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中国国家历史·贰拾叁》原创文章,转载请后台留言,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全文共4375字 | 阅读需9分钟
日本茶道的演变之路
中国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不管是在家一个人品茗,还是茶馆里一群人热聊,抑或是深夜解渴提神,茶总是安静又不突兀地陪伴在我们身边。在我们国家,喝茶是件雅俗共赏的事,随手抓把茶叶丢入杯中,冲入沸水,静待片刻就能闻到茶香,体会到茶汤入口的微苦和回甘。即使正式的商务茶会,也只是增加一名泡茶人,用精致的器具和特定的冲泡动作及流程,增加观赏的美感。因此,不管是文人雅士的品茗还是普罗大众的牛饮,长则小半天,短则三五分钟,我们总能在惬意和随性之间感受茶的美好。
反观与我们一衣带水的日本,却对喝茶的礼仪步骤要求极多。传统日剧中,喝茶要在特定的场所。客人要先在等候室喝半碗水,换上草鞋去茶庭观赏景色,之后方能进入茶室。品茗过程中,点水、冲茶、递接、品饮都有很具体的规范动作。客人品饮时,不仅要遵守“品茶手册”的动作规范,还必须结合对茶碗的欣赏赞美主人。一套茶喝下来短则一小时,长则三小时,其间各种繁文缛节都必须一一遵守。
为什么受我国茶文化影响的日本,发展出如此复杂的礼仪规程呢?
日本茶道的条条框框
7 世纪前的日本是一个不产茶叶的国家,更遑论茶文化。日本种茶、喝茶的生活习惯皆来源于中国,尤其以唐、宋两代对日本的影响最大。日本茶道主要分为两大类:受宋代点茶影响而产生的抹茶道和受明清散茶冲泡发展的煎茶道。如果不做特殊指定,日本茶道通常指抹茶道。今天,我们主要讨论大家熟悉的抹茶道,也是日剧中最常出现的茶道情景。
日本茶庭及茶室
通常,想要完成一次合格的日本茶道活动,得先找到一个合适的场地。场地一定要设有茶庭和茶室,讲究的人家还会再设置客人的休息室和放置茶具的用品室。茶庭要布置得清幽雅致,像大红大紫的鲜花在茶庭中是根本见不到的。茶室则通常要选择只有两个榻榻米大小的空间, 内部陈设一些名人字画或者古玩,屋内一角放炭炉和茶釜。客人入座后,主人生火烧水,用绸缎擦洗茶具并再次消毒才能进入点茶流程。点茶时主人把末茶放入茶碗内,先注入少量沸水调成茶膏,再点入沸水, 用茶筅击打和拂动茶盏中的茶汤,使其形成沫饽。一碗好茶汤要求沫饽洁白、水脚晚露而不散。主人双手捧着茶碗将打好的茶按照座次顺序献给客人。客人向主人致谢后双手接过茶碗,先从左向右欣赏茶碗,再分三次喝完递还给主人。
茶道表演
日本茶道对喝茶的整体流程事无巨细地做了详细规定, 大到从进门到出门的流程,小到进茶室要先迈哪只脚,甚至主宾双方要说什么话都做了细致而严格的规定。要探寻日式茶道如此复杂的原因,不妨从它的来源一探究竟。
日本茶道的演进
如果以人的出生和成长来比喻日本茶道的发展,那么日本茶道主要可以分为童年时的奈良、平安时代,少年期的镰仓、室町时代和步入成年的江户时代三个阶段。
只会模仿的童年——奈良、平安时代
645 年,日本孝德天皇派出遣唐使赴唐朝学习优秀的文化 ,茶叶也随遣唐使被带回日本。其后两百年间,中国茶随遣唐使团不断出现在日本贵族的视野中。805 年(唐贞元二十一年)在天台宗第十祖道邃处学习的最澄大师带着大量经书和茶树回到日本,在日本京都比睿山脚的日吉茶园种下了日本第一棵茶树,开启了日本种茶的历史。在长安青龙寺学习佛法的空海大师,于 806 年学成归国,他带走了大量茶饼、茶籽,以及最重要的制茶方法和制茶工具。如果说最澄给日本带来了茶树、空海带来了技术,那么永忠则让唐茶文化在日本广为人知。
弘仁六年,嵯峨天皇在崇福寺喝到永忠大师按唐法煎制的茶后印象深刻,成为唐茶拥趸,主动推广茶叶种植、举办茶会。当时的日本虽然已有茶叶种植,但数量极少,因此茶叶十分珍贵,饮茶的风尚也只在贵族、僧侣等社会上层流行。日式茶叶的吃法与唐茶一致,吃茶前将茶叶烤香,后立即包裹防止茶香外溢,待茶叶冷却后碾碎,放在锅中烹煮并加盐调味。
空海大师像
此时的日本茶文化就像一个幼童,亦步亦趋地跟随唐茶的脚步。唐朝人如何喝茶,日本人也依样画葫芦,制茶技法、饮茶礼仪也以唐朝规范为准。随着嵯峨天皇让位,即位的淳和天皇等人都对茶叶不感兴趣,加上安史之乱引发的唐朝国家动荡,日本最终停止遣唐使制度, 中日茶文化交流暂停, 煮茶也随之无人问津。
嵯峨天皇像
独立思考的少年期——镰仓、室町时代
1168 年和 1187 年,日本茶祖荣西禅师两次到中国学习茶文化相关知识,并把宋朝流行的种茶、制茶技术及饮茶方法一并带回日本。1211 年,他编写了日本第一部茶书——《吃茶养生记》, 极力推广南宋流行的点茶法。由于荣西称茶有药用功效,茶饮再次风靡日本。
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有一个桥段:宋代的盛家姑娘要嫁得好,就一定要学会点茶,打得好茶汤才有机会认识达官贵人。盛墨兰没有力气又不细心很容易将茶汤打散,不时被母亲斥责。这个片段反映的就是南宋流行的点茶风气。
室町第八代将军足利义政,在荣西禅师饮茶的基础上,将原本在室外的品茗活动改在茶室内,按日式风格进行茶室设计并将立式品茶改为跪坐茶礼。他的侍从能阿弥创造“极真台子”点茶的技法,同时结合日本的本土文化对饮茶的茶室布置、茶人的服饰提出具体要求,对点茶过程中的具体细节,如茶具的摆放、茶具的拿法、点茶的动作和顺序等都做了规定。日本人对茶道的发展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能阿弥等前代茶人创造了日本茶道的肉身,就像画好的龙头只等高人点睛了。
这个高人就是村田珠光。他将禅宗思想融入茶文化之中,为日本茶道注入了灵魂。他把饮茶从一种娱乐形式提升为一种将艺术、哲学、宗教整合为一体的综合文化形式 쀁,被称为日本茶道的开山之祖。早期的日本茶会是以品茗为名的游园会或炫富大会。茶会根本不是为了品茶,而是为了吟诗、钓鱼或者观赏品鉴古董及唐朝的进口商品而设的。村田珠光将茶会的重心改为“和汉并用”,注重欣赏日本本土的器物和禅语。《南方录》中提到村田珠光开创的草庵茶,“根本精神表现了清净无垢的佛陀世界,至露地草席,拂却尘芥,主客直心相待。无须顾及规矩尺寸式法之事”。至此,茶会不再是一个炫富活动,而是一场精神交流会。村田珠光给茶道赋予的禅宗思想,成为日后日本茶道发展的核心理念。
南宋的点茶主要关注制茶技术、茶叶品质和点茶技法,对茶人的服务、饮茶环境、点茶姿势等均未进行过多探讨。日本茶道在此时发展出对环境、茶人、思想的要求,已经从追随中国亦步亦趋的儿童逐渐成长为一个有独立思想的少年。日本茶道开始走上一条与中国不同的发展路径,其茶道规则和礼仪的繁复规定也在此时建立起框架。
及至室町晚期,武野绍鸥将日本独有的歌道融入茶道之中,形成了具有独特的本土文化气息的绍鸥式茶道,这才真正打开日本茶道本土化的进程。其过程如同一个学习书法的孩子,不再临摹名家作品,而是在练习的过程中逐渐加入自己的体悟,开始创造新的字体。
荣西禅师像
形成独特流派的成年期——江户时代
武野绍鸥的弟子千利休是丰臣秀吉的茶道侍从,他应丰臣秀吉规范茶道的要求和自身丰富的茶会经验,制定出日本茶道的雏形。他将草庵茶室从以前的八平方米缩减到四平方米,将茶室门改造成只能弓身进入的半人高入口。茶室内原来多摆放高档的进口器皿和字画,如今都换为自然朴素的用品和佛教偈语,营造出简单质朴的环境。所用茶具也不再以唐宋进口茶具为尊,而改用本土烧制的乐窑黑釉茶碗。
千利休在《南方录》中写道:“草庵茶的第一要务为:以佛法修行得道。追求豪华住宅、美味珍馐是世俗之举。住以不漏雨,食以不饿肚为足。此佛之教诲,茶道之本意。”此时的日本茶道更加规范,已经具有了独特的文化内核,通过复杂、刻板的过程,简单的饮茶也被赋予了浓厚的文化色彩。
千利休去世后, 其重孙江岑宗左、仙叟宗室和一翁宗守分别开创了表千家茶道流、里千家茶道流和武者小路千家茶道流,统称为“三千家”,成为日本茶道的中流砥柱,基本规范了现代日本茶道的形式与意义。
我们几乎可以说,日本茶道的“繁文缛节”在千利休手上成型,由他的子孙发扬光大。日本茶道的仪轨、规则等“繁文缛节”是经过本土改造后形成的表现茶道禅宗精神的具体形式。
以形式表现精神的茶道
中国茶文化的主要思想内涵,通常被认为是“和、静、怡、真”。“和”即中庸、天人合一,是以五行共生、阴阳调和为基础的中国古代哲学的具体表现形式;“静”指静心修身;“怡”指饮茶过程中的身心享受;“真”则意指饮真茶和真诚待人。我国茶文化的发展和推广是自下向上的,饮茶更重于“俗”而非“礼”。所有人都可以在茶中找到精神依托,因而形成了简约、大众、多样的饮茶风俗。
而日本的茶道一开始以舶来品的面貌出现,由僧侣自上而下地推广,这便不可避免地带有佛教的思想和精英特征,更偏向于“礼”。日本茶道的精神内核是“和、敬、清、寂”。“和”字体现禅宗淡泊、无为的思想;“敬”字则是“万物皆有佛心”“我心即佛”观点的体现;“清”则是“六根清净”的世俗化表现;“寂”代表着“本来无一物”“无一物中无尽藏”的佛家意境。日本茶道“禅茶一味”的观念,更是道出其与禅宗的密切关联。禅道即是茶道,茶道即是禅道,人们通过修行茶道可以达到修行禅道的目的。铃木大拙说:“茶与禅密切相关,不仅在于茶道的实际进行过程中,更在于奉行茶道仪式中贯穿的精神。这种精神用感情来表达就是和、敬、清、寂。”
从形式来看,日式茶室入口的缩小设计,目的是要进入茶室的人都要低头、解剑,进入茶室的低头过程,就表示即将进入一个与世俗不同的世界、一个众生平等的世界。茶室的内饰通常为“白、青、赤、黑”四色,并在角落或一处空幽之地,插上一枝含苞待放的白梅,放置在粗糙的器皿中,这是禅宗“无即是有、多既是一、一既是多”思想的外化 。
从内涵来看,我们可以在日本茶道中找到禅宗思想的巨大影响。禅宗关于“超越世俗烦扰,从心灵出发追求最自然与真实的状态,通过静悟实现顿悟,达到精神上的解脱” 这一思想,在日本茶道中皆有体现。日本茶道在吸收我国茶文化的基础上进行本土化的改造,注入了禅宗思想,用茶道的环境、仪式、规程来净化身心,表达禅意, 这才形成了如此的“繁文缛节”。
一样又不一样的茶文化
宋之后的明清时期,我国大部分时间都采用海禁制度来避免倭寇入侵,保护国家安全的同时也阻断了中日茶文化的交流。明清时期盛行的冲泡法虽然传入日本,却未能形成影响力。而朝鲜在明清时期仍与我国保持密切往来, 我国冲泡饮茶的方式顺利扎根朝鲜,因此虽然两国都受我国茶文化影响,却形成了完全不同的发展轨迹。
中日茶道最终形成了形式与内涵迥异的两条道路。如今,源于中国的日本茶道青出于蓝,在国际社会中享有盛名,令不少人感叹中国传统文化的缺失。其实,我们也无须自怨自艾,中日两国的茶文化本就不同,不同的思想和形式向世界展现了不同的茶文化,并没有高低优劣之分。以包容的心态看待外来文化,取其精华为己所用,相互交流提升才是对待文化差异的正确心态。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
中国国家历史又双叒叕上新啦!
《中国国家历史》邮局征订套装(征订代码:28-474)正在火热进行,一套四本,一次性拥有全年装!
识别下方小程序或点击下方“阅读原文”直接购买!
盘点中国历史上五次著名的人口红利期
“新不十分新,旧也不算旧”:民国时期的广州西关小姐究竟什么样
琼崖为什么改名海南?
大清最后一位名臣,死于1909年


欢迎转发朋友圈
公号转载须经授权,不得用于微信外平台
商务合作、订购微信号:zggjls01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邮发代号:28-474
QQ群:460382533
电话:13372012240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