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欧洲杯,哥本哈根公园球场丹麦对阵芬兰的比赛,本是一场普通的小组赛,却上演了本届欧洲杯的“最佳扑救”。丹麦队中场核心埃里克森在没有接触的情况下突然倒地,一度心脏骤停。但在球员、裁判、队医、急救人员的完美合作下,他在昏迷14分钟后“死里逃生”。
在这至关重要的14分钟里,心肺复苏+AED急救设备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埃里克森倒地后的52秒,AED设备抵达;1分36秒,医务人员开始心肺复苏。
BBC在一则报道中,特意盛赞了AED的作用。报道的标题是这么写的:一部小机器是如何让埃里克森奇迹般地回归足坛的?
“最佳扑救”八天后,深圳香蜜湖上演了如出一辙的一幕:一位中年男子在跑步时突然晕倒,好在AED设备在不到三分钟的时间里就位,配合热心市民和急救人员的努力,最终化险为夷。
有这样一组数据更能说明场面的惊险与当事人的幸运:在中国,每年都有大约55万例心脏骤停,但是院外生存率不到1%。
心脏骤停后,如果在4分钟内得不到有效救助,脑组织就会发生永久性损害;超过10分钟就会脑死亡。相反,如果在4分钟内进行心肺复苏,大约有50%的抢救成功率,这被称为“黄金4分钟”其间如果使用AED配合进行电击除颤,成功率高达90%。
但长期以来,中国公众医疗设备AED配置率非常低,美日等国的AED普及率已经达到每10万人700台,而国内即使是普及率最高的深圳,AED配置率每10万人也不到100台。
为了扭转这一局面,国家卫健委于2021年12月发布的《公共场所自动体外除颤器配置指南(试行)》对公共场所的AED配置进行了数量要求。深圳、杭州等城市,已经走在了前面。在香蜜湖大展神威的那台AED,正是2021年6月初才配置的迈瑞C2型AED。
01
突围:打破技术垄断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的AED市场被外资垄断,价格高昂,这是过去AED普及率上不去的一个“卡脖子”因素。
突破发生在2009年。经过13年的自主研发后,迈瑞医疗发布了我国首款双相波AED产品,改写了我国AED产品完全依赖进口的状态。
对于迈瑞来说,AED只是打破国外技术垄断的一个缩影。自1991年成立以来,迈瑞医疗完成了多个中国第一的自主研发产品。其中包括:中国第一台自主研发的多参数监护仪、第一台全数字黑白超声、第一台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第一台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
今年3月,迈瑞医疗和腾讯 AI Lab 共同研发的“全自动外周血细胞形态学分析仪”(以下简称“阅片机”),正式进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程序。这套阅片机不但可以清晰还原细胞立体结构和细节,同时可以利用AI算法提升阅片的准确率和整体效率,目前已在国内多所顶级医院装机试用。
在此之前,阅片机是一个由一家进口品牌独大的市场。迈瑞和腾讯的此次联手,打造了“医疗+AI”的融合标杆,利用自动化设备去帮助医生做镜检,解放了医生的眼和手。
除了阅片机,迈瑞在很多医疗器械的细分领域都是国内的领军企业,比如IVD领域的血球仪、医学影像里的超声、以及疫情期间成为战略物资的监护仪、呼吸机。
一些不太熟悉迈瑞医疗的人,面对如此局面,难免会产生疑问:迈瑞到底是做什么的?
在国内同行中,迈瑞拥有最全的产品线。它主要覆盖三大领域:生命信息与支持、体外诊断以及医学影像。在这三大业务基础上,正在拓展动物医疗、微创外科、骨科、AED等种子业务。
回顾迈瑞30年的历史可以发现,无论是垂直领域的钻研,还是横向领域的拓宽,迈瑞的探索,都是为了让人们获得更好的医疗资源。
02
加速:研发创新与并购整合
很多在上世纪90年代创立的企业,都是为了满足人们对生活质量日益增长的需求。无论是家电如电视机、空调,还是医疗器械如监护仪、超声,创业者们筚路蓝缕开创了如今的美好时代。
在历史的进程中,迈瑞选择了加速推进医疗器械国产化,为的是让老百姓能够享受到优质的医疗资源。从一开始,这注定就是一个充满挑战的漫长过程。
一方面,医疗器械是一个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行业,尤其是高端医疗器械,是一个人才密集、资本密集、创新密集的行业,集研发、生产、制造于一体,需要长期持续的研发投入。医疗器械的研发,不是生产企业的“闭门造车”,而是深入临床的医工合作,只有理解临床一线的需求,才有可能制造出满足需求的仪器。
另一方面,医疗器械有着漫长的临床试验和审批流程。医疗器械和药品最大的不同在于,药品的增长具有脉冲型,这也是为什么“重磅炸弹”和“专利悬崖”是药企无法逃脱的宿命。而医疗器械的产品属性,则决定了其增长是缓慢爬坡的形式。最核心的产品迭代,是隐匿性的微创新,一款产品的生命周期可以达到20年以上。
兴业证券认为,正是因为医疗器械市场合规严、赛道散的特点,医械企业成立后往往会经历三个“十年”,即第一个十年的艰苦创业、第二个十年的高速成长、第三个十年的跨界发展。而对于处于第三、四个十年的医械企业,成功的关键是把握优势赛道内新需求、新技术带动的结构性机会,同时积极外延至有空间、有协同的高胜率赛道。
简单的说,就是“吃着碗里,看着锅里”。在自身的优势赛道上稳步前进、不断超越,同时通过外延并购,不断地拓展自身的能力边界。
2008年,迈瑞通过收购Datascope,打开欧美销售渠道,监护仪市场份额跃居全球第三。2013年,迈瑞以1.05亿美元全资收购ZONARE。仅三年后,迈瑞便在ZONARE的技术基础上,研发出了自己的高端彩超产品Resona7,依靠这款产品做到了国内彩超的市占率第一。
2021年,迈瑞更是豪掷5.32亿欧元收购HyTest Invest Oy(海肽生物)。
海肽生物本就是全球顶尖的免疫原材料供应商之一,合作伙伴覆盖国内外所有头部IVD厂家。而迈瑞的体外诊断业务占其总体营收比重超过三成。国内体外诊断业务的瓶颈本就在关键原材料的供应上,这次收购有助于迈瑞彻底打通诊断试剂从原料到客户的全链条。
而成功并购的背后,恰恰是迈瑞30年如一日的持续努力。李西廷董事长在年报中提到的几个数据可以作为佐证:迈瑞每年坚持将营收的10%左右投入研发,2021年的研发投入更是高达27亿元;公司拥有近3500名研发工程师,积累了7400多项专利设备和5308项发明专利。
凭借着坚持不懈的研发创新和数次成功的并购整合,迈瑞终于在2020年进入了全球医械企业收入体量前30。而迈瑞也提出了进入全球医械企业前20名的中长期目标。
从行业的跟随者,到行业的挑战者,直到如今向着行业引领者的目标前进,迈瑞初心不改。而中国广阔的市场也给了迈瑞足够的信心和底气。
03
布局:医疗新基建
从2020年起,迈瑞医疗开始在年报中频繁提及一个词——医疗新基建。政府的一系列政策也展示出了对于医疗卫生体系“补短板”的决心。
“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构建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以提高医疗质量和效率为导向,加强公立医院质量化建设。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力争通过5年努力,公立医院发展方式从规模扩张转向提质增效”;《“十四五”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中要求对国家-省-市-县四级的公共卫生体系进行完善和扩建;通过省级医疗中心带动县级医院建设。
划重点就是,大医院提质增效,县医院做大做强。
作为国内医疗器械的领军企业,迈瑞必须把握住这次产业升级的大机会。
基于在生命信息与支持、体外诊断、医学影像三大产品线的布局和优势,迈瑞推出了“三瑞”生态智慧医疗解决方案。即通过“瑞智联”、“瑞影云++”、“迈瑞智检”实验室IT解决方案,实现医疗设备间的互通互联及远程协作,实现医疗生态的全线整合。
医疗新基建的第一线在县级医院。但是,县级医院缺的不仅仅是高端医疗设备,更缺会使用这些设备的医疗人才。“三瑞”生态系统正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应运而生的。
此前卫健委牵头的“千县工程”提出,到2025年,全国至少1000家县医院达到三级医院医疗服务能力水平,以发挥县域医疗中心作用。
在深圳市宝安人民医院与察隅县人民医院的案例中,“瑞影云++”扮演了关键角色。通过“瑞影云++”平台,宝安人民医院的医生可以看到3000公里外超声检查的实时动态,包括操作手法、图像、音视频等,从而指导察隅县的医生给西藏的老百姓会诊,实打实地解决了“看病难”问题。
对于迈瑞医疗来说,相对于其他竞争对手,最大的优势不在硬件。而是在于迈瑞拥有软件、数据、系统、智能等一系列更高维度的竞争要素。这些要素,国内企业要不起,外资企业要不得。利用这些优势,迈瑞可以先占据场景,再用软硬结合的产品去填充场景,给各级医院提供一个整体解决方案。
04
尾声
医疗器械行业与普通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却又不像其他一些行业那样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在欧洲杯的“扑救”之后,许多媒体对AED的科普便是一种证明。而在全球疫情常态化的当下,这类与民生戚戚相关的行业,也更多被看见。
对于迈瑞这样的从业者而言,相比宣传酷炫的黑科技,脚踏实地的钻研以及积累更为重要。30年来,每一次研发和并购,在为公司带来竞争优势的同时,也让迈瑞离“让更多人分享优质生命关怀”的愿景更近一步。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