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的碰撞   民声的回鸣
有品格  有良知  有深度  有温度
《乔家的儿女》剧照  
图源网络
我的父亲
文/李秋月
父亲生于1926年的冬天,如果活到现在,也已到了望百的年纪。那时,辛亥革命爆发不久,华夏大地遍布一片革命的热潮。等长成少年,他便告别家乡沃土,离开父母弟妹,扛枪上了战场。1945年8月至1949年期间父亲分别参加了上党战役,洪洞临汾战斗,名梁战斗,临汾桥战斗,淮海战役和小东战役。
解放后,父亲在海军青岛基地港湾码头管理科任助理员,直到1956年6月复员南下武汉当了一名地质勘探队的队长。复员前在青岛经人介绍认识了我妈,并结成伉俪,完成了人生的终生大事。之后,社会政治动荡不安,孩子一个一个地降生,工作又几经辗转各地,长沙,郴州,桂东,从美丽的海滨城市,一路来到山城落脚。父亲性格忠直,耿介不随,不会攀附庇佑,提拔擢用轮不上他,即便战功加身,依旧被贬去穷山恶水之地。家中唯一的独子16岁时,在山城里因急性心脏病抢救无效去世。为解殇子之痛,父母还想再有一个儿子,我就是在父亲经历半生风雨,处在人生低谷之境,来到他的世界,这一年,父亲52岁。
父亲山城工作时旧照
我是家中的老幺,跟三位姐姐的年龄差在十二岁至二十岁之间,我揣测着我的到来,父母多少会有一些失望吧,但我从未因此就被嫌弃。
山城挺小,用不了一个小时,便可随意地从城的这头走到那头,出门抬脚就是熟人。于是山城的马路上经常可看到一位身形高大,背脊微弯的老父亲要么牵着一个小女孩的小手,要么怀里抱着她,有时她还把父亲当大马骑。熟人见状都故意打趣地问:你都几岁了?还要人抱呢!每每老父亲总是咧着嘴,转头一脸慈祥望着他的小女儿,不言一语,满目柔软。那目光仿佛一道划破千年黑暗的光,包裹着我的周身,照亮着我前行的道路。
作者三岁时的全家福
即便今时今日我已不惑之年,我还依然清晰地记得父亲端着小碗满院子追着我喂饭的情景。有一次不知道为什么我生气不吃,一个人跑出去很远,父亲一路追赶,撵上我之后,抱我回到家,我无名的怨气没地发,便朝着父亲的肚皮狠狠地咬了一大口,落下的那一圈整齐的牙齿印深深地刻入到我的脑海,挥之不去。父亲哼都不哼一声,躺在床上任由我撒野。一口咬下去,内心的不忍,心疼让我安静了下来。父亲的涵容如海绵一般,承接着我的坏情绪。在这世界上,没有第二个人可以做到对我如此的宽容,就算是我当了母亲,都做不到如父亲般待我地去接纳我的孩子的所有情绪。
父亲会从他工作的单位或是出差回家,带回一些小玩艺回来给我,铁蛋珠、万花筒、小阳伞,布娃娃、积木、小人书·····,它们给我带来了快乐而有趣的时光。没有小伙伴玩的时候,我就跑到父亲的单位,楼上楼下地寻找着父亲,只要找到了他,我的内心既安定又放心。
上小学了,父亲骑着他的“飞鸽”牌大单车,驮着我去城关完小报到。下大雨的天气,就背上背着我,右手反手扶住我的身体,不让我顺势滑溜下来,左手撑着雨伞,吃力地在风雨里前行。早上起床晚来不及吃早餐,我背上小书包就往学校方向跑,父亲煮好鸡蛋后硬是追了好远送到了我的手里。鸡蛋握在手里的余温仿佛还不曾散去,怎么您就已经离开我二十八年了呢?
在母亲的执着坚持之下,向上级领导请调市里的要求得到了批准。我七岁上小学一年级下学期来到了市里的一所小学就读。父亲的工作比较安定,被安排在公路系统的子单位当书记。父亲关心我的学习,每夜陪伴在我的侧旁,有不会的作业,父亲略微指点一二。毕竟他的文化水平也不高,兵荒马乱的年代本就无书可读,解放后在部队里学过一些初小文化,辅导小学生勉强够用吧。
调回市里在家中的父母合照
我的学习用品,都是父亲帮我买来,不是最贵的,但品质绝对保障。每次父亲交到我手里的文具,都让我爱不释手。中午到了上学的时间,经常向父亲索要个两毛五毛的,买点红姜、酸梅粉之类的零嘴,父亲很干脆地从上衣左边口袋里掏出一把现钞,挑出零钱,无多言语。周末或者放假,我会跟着父亲坐着单位的油罐车下县里去送沥青,经常能吃到当地的特色菜。单位的聚餐,甚至开会,我都会跟着父亲,从小跟习惯了,后来慢慢大了,自己也觉得不好意思再跟着父亲当尾巴。
我记得在1988年,我们家花了三千多块钱人民币买了一台韶锋牌大彩电。印象中整个单位的院子里只有几户人家家里有黑白电视,精彩的“西游记”都是蹭别人家门外看的。父亲爱看战争片,经常激动得老泪纵横,偷偷地用袖口擦拭眼泪,默默地擤一把鼻涕甩在地上。我不爱看打打杀杀的剧情,那时我只对‘恐龙特急克赛号’着迷。
父亲离休后一个人回了一趟北方的农村老家,家中有我的一个叔叔和姑姑,农村生活肯定要比父亲在城里生活得艰难辛苦。父亲一生犹如漂萍,心系老家的骨亲,这次把自己多年积攒的一万多块私房钱分给了弟妹。那时的火车很慢,来回一趟路上颇费周折。这次回乡也是父亲此生最后一次见自己的弟妹,直至父亲重病离世,他再也没有与亲人相见过,说来让人唏嘘不已。
在一次老干的例行体检中,父亲查出肺癌晚期。那年我已经上初中二年级,大姐和母亲在里屋低语抹泪,我在外屋偷听她们的对话,心如刀割,万箭穿心,但面对大人,我依然照常上学,完成作业,成绩保持优异。家中无人顾及得到我的感受,我也没找大人倾诉我的担心害怕和慌恐不安。我知道这个时候我不能给家人添乱。父亲开始了由大姐陪同下全国治病的行程,先到长沙肿瘤医院,然后去了北方的一个城市找中医治疗,又回到当地的医院,来来回回地前后治疗近两年多,被病魔折磨得瘦骨嶙峋,最后的时光靠插着氧气管,无力地躺在医院的病床上。

父亲在长沙冶病时湘江边留影
父亲要走的那天,我请了假,来到他的病榻边。他想跟我说话,此时已气若游丝,我贴近父亲,耳朵对着他的嘴唇,父亲竭尽气力,吐着模糊字眼,我能听出他对我的殷殷嘱托。真不忍心父亲吃力辛苦地说话,也许解脱也是一种释然,病魔把我最爱的父亲折磨得形销骨立,不成人形,眼睁睁地看着他痛苦难耐而我却无能为力,我的内心每日都如同在油锅里煎熬,被活剥生刮般痛苦不堪。
父亲的遗物——工作笔记
父亲一生命运多舛,青年生逢战乱,背井离乡;中年社会动荡,夹着尾巴做人;中晚年丧子,白发人送黑发人;晚年被病魔折磨,辗转各地求医治病。其实听母亲生前平日里的絮叨得知,父亲从来就不是一个温柔的男人,当年会用皮带抽打我那调皮捣蛋的哥哥,想来也极有可能,一个上战过场杀敌无数的男人,骨子里应该是血气方刚的。之所以晚年对我如此柔软温暧,是人生的经历和磨难的炼狱打磨。但父亲绝对是一个言少沉默,务实上进的人。他一生的经历,包括他打的仗,获得过的勋章,对我只字未提。
父亲的遗物——证件勋章
在他担任地方单位领导的工作期间,工作认真负责,他遗留下来的十几本工作笔记里,工整客观地记录了各种会议纪要,工作的部署安排,政治思想总结等,内容丰富,记录详细,字迹端正,是那个时代老一辈人全部的心血。他一生跟随着时代的洪流浪潮,一路被裹挟着前行,被命运掌控着人生。低过头,认过命,但从不抱怨,作为一个最朴实的生命,立于天地之间。感恩我的父亲,他对我从未提过任何的要求,以荣光他的荣光。我们父女一场哪怕只有短短十六年的缘分,他给我的无条件的爱,也足以温暖我一生一世!
我的父亲叫李冬年,生于河北省永年县,殁于1994年12月,终年68岁。
作者简介
李秋月,笔名窗前月,70后的文学爱好者,一个曾经修过路架过桥的施工技术工作者,现定居湖南长沙,做着捣鼓生活的全职妈妈。
平台原创文章均为作者授权微信首发,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本平台无关。
~the end~
温暖我一生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