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聚焦于生活里的智慧、温暖的桌子
今天是五四青年节,在文章开始之前,我想先讲一个年轻人的故事。
1956年毕业季,上海交通大学机械系主任的办公室里,闯进了一个青年。
他叫曹春晓,是这一届机械系的学生,成绩优异。临近毕业,学校打算将这个人才留下,从事教学工作。
然而,曹春晓却并无此意,只因他在自己的毕业分配方案里,看到了国防科研单位的选项。
年幼时的他,曾亲眼见到法国人在自己的家乡建起“不允许华人和狗入内”的公园,他的内心感觉被针刺痛一般,他感慨祖国的衰败,痛恨洋人的骄横。
从那以后,心中的酸楚和愤懑就成为了他一生为振兴祖国而努力学习的动力。
他等了十几年,也努力了十几年,为的就是自己一身本领能够有为国所用的这一刻。
他找到了系主任,急切地表达了自己希望投身国防科研的愿望,说到激动处,更是大声喊道:“我要看到祖国国防的强大,让外国人再也不敢欺侮我们!”
系主任被这个年轻人的热切与赤诚深深地打动,他决定帮助曹春晓实现愿望。
后来,曹春晓终于被分配到了北京航空材料研究所。
刚到所里没多久,他就遭遇到了一个大挑战,领导安排年轻的他参加中国第一个航空钛合金实验室的筹建工作。
当时我国钛合金领域还没起步,曹春晓别说没见过,甚至听都没有听过这种新的金属。
但钛合金的研究已经刻不容缓,当时的美国已经领先中国多年,主要把这个金属用于飞机等航空器的发动机上。
时间紧迫,他立马去图书馆找来资料进行研究,他了解到钛合金是一种新金属,可以显著地减轻结构的重量、提高使用性能,让战斗机、轰炸机、运输机、侦察机飞得更快、更高、更远、更灵活。
如此重要的材料,一旦研究取得成果,我们国家的飞机发动机,便可跻身世界前列。
从那天起,曹春晓就走上了自主深耕钛合金的路程,而这一走,便是几十年。
他的座右铭是是“耕耘钛业,献身航空,报效祖国”,而这短短12个字也成为了他一生的信念和精神支柱。
终于,他为我国自主研发的飞机造出了强大的“心脏”——含钛的飞机发动机。
现在,他已88岁高龄,早已身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是“973”、“863”的首席科学家,是中国钛合金领域的开创者。
并且,随着他的不断研究深入,在中国民用领域,钛合金也用量激增,我国一跃成了钛合金大国。
炒菜锅、网球拍、保温杯、烤瓷牙,甚至人的肩关节、头盖骨坏了,也都可以用钛合金来置换。
就连操劳一生的曹春晓院士自己的心脏起搏器里,也含有他研究了一辈子的钛合金。
曹春晓院士拳拳的爱国之心,就像他所研究的钛合金一样,坚硬、耐腐蚀、岿然不动。
去年在抖音推出的《院士开讲》系列视频里,曹春晓院士也来到现场,在为年轻人传授钛合金知识的同时,也讲述了他自己年轻时候的故事。
在《院士开讲》里,曹春晓院士还讲到了自己未完成的两个梦想。
第一是希望C919国产大飞机能够更快地在航线上正式地使用,让自己也能坐上国产的大客机。
第二则是希望我们国家真正的航空发动机能够早一点做出来,而且必须要做得漂亮。
他的故事让人内心为之一振,激励了无数年轻人。
其实在《院士开讲》里面,像曹春晓这样的院士还有很多。
《院士开讲》栏目在抖音一经上线之后,就受到无数年轻人的追捧,达到了数百万点赞以及千万级别的播放量。
不论是在评论区里,还是各大校园内,你都能看见为了学习知识而乐此不疲的年轻人。
就连参与讲授课程的院士们,都对年轻人的热情感慨不已。
当很多人还在以为他们是“垮掉一代”的时候,这一届年轻人早就已经跟上了时代的步伐,在互联网的大海里面像海绵一样吸取最有营养的知识。
对这届年轻人来说,比起娱乐八卦,比起游戏追剧,成为全中国“最聪明的大脑”的“云学生”,跟随着他们一同开拓视野、收获知识,才是最“酷”的事。
《院士开讲》在年轻人群体里有多火呢?
院士们每次直播上课,全国都有几百万人同时上线观看,而这其中大部分都是00后90后的年轻人。
他们像追星一样追逐着院士们,每天蹲守他们的线上开讲。
而为了能把科学知识讲得让所有人都能听懂,德高望重的院士们,也在用饶有趣味的方式把原本晦涩难懂的知识讲述出来。
比如今年一月,汤加发生了火山爆发,一时间人心惶惶,觉得这样大规模的灾难简直“超出人类想象”。
可著名地质学家刘嘉麒院士却告诉我们,在火山爆发界,汤加火山爆发“只是小弟”,只是一次正常的地质作用,并不特殊。
为了让大家了解火山喷发现象,刘嘉麒院士还用1991年菲律宾那场规模更大的皮纳图博火山喷发做了举例,告诉我们自然界比这精彩和规模大的事情数不胜数,我们没有必要“杞人忧天”。
院士的讲解深入浅出,又干货满满,引来了无数年轻人的感谢和致敬,很多原本对火山喷发感到紧张的年轻人也长舒了一口气。
还有我们一直以为3D打印技术非常复杂,但中国3D打印技术的领头人王华明院士,却很形象地把3D打印技术形容成了“堆积木”。
它的原理其实有点像《三体》里的二向箔一样,是把三维的零件“降维”成为平面,然后一层一层地用堆起来的塑料膜打印出来。
在院士简单易懂的讲解之下,年轻人们一点就通,那些曾经离我们生活十分遥远的新兴科技,一下就变得亲近可爱了起来。
年轻人不仅对这些尖端科技和知识兴趣盎然,同样也会为我们国家的科技成就而击节赞叹。
毛明院士提到我们国家的两栖战车是世界上水上速度最快的;
曹春晓院士说到我国民用客机上的钛合金技术超过美国;
李永舫院士感叹中国光伏产业从跟随到领先世界花了15年,现在已经成为中国的一张名片。
这个时候,评论区里的年轻人都是一片骄傲和自豪的神情,他们纷纷留下对院士的崇拜和敬仰之词。
这些站在讲台上满面慈祥的院士们,也曾有过年轻的热血岁月。
那时很多科研单位条件艰苦,住的是大粮仓,蚊蝇时来搅人清梦,让人睡不好觉。
但因为对科学的好奇与求知,对国家的一片赤诚,年少的他们,仍旧在这样的条件下开启了一生的科研事业。
如今,苦尽甘来,他们又站在路的前方,继续为更年轻的一代,指明着方向。
《院士开讲》,就像是一座搭在德高望重的院士们和朝气蓬勃的年轻人之间的一座桥梁。
在桥梁的这一边,院士们把那些原本只出现在书本上的遥远知识变得简单而有趣,传递给年轻的人们。
而桥梁的另外一边,年轻的人们通过院士们看到了更大的世界、更多的可能性。
院士们用自己的知识和经历点燃了年轻人心中的那一团火。
当更大的世界朝年轻人徐徐打开,他们心中的那团火必将烧得更猛更烈。
为什么这届00后年轻人对国家的科技这么感兴趣?
因为这一代人比我们想象中更爱我们的国家,他们更希望自己能为国家的崛起和科技的发展奉献自己的力量。
记得曾在网络上看过这样一个观点:在00后眼里,中华民族不是在伟大复兴,而是自己的祖国生而伟大。
00后们无疑是幸运的,他们一出生,就已经拥有了国家蓬勃发展的经济,触手可得的互联网,以及崭新的5G技术。
他们从记事以来,见证的是载人航天的崛起,是三峡大坝的拔地而起,是奥运会与世博会瑰丽实用的场馆,是中国高铁的飞速疾驰,是中国探月的屡屡告捷,是中国歼-20战机的搏击长空......
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地影响国家的发展,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而浸淫在这样“科技兴国”的环境里长大的00后们,自然就比以往任何一代人拥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也更渴求用知识来报效祖国。
所以,他们特别喜欢遨游在互联网的世界里去学习知识,期待某一天为国家的建设添砖加瓦。
当然,抖音这样的视频平台也为他们提供了更加多元和便捷的学习内容,让他们增长见识。
而随着他们所获得的知识不断加深,许多年轻人已经开始从接受知识,到记录和传播知识,成为主动的知识传播者。
比如中国第一职业风暴摄影师刘屹清,在抖音,有超过十万人每天同他一起学习气象知识。
比如《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融媒体中心的编导安森垚,经常会在抖音讲述各种有趣的文史冷知识。
甚至还有热爱航空航天和火箭动力的“00后”大学生刘上,在抖音向你展示他自制火箭的发射过程。
年轻人从接受知识,记录知识,再到讲述知识,传递知识,再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这里已经变成了一个巨大的能量场。
据清华大学联合抖音发布的《知识普惠报告2.0》显示,到2021年底,仅抖音平台的知识视频累计播放量已超6.6万亿、点赞量超1462亿、评论量超100亿、分享量超83亿。
光是一个#在抖音学习学得完算我输#话题,就能达到3.4亿的播放。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在用最低成本的方式,获取院士、教授、专家、领域从业者们优质的学习资源,去开拓视野,实现自己的目标。
我很欣赏这一届年轻人,在他们身上,你真的能看到一种不同于任何一代人的特殊气质。
他们独立、自强、开放、相信科学、追求真理,对世界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
他们不愿在时代中掉队,而是选择飞速奔跑,不断地在每条赛道上探索对自己有益的碎片,慢慢拼凑出自己理想的样子。
梁启超先生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立于东方则国立于东方,少年立于世界则国立于世界”。
在如今这个充满可能性与挑战的时代,这群可爱可敬的00后年轻人已经开始选择与潮水相反的方向。
终有一日,他们身上那被前人用知识点亮的光芒,会汇聚成盛大的璀璨星河,继续为后来者指明前进的方向。
一代人终将老去,但总有人年轻。
而世界就是在一代又一代年轻人的奔跑中,悄悄变换了模样。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