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俄罗斯在乌克兰的战事已经陷入了僵局,双方在打一场类似于一战的消耗战,看谁能够熬得更久,谁先倒下了。
要是没有西方国家在背后支撑,乌克兰肯定耗不过俄罗斯;但西方数十个国家在背后出钱出装备,对俄罗斯进行全方位制裁,谁先熬不下去就看西方各国的意志和决心了。
一些国家对西方民众的意志和决心有误判,觉得西方平时吵吵嚷嚷的,承受不起伤亡和代价,强硬一些,对方就会求和。
二战时的德日也是这么估计的,所以悍然发动战争,以为即使局势不利,停止谈判就是。没想到战争开始容易,停下来就难。
日本太平洋战争后在战况不利时数次通过瑞士等中立国寻求和谈,不料美国方面的答复是没啥好谈的,除了无条件投降。
西方的制度决定了决策缓慢,但是一旦做出决策,形成了共识,则很难改变,不是哪一个领导人拍个脑袋就能转向的。
因此俄罗斯这种添油战术事实上是陷入了泥潭中,进入了西方国家擅长的领域,钝刀子割肉。
就像俄罗斯皇俄路线的代表人物斯特列克夫所说的,俄罗斯取胜的机会一是在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时一鼓作气拿下基辅,彻底解决乌克兰,一不做二不休,既然西方会制裁,索性来把大的,在西方还没争吵出结果之前完事。
以当年斯特列科夫带几百小绿人在克里米亚如入无人之境的态势,还真有可能达成目标。但普京害怕事态扩大化,退缩了,所以斯特列科夫总是嘲讽普京,大意有点像曹操青梅煮酒点评袁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
二是在这次俄乌战争之初即进行全国总动员,以雷霆一击拿下乌克兰。
要想征服一个面积60余万平方公里、常备军30-40万人的欧洲大国,靠100多个营级战斗群(BTG20余万人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以至于打成了添油战,目标一再缩小,特别军事行动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第三阶段都出来了。
对比一下同样是闪击战的二战期间德国入侵波兰,小胡子入侵与乌克兰大小相当的波兰,可是集结了62个师88.6万人,2800辆坦克,1939架飞机,6000门火炮和迫击炮,组成了南路和北路两个集团军群,而且波兰还要应对来自苏联的夹击,哪怕这样小胡子和苏联都花了一个多月才拿下波兰。
2
那么,为何普京不像斯特列科夫所言,进行总动员呢?
斯特列科夫是从军事角度来考虑的,而普京则害怕出现一战时的局面,进行总动员造成支持率下跌,甚至出现哗变。
民族主义犹如虚火,想要长久燃烧,必须需要燃料。如果能够对外作战获胜,以战养战还好说,一旦陷入消耗战,长期的僵局之下,民众的怒火会向内引火烧身。
一战之初,各国的民族主义者情绪高涨,无论是英法还是德俄民众踊跃从军,一个个都生怕自己赶不上战斗战争就结束了,失去了扬名立万建功立业的机会。
但是当各大战线变成了绞肉机,每天数以万计的军人阵亡,国内因为战时总动员一切为了前线,生活必需品都发生匮乏时,民众开始绝望而崩溃了,为了停止战争而不惜一切代价,俄国和德国都先后爆发了士兵哗变和革命。
十月革命之后,沙皇的全家被清洗,可谓是玩火自焚。
在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和一些同事关于“社会主义能否在一国建成”发生了争论。
“社会主义不能在一国建成”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经典论断,他们是在巴黎公社失败之后得出这一结论的,任何一国建设社会主义都会面临各国的联合绞杀,因此全世界的无产阶级只有联合起来,来一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的大革命,才有可能成功。
托洛茨基属于极左激进派,支持“社会主义不能在一国建成”的论断,主张“继续革命论”,要在全球进行革命,而列宁和斯大林相对务实得多。
托洛茨基最后在进攻波兰的华沙战役中先胜后败,国际革命构想落空,最终被相对务实的斯大林所取代。很多人可能觉得斯大林很激进,但事实上他是相当谨慎务实的,相对于他的同事而言。
为了挽救经济,列宁推出了“新经济政策”,为了跟德国停战,签订了《布列斯特条约》,赔款60多亿卢布,放弃了沙俄统治的30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为苏联赢得了喘息的时间,并最终赢得了内战的胜利。而斯大林也可以跟宿敌德日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待时而动。
普京在出兵乌克兰前夕的讲话中对此予以了激烈的批判,认为“苏联”制造了乌克兰问题,只是当时如果不成立“苏联”,给予乌克兰和各加盟共和国权益,又如何能够赢得内战?
所以普京无论是能力、眼界还是判断力,不及列宁、斯大林等枭雄远矣。活着,才有希望,为了实现理想,妥协和迂回是必要的,一味蛮干,只会碰壁头破血流。
3
斯大林上台之初,苏联所面临的国际局势依然十分恶劣,德意日轴心国成立的目标是什么?就是为了对付苏联。
1936年底,德日在柏林签订了《反共产国际协定》,次年意大利也加入了这个协定,三国轴心正式形成,摆明了车马与苏联为敌,英美法等资本主义强国隔岸观火,虎视眈眈,在这种险恶的局面下,斯大林能够跟德日分别签订互不侵犯条约,让德日第一目标不针对苏联,而是与英法等老牌资本主义列强内耗,在外交相当成功。
在斯大林的谨慎和忍耐之下,苏联在狭缝中生存下来。
在法国战败投降,德国对苏联动手之际,英美把德国列为首要目标,大力援助苏联,意识形态迥异的国家联合在一起,对抗德日法西斯,并最终取得了胜利。
共同的敌人消失后,苏联和英美之间的矛盾凸显了。
西方国家有一小撮人希望毕其功于一役,准备在消灭德国法西斯之后,接着对苏联下手。巴顿将军就是其代表人物,战后一直主张武装德国,进攻苏联,结果在一场离奇的车祸中去世,此事也就不了了之。
西方国家多是费边主义者,能够不打仗就不打仗,能够不决战就不决战,倒也暗合《孙子兵法》:善战者无赫赫之功,全军为上,破军次之,能够不战而屈人之兵最好。
苏东集团虽然和北约没有开启全面战争,但是冷战开始了。
19463月,英国首相丘吉尔在美国发表演说,宣称“从波罗的海的斯德丁(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铁幕演说也被认为是正式拉开了美苏冷战的序幕。
其实铁幕是双向的,西方各国同样对苏东集团进行制裁和封锁,造成了人员物资、技术交流困难。
面对西方国家的封锁,斯大林依然相当谨慎,在朝鲜战争中,苏联只是在幕后提供装备,苏联飞行员在空中控制“米格走廊”护航都是隐蔽行动,参战飞行员身上不带任何能够证明苏联身份的物件,避免刺激美国和西方国家对苏联宣战,爆发全面战争。
在全球竞争中双方都是心照不宣地打一些代理人战争,避免战争全面升级,如在1968年的布拉格之春中,苏军收到的指示是:遇到北约车辆,不得攻击;只是由于苏军的行动相当迅速,仅用6个小时就控制捷克全境,几十万捷克军队没有抵抗,在北约还没有反应过来时就控制了捷克全境。
也许是攻占捷克过于顺利,苏联在1979年在阿富汗遇到挑战时选择了开启了阿富汗特别军事行动。阿富汗初期进展顺利,但最后陷入治安战的泥潭中,由此带来的经济危机成为压垮苏联的最后一根稻草。
此外勃列日涅夫的“有限主权论”,推行大国沙文主义,导致各社会主义国家对其离心离德也是重要原因。南斯拉夫、罗马尼亚均不尊其号令,特别是大国,对其权威形成了严重挑战。
4
大国教员能够赢得内战的胜利,可谓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一是靠同行衬托,老蒋被民粹主义裹挟,强行出兵东北,此举同时得罪了美苏,根据雅尔塔协议东北是苏联的势力范围,而美国也对老蒋有所疑虑,担心民国民族主义高涨, 变成日本第二。
最初英美扶持日本,是为了对抗俄罗斯及之后的苏联南下,把大国变成黄俄罗斯。
没料到日本在赢得日俄战争势力膨胀后反噬自身,成为英美的敌国。所以在老蒋的远征军精锐部队在东北四平之战取得优势后,美国立即停了美援,而苏联则加大了援助,最终导致老蒋东北翻盘,进而全局崩盘。
教员在面对美国时调门很高,但实际行动上依然很谨慎,在朝鲜战场用的是志愿军名义,并未正式宣战;跟老蒋金门炮战指示只打蒋舰,不打美舰,避免战争扩大化。
朝鲜战争中,美国将军麦克阿瑟希望扩大战争,同样受到美国的反对,美国不愿与大国全面开战,其重心还是在欧洲,防止苏联钢铁洪流南下。朝鲜半岛由金大最先挑起冲突,最后依然止于三八线,美苏最初达成的势力范围。
大国在对HK的处置上也显示了高超的智慧。西方发达国家中第一个跟大国建交的英国,在1950年即宣布承认大国,因为HK因素
朝鲜战争爆发后,西方对大国禁运,HK也成为大国打破封锁和制裁、获得物资和技术的重要窗口。HK很多富豪发家都与之有关,HK能够由一个小渔村迅猛发展成东方明珠,这也是一个很大的助力。
在与苏联闹翻后,大国防备的是北方强邻像对待捷克一般南下,美国和西方国家从来没有入侵大国本土的计划,除了老蒋做过“反攻大陆”的梦想外,但美国并不支持。
面对苏联的压力,教员开展乒乓外交,与美国在1972年建交。
但是很多人不理解,因此在1973年的大会上还学习了“布列斯特条约”的内容,讨论贯彻教员的讲话:“没有一个人民政权,就没有人民的一切”,“世界上的一切革命斗争都是为着夺取政权,巩固政权。而反革命的拼死同革命势力作斗争,也完全是为着巩固他们的政权”。
一句话,活着才有未来,而未来有一切可能。
之后总设计师提出“实事求是”、“韬光养晦”的方针政策,加入国际分工,特别是911时间后,美国战略重心转向反恐,对大国转变为接触融合政策,大国加入WTO,迎来了经济高速发展期。
5
美国对大国政策的转变从奥巴马时期开始了,在经济上提出了TPP,把贸易同价值观捆绑,准备在经济上把大国排斥在外。
而川普靠着蓝领工人的支持上台后,退出了TPP
在川普看来,产业链转移的越南跟在美国并无差异,他想要把工厂转移回美国。这其实是不现实的,美国的蓝领工人阶级难以复兴,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全产业链,既要又要只会造成国际分工的崩盘,美国也不例外。
拜登上台后,在对外方面采取了相对于川普更务实的态度,俄乌战争中,整合了西方各国,共同对付俄罗斯。而在面对俄罗斯直接威胁之时,依然把俄罗斯当作短期威胁,而把大国当作未来主要竞争对手。
在经济上拜登提出了印太战略,拉拢印度、日本、韩国和东盟等十三国参与,不过由于国内的压力,印太战略相对TPP只是一个大框架,没有具体的关税减免和市场准入。
布林肯526日发表了对大国政策的讲话,标志着美国政策转向正式成型。
布林肯在讲话中,将此前美国对大国政策的“竞争、对抗与合作”三分法,修订为“投资、结盟和竞争”(investaligncompete)的三分法,即进一步投资美国国内建设,巩固盟友体系以及在“实力基础上”同大国展开公开、公平的竞争。
布林肯表示美国不寻求冲突或新冷战,且决心避免二者;美国寻求在气候变化、新冠疫情等领域同国展开合作,美国不寻求改变大国制度,而是在周边巩固盟友体系来进行制约。
竹幕落下了,虽然没有铁幕严密,能够交流和透气,但隔离依然存在。
大国该如何应对?
依然需要“有理有利有节”地进行斗争,待时而动而不冒险盲动。大国也提出了:与美国关系再不能恶化下去了,两国之间会达成新的平衡,“斗而不破”将成为新常态。
意识形态不一的国家能够共存吗?
中短期是没问题的,如沙特制度跟美国格格不入,这并不妨碍沙特是美国的重要盟国;伊朗有选举,但却是美国在中东地区的主要对手;二战时期德日也是MZ国家,但却跟美英打得你死我活;苏联的制度与美国南辕北辙,但美国与苏联也有过蜜月期,哪怕是冷战,双方也都保持克制,从来没有发生正面的直接冲突,所以,事在人为。
至于长期,经济学家凯恩斯有一句名言:在长期我们都死了
那是下一代人考虑的事情一代人做一代的事情,穷则变,变则通,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