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独”语出《中庸》,是说一个人在独处、无人监督之时,更要谨慎做事,自觉遵守道德准则,遵循内心教养,严以律己,待人真诚又不随波逐流、爱慕虚荣。
因为人生处处细节与各个方面都有天道蕴含其中。“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凡是正确的原则,都是片刻不可以背离的;如果可有丝毫背离而无咎,那就不是真正正确的原则,也就不合乎道了。
如果是圣人,对道的坚守就会“如恶恶臭,如好好色”一样自然。当然,这不是追求内心划清什么是善的什么是恶的界限,而是要看心安与否,也就是“仁”,或者说佛家讲的慈悲之心,寻到自己与生具有、但被遮蔽的心之本体,一言一行才能皆合乎道。
修道就在于修心、去私欲。佛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所谓的过去、现在、未来,一切的自然、物质、精神现象,都在变化中,只有坚守本心,才能看见事物的本质。
《中庸》讲的就是这个定力,王阳明说过《大学》是诚意,《中庸》是诚身。不偏不倚,“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弓箭手打靶,靶心就是中,靶心之外就是不中。有一个神箭手,无论时间地点怎么变换,他每一次都能射中靶心,这个人的水平是稳定不变的,就是中庸。
保持判断和选择的真正独立性并不容易,有时甚至要与多数人与主流观点作对。《中庸》引用孔子话来说明:“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也就是说“中庸”的难度,要比让天下恢复公平,辞去高官厚禄,空手与持刀的强人搏杀,这些看似难度很大的事还要难。能做到这些,才可能真正做到并实现“中庸”,即真正独立地去判断和选择。
这里有一点需要指出,观点上的和稀泥或者骑墙派可不是中庸。
举例来说,有次子贡问孔子:“老师你觉得颛孙师和卜商这两个同学谁更优秀?”孔子回答:“颛孙师这个人做事容易过头,卜商则做不到位。”于是子贡又问:“这么说你认为颛孙师更优秀一点?”孔子摇了摇头:“过犹不及。”何意?做事过头和做不到位是一样的。
中庸就是要待人接物保持中正平和,因时制宜,因物制宜,因事制宜。这和随大流、当好好先生可谓有着云泥之别。
在如今国内国外左派思想占主流的当下,究竟有多少人能意识到个中观点过于激进的地方,而不是被情绪与自身的立场所引导?这种对于自身原则的坚守才是最考验人的地方。
南宋陆九渊也说:“慎独即不自欺。”归根结底,重在一个“诚”字,修心,不自欺,亦即正心诚意。
(文/楚风)
TEL:010-65283855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