
咱们孩子普遍都还小,离高考还远着呢。
很难预测等他们若干年后参加高考的时候,又将是什么样的情形 。
但基本可以肯定的几点是:
  • 高考会越来越趋向于公平,但即使成绩占比再高,其他对个人整体素质的要求也并不会降低;
  • 无论高考的录取模式是什么,孩子真正进入社会参与竞争所需要的永远都不会只是成绩;
  • 不被政策干扰、不随波逐流、坚持做好自己,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记得我当学生的时候,曾天真地以为高考就是人生最大的一座山,只要翻过它,就前路皆坦途。
如今人到中年再回头,原来那座山也不过是无数山中的一个土包。
个人浅见,与亲们共勉。
大家有什么看法?或者难忘的高考故事?
咱们留言里见。
要是觉得糖糖妈的文章还不错,别忘点赞、在看,大方分享给更多人哦!
1
END
1
推荐阅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