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他们,在慌乱的时候,一直做沉稳的自己。
和上海一起,扛过了最艰难的时刻……
01
新闻上说,6月1日起,上海全面恢复全市正常生活秩序。
但我们都知道,从新闻,到现实,总是还有一段距离的。
这两个月,吃了这么多苦的上海人,不太可能一夜回到车水马龙、喧闹繁荣的疫情前。
就算是全面恢复,终归也是一点点步入正轨。
所幸的是,日子终归是慢慢好起来了。
昨天,我给我上海的小助理联系:“明天就能出门了吧?”
没错,我有两个助理,其中一个在上海。
她不慌不忙地回复我:“暂时还没有得到社区明确的通知。没事的,这么久都等了,也不差这一天两天。”
我这个小助理,是95后的姑娘,主要负责帮我谈商务,做事非常认真,从来都是一副不慌不忙的样子。
疫情期间,我总担心她没有吃的,或者遇到什么事儿,所以时不时总要给她留言:“今天怎么样?”
她总是这样回复我:
“还有两个面包。”
“还有两个土豆。”
“还有一袋方便面。”
“今天收到了政府发放的物资,不多,但可以撑两天了。”
“我不焦虑。工作的时候,我就和客户沟通。不忙的时候,我就看看书。”
“我不抱怨,不去看新闻,我就看看书,让正念指引我。”
她说话做事,只说事实部分,不情绪用事,也不夸张,而且爱读书思考,所以这些年我一直很喜欢她很信任她。
上海疫情稍微好点儿后,她好不容易成功团购了一次菜。
结果,菜放到小区门口被人偷走了。
她和我说这事儿时,我顿时一头火一肚子气,她倒是安慰我:
“娜姐,别气。
仓禀实则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老百姓的粮食充足,才会懂得礼仪,穿的吃的都很丰富充足,才会知道荣誉和耻辱。
拿走我菜的人,未必就是爱偷东西的人,可能是太饿了。
我年轻,又熟悉团购,我再买就是了。少吃一两顿饭,也不会饿坏的。
下次再团,我操点心,不让同样的事情再发生。
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
她这一番话,引用了《史记》两个典故,也让我感到很治愈:
一个爱读书爱思考的年轻人,做事看问题,都不一样的。
真是没法让人不喜欢。
这个助理,真的请对了。
其实,除了我的这个小助理,我认识的几个在上海的自媒同行,聊起封控期间的生活,也都有无法诉诸于口的悲伤,但又无一例外提到疫情中自我疗愈的手段,是读书。
其中一个自媒同行,是位男士,也是我的老乡。
他说被封控的这两个月里,完整读了19本书,不少还是史书:
“越是迷茫的时候,越要读书。我们现在所经历的苦难,我们的先人都经历过。站在历史长河上,看今天的苦难,就会更客观,也更平和。”
我想,上海能挺到今天,一定离不开他们这样有定力的人吧。
他们平凡、普通、不添乱,又那么善良,那么让人心安。
这样的小人物,是我们这片土地需要感谢的人,也是我们这个时代需要的人。
越是慌乱的时候,越要修行,越要读书。
而读书,是一种习惯,需要从小培养——
02
我家孩子也爱读书,他自幼到哪里去,都是书不离手。
就连床头,每天都堆很多书。
我家孩子床头一角
我嘲笑他个人卫生差,书本乱堆乱放,自己房间看起来杂乱无章。
娃反驳我:“毛主席也是把书放在床上,一半睡人,一半看书。”
我又反驳他:“毛主席特别爱读史,他老人家读的都是经典名著,你读的很多都是漫画和小说。”
娃不服气地说:“妈妈,你给我买的那些书,什么《史记》啦,《诗经》啦,《资治通鉴》啦,我看不下去啊,太枯燥啦……”
生气归生气,孩子说的也不是没有道理。
小孩子都擅长形象思维,非常热衷于看生动有趣的书本,更容易被漫画和故事吸引——这也是人教版数学教材插画,引发轩然大波的原因之一。
但,作为家长,我们比谁都清楚,孩子还是要多读一些经典,才能让精神和三观长骨长肉,定格定型。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千百年被人传颂阅读,不仅因为其有着极高的文学价值,而且因为其潜移默化中,能培育孩子们的心智与魂魄。
现实的困境在于,家长希望孩子读经典,但孩子们觉得经典难读,所以把经典束之高阁,而考试中往往还出现大量经典篇幅的解读。
怎么让孩子爱上经典阅读?
成了家长和很多教育工作者的共同难题。
经常看到很多家长朋友,在群里和后台问我:
“娜姐,老师让孩子读经典,但我娃就是读不进去怎么办?”
或者是“孩子虽然也读,但读得一知半解,还是不会运用。”
很多家长亲自监督孩子读名著,渴望着能由量变产生质变,但往往事与愿违。
孩子看一遍不理解,就看两遍,两遍不行,就看三遍。
‍‍‍‍‍‍‍‍‍‍‍‍‍‍‍‍‍‍‍再不行,就让他通篇摘抄,背诵!
他抄完你满怀期待地问,文章说了什么?说了半天还是说不明白。
经典名著通常又都是大部头的,动辄几万字几十万字,这样耗时耗力的工程又能重复几次?
先贤们留下的文字总是微言大义、情感细腻、深沉厚重大人们都很难把握,别说孩子了。
这样说来,想要让孩子精通
四书五经、诗词歌赋
就成了不可能的任务吗?

我想从3各方面,和朋友们探讨一下——
03
第一,名著到底难在哪?
经典之所以被称之为经典,意味着它的门槛也很高,经典文学作品之间有着紧密的血脉联系,和历史密不可分。
一位深耕文学历史领域多年的资深老师就提过:但凡是经典,都需要联系背后的时代背景、作者风格、创作背景来讲解,要不然根本讲不透。
耳熟能详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选自王昌龄的边塞诗《从军行》。

”边塞诗“在唐朝为啥这么火?那绝对和当时的尚武精神脱不了联系。
当年唐朝作为世界第一大国,边疆战事是人们最关注的事,战士们忠君报国,横扫敌患的精神成了唐朝诗人们创作诗歌的重要灵感来源。
边塞诗曾一度出现在孩子的书本里,是必学的经典之一
平铺直叙地讲解,会让本就缺乏生活阅历的孩子们对这些沉重的历史题材失去兴趣。
唯有联系盛唐时期的背景来说,孩子就能轻松理解“边塞诗”的来龙去脉,同时还能理解为何唐朝后诗人们再也不写“边塞诗”的原因。
第二,如何让孩子爱上名著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想要真正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就得把这些晦涩难懂的名著和孩子的实际生活联系到一起,来触发孩子和先贤之间的“共情力”

来看这个关于历史的问题:
中国古代打仗,竟然是需要讲礼数的?
打仗这种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事情,居然还要讲礼数?面对这种颠覆认知的问题,好奇心是不是一下子就膨胀了?
京城有一位赫赫有名的大才子姜Sir,他在给孩子们讲《宋襄公君子之战》的时候,先和孩子们提出了这个问题。
姜sir总是这样,会在课上甩出一些让人好奇心爆棚的“包袱
姜sir由“战争”这个问题出发,从让现代人啼笑皆非的“宋襄公君子之战”,到秦始皇暴力统一中国,再讲到春秋战国,引出各部兵法三十六计
课堂笑声不断,讲课风格轻松诙谐,让孩子们欲罢不能。
沿着历史脉络来输出如此密集的知识点!真是听君一节课,胜读十本书。
好的老师,能通过自己的语言,把一个枯燥的知识点变成有实际意义的东西。姜Sir讲历史,定是文史结合、深入浅出,这点毋庸置疑!
在讲“士为知己者死”时,会让学生角色扮演,以此来让他们身临其境,课堂氛围一点都不死板。
短短几分钟,就将「聂政」这个角色,立体的呈现在孩子眼前。
并从历史背景,到人物生平、人物性格,以及人物最后的结局,完整、清晰,又趣味十足的讲完了,让孩子对「知遇之恩」有了清晰的认识。
第三,姜Sir到底有多牛
姜Sir到底是谁呢?相信家长们很早就知道他。
他就是火遍全网的姜天一,毕业于京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从小学史的他,本身就是个实打实的“历史控”,再加上他搞笑又亲和的性格,孩子想不爱都难!
只要上过他课的孩子,都视他为偶像!
别说孩子们,连妈妈们也跟着圈粉。有位妈妈在朋友圈po了一张孩子去北京和姜sir的合影,引来无数围观!
(朋友圈截图源自一位姜粉)
隔着屏幕就能感受到这些被孩子们安利后老母亲连带中毒的心啊!
姜老师的线下课曾创下0.16秒抢光的记录,比春运的火车票还难抢,在京的娃们可以试着拼拼手速。而不在京的就真的一点机会都没有了。
不过还好,现在有了沪江人文素养训练营,把姜Sir的课从线下搬到了线上,全国人民都可以随时听到他的课了!
姜天一老师之所以这么受欢迎,有赖于一套有趣的大文学体系和他的教学式。
这套体系的亮点在于【破】【立】
破,是指重新排列组合了教学内容。从古往今来的经典文学中精心挑选、编排、整合出了一套更适合孩子学习的中外文学史。并且不按作品来教,而是按作家来说作品。
这样教会让作品印象更深刻,孩子像是在听故事一样听课,整体的历史感也会更强烈。
同时,由大背景入手,孩子的大局观更强,记忆更清晰、牢固。
立,是指用一种贯穿文史哲的感觉去教,更接近于国外通识教育的教法。
体系上采用三线贯穿”,也就是将古文、阅读、创意表达三个环节贯穿于每个阶段的学习中,完成输入到输出的完整循环
这样的内容体系,骨架是非常清晰的,能够让孩子们有一个流畅的脉络感,当孩子有了清晰的框架之后,再去填充教授的知识细节,就会格外方便、简单。
当知识点足够丰富的时候,辅助信息汇聚成一个完整的体系,都会帮助孩子纵向、横向地记忆知识点。
这套体系是沪江网校倾力打造的课程,其用意,是希望用古文打好国学基础,用阅读构建对文学史的认知,用创意表达将渊博的积累与丰富的情感体验落诸笔端,最终实现孩子人文素养的提高。
它对孩子的古文鉴赏、阅读理解和创意表达能力,都是一种打破再造。

沪江人文素养训练营不完全是姜天一老师一个人讲,还有其他毕业于北大、北师大等学府
的老师参与。

比如下面这位大中文系毕业的赵伯奇老师,他十分擅长讲国外文学。
大家可以感受一下,这样的课,你是不是也很想听?

沪江人文素养课都是网络视频课,足不出户在家看电脑、平板即可。没听懂的地方还可以反复回看,加深记忆点。
很多娃都看得津津有味,毕竟听故事谁不喜欢呢?
沪江人文素养训练营是沪江网校倾力研发的课,由姜天一、赵伯奇等老师精心打磨。
对于这样好的课,今天争取到了300名的免费名额,还额外赠送电子资料一套
1、知识素养合集
200个成语闪卡(含拼音、释义)


四大名著知识点汇总

中国传统节日思维导图
2、小学古诗、阅读资料合集
53位唐代诗人图谱
137首必背唐诗(拼音+赏析+文学常识)
点击下方小程序报名并添加老师微信即可开课学习。
14节人文素养体验课+学习资料包,每天一个学习主题,老师不定时分享文学知识点,赶快一起学习吧!
*学习资源为电子文本资料,老师将通过微信、邮件等形式进行发放。
‍‍‍‍‍‍‍‍‍
点击“阅读原文”立即报名 ↓↓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