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下乡亲们有奔头了。
2015年夏天,一名记者来到了西北一个村庄,67岁的村民葛继军总算找到人唠嗑了。
这个村子的底子薄,人均不足一亩地,除了种庄稼,其他收入就得靠年轻人在外打工补贴。
葛继军的儿子就在广州打工,成了家有了娃。葛继军和他的儿子,几乎一年才见一次。
年轻人在外面,村里的消费自然就起不来,葛继军开了一家小卖部,卖得最好的是5毛钱一包的小食品。
像冰淇淋、矿泉水、饮料这些东西,基本卖不动。葛继军在小卖部守一天,也就赚个5块钱,不够他打酱油的。
好在葛继军心态好,开小卖部就是图让街坊邻居方便,顺便给自己打发时间。
这个村子当时有450多人,留下的多是老人孩子,还有一半人在外面打工。年轻人走了,也带走了村庄的元气与活力。
但哪里都需要年轻人,跟那么多高大上的圈子比拼,农村能打出的牌太少了。
过去,我们为了帮农村留住年轻人,总是觉得农村要什么,我们就给什么。
有一次,一个媒体人到西北一名留守小朋友的家里去,发现他家的柜子里放了两个崭新的书包。小朋友告诉他,之前来了两拨人看望他,来一拨就送一个书包。
其实,小朋友早就实现了书包自由,他那会儿用的书包是在外面打工的妈妈花了1000元给他买的。
留守的小朋友需要什么呢?有位小朋友立过一个小目标:
长大后能在村子里盖一间很大很大的厂房,让那些外出打工的人可以留下来,留在他们的孩子身边。
很多时候,我们给的,并不是别人想要的。
不少村干部,都很想带领大家过上更好的日子。
不过以前的农村要物流缺物流,要宽带缺宽带,要年轻人缺年轻人,村干部的手里怎么都凑不齐一副王炸。

没有好的组合拳,发展的格局就很难展开。
但是现在,我们修了16.91万公里高速公路。到了2021年年底,已经有17个省级行政区达到“县县通高速”,实现了高速自由。
不光是脚下的高速公路,网上的高速公路我们也铺得越来越好。目前全国已经有51.2万个行政村,实现了宽带自由。
还有,我们的产业套餐也越来越丰富了:
有“一县一业”套餐、“一镇一特”套餐,还有“一村一品”套餐。
最先发明这种套餐的是浙江。浙江温州永嘉有个桥头镇,人送外号“中国纽扣之都”。
人家桥头镇当年能发达起来,靠的不光是当地纽扣工厂,更重要的是那帮能把纽扣卖到全世界的人。
现在农村等的不是钱,也不是技术,而是能带货的年轻人。
贵州的95后女孩田小宇,大二时认识了现在的老公。
老公是福建省宁德市屏南县路下乡罗沙洋村人。这个村四面都是山,森林覆盖率95%,产的菌菇特别好吃。当地人都种菌菇,田小宇的公公婆婆也种。
一开始田小宇跟老公留在村里,养竹鼠,赔了;养鸡,又赔了。借了80多万,全赔了。
背着一身债,偏偏又迎来了自己的宝宝,生活的压力像大山一样,压在她身上。那段时间,她经常大把大把掉头发,差点抑郁了。
田小宇喜欢逛抖音电商直播间给自己的娃买东西,这一逛,逛出了灵感。
以前村里人种的菌菇要卖出去,都是靠收购商上门收购。但那会儿上门的收购商很少,还拼命压价,村里很多人家的菌菇都卖不出去。
她就想着人家在抖音卖东西,为啥不能卖菌菇呢?
田小宇带货很拼,她跑到海拔1400多米高的牧场,在1314.520米高处拍视频,让粉丝看当地的自然条件多么好。
山上云雾天气多,湿度大,山里常年流水的小溪有20多条。这种自然条件,就能让剁手党分分钟下单。
粉丝们不知道菌菇怎么吃?她就一会儿做成菌菇炒五花肉,一会儿煲汤,给粉丝们一步步讲解。还给粉丝们科普,啥样的菌菇才是好菌菇。
就这样,她卖完了家里的菌菇,又帮村里的老人卖。以前这些老人家一年种菌菇卖个五六万,现在能卖个十几万,有些能卖二十几万。

选择留在村子里卖菌菇的田小宇,实现了自己的一个愿望:
不想女儿和她小时候一样,成为留守儿童。
曾庆欢是一位跟着爷爷奶奶长大的留守湘妹子。18岁时,她从当地职业中专毕业,被学校介绍到深圳的服装厂工作。在流水线上,她给衣服拼接袖子或领子,每月拿着几百块工资。
2017年,曾庆欢回到湖南,在长沙的步行街卖服装。她也尝试过创业,拿着父母给的两万块钱开了网店,卖化妆品。几个月后,钱亏完了,店铺也就关了。
2018年底,爷爷去世,为了陪伴奶奶,曾庆欢回到农村不准备再离开。留在村里的她,开始玩起了短视频。
玩着玩着,她就在抖音电商帮当地的农民带起了货,现在她一年为家乡带货400万元,卖光了全县的豆腐乳。

带货能力起飞后,还有商家邀请她到杭州卖更高利润的服装鞋包,被曾庆欢拒绝了。她说:
我的根在农村。我卖的货越多,家乡的工厂招收的员工就越多,像我一样的留守儿童就越少。
年轻人在村子里留下来,老年人也因为年轻人的想法和活力,日子过得越来越有意思。
阎婆婆:今天做个椒麻鸡,把你最后一颗牙齿麻落。
漆爷爷:麻不到牙齿,总会麻到我的心。
四川广元80多岁的漆爷爷和他的老伴阎婆婆,现在日常说的最多的话,就是这样的土味情话。
每天说给对方听还不够,还要通过抖音说给全国粉丝听。
靠着土味美食和土味情话,漆爷爷和阎婆婆收获了1000多万粉丝。不过要不是他们的孙子,两位老人的生活也没那么有趣。
2019年,漆爷爷的孙子陈杰开始回乡创业。
漆爷爷和阎婆婆就成了孙子镜头下的网红,他们每天做的事就是一个做美食,一个打下手,边做边讲土味情话。
热度上来以后,他们就围绕“川味盐太婆”这个品牌,通过抖音同款带货和直播带货,将四川广元优质的农产品卖到全国各地。
一款辣椒酱产品,上线3个月就卖出了近40万单。在双十一,“川味盐太婆”通过抖音电商单天卖出了50万元的四川农家腊肉、腊肠。
贵州德江县焕河村的张金秀奶奶,也是在镜头下做饭做成了网红。
捧红张金秀奶奶的,不是她的亲孙子,而是一名从广东回到德江县创业的小伙子。
回到德江县,丁浪一边拍张金秀奶奶做美食,一边尝试带货。2019年10月,当地紫薯滞销,为了推销德江紫薯,丁浪和张金秀奶奶一起,拍摄了好多条用紫薯做饭的视频。
没想到这些视频在抖音达到1000多万播放量,帮农户卖出了5000多单、2万多公斤紫薯。
现在丁浪有一个团队,除了他,其他人都是在村镇上找的90后。他们一起住在焕河村,真真正正地扎根当地。
一开始,这一个个年轻人在村子里拿着手机到处拍视频,让当地人觉得是“不务正业”。
现在这些人都成了“有身份”的人,他们的身份是电商新农人,借助镜头让家乡被更多人看见和认可。像丁浪一样的新农人们得到了“山货上头条”项目的支持。
“山货上头条”项目由字节跳动公益和抖音电商共同打造,旨在通过优质内容和平台技术,连接需要被看到的农特产地区和拥有潜在购物需求的消费群体,让地方特色农货走向大江南北。
就是通过这些年轻人,2021年,在“山货上头条”的推动下,共有179.3万款农特产通过抖音电商销往全国。
他们的出现,让村子里的老人与小孩,觉得这日子越来越有盼头了。
来源:老斯基财经(ID:laosijicj) 作者:船长斯基
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侵权必究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失业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